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章 浮力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本题共 道题,每小题 分,共计 分 ; )
1.如图所示,把锥形物体浸没在水中,当锥尖朝上和朝下时,锥形物体受到的浮力( )。
A.锥尖朝上时大 B.锥尖朝下时大
C.一样大 D.一样大,但等于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将一只盛有水的薄塑料袋,用细线扎紧袋口,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其重力为9 N,再将这个装水的塑料袋浸入水中,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7 N时,袋内水面与袋外水面相比较( )。
A.塑料袋内水面比袋外水面高 B.塑料袋内水面比袋外水面低
C.塑料袋内水面与袋外水面相平 D.塑料袋内水面与袋外水面高低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体,从圆柱体底部接触水面开始到完全没入水中到底部的过程中,以下能表示圆柱体所受浮力F 浮与浸入水中深度h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悬吊的实心金属球缓慢浸没于倾斜的盛满水的大烧杯中,沉到底部,则从大烧杯溢出流入小烧杯中的水和此金属球的关系是( )。
A.两者体积相等,水的质量较小 B.两者体积相等,水的质量较大
C.两者体积不相等,但是质量相等 D.两者体积不相等,质量也不相等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本题共 道题,每小题 分,共计 分 ; )
5.体积为2×10-3 m3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为________N,方向竖直向________。距水面0.1 m深处水的压强为________Pa。(g取10 N/kg)21·cn·jy·com
6.如图所示实验中,如果开始水桶中装满了水,按下饮料罐后水会溢出,越向下按饮料罐,桶中溢出的水越多,饮料罐受到的________越大。如果溢出了100 cm 3的水,那么饮料罐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 N。(g取10 N/ kg)
2·1·c·n·j·y
7.小芳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烧杯、小桶等进行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a、 b、 c、 d是四个步骤示意图。设四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是F 1、F 2、F 3、F 4,由四个图中________两个图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求出小石块受到的浮力;被排开液体的重力为________;如果关系式______________成立,就可以得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如图所示,某物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下,在空气中称时示数是15 N,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是5 N,则此时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___ N,物块的密度为________ kg/ m 3。(水的密度为1.0×10 3 kg/ m 3,g取10 N/ kg)
2-1-c-n-j-y
评卷人 得分
三、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 道题,每小题 分,共计 分 ; )
9.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g取10 N/ kg)www-2-1-cnjy-com
(1)分析表中数据,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______ N,第1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________ N。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________,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请你计算出第1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G 排=________ N。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______________原理。
(4)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寻找普遍规律
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________。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 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 N,他就在0.5 N处对应标上1.0 g/ cm 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________ N处对应标上0.8 g/ cm 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21*cnjy*com
1.【答案】C
【解析】本题容易错误地认为锥尖朝上时受到的浮力大,是受锥尖朝上时,下表面的面积大这一因素的干扰。锥形物体浸没在水中,要求出锥形物体受到的浮力,需依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来分析,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由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决定。锥形物体浸没在水中,不论锥尖朝上还是朝下,水的密度、锥形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都不变,所以锥形物体在这两种情况下受到的浮力一样大。21·世纪*教育网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浮力知识。由于薄塑料袋的重力和体积均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当盛水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塑料袋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零。而现在塑料袋所受浮力仅为F浮=G物-F=9 N-7 N=2 N,这说明塑料袋没有完全浸在水中,且排开的水重小于塑料袋中的水重,所以A选项正确。【来源:21cnj*y.co*m】
3.【答案】D
【解析】当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体,从圆柱体底部接触水面开始到完全没入水中到底部的过程中,在未完全浸没前圆柱体所受浮力F浮随浸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完全浸没后,圆柱体排开的水不再增加,此后圆柱体所受浮力保持不变,能反映这种变化关系的是D图,故选D。
4.【答案】A
【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金属球受到水的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关系;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浸没水中金属球的重力和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出小烧杯内水的质量和金属球质量的大小关系,排开水的体积等于金属球的体积。www.21-cn-jy.com
5.【答案】20 上 1.0×103
【解析】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2×10-3 m3=20 N,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0.1 m深处的压强:p=ρgh=1.0×103 kg/m3×10 N/kg×0.1 m=1.0×103 Pa。
6.【答案】浮力 1
【解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7.【答案】a、c F4-F2 F4-F2=F1-F3
【解析】(1)根据称重法可知,要想测出小石块受到的浮力,应测出小石块的重力和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排开水的重力等于排开的水和小桶的重力之和减掉空桶的重力;(3)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是否成立,应比较排开水的重力和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8.【答案】10 1.5×103
【解析】本题考查对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称重法测浮力的了解与掌握,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在液体中测力计所测的示数。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 F=15 N-5 N=10 N,根据浮力 F= ρgV,求得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V= =1.0×10 -3 m 3,此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所以物体的密度 ρ= =1.5×10 3 kg/m 3。21教育网
9.【答案】(1)2 0.5 (2)大 1、4或2、5或3、6 (3)0.5 阿基米德 (4)A (5)小 0.7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物体的重力 G 物=2 N,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5 N,则物体此时所受的浮力 F 浮= G 物- F=2 N-1.5 N=0.5 N。(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都可以看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2、5或3、6可以看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3)第1次实验中排开水的体积为50 cm 3,则 G 排= m 排 g= ρ 水 V 排 g=1.0×10 3 kg/m 3×10 N/kg×5×10 -5 m 3=0.5 N,可以看出 F 浮= G 排。计算比较其他实验序号的数据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因此,利用这些数据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4)本实验中运用不同的液体进行了多次实验,目的是防止出现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5)同一物体浸没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也会较大,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小;图乙的实验中, F 浮′= G 物′- F′=1.5 N-0.5 N=1 N,则有 V 物= V 排′= =1×10 -4 m 3,当物体浸没在酒精中时,受浮力 F 浮″= ρ 酒精 gV 排′=0.8×10 3 kg/m 3×10 N/kg×1×10 -4 m 3=0.8 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G 物′- F 浮″=1.5 N-0.8 N=0.7 N,则应该在弹簧测力计的0.7 N刻线处标记“0.8 g/cm 3”字样。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