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八上第24课 文学艺术的成就 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八上第24课 文学艺术的成就 课件(3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27 22:14: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3张PPT。第六单元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第24课 文学艺术的成就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一、文学家鲁迅、茅盾
1.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1902年鲁迅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在语言学习结束后,他选择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深造。
1906年,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走上了以文学创作改变国民精神的道路。
1909年,鲁迅离日返国。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流浪雇农阿Q,这样一个受旧社会沉重压迫而精神被扭曲变形的人物形象,阿Q精神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 所谓精神胜利法,简单说是指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一个人遭到失败,受了屈辱,不能面对现实,很快就忘了失败和屈辱的痛苦,用自欺欺人的办法,反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满足。如,“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罗良平:《阿Q精神新论》2.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子夜》手稿首页,原题《夕阳》 《子夜》,原名《夕阳》,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小说以1930年5、6月间的旧上海为背景,描述以丝厂老板吴荪甫在三条战线(市场、工厂、农村)进行搏斗的情景,从而展现了大革命失败后到九·一八事变以前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 《子夜》从它诞生之日起,从作者到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一部艺术上并不完满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作品的史诗性,即它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及各阶级生活的广阔而准确的描绘和分析,作品为中国文学提供的一个生动而全新的人物形象体系,特别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确实给“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带来了新的、重要的因素。
——汪晖:《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茅盾文学奖书系二、画家徐悲鸿、齐白石
1.徐悲鸿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徐悲鸿《悲鸿自写》徐悲鸿没骨画马、笔笔见墨,结合马体肌肉走向,合理地反映马体的透视关系。更难能可贵的是,徐悲鸿通过马既抒发了个人的情怀,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愚公移山图》作于1940年。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2.齐白石齐白石(1864─1957),祖籍安徽宿州。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墨虾图 齐白石画虾表现出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齐白石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三、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聂耳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号子义(或紫艺),原籍云南玉溪。“聂耳”是他到上海文艺界后所用的笔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小毛头在风雨中卖报的情景在聂耳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当即决定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成歌,请田汉的夫人安娥写词。 1934年6月,描写“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码头工人和人民群众不顾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特务的迫害,奋起反抗,把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军火扔到江里去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首次公演。聂耳请小毛头担任剧中卖报童一角,在台上,她放开嗓子唱响《卖报歌》,从此这歌传遍上海滩。该剧连演三场,每场演出时,观众都激动地起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结束后,总有人眼里含着泪水久久不愿离去。1933年聂耳与田汉(右) 1935年初,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来追捕,仓促间,他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后就被抓进监狱。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发现了里面那张写着歌词的包装纸。不久,聂耳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2.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祖籍广东番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代表作品有《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 《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 《黄河大合唱》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拥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二者相互呼应,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等10首歌曲入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