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科学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准备材料:刻度尺(不同种类:钢卷尺、皮卷尺、三角尺、直尺、米尺等)
能表明体积的液体商品(附外包装标签纸)
带一份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或食品
带一根10厘米长和1米长的粗线或细绳
实验探索:
1、在三个相同的啤酒瓶(或玻璃杯、碗)中分别加入1∕4、1∕2、3∕4的水,用筷子分别敲打;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并记录。
2、用金属框拉出一个肥皂泡,观察肥皂泡形成过程和形状的变化,以及肥皂泡的颜色和颜色的变化,你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形状变化:
颜色:
颜色的变化:
感兴趣的问题:
3、(1)在3个玻璃杯中各加半杯温度较低的自来水。
(2)在一个杯子里加入1大勺盐,并摇动;在另一个杯子里加2大勺盐,摇动;第三个杯子不放盐。
(3)同时放在冰箱的冷冻室中,每隔15分钟检查杯子中水结冰情况,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4、作一次人体的基本调查:
检查项目 测量工具 我的估计 具体测量数据
我的体重 千克 千克
我的身高 米 米
我的臂长(一臂之长) 厘米 厘米
一步的距离(步距) 厘米 厘米
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指距) 厘米 厘米
5、有时间的同学可重新做鸡蛋沉浮和单摆实验。
6、自己设计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表达完整:参照1、2和3)科学新课程实验
课堂教学设计 编号:
课题 章节 第一章 科学入门 教学时间 第 周 星期年 月 日
内容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二)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 小学学过正方体和柱体体积的计算
学习需求 如何用测量的方法去得到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的意义2、知道体积的单位和其它单位3、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通过课堂实际测量,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分析、求同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善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推广至实际生活,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初步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操作规范、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量筒的刻度,体积的单位和单位换算,测量时正确读数与记录。
任务定位 教学难点 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法 学法 重点和难点突破采取动手实练,培训学生小老师使每位学生得到具体指导。
教学策略 情景 形式 故事情景、图片情景、问题情景、实验情景
课程资源 教材、课件、课外资料
教学准备(教具 媒体学生) 10毫升量筒、50毫升量筒、小石头、细绳、投影仪、投影片、视屏转化仪。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调整与评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从学生自己带来的液体商品(附外包装标签纸)入手,观察标签纸,从中可指出与体积有关的信息吗? 读标签纸,并交流信息。一位学生代表交流。
(一)体积的单位和单位换算
(二)物体体积的测量1、形状规则的物体――2、测量液体的体积――3、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小石头(排水法) 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具体的测量方法;实施测量方案。组与组之间方法交流。
(三)发散你的思维1、你能用排水法测出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墨水瓶的体积吗?2、见科学学生活动册科学新课程实验
课堂教学设计 编号:
课题 章节 第一章 科学入门 教学时间 第 周 星期年 月 日
内容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 小学自然学科的实验经验
学习需求 我们怎样来研究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怎样学习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的意义2、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它单位3、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通过课堂实际测量,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分析、求同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善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推广至实际生活,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初步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操作规范、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任务定位 教学难点 刻度尺的准确度与最小刻度的关系,测量时正确读数与记录。
教法 学法 重点和难点突破采取动手实练,培训学生小老师使每位学生得到具体指导。
教学策略 情景 形式 故事情景、图片情景、问题情景、实验情景
课程资源 教材、课件、课外资料
教学准备(教具 媒体学生) 最小刻度尺为厘米的20厘米直尺十把;米尺四把;皮尺和卷尺;三角尺、直尺等学生备用。投影仪、投影片、视屏转化仪。
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1千米=103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3微米二、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刻度尺:会认、会测量、会看、会读、会记。认:认识刻度尺的单位、量程、最小刻度和起始刻度线的位置。测:刻度尺要放正切使刻度尺紧贴物体的被测部分。看:看刻度时,视线要跟刻度尺垂直。读: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的各位读数外。记:记录的测量值有准确值、估计读数和单位三部分组成。三、什么叫测量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四、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游戏]猜猜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一支铅笔有多长?你的课桌长、宽各是多少?2、“米”、“厘米”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单位? 1、一部分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一部分学生动手测量。回答问题。2、表示长度的单位。
[竞赛]谁做的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投影片]1、说出长度的单位有哪些?2、写出计算过程。⑴ 2.86千米= 米 3487000米= 千米 ⑵ 0.05米= 厘米= 毫米= 微米⑶ 91.2厘米= 米[例题]3.51千米= 厘米3.51千米=3.51×1000米=3510米=3510×100厘米=351000厘米组织学生评析练习3、某同学从地图测量并换算出北京到杭州的距离,表示如下:⑴ 1100公里 ⑵ 1100千米 ⑶ 1100000米 ⑷ 110000000厘米 另一个同学测量出科学课本的长,表示如下:⑴238毫米 ⑵2.38分米 ⑶0.238米 ⑷23.82厘米你认为那种表示最合适?说出理由?指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本图1—22不同物体间的空间尺度 快速换算并写在投影片上。(科学计数法)学生比较后得出:测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测较短的距离,一般用厘米或毫米作单位。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重点学习]刻度尺的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测量长度需要测量工具,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什么?2、这些测量工具有什么共同点?3、你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吗?请做课本41页图1—24和1—25的填空练习。指导学生评析。一边纠正错误一边示范正确操作。 1、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2、都有刻度。都叫刻度尺。3、做好后把部分同学答案投出,请几个同学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刻度尺(零刻度线、量程等),测量过程并演示。总结: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练习。6—8个学生协助老师指导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了解知识]什么是测量和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除了常见的刻度尺外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怎样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宽。如果给教室的窗户装玻璃;挂窗帘,测出其长度,选用最小刻度为多少的刻度尺?展示一些特殊的测量工具。2、今天我们测量了许多物体的长度,还学习了怎样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正确使用长度单位。那么请同学们比较后说出什么叫测量?3、以上都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遇到一些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物体怎么办?请同学们思考并分组讨论课本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机动为第二课时特殊长度的测量做出铺垫)。 回答并阅读课本。了解测量要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思考、总结: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我们测量的数据一定要带单位。同学们思考并分组讨论课本的讨论题。课堂或课后交流。
课堂测验
1、下面物体中,长度接近4厘米的是( )
A.科学课本的厚度 B.墨水瓶的高度 C.乒乓球的直径 D.钢笔的长度
2、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决定的
A.测量者的熟练程度 B. 长度单位
C.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D. 上述三方面一起
3、一组同学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得黑板的长度是 米,等于 厘米。
另一组同学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黑板的长度是 米,等于 厘米。
4、一名粗心的同学在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 ;
一本新华字典的厚度为3.5 ;
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为 ;
一位同学的身高158 。
PAGE
2“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知道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块,铁钉,200克的钩码5个,牙膏皮一块,装有冰块的带盖的玻璃杯一只,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1、 菜场买菜时,是按什么来付钱的?
2、 我们在体检时,有一项内容时测体重,请同学们告诉大家你的体重时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罗列成板书)
教师引导:我们所说的几斤、几公斤等就是指物体或人的质量的多少。今天我们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质量及其测量
(二)新课教学
1、 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铁块、铁钉。提问: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不同的物体可以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分清物体和物质的
差别。)
板书:质量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二、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质量的单位:千克、吨、克、毫克)
出示:5个200克的钩码,让学生体验其质量的大小。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请学生看课本图1-41“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1-44“不同物体的质量尺度”。读出“电子的质量、蓝鲸的质量、地球的质量”。
3、 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是用哪些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并介绍其优点。
教师在学生回答杆秤,台秤,电子秤等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测量物体的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用到许多器具,和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和砝码,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板书: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①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天平与课本图1-45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
游码、标尺
②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A零刻线在哪里?B量程多大?C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③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讲解:A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B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C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④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A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B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C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D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动手试一试
学生可以对任何想要知道其质量的物体进行测量(注意量程)
学生操作。
(三)课堂小结
在本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学生归纳叙述,老师补充)
(四)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1—4
(五)课外探究
如何用天平和砝码来较准确地测量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请用多种方法完成) 科学新课程实验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4节温度的测量
课堂教学设计 编号:
课题 章节 第一章 科学入门 教学时间 第 周 星期年 月 日
内容 温度的测量
教材分析 温度测量在科学中是最基本的几种测量之一。首先明确温度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掌握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特别是对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和体温计的特点作了重点阐述。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 学生对冷热的感知和生活中常见温度计、体温计的一些认识
学习需求 怎样准确地表示冷热?用什么仪器、怎么样来测量?为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读法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发现感官的局限和测量的必要性。通过探索性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结构;通过演示和模仿学习,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原理
教学策略 教法 学法 引导发现法 实验探索和模仿学习
情景 形式 问题情景、实验情景
课程资源 教材、课件、课外资料
教学准备(教具 媒体 学生) 实验器材、课件对冷热的感知和对气温计、体温计的认识
板书设计 温度的测量探索1:什么是温度?探索2:温度计是怎么工作的?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来测量物体温度练习: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注意量程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中拿出来读数。读数时视线要平视。
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调整与评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在前面的课里学习了观察物体的长度、体积特征。除此以外,我们还能观察什么? 回忆、复习、回答
演示:取出两根长度、粗细、材质相同的铁丝。将其中一根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提问:用肉眼观察能分出这两根铁丝有什么不同吗?区别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显示它们的区别?有人愿意上台来摸一摸铁丝吗? 观察、思考、好奇进入问题情景探求两者的不同获得温度的概念
演示:将两根铁丝分别插入两杯冷水中。问:能看到或听到什么吗? 观察,思考为什么两者现象不同
讲述:除了物体的长度、体积特征以外,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可以是我们观察的特征。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物体热,则温度高。冷,则温度低。 强化巩固
提问:我们通常是怎样知道物体是冷还是热? 讨论、回答,交流讨论结果。可能的回答:用手摸、用皮肤感觉 铁丝被烧红肯定热水沸腾,有水蒸汽肯定热水结冰了肯定冷汽水罐外有水珠肯定冷 ……总结:动用各种感官,最直接的方式是用手摸,用皮肤感觉。
设问1:大理石与棉花都已经在室内摆放了很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都和室内空气的温度一样,但你感觉它们的冷热程度一样吗? 设问2:两个手指感觉到的水温一样吗?为什么? 实验1:让学生摸一块大理石墙砖和一团棉花实验2:让学生右手指浸在热水中,左手指浸在冰水中。然后,两个手指同时浸入中间杯子的温水中。
总结:这种直接感觉的方式有没有什么缺点? 讨论、回答,交流讨论结果。总结:1太冷、太热的物体,例如烧红的铁块是不能直接用皮肤感觉的。 2感觉有时不可靠。 ……
设问:怎样来测定物体的温度呢 学生回答温度计,并例举各种温度计
多媒体展示各种温度计这些温度计是怎么工作的呢?
演示1:将日光灯启辉器中的双金属片置于火焰上方烘烤,观察双金属片的变化。引导:双金属片经烘烤后是变热了还是变冷了?它的弯曲程度是增加了还是减小了?是变得更直了还是变得更弯了? 逐步探索
演示2:取口服液空瓶(连橡胶塞)一个,上插一根透明长吸管,或透明空圆珠笔芯。瓶内装水,掺入少量红墨水。用吹风机对瓶子加热,观察液面上升。将加热后的瓶子置于冷水中,观察液面下降。引导:管子里的液面升得很高,说明瓶子的温度高还是低?液面正在下降,说明什么? 逐步探索,明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原理
正确示范并讲解:液体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分组练习,模仿
小结本节内容 回忆、巩固
学生课后活动和作业设计 作业本练习
探究任务一:你所知道的能显示物体温度变化的方法有哪些?请列举。(学生能尝试设计一种温度计吗?)
探究任务二:你所知道的温度计还有哪些?原理是什么?请收集相关介绍资料。
探究任务三:能对你的装了水的口服液瓶子加以改进,使它能够显示室内的气温吗?(尝试温度计的定标)自测题:
1、你所知道的显微镜种类有哪些?
2、把鱼骨头放入食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骨头有什么变化?
3、你能列举出用来测量物体体积的工具吗?
4、将冰倒入烧杯中,几分钟后观察烧杯外壁,有什么现象?
5、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1-2分钟有什么现象,再继续吹又有什么现象?
6、用一架天平和一组砝码,能测定杯子的容积吗?怎样测定?
7、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热水、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8、认识量筒、量杯,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周末作业:
1、出测试题(本周学过所有内容,30个填空),返校后和别的班交换考试
2、你能想办法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吗?写出(或画出)测量过程。第八节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一些常用的计时工具。
(2)知道时间的常用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
(3)了解机械停表的使用和读数。
2、 探究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培养收集资料和应用资料的能力。
3、 情感价值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
(2) 通过对日晷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2、时间的测量及其读数。
教学难点:计时工具的原理及使用
教学工具:电子表、石英表、沙漏、电子停表、机械停表等各种计时工具。
教学准备:预先布置收集有关古今中外计时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时间的重要性引出计时工具
1、 刚才大家都听到铃声了,有没有想过上课时为什么要敲铃?
2、 铃声可以随便响吗?铃声是根据什么来设定的?
3、 火车站为什么要有张列车时刻表呢?
4、 如果没有看时间过日子,我们将会过怎样的日子?
5、 为了不让我们的生活混乱,我们需要什么工具来调整生活步调呢?
二、新课讲授
1、讨论:哪些东西可以当作计时工具?
(1) 我们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哪些自然现象来计算时间、感知时间?
日升日落、月形变化、四季变化、电线杆的影子、枫叶红了、候鸟迁徙、肚子饿了等等
(2) 我们还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来计算时间、测量时间?
手表、闹钟、沙漏、停表等等
(3) 讨论:让我们想想它们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比如为什么日升日落能计时?为什么四季变化能计时?
归纳:有的自然现象或计时机械都可以当作计时工具,是因为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它们一直都在作有规律的变化
蜡烛行不行?
变化易受外界影响,不适宜作计时工具
2、研究计时工具的发展史。
(1)分组报告古今中外计时工具及其限制,重点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日晷及原子钟。
(2)根据计时工具发展史,归纳出计时工具的发展趋势是朝向更精确、更方便使用来迈进。
3、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讨论:举出生活中常用的计时单位。
年、月、天、时、分、秒
星期、季度等等。
(2)明确国际制主单位是秒。
(3)各单位间的换算。
4、 常用计时工具的使用。
(1)判读各式各样的钟表。
(2)时间与时刻的区别。火车站与出租车上的时间读数分别属于哪一类?
(3)了解两类不同停表的使用及其读法。
5、 善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讨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三、巩固应用
①完成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①动手做一做:回家自己设计一个良好的计时工具。
②完成《作业本》上相应练习。
PAGE
1科学新课程实验
课堂教学设计 编号:
课题 章节 第一章 科学入门 教学时间 第 周 星期年 月 日
内容 实验和观察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 小学自然学科的实验经验
学习需求 我们怎样来研究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怎样学习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常用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2、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3、知道科学实验的特点是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现象的探讨,明白科学需要细致的观察和努力的探索。2、培养按科学规范操作仪器的习惯。3、知道人的感观对事物判断的局限,知道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可以进行数据的测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任务定位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学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策略 情景 形式 故事情景、图片情景、问题情景、实验情景
课程资源 教材、课件、课外资料
教学准备(教具 媒体 学生) 分组实验:烧杯、玻璃棒、放大镜、鸡蛋、食盐、泥土、刻度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观察和实验一、实验室纪律、卫生、习惯二、简单仪器操作介绍:玻璃棒、药匙三、探索:1、鸡蛋浮沉实验2、用放大镜观察泥土3、用放大镜观察大拇指的指纹四、我们的感官非常可靠吗?
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调整与评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初步用文字描述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用表格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和比较。(从填空式记录至完全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直接观察的局限性。
引入:设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哪些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只需要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吗?在学生回答后认识几种基本的实验仪器。 学生在实验桌上选取所对应的器材。
(一)观察几种基本的实验仪器1、认识几种实验仪器,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基本用途;2、指导学生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操作。烧杯、玻璃棒、角匙 学会正确的表述和书写;了解一些仪器的简单操作
(二)鸡蛋浮沉实验1、器材准备:烧杯、鸡蛋、角匙、食盐、玻璃棒;2、将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3、向清水中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食盐的溶解;4、观察实验现象:生鸡蛋由沉底变为漂浮状态;5、请学生试述此现象的成因,在学生回答后略加点评(可补充关于死海的资料);6、补充:向盐水中慢慢加入清水,观察鸡蛋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操作规范;现象观察仔细;实验记录务实。提出新的问题?
(三)借助仪器的简单测量1、展示书本上两张图和右图;2、总结:从学生二次的结果和其感想,说明科学实验中使用测量工具的重要性。 1、用眼睛观察,判断一下线的曲直和物体的大小;分组讨论、交流观察2、借助直尺,进行测量,两次结果进行比较;分组讨论,汇报最后的实验结论,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感想。
可适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其它实验加以补充。 放大镜观察泥土和指纹 初一科学回家活动记录卡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
探索活动一、
试试你的反应:
1、 让你的父母在离你约1.8米处拍手,同时请记下你的反应__________;
2、 首先站在镜子前观察你的一只眼,然后用手把这只眼挡住,约一分钟后把手移开,再观察瞳孔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你的鼻子和嘴角凑近一片柠檬时,你会有什么反应_____________。
将以上行为产生的刺激和反应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索活动二:
实践探测:带上笔和纸,到一个公园或操场上。记录你在哪儿见到的8种生物的名称。记录你所观察到的每种生物的生命特征并将其分界。做一张海报,这张海报要包括该生物的研究地、俗名和生命特征及所属的界或门、纲。
生物名称 研究地 俗名 生命特征 界或门、纲
探索活动三:
鱼的活动:
1、 仔细观察鱼缸里的鱼,观察时请注意鱼嘴开合的频率及水流经鱼嘴通过鳃盖的过程。
2、 注意观察鱼眼后方,鱼头两侧的鳃盖开合的过程。
3、 观察同一时刻鱼嘴和鳃盖的开合,注意这两种结构在这过程中的联系。
鱼嘴张开时,鱼头两侧的鳃盖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这种结构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兴趣的同学可继续探究鱼鳍的作用,设计你的方案,并实施。
探索活动四:
由拾豆子想到的?
1、 在一堆晒干的豆子里,数出20颗黄豆和20颗绿豆,把它们混合后放入一个纸杯里。
2、 闭上眼睛,让你的父母轻轻把豆子撒在一张绿色的大纸上。
3、 张开眼睛,让父母计时,而你则需要在15秒内拾起豆子,一次只能拾一粒,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拾起豆子。
4、 15秒后,看看你拾起的豆子中黄豆和绿豆的比例。
5、 重复2-4步,你计时,由你父母拾豆子。
6、 把你的实验结果与父母及其它同学的相比较,看看有哪些相同点或差异。
推理:许多青蛙都是绿色的,它们生活的环境大都也是绿色的,绿色的青蛙有哪些优势?
探索活动五:
分类学钥匙:
第一步 有8条腿―――――――――到第二步不止8条腿――――――――到第三步
第二步 有一个卵圆形的躯体――――到第四步 躯体分为两部分――――――到第五步
第三步 身体各节只含有一对足―――蜈蚣 身体各节含有二对足――――千足虫
第四步 体长小于1毫米――――――螨 体长大于1毫米――――――扁虱
第五步 有螯形钳―――――――――到第六步 没有螯形钳――――――――蜘蛛
第六步 有一带螯针的长尾―――――蝎子 没有尾巴或螯针――――――假蝎
分类学钥匙是对一系列成对的不同生物体基本特征的叙述方式。这个钥匙框内有6项叙述:
你能说出图中所示生物的学名吗?__________。
探索活动六:
参照上题――编制一个能识别水果的分类学钥匙,如苹果、橘子、草莓、香蕉、梨等
探索活动七:做一名侦探
1、用这个钥匙找出下列动物:
A属于______目动物;
B属于______目动物;
C属于____目动物;
D属于______目动物;
E属于 ____目动物
探索活动八:
与家人一起在厨房里展开“分类搜索”活动。察看橱柜、冰箱以及抽屉,找出你家摆放物品的分类系统。然后与家人讨论这样分类放东西的好处,并向家人解释分类系统在生物学的重要性。
其它:
复习第一章节及第二章前二节内容:
方法:整理课本内知识点,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实验、讨论、练习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课本的图片所能提供的信息、注重科学实验活动册。
最后,祝愿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过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国庆假日!!
PAGE
3科学新课程实验
课堂教学设计 编号:
课题 章节 第一章 科学入门 教学时间 第 周 星期年 月 日
内容 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 一到六节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探究
学习需求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我们该怎么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琴纳的探究过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明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践
教学策略 教法 学法 引导发现法 模仿学习 自主探究
情景 形式 问题情景、实验情景
课程资源 教材、课件、课外资料
教学准备(教具 媒体 学生) 实验器材、课件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知识及其探究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2、黑盒的涵义
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调整与评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逐步认识了科学这门课。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同学能主动地探索各种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呢? 认同,兴趣
布置阅读任务。1、琴纳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通过大量的调查,琴纳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当时他能确信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吗?3、接着琴纳做了哪些工作?他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4、最终他获得了什么结论?5、琴纳在探索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带着问题阅读琴纳的故事
引导交流、总结 互相交流,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
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探究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展示问题情境:灯为什么不亮了? 进行探究
引导交流 讨论、回答,交流讨论结果。
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总结、感受与体会
展示新的问题情境:黑盒里面有什么? 分小组探究
引导交流、讨论 讨论、交流探究结果。
讲解黑盒模型,拓展黑盒的外延。 想象生活中的黑盒
小结本节内容 回忆、巩固
学生课后活动和作业设计 作业本练习
探究任务一:你的脚印与你的身高有什么关系吗?
探究任务二:你能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吗?
教后札记
学生学习信息反馈
教后反思科学新课程实验
课堂教学设计 编号:
课题 章节 第一章 科学入门 教学时间 第 周 星期年 月 日
内容 第一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 有关生活的一些认识;生活经验
学习需求 科学是什么?科学课我们学什么?我们怎样来研究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怎样学习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尝试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交流讨论,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通过对一些现象的探讨,明白科学需要细致的观察和努力的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的交流讨论和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对周围现象的探索;会沉浮的气球实验和“喷泉”实验
教学难点 科学意识的渗透;会沉浮的气球实验气体的控制
教学策略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情景 形式 故事情景、图片情景、问题情景、实验情景
课程资源 教材、课件、课外资料
教学准备(教具 媒体 学生) 实验器材、课件学生对科学的好奇。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一、科学在我们身边有趣的自然现象。(为什么是这样?)令人好奇的变化。(有规律吗?)科学就是要引导我们去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界事物的变化规律。探究1:鱼为什么会沉浮? 气球------鱼鳔 (建立模型)探究2:喷泉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调整与评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享经验和疑惑尝试问题的解答情境模拟实验现象观察表达交流
引入:从我们呱呱坠地那刻开始,就睁开我们好奇的双眼,不停地探索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现象)我们都想问个为什么?而科学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有机会和老师、同学一起来探索已知或未知的世界! 倾听,组织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形成一定的心向。建立从自然――科学的一种 思维方法。
发动:让我们交流一下各自生活中感觉最有趣、或最奇妙的、或最不能理解的一种自然现象。 分组交流
组织全班汇报 进行全班交流。(每组推荐)
引导:为什么会有这些有趣的现象?我们能尝试回答吗?(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问题环环相扣。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的研究是无穷无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等待我们的探索。) 争相发言,尝试回答。
展示图片: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观看,进入情景
发动讨论:为什么说科学在我们身边? 讨论
总结: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中蕴含着科学知识;这些事物与现象的变化规律等着我们去探索。 组织自我感受与体验,构建科学关于科学课的知识。
对新科学的学习作简单方法介绍要求。
引入:现在我们已知道科学是让我们探索周围的世界的奥秘。今天让我们自己通过一些实验、深入思考来研究身边的一些事物。 自我组织,注意指向课堂新内容。
提问:鱼生活在水中,它是怎么上浮和下沉的呢?设问:我们怎样来证明是鳔的充气量改变让鱼实现沉浮的呢?讲解:为什么可以用气球替代鱼鳔? 思考,回答 (提出假设)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发表意见。
演示:会沉浮的气球
尝试提出问题
演示:做一个喷泉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有新的想法与我们交流吗?总结:自然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现象回答提出自己的想法
发动讨论:你能说一说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吗?设问: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有好处,没有带来不好的影响吗?总结: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分组讨论思考、回答巩固
学生课后活动和作业设计 作业本练习
探究任务一:你能想办法让拎袋子的手舒适一点吗?
探究任务二:在相同的瓶子里加不同的水,用铅笔敲打,听声音的不同。探究任务三(周作业)鱼内脏中鱼膘
教后札记
学生学习信息反馈 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多思多想,发言积极。对科学兴趣极浓厚。在课业完成方面,有些同学模仿能力较强,从补充练习四(参照作业本上习题自己给老师出一个类似的题目)可以看出;有些同学在表达和思考想象等各方面都略胜一筹。对课堂实验――喷泉。一开始热水不是一条直线上升,等水面平静后几乎成一直线,效果很好!107同学对实验提出了改进,很好!
教后反思 一定要在课堂中把目光多集中在不太投入的学生身上,在课堂或课后给予关心和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喷泉实验改进方法:学生在课外作对比实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