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科学第4章地形的变化[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科学第4章地形的变化[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11-15 10:11:00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科学》(华师大版)
第4章第2节 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道科学家对海底地形等方面的研究导致了“板块学说”的形成,
懂得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3、知道“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了解火山与地震分布的规律
5、学会用“板块学说”理论去解释世界上一些岛屿、海沟、山脉和高原的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拼合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图,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合作能力
2、通过阅读和讲述“魏格拉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看“世界板块分布图”,培养观察、分析、及想象能力
三、情感 、态度价值观
1、感悟假说在科学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学习科学家为科学奋斗贡献一生的精神
3、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从而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人类要不断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板块学说、火山与地震的分布
2、 难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学说
用板块学说的理论去解释世界上一些岛屿、海沟、山脉和高原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准备:有关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的资料、图片。多媒体制作(辅助教学)
六、教学安排:本节教材分为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上的发现“大陆漂移假说”
1、引入,通过让学生对世界地图中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的拼合,提出会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拼合、讨论结果,材料课前准备好)
小结: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受到此启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大陆漂移假说”
2、教师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时遇难。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的突出部分刚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他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块,后来才破裂漂移分开的?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一种巧合,便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研究,并经过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在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以后渐渐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学生阅读科学家小注,为科学而献身的魏格纳,教师后小结)
4、设问一:
在科学探究中,一个假说猜想提出以后,接下去是什么?(寻找证据)
(组织学生活动,从教材的文字与插图4.2.2和4.2.3中去比较、寻找,回答)
小结几点证据:
1、 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2、 大西洋两岸大陆上生物有亲缘关系
3、 2亿多年前一种小型爬行动物中龙的化石也是相同的
4、 两岸有些岩层是连续的
演示大陆漂移的课件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变化过程制成Flash动画)
2亿年前 6500万年前 现在
设问二: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被人所接受?为什么?
学生活动,说说不被人所接受的几种理由,让部分学生辨论
教师小结:缺少足够充实的证据
过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结果,都有力的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并且,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新的学说。
二、寻找海底的秘密“海底扩张学说”
教师讲述
1、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被科学家所接受,在他过世以后,他的假说几乎被遗忘。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海洋探测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科学家们对海底地形和海洋地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形成了“海底扩张学说”,一度销声匿迹的“大陆漂移假说”才又重新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为什么?因为有了新的证据)
2、“海底扩张学说”内容:
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移动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时发生挤压,并府冲插入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邻近大陆的海底下会形成深深的海沟和一系列的岛屿,在大陆形成高原和山脉。海底的扩张使大陆分裂彼此远离。
3、设问:让学生观看阅读课本图4.2.5,回答(媒体展示)
① 海底有什么?(有平原、山岭、海沟等)
②大陆地壳与海底地壳相撞时,海洋地壳会插入大陆地壳的底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地壳运动的简单模拟活动----图4.2.6。
(或让学生用橡皮泥制成两个板块的轮廓,并对其进行挤压或拉伸,观察其变化状况。)
思考:①了解什么地方会出现海沟?
②了解什么地方会出现岛屿、高原、山脉?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提问复习上一节主要内容
三、“板块学说”与火山、地震带
1、设问:是什么力量使海底发生扩张,使大陆分裂彼此远离?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的理论“板块学说”终于形成了。
2、观看“世界板块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媒体展示)
①全球分为几大板块?
②他们的名称各是什么?
③几乎全属于海洋板块的是哪个?
④陆地面积最大的板块是哪个?
⑤教材图中“ ” “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板块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慢慢地移动着。
介绍地球内部的岩石圈,软流圈的高温物质的流动,理解板块移动的原因。
(多媒体辅助)
4、学生活动:比较图4.2.7,图4.1.10,图4.1.9(多媒体辅助)
讨论“火山、地震带”多发生在哪里?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
小结:世界地震、火山带分布的规律
5、板块运动以每年几厘米的微小速度进行着,对人类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用板块学说理论解释:(多媒体展示答案)
①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
②经过5000万年后,世界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势
③亚洲大陆的东部有好多岛屿,这些岛屿的外侧有一些很深的海沟,是怎样形成的?
④现在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的煤,煤是由于温暖气候下,大片森林进入地下受到高
温、高压影响而形成的,那么,冰天雪地的南极洲过去怎么会有森林呢?
⑤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还在不断升高中,你知道是怎么会事吗?
四、总结
地壳运动的规律性是非常复杂的,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到 “板块学说”, 我们对地壳运动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还在不断研究中,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为新中国寻找石油资源作出过重大贡献。
附:
1、喜马拉雅山脉从古老的海洋中升起来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缘,是世界最高的山峰。2亿多年以前这里还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5700米高处发现的高山栎古植物化石,表明其当时的海拔只有2500米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喜马拉雅山主脉在最近两三百万年上升了3000多米。据分析测定,喜马拉雅山脉距今1000万年前,每万年平均上升不到0.5米。在近50万年前,每万年上升20多米,且上升速度和上升幅度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对人类历史来讲,自然界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后几千年内,喜马拉雅山脉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100万年后,喜马拉雅山脉将变得更加雄伟壮丽,珠穆朗玛峰高度将突破1万米大关
2、台湾海峡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
台湾原先和祖国大陆连成一片,后因地壳下显赫海平面上升而形成海峡。台湾海峡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经历了多次沧桑变化,他时而上升为陆,时而下沉为海。大约在7000万年前,这里曾是大陆东缘的一条海槽。距今约4000万年前,受洗麻辣亚造山运动的影响,台湾海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极不稳定阶段,与大陆相隔的海槽时有时无,台湾岛与大陆时断时连。距今1.5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寒冷时期,由于海面下降,台湾海峡又一次变为陆地,并持续了将近5000年。在此期间,海峡地步形成了不少蜿蜒曲折的河谷,以及森林密布 荒草丛生的陆地,许多原本生活在大陆的剑齿象、犀牛、大角鹿等大型哺乳动物纷纷来此谋生,进而迁移到台湾。距今约1万年前,气候再次变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这里再次被淹没,昔日的山峰便成为点缀与海峡中的众多岛屿。
一、地表形态变化
海洋可以变为陆地
陆地可以变为海洋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一、地表形态变化
海洋可以变为陆地
陆地可以变为海洋
二、大陆漂移假说
1
逍林初中 潘国忠科学华师大版第一册第4章第3节(2课时)
地形的缓慢变化(一)
慈溪市胜山中学 徐旭飞 苏会燕 史杰
1、 教学目标
1 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变化的结果,同时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2 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缓慢的变化,并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变地形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人类活动也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地形,更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破坏性活动的报复,所以要让学生树立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3、 教学准备
收集照片,资料
4、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讲述、提问、讨论、启发
5、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胜山有其它的名称吗?讲述胜山一开始形成时称为悬泥山。后来,在明代时由于倭寇经常袭击我国沿海一带,朝廷派戚继光去打击,在悬泥山上达了胜仗,才把悬泥山改为胜山。那么胜山为什么称为悬泥山呢?这跟它的形成有关,是大海改变沿海的地形——地形的缓慢变化。
(2) 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用挂图,出示卵石,岩石碎屑等,并问:
1、 坚硬的岩石如何会分解为碎屑或细颗粒的?
2、 谁把岩石碎屑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呢?
3、 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经常遭受严重沙尘暴的影响,说明风的力量很巨大,那么风力能改变地形吗?
4、 讨论举例说明除了以上自然界的外力作用改变地形外,人和生物对地形有没有影响?
(3) 师生互动,分析归纳
1、 地形的变化首先从岩石的风化开始
2、 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
3、 风力也在改变着地形
4、 除了流水、风力等作用外,生物作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地形
5、 人为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形
(4)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1、 解释杭州“瑶林仙境”怎样形成?
2、 风蚀蘑菇是怎样形成的?
3、 在现在经济社会中,在陡坡筑梯田、填湖造地、开矿采石等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做合理吗?为什么?
(5)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 布置作业
作业本A P31-32
地形的缓慢变化(二)
一、教学目标
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和画等高线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②知识技能目标: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识别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了解地形类型的特点。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④STS教学目标:体验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高线的绘制和等高线地形图的识读。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三、教学准备
收集图片、资料。准备橡皮泥,牙签,小刀,白纸,细线等。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讲述,提问,讨论,启发。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爬过胜山吗?你们说从南山坡爬到山顶容易还是从北山坡爬到山顶容易?胜山坡度是否相同?怎样来表示胜山坡度呢?
用等高线来表示。讲等高线前先讲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海拔)
(二)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捏一座心目中的胜山,并在胜山的模型上画上等高线。
2、学生讨论俯视山峰所看到的等高线的形状。
3、学生讨论如何将山峰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和形状绘到白纸上。
4、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己的思考将等高线绘制到平面纸上。
(三)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并设问:
1、等高线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海拔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推出山顶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内向外海拔增高)
2、等高线的疏密与山的坡度的关系是怎样的?(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四)师生互动
探讨山的各部分结构,山脊,山谷,鞍部,峭壁,山顶等。
(五)分析归纳并填写表格
学生分组绘制山脊,山谷等山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通过合作学习分别归纳出山脊,山谷,峭壁,鞍部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六)学以致用
1、教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幻灯片,由学生来判断爬山的问题,从哪一边爬到山顶更容易。
2、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山脊,山谷,鞍部。
3、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平原、盆地、山地、丘陵、高原,讲述地形类型的特点。
(七)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八)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绘制等高线且又通过绘制等高线来归纳出山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的特点。而如何绘制等高线,将立体的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着重在于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十)作业
作业本A P31-32
PAGE
1第1节, 火山与地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与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和原因
教学难点: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当你漫步在平坦的小路上时,或者当你攀登于高山险峰时,你应该感到,你脚下的土地是一种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平坦的路面上,淋浴着阳光,心里是踏实而且愉悦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会突然裂开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呢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火山、地震)
<二>.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你知道火山与地震吗?
你能描述火山喷发和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吗?
你了解火山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揭开火山与地震的神秘面纱。
学生观看课本中五幅火山的照片,讨论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过渡:那么,如此剧烈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师演示:拿一罐充气的饮料,经过摇晃后再打开,观察现象。
问:为什么瓶内的饮料会喷发而出呢?
学生讨论归纳:因为摇晃后瓶内气体产生的压力。
教师讲解:因为在地球内部有着灼热的岩浆,他们在强大的内压力作业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的裂隙喷出地表,就形成了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喷出的有岩浆、火山灰和水汽烟雾等。
<板书>
1. 火山
<1> 火山喷物:岩浆、火山灰、水汽烟雾等
<过渡> 那么,火山喷发之后地球表面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归纳:火山喷发的结果常常由于喷涌的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丘(如富士山),而在海洋中则会形成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
推出:火山会改变地形。
提问:我们知道,有的火山喷发之后就沉寂了,有的火山经常在喷发,那么,火山有哪些种类呢?
学生阅读“小资料”,归纳
<板书> 2. 火山的分类
按活动情况:活火山,死火山,修面火山
问题:大家知不知道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讲述:火山喷发时,景象非常壮观,其实,自然界中,还有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我国的古籍《诗经》上记录了周幽王二年发生的这种现象“烨了闪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里描述的就是地震发生的景象,意思是地震发生时,有闪闪的地光,隆隆的地声,瞬间山崩地裂,河水翻滚,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的文字记录,那么,你们所知道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有哪些呢?(学生讨论)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这么剧烈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微弱的,无破坏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全球每年的有500万次,只有少数的会有破坏性,并酿成灾害。你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发生过那几次大的地震?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举例:
如:①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著名大地震,8.5级,引起巨大海啸,掀起10多米高的浪波及到距智利一万多米的日本海岸。
②1976年7月我国唐山发生的大地震,使唐山这座城市一夜之间化为废墟。
问:地震破坏力如此之大,那么,地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教师演示:找两根厚度不一的细木片,用力弯曲,将其折断。
学生讨论,归纳: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坚硬的地壳发生断裂,移动而造成的,实验中是双手产生力量,而地震时是地球内部产生力量。
引出:你们知不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讨论>
讲解
板书 地震按成因分类:自然地震,人工地震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爆发前会有预兆,观察和监视火山与地震爆发前的异常现象,是提高人类防震抗灾能力的重要科学研究任务;
2.知道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提高人们防震抗灾能力;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地震的有关知识,大家都知道大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那么地震可不可以像天气那样预报呢?换句话说,地震前有没有一些征兆呢?
学生讨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汉代张衡发明了第一架测地震方位的仪器——侯风地动仪;1975年2月14日,我国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域的7.3级地震。
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叫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植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震形变等。
过渡:尽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但是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准确的预报每一次地震,假如有一天,我们这地方突然发生了地震,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井水冒泡,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
2.地温明显增高,感觉天气异常闷热。
3.用仪器测出当地的地形有微小的变化
4.一些动物行为异常,如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慈溪是不是地震多发地区呢?火山呢?
那么世界上地震和火山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观察课本上图4.1.9和图4.1.10
归纳: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设疑:从上述两幅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地震与火山的分布基本是重合的,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为下章打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