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5 14: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一、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黄山奇松》: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黄果树瀑布》: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景观得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莫高窟》: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课文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习作5》:这次写习作训练的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和一段文字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本次习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把事情写具体,要给习作定题目,最重要的是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练习5》:本次练习有5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在文中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熟练朗读课文,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黄山松之奇,黄果树瀑布壮美,以及莫高窟文化历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3.能够运用四人小组平台开展互助学习,运用学法迁移开展自学活动,运用编写导游词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转述或者复述能力。 4.能够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语言表达方式,尤其是体会和运用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能够运用习得方法开展小练笔。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和了解写法。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 三、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通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徜徉在美的画面中,受到美的陶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单元课时安排 《黄山奇松》………………………………………2课时 《黄果树瀑布》……………………………………2课时 《莫高窟》…………………………………………3课时 《习作5》…………………………………………2课时 《练习5》…………………………………………3课时 16 黄山奇松 首案编写:路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法学法:基于问题,小组合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黄山松的特点。 3.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小组合作,自学新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读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开始) 2.交流,看“四绝”图。 “奇松”——松树在悬崖上争奇;“怪石”——怪石在山峰上矗立;“云海”——云海在峰壑中弥漫;“温泉”——温泉四季常暖。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这就是黄山“四绝”。 3.在人们向往的“四绝”中,最钟情的是其中的奇松。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出示卡片“情有独钟”,什么意思?(特别偏爱、感情专一)读词,把带有“情有独钟”的这句句子读好它。 4.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指名读第二句话,评议,把“处处”、“潇洒”、“挺秀”这几个词读好,齐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重点难点: 品读文章优美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3)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学生朗读)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棵奇松,好吗?(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引读第二节。) 三、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 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其它黄山松,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17 黄果树瀑布 首案编写:路影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 2. 能找出文中描写瀑布形态和声音的句子,领悟瀑布的美。 重点难点: 初步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 教学准备: 黄果树瀑布的照片及视频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2.简介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的原因。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 (2)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住。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轻声读生字,想想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 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4.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哪几段?(学生练习分段,教师进行评议总结) 第一段(1):具体写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2-8):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超过一般的作品) 2.这一句话应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谈话: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作者在黄果树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1.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逐句朗读体会。 “从远处飘来”是怎样一种声音?“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理解“人喧马嘶”、“喧嚣”。 3.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声音朗读出来吗?其他同学闭目侧耳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 4.小结学法:整体感受——逐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想象。 二、用上述的方法学习第3、4两段的内容 1.各自读书,勾画。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第3自然段:理解比喻句“一道瀑布悬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大合奏”。 第4自然段:“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银雨撒金街”是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三、学习课文的第5-7自然段 轻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的脚下感觉如何? 学生自学,朗读体会。 1.各自谈谈自己的最大感受。 汇报程序:读相关的句子——说自己的理解——再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下面的句子: “中间直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种舒服你体会过吗?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在谷底欣赏瀑布,真让人激动,叫人陶醉,令人振奋。齐读第5-7自然段,读出这种感受。 四、学习课文的第8段 1.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简介徐霞客。 3.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这句话。 板书设计:            17 黄果树瀑布            ???? 闻其声         杰作  ??? 看其形              凉丝丝的        谈感受   乐  池              沉  醉 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我去过几次,在电脑中存了很多的照片,所以,这些可以作为一种有利资源。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庐山瀑布的美景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壮观的瀑布世界;然后我们一起欣赏《望庐山瀑布》的配音朗读,并试着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唤起学生对“瀑布”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当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你最想干什么?”引发了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渴望;“当你听到黄果树瀑布越来越大的声响时,表明我们离瀑布越来越近了,你又在想什么?”道出了“游客们”内心的急切心情;“现在,那匹宽幅白练就在你的眼前,你内心又有什么感觉?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了黄果树瀑布;“作为游客,你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区,难道就只想远远地看着瀑布吗?你还想做些什么呢?”则又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谷底,享受黄果树瀑布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游客就这么久久地坐在瀑布跟前,感受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此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把学生和作者、游客和大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挺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设计较少,很多时候需要靠学生的想象,缺乏直观的体验。这也使得学生的思路不开阔。今后在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 18 莫 高 窟 首案编写:路影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过程方法: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3.情感态度: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编写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的脉络。 重点难点: 初步感受莫高窟在世界文化遗产上的地位。 教学准备: 莫高窟的照片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凭借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搜集课外资料,体会莫高窟的文化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借助文章的文字和相关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三、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赏读文章的词语句段,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从而更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新颖的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我搜集了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的视频资料,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如:学生通过欣赏飞天,亲眼所见飞天的不同神态和不同个性,仿照书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再说说这些飞天还有哪些不同的神态和个性。 最后,让学生为莫高窟写广告语,学生在用词上不太得当,还需进一步引导。 习作5 首案编写:路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看清四幅神情各异的画面,展开想象的彩翼,感受它们分别表示的内心情感 2.过程与方法:回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体验当时的情感:或喜或忧,或伤心或气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回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体验当时的情感:或喜或忧,或伤心或气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并写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 教学难点: ?写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作热情 1.老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人物脸及五宫,讨论概括人物表情:喜、怒、哀、乐。 2.学生纷纷上台把准备好的照片或日记、图片等张贴到相关的表情下面。 二、积极体验,调动情绪情感 1.谈话:人们常说,喜形于色。我们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被表扬了,满足了愿望,而感到开心;遇到不平,受委屈了,感到愤怒;考试成绩不理想,好朋友不理你了,感到伤心、难受…… 2.看照片,交流。看看照片上,某同学笑得多欢啊!问:你为什么这样高兴啊? 这是某同学被抓拍的照片。问:你为什么愁眉不展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三、交流倾诉,表达内心体验 1.小组合作,交流各自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组员讨论事情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挚。 3.小组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四、激情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各自回忆,提笔写作。 五、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作动机 1.把优秀作文布置到他的图片旁,并给予奖励。 2.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添画表情插图。 六、评讲作文 1.指名读习作。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习作5 喜、怒、哀、乐。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认真思考,以便引发学生类似的经历或情感共鸣,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还让学生相互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 练习5 首案编写:路影 ? 教学目标: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读背《边疆小夜曲》,领会诗歌的意境。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设计公益用语,学写毛笔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读背《边疆小夜曲》,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能把句子写流畅具体,赏析诗歌并领会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读情景对话。 (2)教师把爸爸的话提出:想想看,怎么写才能让人具体地感到大海的大呢? (3)学生说出小芳的话:大海真大,一眼望不到边。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句还可以怎样补写,也能写得具体? (5)教师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基本方法:要紧紧抓住前句的中心词来写,使中心词的意思表达 更具体、生动、准确。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部分的句子,想想每句后半部分横线上可以怎么补写,才能使前半部分更具体。 (2)学生试着补写句子。 (3)学生分组读自己补写的句子。(师生评议,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4)学生说“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5)教师设计巩固练习。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莫高窟》一文中的相关内容,感受文章是怎样把 (2)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读背《边疆小夜曲》。 (1)讨论:同学们,你们去过祖国的边疆吗?边疆是个什么样子?你们听过小夜曲吗? (2)出示《边疆小夜曲》,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指名试读,教师相机指导。读出 (4)指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情,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表情和手势。 (6)指名朗读,读出味儿,读出感情。 (7)学生练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2.反馈 (1)指名说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莫高窟》。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尊、彩塑、智慧”等字的书写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左偏旁:金字旁、绞丝旁。两个例字是:钉、给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钉、给”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重点: 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难点: 设计有意义的公益用语。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明确什么是公益用语。 ②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③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2)学生读一读介绍什么是公益用语的话。 (3)教师略加讲解:公益用语通常是用来教育我们关注公共的利益,维护公共的利益。 (4)引导学生回忆见过、听过的公益用语。 (5)讨论这些公益用语的作用。 (6)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2.练习 (1)思考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集体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设计的。 (3)集体评议补充,互相完善。 3.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 (2)鼓励学生关注公益事业,大胆设计公益用语,并在学校家庭等地进行宣传。 教学反思: 基础知识部分的发挥还不错,特别是把句子写具体那部分,想象丰富,句子流畅。公益用语的设计不尽人意,语言不够精炼,趣味性不强,还需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