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地理中图版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1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地理中图版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1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1-26 08:23:30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
——康德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地球、月球和太阳,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的更替、四季的轮回?是什么力量操纵着地球上的潮涨和潮落?又是什么力量导致了风向的偏移和气流的旋转?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宇宙的浩瀚、太阳的伟大和地球的神圣吧! 茫茫宇宙,渺无边际。亿万星辰,交相辉映。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何等地位?地球的宇宙环境究竟如何?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地 球The Earth月 球木 星土 星猎 户 座 大 星 云狮子座流星雨( 1999年11月16-18日)Comet West(1976)威 斯 特 彗 星星 际 物 质“地心说” →“日心说” →“星系” →现代观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随着观测手段的革命而不断深化的宇宙是物质世界
——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是包容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天地四方”——“宇” “古往今来”——“宙”——无限的空间 ——无限的时间一、宇宙
1.宇宙是物质世界
2.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种类一、宇宙
1.宇宙是物质世界
2.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种类天体系统宇宙是不断运动的
——天体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 月 系月地平均距离38.4万千米。The Solar System太 阳 系在月球表面看地球升起银 河 系银河系有太阳这样的恒星2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辉煌的银河系中心(银核)部分 天鹅-人马座方向的银河 天鹰-人马座方向的银河 织女、牵牛星-人马座方向的银河 长盾-人马座方向的银河 银河系有两个较矮小的邻居——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它们都属于不规则星系。由于引力的作用,银河系在不断地从这两个小星系中吸取尘埃和气体,使这两个邻居中的物质越来越少。预计在一百亿年里,银河系将会吞没这两个星系中的所有物质,这两个近邻将不复存在。 银河系的卫星系“大麦哲伦云”,属不规则星系 河 外 星 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离我们最远的星系估计为150—200亿光年仙 女 座 大 星 云即 仙 女 星 系天体系统的层次月球地球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其它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其它行星—卫星系一、宇宙
1.宇宙是物质世界
2.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种类天体系统二、太阳系、一、太阳系水星Mercury金星Venus火星Mars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地球Earth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二、太阳系 九大行星中冥王星是最小的,它比海王星、木星、地球的卫星还小,但比10000多个已知的小行星中的任何一个都大。 图中从小到大的天体依次为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Ceres(直径933.2公里)、冥王星的卫星Charon(直径1206.8公里)、土星的卫星Rhea(直径1528.6公里)、天王星的卫星Titania(直径1576.8公里)、冥王星(直径2413.5公里)、海王星的卫星Triton(直径2703.1公里)、木星的卫星Europa(直径3137.6公里)、月球(直径3475.4公里)、木星的卫星lo(直径3636.3公里)、木星的卫星Callisto(直径4794.8公里)以及水星(直径4875.3公里)。 NASA拍摄。 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有何特点? 这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提供了什么前提条件?1.5亿千米(1个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适宜的温度地球的体积和质量有何特点?这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提供了什么条件?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适宜生物生存的水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和轨道面有何特点? 这对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有何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九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地球的宇宙环境较安全距太阳位置适中,气温适宜自转周期不太长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吸引大气层放射性元素衰变及火山活动促使地球表面液态水不断增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案例研究:?思考:
1.你认为哪些条件可以作为火星上曾经有生命存在的证据?“探路者”拍摄的火星景色360度全景照片思考:2.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哪些因素不适合人类生存? 3.查找“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进展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探索地外文明探 索 地 外 生 命小结:
宇宙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人类的家园——地球
B、河外星系
C、天空中飘动的云
D、总星系2、下列天体系统中,最低的一级是:( )
A、总星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答案:A答案:B3、目前,根据人们的探测技术,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有: ( )
A、200亿光年
B、1. 496亿千米
C、120亿千米
D、8万光年4、小行星带位于下列哪两个行星轨道之间:( )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答案:B答案:A5、2001年3月23日下午,和平号空间站坠落南太平洋,与此现象相似的现象是:( )
A、流星现象 B、日落想象
C、彗星现象 D、极光现象6、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
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C、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D、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答案:B答案:A连线题:把下列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及形成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形 成 原 因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稳定…A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较安全……B5.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表面平均温度15℃ ……C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地球水、原始大洋    ……E1.大、小行星运动同向且大致共面,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与原  始重力收缩,结晶水汽化3.从太阳系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太  阳几乎没有明显变化4.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课件17张PPT。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侧视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从北极上空观看地球的自转——从南极上空观看NS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小结: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周期
(1)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2)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最大为1670km/h
(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4)同一纬度,海拔高的线速度大
(5)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上线速度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远日点(7月初)近日点(1月初)S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一个恒星年。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移动示意图23°26′N23°26′S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
12月22日3月21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课件23张PPT。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3、地方时 ①时区和区时 ②区时的换算 ③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赤道地轴晨昏线夜半球昼半球晨昏线南极北极太 阳 平 行 光 线昼 半 球夜 半 球NS夜 半 球原因图中的红线是晨线还是昏线?昼半球昏
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昏线 昼夜交替小 结:

实验:当厨房水池里的废水要放掉时,等水平静下来后,我们在拔掉塞子,请观察水是如何流走的。如果是旋转流下,转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逆时针方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偏移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偏移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赤道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太平洋上空 热带气旋云图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统称地方时。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24小时,所以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者说,经度每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12时0时时区和区时0°西东7.5°W7.5°E中时区西一区东一区东十一区东十二区西十一区西十二区180°180°东二区西二区15°15°30°30°165°165°北京时间 我国东西跨越了东五区到东九区五个时区,为了使用上方便,全国各地统一使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这就是“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指的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oE的地方时。举例: 例1.当北京时间为某年的9月20日11时,此时伦敦的区时是多少? 伦 敦 北 京中时区东八区伦敦的区时 = 东八区的区时 – 两地的时差
= 9月20日11时 – 8时 = 9月20日03时 ※区时的换算 例2.假如北京时间是9月20日上午8点,此时以下三个城市的区时分别是多少?莫斯科的区时为20日3点 ●东京的区时为20日9点 纽约的区时为19日19点 纽约(西五区)莫斯科(东三区)东京(东九区) 例2.希腊雅典(东二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实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实况的时间是( )
A.13时
B.次日凌晨1时
C.次日17时
D.23时 B
某地区时 = 已知地区时± 两地时区差 ×1小时
时区差:
甲、乙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大数减小数
甲、乙两地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东西时区的
序号相加国际日期变更线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向北美大批移民。他们逐步向西扩展,一直到达太平洋沿岸。十八世纪末,俄国人也从白令海峡经阿拉斯加来到这里。他们和欧洲移民一见面就出现了矛盾。俄国人是从欧洲向东经过西伯利亚,越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太平洋沿岸,而英国人却是向西渡过大西洋,在北美大陆登陆后继续向西到达太平洋沿岸的。
当俄国人认为是星期一的日子,英国人却坚持认为是星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日期变更线: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类
①自然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的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②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昨天6月6日加一 天今天6月7日日界线人为界线0时所在的经线自然界线减一 天课件15张PPT。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3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四季的形成4、五带的划分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昼夜长短如何?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结论: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有没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如果有,是哪些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结论: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9月22或23日3月20或21日6月21或22日12月22或23日23°26ˊN0 °0 °昼夜平分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昼夜平分23°26ˊS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春分、秋分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
冬至日,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为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为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只有一次阳光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阳光直射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Φ±δ|
H=90°―所求地点纬度与直射点之差
公式中, 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Φ 和δ位于同一半球时,相加;当Φ 和δ位于相反半球时,相减。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 黄赤交角 ↓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 ↓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 太阳辐射 ——————————— ↓ ↓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 ↓ 形成四季 形成五带 小结: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四季的变化若黄赤交角为0°,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 0°23°26′23°26′66°34′66°34′五带的划分课件33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水 圈大 气 圈生 物 圈岩石圈地核地幔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
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小资料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纵波横波较快较慢固、液、气体固体波速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图1-4-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3529002、划分界面-不连续面莫霍面古登堡面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洋部分
较薄,大陆部分较厚;
③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养O闺Si女Al贴Fe给Ca哪Na家K美Mg
指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厚度约为2800千米。
①以铁、镁的硅酸盐类为主;
②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③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幔: 指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厚度约为3500km。
①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②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③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地核: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
陆部分厚;
③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①以铁、镁的硅酸盐类为主;
②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③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
发源地;①主要由铁、镍组成;
②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③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内核
为固态金属球。莫霍面古登
堡面35km2900km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
变化,而横波不变B课堂练习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C 3.莫霍界面是(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A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C纵波(P波)横波(S波)大陆地壳:双层大洋地壳:单层上层: 硅铝层下层:硅镁层地 幔地壳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2000—3000千米大气圈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低层大气的组成作用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主要成分次要成分N2O2CO2O3生物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吸收紫外线,使生物避免受伤害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保温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水汽②夏季>冬季、低纬>高纬、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含量分布:①集中在大气底层,一般随高度的增高
而减少;固体杂质 ②含量分布:①固体杂质包括:白天多于夜间 烟粒、尘埃、盐粒、花粉等。陆地上空多于海洋上空城市多于农村冬季多于夏季2.大气的垂直分层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②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层次范围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
气近地面至12千米左右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平流层顶至3000千米天气现象复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它是地球生命的保护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大气
运动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先随高度增加递减,后随高度增加递增气温的垂直变化及原因随高度增加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随高度增加递增
(O3大量吸收太阳紫
外线)先对流运动,后散逸水 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1.定义:水的相态:水的分布:水的性质:固态、液态、气态海洋、陆地、空中咸水、淡水2.组成:④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3.意义:①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②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③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是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核心: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生物圈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也是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①定义:②范围:③意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水圈地壳地壳地幔地球的圈层结构——同心圈层1.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
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2.有关生物圈的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指地球表层的所有生物 B.占有大气圈的全部
C.占有水圈的全部 D.占有岩石圈的全部随堂练习BC2.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4.飞机适宜在离地面20千米以上的空中飞行,这是
因为( )
①在高层大气中,温度适宜
②空气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现象,气流稳定
③空气含水汽少,能见度好
④在高空,利于改变航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5.大气臭氧层( )
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
那里气温较低
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
受集中紫外线辐射之害
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以我们
应该善加保护
D.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
线辐射D课件37张PPT。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太阳暖大地)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
给大气。(大地暖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削弱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哪些环节被削弱了?
哪些环节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特征?
到达地面的辐射能被地面全部吸收吗?(二)、保温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上界大


收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这场雨是天意?还是人为? 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的军队。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是施用火攻的绝好良机,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的大队人马引入谷中……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豪情壮志,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叹!(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二、大气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组成的面.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则形成的等压面如下: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海拔越高,气压越低1010百帕960百帕910百帕860百帕热冷冷热力环流成因探讨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成因探讨--理论概括热力环流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地区间冷热不均太阳辐射地区不均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试用刚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风提示:陆地和海洋的热容量(比热)不同。陆地比热小,白天
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海洋比热大,白天升温慢,夜晚降温慢。原理应用高压低压低压高压晚上吹陆风白天吹海风酒厂城郊热岛环流 某城市的郊区建了一座酒厂,市民发现只要酒厂的高炉
冒烟在市区也会闻到一股味道,对于酒民来说真是如痴如醉,
而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讲真是厌恶至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因人类工业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排放出大量的废热而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1、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向:
⑴ 风吹来的方向。
⑵规律概括:
※高空风—两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行于等压线吹
※近地面—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斜穿等压线吹
※北半球近地面风压定律:背风而立,高压在左前方,低压在右后方。
(3)实际:低压中心—逆时针辐合;
高压中心—顺时针辐散。(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带移动.swf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差异.swf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海陆之间,冬季和夏季海陆温度各有何差异?
相应的情况,冬夏季海陆气压有何差异?海平面气压图.swf季风环流2.swf请思考总结: 1、东亚季风的成 因是什么? 2、南亚季风的成 因与东亚相比 有何异同? 3、请总结季风环 流的成因有哪 些。季风环流世界气候分布图.swf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它是重要的气候形成因素。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团移动中,与前方不同性质的空气相接触,这个不同空气接触的交锋地带叫锋面,按移动特点可做相应的分类。气团和锋面.swf气团是指广大范围内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或相似的大团空气,依据性质和源地可做相应的分类:
气团和锋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的分类:锋的概念地面冷气团暖气团锋

面锋
线锋面、锋线统称为锋
其占有三维空间锋的分类——冷锋冷气团势力比较强,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云、雨、雪、大风等天气。冷锋降水在锋后锋的分类——暖锋暖被降水在锋前暖气团势力比较强,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暖气团主动慢慢爬升,冷气团被迫调头,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系统.swf观看上面动画,思考回答问题:
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
锋面上为何容易成云致雨?
锋面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不同??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锋面上暖气团被抬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容易成云致雨;
冷锋过境,常有刮风、降温、降水天气;过境后,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观看上面动画,思考回答问题:
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
锋面上为何容易成云致雨?
锋面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不同?暖锋系统.swf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锋面上暖气团被抬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容易成云致雨;
暖锋过境,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温度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慢或长时间在一地徘徊,这种锋面称准静止锋。在它的控制下,常造成该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准静止锋天气2、冬季,吹到云贵高原的东北季风受到该地西高东低的地形阻挡,与西南暖流相遇于东经104度左右地区。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它影响,贵州高原冬雨连绵。
请看动画1、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江淮地区对峙,这就是江淮准静止锋。在它的影响下,造成江淮地区长达20日的梅雨天气。 请看动画江淮准静止锋.swf江淮准静止锋——梅雨锋昆明准静止锋.swf昆明准静止锋气旋和反气旋气旋天气系统.swf观看左面动画,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气旋系统产生于什么样的气压场?
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气旋形成什么样的天气??气旋产生于低压区;
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是沿逆时针方向辐聚,南半球则沿顺时针方向辐聚,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
因为气旋中心上升,水汽冷却易凝结,所以气旋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反气旋系统.swf观看右侧动画,思考回答问题:
反气旋系统产生于什么样的气压场?
北半球反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反气旋形成什么样的天气?反气旋产生于高压区;
北半球反气旋水平方向气流沿顺时针方向辐散,南半球则相反,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因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区天气晴朗。 沙尘天气肆虐半个中国
据国家气象局透露:2001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3次,沙尘暴过程10次,扬沙过程5次。沙尘天气总日数达41天,占总日数的51%,平均每2天就有一次明显的沙尘天气。
材料二:科学家对北京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之一——内蒙古某地区进行考察发现,当地1960年以前,是一片丰美的草原。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破坏植被、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的沙地。【讨论分析】
(1)除人为因素外,我国北方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是谁? (2)沙尘暴的威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人类应该从中 吸取哪些教训?课件24张PPT。第二节 水的运动问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天上的水是来自哪里?
2、进入黄河的水是否真的一去不回?读图思考: 1.什么是水循环?成因主要是什么? 2.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一、水 循 环一、水 循 环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成因内因:水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重力3.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4.类型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洋与
陆地间海洋与
海洋上
空之间陆地与
陆地上
空之间
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更新,是最重要的水循环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参与水循环的水量最大。降水5.水循环的意义迁移交换作用:使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联系调节作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一系列环节和过程联系了四大圈层并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
平衡更新作用: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通过流水的侵蚀作用,改变了地表原有的地貌形态,使地貌形态丰富多样。波涛汹涌钱塘江大潮惊涛拍岸大浪击石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
潮汐
洋流二、海水的运动-世界洋流1.概念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2.类型按性质暖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寒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一般而言
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赤 道 低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东 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极 地 东 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 北 信 风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冬季逆时针方向北印度洋海区Description of the products夏季顺时针方向北印度洋海区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风带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北赤道暖流西风飘流西风飘流南赤道暖流30°60°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1)(2)(3)(1)中低纬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方向环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洋流分布规律(1)(4)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洋流
夏顺冬逆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速某污染海域的净化。扩大污染范围。 四大渔场暖流 寒流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2)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 暖流使海水水温升高,造成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较多。 寒流使海水水温降低,造成空气湿度降低,降水量较少。秘鲁寒流智利太平洋沿岸地区(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30oN0o30oS亚欧大陆非 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60oS60oN四大著名渔场上升流2341(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22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15天。1492年37天1493年22天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距离较短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距离较长路线,花的时间却少,为什么?顺流快,逆流慢(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和净化,也使污染范围扩大2002年11月,大风使沉没的“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领海再次发生石油泄漏,大量的石油继续向西班牙西北部的海岸边“飘”去,导致将近300千米的海滩因此受到污染。 法国政府因为法国西部海域遭受石油污染向西班牙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这又是为什么呢?课件36张PPT。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思考: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一、地质作用
1.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变化的
2、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二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升降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内部物质发生变位的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褶皱断层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山岭 谷地或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向斜褶皱: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圣安德列斯大断层华山断层断层:

(1)概念:岩层断裂并有明显相对位移。
(2)形成的地貌:
断层上升一侧的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
断层下降一侧的岩块:谷地或低地;
断层的构造地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地垒(如华山、庐山)、地堑(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3)意义
隧道工程方面:采取加固措施;
水库工程方面:避开断层带,防止诱发断层活动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背斜——储油构造向斜——储水构造2、岩浆活动:岩浆高压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浆岩常见岩浆岩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3、 变质作用已成岩石变质岩岩浆活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举例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4、地震:
(1)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原因。(构造地震,板块交界处多地震。举例?)
(2)火山引起地震---火山地震。
(3)其它原因:如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大型水库等。
(4)区别震级和烈度。*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联系实际风化*表现形式: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等1、流水作用: 侵蚀地貌:2、风力作用: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崎岖的山地和沟谷沙丘、沙垄等沉积地貌: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天坑大石围洞底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隆起或凹陷削高填低*认识三大类岩石岩浆高压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浆岩常见岩浆岩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1.岩浆岩花岗岩:我国的黄山、华山、衡山等都是花岗岩分布区,名山。
玄武岩:如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2.沉积岩裸露岩石沉积岩外力侵蚀、搬运、堆积风、流水、冰川、海浪特点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3.变质岩已成岩石变质岩岩浆活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举例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件26张PPT。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地理环境:自 然 环 境人 文 环 境基础,条件利用,改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组成 要素 赖以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多年平均值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天气:风雨冷热阴晴短时间、时刻变化气候:风气温降水长期、稳定1、太阳辐射获得太阳辐射递减递减寒带气候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能的多少,决定了一地基本的气候类型。——气候差异的根本因素亚热带气候亚寒带气候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三圈环流季风环流2、大气环流高纬低纬海洋陆地水热水热√√√√√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信风带夏季风(海风)冬季风(陆风)极地东风带沿海内陆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少雨干湿两季 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大小较少较多3、下垫面因素:大小(1)海陆差异的影响大陆性
气候海洋性
气候寒流暖流降温减湿增温增湿( 2)洋流的影响ABCD(3)地形的影响气温不同部位不同地形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山地、高原气温低平原、盆地气温高降水迎风坡——利于降水(地形雨)背风坡——不利于降水(干热风)(4)其他因素的影响地表物质组成反射率覆盖地——温差小,湿润裸地——温差大,干燥(如:冰川—反射率高—气温低)植被覆盖4、人类活动 (1)释放废热增温工业废气排放(2)改变大气成分氟氯烃化合物尘埃云雾二氧化碳降温(3)改变下垫面性质三、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气候在地理
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气候的变化,使地
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且
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在人类历史中,
气候经过了哪些变化?气候的每一次变化对
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有何影响?课后活动课件25张PPT。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气候土壤生物地貌水文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地球上找不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带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66°34N23°26N0°西岸 中部 东岸 西岸 中部 东岸中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气候差异植被土壤陆地自然带水文热量差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水分差异地貌自然环境差异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纬度位置不同引起热量差异海拔高度不同引起水热差异海陆位置不同引起水分差异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从山脚到山顶热量为基础,水分起一定作用水分为基础,热量有一定影响水热共同作用地域分异规律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高度山 麓500米1100米1800米2100米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高山苔原长白山山地自然带谱的递变规律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相似;⑵山地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判断山地所处的位置)⑶影响带谱繁简的因素:坡向:向阳坡、迎风坡带谱较复杂。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少,某一带分布的海拔越低;高度:高度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向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自然带分布海拔高
∴带谱的形态:向阳坡、迎风坡向上倾斜。⑷带谱的形态: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有7个高寒荒漠带课件20张PPT。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城市乡村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A 温带山区B 温带丘陵C 温带平原D 温带内陆高原观察这四个地形区的特点,如果让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定居呢?说说你的理由。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区域自然因素 探索问题我国主要特大城市分布与地形关系 讨论问题平原地形对城市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
高原、山地对城市发展又有哪些不利条件?
就兰州的情况说明地形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地形与城市平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理想地形
山地、丘陵地区城市发展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
地处热带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城市则会选择高原地区读图回答P78页“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关系”图
南北极圈内无特大城市分布,为什么?
赤道横穿的地区特大城市也很少,为什么?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如何?气候与城市气候对城市的影响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表现的。
中低纬度地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密度大,城市多。猜猜连线北京
上海
重庆
巴黎
开罗
开封
西安
伦敦
巴格达
武汉
杭州
新奥尔良黄浦江
黄河
塞纳河
底格里斯河
渭河
密西西比河
富春江
永定河
泰晤士河
尼罗河
长江
嘉陵江
汉江
钱塘江由此看出,许多城市都是沿河流发展的。
那么城市沿河流发展有哪些优势呢?水与城市河流可以为城市密集人口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水源
水运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运输方式之一,这也是早期城市沿河流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冷兵器时代天然水道还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在现代有大河流经的城市又成为水陆转运的重要枢纽
水源紧张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中国矿产矿产与城市从前面的资料中看出不少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的。
有来自我国矿业城市的同学吗?请你介绍一下家乡的目前状况。
矿业城市的发展要注意的问题是:发展规模要考虑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以及后期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课时小结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地形与城市
气候与城市
水与城市
矿产与城市二、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沿海、沿河是发展水运的必要条件。
海岸情况、水深条件、泥沙运动、河流水文情况是影响水运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既不沿海也没有河流的条件下,就只能发展陆地运输。自然条件是制约着运输方式的选择阅读“南船北马”探索问题看图片说说你的感受探索问题看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地形条件对陆地交通 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交通线的建设是根据产品和销售地的分布及其相应的运输联系确定的。
具体的线路走向受地形影响明显。
从图中看到平原地形线路直线延伸,山区丘陵地形复杂的地区线路弯曲。工程技术要求高,成本造价也比较高。探索问题比较中国地形和铁路线的分布。 中国地形中国铁路分布地形条件对陆地交通运输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交通线网密度和分布是和人口分布有很强的一致性。
地形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线网的密度也比较大。
在山区丘陵地形复杂的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少,交通线较稀疏,交通线一般沿河谷等高线延伸。阅读:地形对四川省交通线路的影响课时小结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对交通运输方式有限制作用
对陆地交通运输线路走向影响明显
对交通运输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影响明显课件23张PPT。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的变化来度量的。强调:气候变化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方面的含义。
其中以长时间的变化区别于天气的变化阅读气候变化史的划分探究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有时为温暖期,有时为寒冷期。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大约可分为4个温暖期,4个寒冷期。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2、气候变化的阶段 第一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3500—前1000年左右)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时代。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两次结冰,紧
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第二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初)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
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
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第二次寒冷时期
(公元初—6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
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
温下降。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 第三次温暖时期
(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
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
表明气候转暖。 第三次寒冷时期
(10—12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
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
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
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第四次温暖时期
(13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
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时期
(15—19世纪)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附近的
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3、气候变化的规律 世界气候成波浪式向前发展,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
上升
0.6~0.9℃思考:
为什么全球气温会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举例:有哪些自然原因可以
导致气候变暖?思考:
(1)主要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2)举例说明!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产生毁林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为什么?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5).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4).海平面上升(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1).农业(2).工业4、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1).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2).加强国际合作思考:
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减少温
室气体的排放?思考: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出谋划策有没有其他的措施可以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科学家们在理论上推知:通过遮蔽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为地球“降温”。科学家们算了一笔账:按目前的趋势,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50年后将达到工业革命前的两倍,这将导致地球气温上升2.5摄氏度。如果将射到地球的太阳光遮蔽掉1.8%,那么就可以抵消这一上升幅度。在此理论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奇思妙想,其中最为大胆的,当属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构想的“太阳盾”。
  所谓“太阳盾”,实际上是一个直径达2000公里的巨型反射镜。按照设想,“太阳盾”被发射进入太空后,可以安放在“拉格朗日点”上,面朝太阳,拒太阳光于数百万公里之外。在这一位置上太阳和地球的引力相互抵消,因而可以灵活地调整“太阳盾”的角度,使其发挥地球“空调”的功能。 面对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气候反常,美国科学家打算采用前所未有的做法使地球降温,就是把地球“推往”较凉爽的地方——离太阳远一点,藉此化解温室效应,以及太阳变热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
这个狂想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一班科学家提出。当中的劳克林博士说:“这是透过高度准确计算,做到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在构思中,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较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时,把部分引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 燃烧矿物燃料森林大量被砍伐人口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全球气温升高(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水因升温膨胀全球干湿状况变化海平面升高中纬度变干旱,农耕区退化成草原沿海低地被淹高纬变暖,降水增加,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治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活动:1、为什么大气环境保护需要
全球共同行动?
2、为什么发达国家应承担更
多的义务?课件25张PPT。第三节 寒潮 简介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
火山、地震、泥石流等。
1.什么叫寒潮? 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大规模冷空气(在气压场上为冷高压)由亚洲大陆西部或西北部侵袭中国时的强降温天气过程。思考 在天气预报中规定,因北方冷空气入侵造成24小时内降温10℃,并且过程最低气温达5℃以下时定义为寒潮天气过程。一、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2.寒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思考 寒潮的形成是由于冬季冷气团在西伯利亚不断堆积加强,当成为强大的冷高压后,在高空低压大槽后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便大举南侵,于是在我国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形成寒潮或强降温天气过程。3.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三条路径.探索1.寒潮的危害 寒潮主要出现在11月——4月之间,秋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寒潮天气的主要表现是大风、降温,严重时会造成交通、电讯受阻,农牧业生产遭受损失。由寒潮引起的终霜和初霜,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思考二、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2.寒潮的功:A.使地球表面的热量进行交换,有助“生态平衡”;
B.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的保证:土壤中的氮化物含量增高;缓解冬季旱情;天然的杀虫剂;
C.风力资源思考3.寒潮的预防措施思考防御指南:   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热带作物及水产养殖品种应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 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寒潮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   要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在生产上做好对寒潮大风天气的防御准备。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   做好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防风,对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防风措施; --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加强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进一步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和大风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寒潮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课件22张PPT。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各图中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水资源——生命之源没有水就不能活家庭生活用水一、水资源的组成及其特征 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或能量。
(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2、类型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1、概念:3、资源与环境的关系4、资源开发原则(一)、自然资源的含义非可再 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工业原料农业、工业、城乡建设等生活饮用、灌溉、工业用水等食用、工业原料、药用、饲料等农业、电力、旅游、生活等1、水资源的组成及其特征⑴组成广义:狭义:海洋水陆地水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主要开发利用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⑵分布特点:成因:水资源多少的衡量指标:大洲差异: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最多, 次之,
最少亚洲南美洲大洋洲(二)、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⑶特征补给的循环性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二、古老文明的诞生与水资源⑴古老文明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位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⑵大河文明的形成原因①河流提供了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水源条件②河流的冲积作用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利于农耕③河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水利水害双重性世界古文明与水三、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资源1、水与人体2、水与生产活动农业:工业:(水资源还会影响工厂选址)3、水与交通水运优点:投入少、运费低、污染小4、水与能源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主要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沼气能) (1)、农业节水:
A、改变灌溉技术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B、改变作物品种,在北方缺水地区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农作物,节约灌溉用水。
C、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水污染。结 论2、水与生产活动 (2)、工业节水
A、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 用,提高水的利用率。
B、降低生产耗水,节约用水。
C、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结 论 (3)、生活节水:
A、一水多用
B、推广节水器具
C、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结 论四、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保护水源,防治污染,
净化污水,立法保护开源 节流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拖运冰山等山前水利工程大规模拦蓄 水库的重要功能是调控径流和水量,即在洪水期蓄水,减缓下游洪水,在枯水期放水,增加下游水量。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南 非 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 。
地形以高原为主,沿海是窄狭平原。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 ,南部沿海为地中海气候 。 南非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绕道好望角的航线为沟通东西方的要道,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 。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4年)曼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