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寓言二则 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寓言二则 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9 21:36:28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寓言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习寓言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本文精选了两则寓言。《矛与盾》写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鹬蚌相争》写的是鹬和蚌互相钳制、互不相让,结果让渔夫从中获利的故事。学习这两则寓言,我们一定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寓言二则第一课时13矛与盾
《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正确读写“誉”“陷”“何如”3个词语。
2.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重点)
3.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解什么是矛盾冲突。(难点)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译yì应 鬻:
誉:
吾:
陷:
或:
何如:

卖。
赞誉,夸耀。
我,我的。
刺透;穿透。
某人,有人。
怎么样。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
2.二思:想一想,《矛与盾》中的楚国人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3.三品:这则寓言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鬻:卖。】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莫:没有。】【誉:赞誉,夸耀。】【陷:刺透;穿透。】【利:锋利。】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何如:怎么样。】【子:你。】【其人:那个人。】【弗:不。】【应:回答。】《矛与盾》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十五课内容,短小有趣,借买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耐人寻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前两句写这个人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的。他的盾,“物莫能陷”,极其坚固;他的矛,“物无不陷”,极其锋利。这两句话使人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为下文此人不能自圆其说埋下伏笔。语言描写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写出了楚人被人问住无以言对的窘态。语言描写概念
文言词语又称“古词语”,它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至今继续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是读懂古文的关键。本文中的“吾”“之”“曰”等都是文言词语。
理解方法
1.对照注释。2.使用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矛与盾》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核心问题:1.一读: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串珠问题:《矛与盾》写了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盾和矛,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被人笑话的故事。2.二思:想一想,《矛与盾》中的楚国人犯了一个什么错误。楚国人犯了一个这样的错误:他把事物绝对化了,说矛锋利就锋利得无坚不摧,忘了还有盾;说盾坚固就坚固得牢不可破,忘了还有矛。3.三品:这则寓言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矛与盾》矛盾的焦点是与实际情况冲突。盾坚物莫能陷 自相矛盾
无话可说矛与盾   矛利物无不陷《矛与盾》写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得被世人笑话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本文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这样的寓言故事有许多,他们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凝聚着宝贵的经验。课件31张PPT。第二课时寓言二则13鹬蚌相争
《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1.能正确读写“曝”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权衡得失、相互谦让的道理。(难点)谓wèi禽qín曝 喙pùhuì鹬蚌相争 家禽yù qín 曝:
箝:
喙:
舍:
禽:
晒太阳。
即“钳”,夹住。
鸟兽的嘴,这里指鹬的嘴。
放弃,舍弃。
同“擒”,捉住。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
2.二品:这则寓言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方:刚刚。】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曝:晒太阳。】【箝:即“钳”,夹住。】【喙:鸟兽的嘴,这里指鹬的嘴。】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两者:双方,蚌和鹬。】蚌说:“(我怎能放你!)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相舍:彼此放弃,放过对方。】【禽:通“擒”,捉住。】 鹬蚌相争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啄”“合”“箝”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形象地刻画了鹬和蚌相互钳制对方的情景,为下文的互不相让埋下了伏笔。动作描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第二、三句简单地写了鹬和蚌的对话,具体地刻画了它们相持的情景。既交代了双方互不相让,又交代了它们互不相让的原因——等待着对方的死亡和自己的胜利。语言描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鹬蚌落得双双被擒的下场,是因为双方都不肯相让,都要置对方于死地,全然不顾更大的危险。想象:
鹬和蚌被渔夫捉住之后,心里会怎么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鹬后悔不已,心里想:唉,如果我能考虑到这样做也有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蚌也心潮起伏:这下死定了,不懂得谦让,结果反而让渔夫从中获利,我真是太笨啦!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核心问题:《鹬蚌相争》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懂得互相谦让、化解矛盾。一味地相互钳制,不仅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顾此失彼,让他人钻了空子。1.一读: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串珠问题:《鹬蚌相争》写了鹬和蚌互相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夫从中获利的故事。2.二品:这则寓言矛盾的焦点是什么?《鹬蚌相争》的矛盾表现在:鹬和蚌之间彼此争斗,不可调和;鹬和蚌各自的愿望与各自的处境冲突,无法解决。鹬啄蚌肉→今明不雨→死蚌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   蚌箝鹬喙→今明不出→死鹬《鹬蚌相争》写的是鹬和蚌互相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夫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互相钳制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他人从中获利。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jīng),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出自《韩非子》的成语】吹毛求疵 守株待兔 长袖善舞 智子疑邻
郑人买履 汗马功劳 孤掌难鸣 危如累卵【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鹬蚌相争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亡羊补牢 囫囵吞枣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参考答案:《矛与盾》中卖矛与盾的人,先夸耀自己的盾是如何的坚固,无论怎样锋利的东西都不能穿透,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是如何的锋利,再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这样言语上相互抵触,前后不能自圆其说,就是矛盾。《鹬蚌相争》中,鹬想啄食蚌的肉,而蚌夹住鹬的喙不想让鹬吃掉,这二者都不肯退让,就是矛盾。1.看拼音写词语。
yì wén suǒ wèi

jiā qín 所 谓译 文家 禽2.选择“之”字的正确解释。(填序号)
“之”:A.代词,代指它(他、她)、它(他、她)们。 B.的。
C.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以不解释。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ACCB B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4.选择合适的成语故事填在相应的寓意或者道理后面。(填序号)
A.指鹿为马 B.鹬蚌相争
C.杯弓蛇影 D.亡羊补牢
(1)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
(2)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
(3)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以免之后再受损失。(  )
(4)形容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  )CA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