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循环和肺循环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了解脉搏产生的原因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某同学因不讲究卫生引起下肢皮肤发炎,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在手背输液,那么,你能分析手背静脉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达下肢皮肤发炎处的吗?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已有知识经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途径和人体内心脏血管的相关知识。为使问题顺利解决,教师可将问题分层细化(分五个步骤进行):
(1)抗生素在人体内的起始点在哪里?(手背的静脉内,存在于血液中)
(2)手背中的血液在流动吗?流向哪儿?教师引导学生从静脉的概念入手,因学生已知静脉是与心房相连,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故不难回答流回到了心脏(抗生素也就自然到达心脏,必须指出回到右心房,进入右心室)。
(3)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什么?它能把血送到下肢吗?与右心室连接的血管是肺动脉,而送到下肢去的动脉应是主(体)动脉。故仍不能送到下肢,而是送到了肺部。
(4)从上可知送到下肢的血液应是从主动脉出来,而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也就是说肺部的血液只有回到左心室,才能最后到达下肢;问题是肺部的血液如何回到左心室?同理回到心脏的应是静脉,与左心房连的是肺静脉,即血液由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进入左心室。
(5)左心室的血液通过主动脉,然后逐级分支到达下肢毛细血管(由于内环境知识要在第六册讲解,教师只要讲到毛细血管即可,如有好奇学生问题可简单介绍)。
在以上分析时,为加强理解,防止遗忘,教师可在黑板上作如下记录: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三)概况总结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变化的规律:着手点是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后得到了氧气,成为动脉血,进入肺静脉,此时应特别强调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之后进入了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从左心室出去送到全身各处的是动脉血,与周围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送到右心房和右心室。结论:
(1)肺循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静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
(3)肺循环与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无先后顺序。
3.脉搏
(1)测量部位—— 腕部桡动脉。
(2)脉搏每分钟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成年人安静时约75次∕分钟。
(3)介绍我国中医切脉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4)小测试,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四)巩固应用
请同学们设想:如果你是人体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那么在体内时刻进行着怎样的历程?对人体起怎样的作用?(既复习巩固了血液循环,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体循环与肺循环时血液中氧变化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1.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