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前言】:新课程要求构建“双主型”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来启动学生的求知原动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本人在“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一节教学之后,我就对这节课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确有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和发扬之处。现把当时的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利用问题来引出重力,由此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的相关知识,
重力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一种力,重力是学习力的其它知识的重要基础。
一、学情分析
重力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物体为什么会下落而引出的探究学习。它是后面学习力的平衡、压力和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重力三要素的正确理解是学习的关键。其中,重力的方向是一个难点。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应立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来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互动中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学习,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在组织教学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便于学生实验、讨论;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互助合作;通过开展课外小制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重力的意义,确认重力的方向,确认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能叙述式中g的意义,说出g的数值。知道重力的测量方法,会用弹簧秤测物体受到的重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实践能力;通过语言表达、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愿望。
教学流程
通过感受性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探索—讨论交流—开拓创新—课外延伸。
教学教具
1.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3N的弹簧测力计、乒乓球、T形支架、细棉线、三角板等。
2.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三、教学设计
【案例情境一】:新课的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标题,假装不小心使粉笔掉落地上,表现出十分惊奇,充满疑问.)
师: 然后问同学们:粉笔为什么会掉落与地上呢
生:受到地球的引力.
感受性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下实验:
Ⅰ 乒乓球离开手的下落;
Ⅱ 乒乓球在滚离桌面时会落地;
Ⅲ 粉笔头释放后将会竖直下落向;
Ⅳ 抛出去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上;
Ⅴ 水会往低处流。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产生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向下的吸引力。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章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所有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我们把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分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由于本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又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粉笔”这一“道具”,再加上教师上课开始时的自然而又亲切的表演,一下子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科学有亲近感,有效激发出了学生学习探究重力的欲望和原动力,使本节课的教学找准了“戏眼”。
【案例情境二】:重力方向的探究
师:重力什么方向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画下苹果落地的方向.
画图:苹果树上的苹果下落。(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去判断重力的方向)
结论:方向竖直向下。
师:那如果长在斜坡上呢?怎么掉下来呢?
生:也是竖直向下。
师:那我们怎样来检验呢?
生:做实验。
实验1:
⑴如图甲所示,铁架台放在水平桌面上,钩码静止时观察
悬线所处的状态。
⑵如图乙所示,铁架台倾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钩码静止
时观察悬线所处的状态。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无论铁架台是否倾斜,钩码
静止时悬线总是处于竖直状态。
特别强调,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与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进教室交流)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联系实际:这一知识有什么应用?(学生讨论。)
生:重垂线—检查物体(墙)是否跟水平面垂直。
练习:
标出物体分别在水平和斜面上受到的重力的方向。(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有的学生把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方向画错—与斜面垂直。)
师:重力不但有方向,还应该有大小,那么大小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
生:弹簧测力计。
【案例情境三】: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重力有大有小,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桶水比一杯水重,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你们猜测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师: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生: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师:那么质量如果增加1倍,重力是否增加1倍呢?最终我们还是要靠实验来验证。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头的实验器材来寻找下重力与质量有何联系。
【做一做】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探究实验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器材:2~3人一组,4只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
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先后测出4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
钩码数/只 质量(千克) 重力(牛顿) 重力跟质量的比值(牛顿/千克)
1 0.10
2 0.20
3 0.30
4 0.40
分析数据: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3、根据表格的数据,描绘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自己去探究这活动)
结论: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为9.8牛顿/千克;
师:9.8牛顿/千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生: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重力用G表示,单位是牛(N);质量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9.8牛顿/千克用g表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G=mg或g=G/m,式中的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
师:那么有了这么一个公式,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自己所受的重力了。
【练一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计算自己所受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规范,对典型错误作出纠正与评价。)
【想一想】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分析】:整个探究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教师能很好地树立服务意识,而且能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念,拓宽课堂空间,并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发挥效能。同时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相互协作探索知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充分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不,没有激情的行程”由于靠窗部分学生的“先知”,打破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如果此时教师仍按教材设定的顺序进行教学,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特别是对已知的部分学生)。在此,教师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顺利自然。再者,教师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把探究的结论运用到实际计算,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进一步,使得课堂教学有“一气呵成”之感。
【案例情境四】:课堂小结
⑴重力的意义
⑵重力的方向
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
⑷g的数值与意义
【分析】:新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新课程的教材也是开放型的,每位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和开发,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把原教材中的中间一个板块移到最后,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更具系统性和完整化。同时要求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到一种学习的方法。
甲
乙第五节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 苹果树上的苹果成熟了,它将会怎样子下落,请同学们试试画出苹果下落的方向。
水平生长的苹果树 在斜坡上生长的苹果树
2、 活动1:重力的方向
(1)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画出钩码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2) 这两图中细线所处的位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垂线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活动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器材:2~3人一组,4只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
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先后测出4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
钩码数/只 质量(千克) 重力(牛顿) 重力跟质量的比值(牛顿/千克)
1 0.10
2 0.20
3 0.30
4 0.40
分析数据: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格的数据,描绘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甲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