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一、谈话激趣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3.指名读,齐读。
7.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请写下来。
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8.“亡羊补牢”的意思是 。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9.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uàn quàn
羊圈( ) 圆圈( )
圈养( ) 圈画( )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4.集体交流:(一)羊圈破了个窟窿。(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窟窿”就是——(洞)。
(2)齐读这句话。(第三句)(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指名读,评议。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评议。(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自然段。(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7.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8.讨论交流:(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紧”?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的丢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 。
街坊是怎样劝告丢羊人的?画出文中的句子。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意思是( )
A.羊已经丢了,没有必要再修羊圈。
B.羊已经丢了,应该把羊圈修好。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丢羊人丢了第二次羊后,他赶紧 ,把羊圈 。从此, 。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他在房间里( ) 。
他在沙发上( ) 。
“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12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教材分析: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揠苗助长》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人;21教育网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精、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⑴ 学生讲解题意:
“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⑵ 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⑶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⑴ 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 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⑴ 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⑵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⑶ 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 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