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唐初年
贞观之治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
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
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
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
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
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
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
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
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
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 跟左右大臣说: “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 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疏疏 shū,奏议的一种。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臣听说要想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为政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基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君呢?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处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境遇,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思考题:
1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解析第一段简析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2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排比句排比句↓↑→→↓↑比喻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使吴越这样敌对的力量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路人。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恐吓他们,结果大家也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君主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诚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百姓和君主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啊。
思考题: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解析第二段 简析: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2 以设问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3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
成败的关键。
水和舟切中要害的分析: 殷忧-竭诚待下——吴越为一体
得志-纵情傲物——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借鉴历史,指出人君不能居安思危致有始无终 (反面、比喻论证)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应想到用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且危险,就要不忘记谦虚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畋猎,就要想到网开三面,留一面;担忧自己松懈懒惰,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臣下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要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的人;
施加恩惠,就要想到不因为一时高兴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见欲 知足自戒
将作 知止安人
念危 谦冲自牧
惧溢 江海下川
乐游 三驱为度
忧怠 慎始敬终
虑蔽 虚心纳下
惧邪 正身黜恶
恩加 因喜谬赏
罚及 以怒滥刑总十思
宏九德
简能任
择善从智尽谋
勇竭力
仁播惠
信效忠文武用 垂拱治
何劳苦 代百司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析第三段思考题:
1、本段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十思?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
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直陈劝戒的十思 :条列十思,提出人君居安思危以正己宏德 见可欲—思知足
将有作—思知止 戒奢侈失民
念高危—思谦冲
惧满溢—思容纳 戒骄躁损德
乐盘游—思节制
忧懈怠—思敬终 戒纵欲荒政
虑雍蔽—思纳谏
惧馋邪—思正身 戒蒙蔽存恶
恩所加—思谬赏
罚所及—思滥刑 戒赏罚不公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全文的核心是居安思危,正己安民。领悟“十思”,自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我们的修身养性极有启发,具人文价值。《十思疏》是一骈体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酣畅淋漓;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需要用心品味。唐代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就是后来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十思疏》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不避虚字与散句。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有名的史学家,但《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能同当时的文风相背驰,显得难能可贵。结语附 录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其一广开言路。贞观年间的政治之所以清明,政策的拟定上极少出现错误,主因是唐太宗不刚愎自用,能从谏如流。其二重用贤才。唐太宗唯贤才是用。开“科举制”,让中下阶层人士,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其三減轻赋役。贞观初年,关东和关中地区一连闹了三年的水旱灾害,唐太宗便下诏动用国库赈济灾民,并要求臣民勿奢侈浪费。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做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介词短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宾语前置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谦冲而自牧
本课中“以”出现得比较集中,要及时归纳学习。??? 戒奢以俭 [行,用]???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来]??? 盖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用]???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并列连词[旧知回放]???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其无礼于晋???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而又与大国执仇 ,以(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老臣以(认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长安君何以(凭)自托于赵????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实词与虚词
1.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安逸、安适: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③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什么:沛公安在/君安与项伯有故
④疑问副词:怎么:燕雀安知鹄之志
2.信
①真实、诚实:信者效其忠
②相信、信任:忌不自信
③信使、媒人:自可断来信
④消息、书信: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⑤实在、的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⑥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
⑦信用:信义著于四海
⑧信物:今行而无信
3.求
①寻找、访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
之利匕首
②追求、谋求: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③探求、追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
④要求、请求、祈求: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
⑤乞求、索求、需求:以空言求壁
4.治
①治理、管理: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
世之民
②治理得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③医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④惩治。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
⑤对付、抵御:共治曹操
⑥处理、从事: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⑦树立、建立:治威严
5.以
介词
①用、拿:虽董之以严刑
②凭:何以至此
③因为、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则思三驱以为度
⑤在: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动词
①用、使用、任用:忠不必用为,贤不必以
②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连词
①表并列: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并列:则思虚心以纳下
③表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6.哉
①表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表疑问:何必劳神善思,代百司之职设哉
③表反问: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7.所
①处所、地方:于知此为归骨所也
②结构助词,可译成“……的事物”、“……的地方”等: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③结构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④等于“许”,表约数:从弟子等十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