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七年级新生和以往初一学生相比在科学基础方面很薄弱,由于在小学科学课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生活中又缺乏实践活动,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经过上学期我们几位科学老师的不懈努力,年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加强,学习态度也有所好转。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平均分83分的好成绩。但是学生整体的惰性还是很强,自觉性很差。
另外,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科学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科学规律,也不善于表达,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内容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人类怎样用身体感觉器官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在介绍声和光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描述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眼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最后以人类如何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作为结束。
本章单元划分和课时安排: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感觉世界 第一节 2
二 声和听觉 第2—3节 3
三 光和视觉 第4—6节 8
四 信息和电磁波 第七节 2
合计 15
第二章《运动和力》首先介绍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使学生对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能的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但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集中对机械运动深入地进行研究,涉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分类,运动快慢的描述等。再学习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弹力、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重点学习重力和摩擦力。最后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以及两力平稳的条件。
本章单元划分和课时安排如下: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一节 1
二 机械运动 第二节 4
三 力 第三---六节 7
四 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七---八节 3
合计 15
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以生物生命周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被子植物的一生、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等知识,从而体现生命的周期性和生命代代相传的原理。
本章单元划分和课时安排如下: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1---4节 7
二 植物的生命周期 第5—6节 7
合计 14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主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探讨一些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内容包括地球自转运动和绕日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地方时和区时的划分、计算;地球的公转所产生的现象;地球内部的圈层特点;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主要观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方法等。
本章单元划分和课时安排如下:
单元 内容 节名 课时
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1—3节 6
二 历法和节气 第4节 3
三 地球的内部运动 第5—6节 4
四 地形的特点和变化 第7节 3
合计 16
全册教材合计需要60课时,最后一周用以复习巩固。
三、教学措施
由于学生所处生长环境的不同;其自然素质(即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即个性心理品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突出的科学素质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质培养的行为和品德要有规章,以规章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自己做演示实验时必需按规则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对弄虚作假。使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科学真理,坚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习惯,以利于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从认识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初中学生正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在学习过程中,仍倾向于从具体的现象或事物入手,再逐步建立起对现象或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时,应按照这种心理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来组织教学内容。此外,还要考虑学习本身的顺序,即前面的知识要为后面的知识打基础,分散难点,形成合理的知识跨度等。 课堂教学要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学习(尤其使学有困难的学生参与有效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致力于学生的潜能开发,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上:使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目标指向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
教育对象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科学内容体系。
教学途经上:注重教学民主,形成和谐氛围。促使学生激励进取,分步到位。
教学过程上:开展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人人参与,全过程参与,多感官参与,强调学生是主体。
第一、建立“情景与互动式” 教学。
第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第三,重视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有,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
教学环节上:循循善诱,有梯度地指点,循着学生的思路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分步指导。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假期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积极拓展实验教学途径,实施探究性学习,有效地开展《科学》课程教学。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 间 教学 内 容 课时数 完成情况
1 2.26--3.4 预备周 第一章第1节感觉世界 2
2 3.5--3.11 第2—4节声、听觉、光 1+2+2
3 3.12--3.18 第4—6节光、视觉、 1+3+1
4 3.19--3.25 第6—7节单元测试 2+1+2
5 3.26--4.1 第二章第1—3节能、运动、力 1+2+2
6 4.2--4.8 第3—6节力 1+2+2
7 4.9--4.15 第7—8节力和运动的关系 2+3
8 4.16--4.22 单元测试期中复习 2+3
9 4.23—4.29 期中考试 2
10 4.30--5.6 五一国际劳动节
11 5. 7--5.13 第三章第1—3节动物的生命周期、新生命的诞生、青春期 1+2+2
12 5.14--5.20 第4—5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植物的一生 2+3
13 5.21--5.27 第6节单元测试 3+2
14 5.28--6.3 第四章第1—3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2+2
15 6.4--6.10 第4—5节历法和节气、地球的内部运动 3+2
16 6.11--6.17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第6节板块 2
17 6.18--6.24 第7节地形的特点和变化、单元测试 3
18 6.25--7.1 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
2007年3月1日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