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0 端午节的由来∣语文S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0 端午节的由来∣语文S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6 14:3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0 端午节的由来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表现了屈原的忠诚爱国、关心人民疾苦和深受百姓爱戴。课文先讲了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然后交代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的原因。接着写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最后写这些祭奠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中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所熟知的,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而有的内容则是学生不太清楚的,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读书、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掌握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据说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有关。让我们品读课文,去了解更多的内容,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生字。
(可以在文中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记一记。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1)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你还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学生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颂”和“俗”是平舌音。
(2)这些词语你们会读了吗?(课件出示)
名望 辅佐 爱戴 诬陷 无中生有 软禁 祭奠 祈祷
(3)在刚才的学习中,有不理解的词吗?(学生交流)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本文中包含“恳求”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4.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
(1)端午节的由来。
(2)爱国诗人屈原。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
三、品读课文,认知贯通
1.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组讨论,指名说)
2.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3.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时间和习俗,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并且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写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四、课时作业
1.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屋檐(yán yàn)     辅佐(fǔ bǔ)
佩戴(pèi bèi) 疏通(sū shū) 2.读拼音,写词语。
pèi dài ,(   ))  cuò shī,(   ))  chuán sòng ),sdo5((   )))
3.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陈:①排列,摆设;②述说;③旧的,时间久的。
(1)这房间里的陈设品都是几十年前的,没有人再动过。(   )
(2)老王被他的慷慨陈词说服了,终于点头答应了。 (   )
满:①全部充实,没有余地;②到了一定期限;③完全。
(3)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   )
(4)过完年,我的假期就要满了,就该准备返京上学了。(   )
(5)我为妈妈倒了满满一杯橙汁。 (   )
【答案】3.(1)① (2)② (3)③ (4)② (5)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指名说)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探究课文,巩固提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件出示)
①农历(  )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等。
②端午节是为了纪念(  )国古代著名诗人(  )。端午节至今已有(  )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2.学习第3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他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的诗歌,读一读。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惧迫害、不屈不挠地斗争……)
4.学习第5~7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课件出示)
(“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5.复述课文。
6.总结课文。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三、句段解析
1.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解析]“依然”说明屈原虽然被流放,但他的爱国情怀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写爱国诗歌,就是他爱国的一个具体表现。
2.秦国又趁机派兵来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
[解析]楚王被软禁,秦国又来攻打楚国,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他用死来表达自己不屈的情怀,证明了他的一颗爱国忠心。
四、课后习题
2.提示:讲述时,一要抓住内容梗概,讲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二要语言通顺流畅,表达自然生动。
五、资料库
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他的作品有《九章》《天问》《九歌》《离骚》等。
六、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百姓——爱戴——纪念屈原
七、课时作业
1.课文回顾。
(1)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这两句话中,第______句是对第______句的解释说明,百姓对他十分爱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这句话中的“________”表明人们的内心很悲痛,“________”说明人多,去的速度快,这句话说明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一问一答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想啊,想啊” “终于”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粽子和龙舟
屈原投江以后,楚国人民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大家都划着船,带着祭品,到汩罗江中,把祭品投入江里祭祀屈原。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早上,他们忽然梦见屈原来了,他笑着走上来,对大家说:“乡亲们,感谢你们每年都来祭奠我。”大家见屈原仍然很消瘦,就关心地问他:“三闾大夫,我们给您的米饭,您都吃到了没有?”
“多谢你们!”屈原感激地说,可是,接着又叹了一口气,“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被那些鱼虾等水族们吃了。”
大家听了都很愤怒,说:“那您怎么办呢?”
屈原苦笑了一下:“我总不能和它们争着吃啊!”
大家就问:“我们怎么样做才不会让米饭被水族吃掉呢?” 屈原说:“如果你们用苇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粽子,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人们照着屈原所托的梦那样做了。可是,在端午节过后,屈原又给人们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的角黍,我吃到不少;可是,还有不少仍然被水族吃了!”
人们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办法没有呢?”屈原说:“如果你们用船送角黍的时候,就把船装成龙的样子,这样它们看到了,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一个也不敢吃了。”于是人们就造了龙舟,并敲锣击鼓地将祭品送至江中。
从此,这个习惯就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了。于是,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1)屈原一共托了______个梦。
(2)吃粽子和赛龙舟是怎么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两
(3)我认为屈原是个善良、聪明的人。
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而我很珍视学生的这种感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