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语文最后全攻略:了解规律掌握技巧课件(5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09高考语文最后全攻略:了解规律掌握技巧课件(53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6 1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 回归试题,
了解规律,
掌握技巧
——2009年高考语文冲刺备考策略
一、2008年高考试题各题分析 1、语言知识题第1题语音,考查点同去年一样,全部落在了常见字的读音上,难度不大。第2题与06、07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考查成语,难度不大。第3题病句辨析应当相比去年要容易一些。 2、小阅读总体难度要比去年《生物多样性》稍简单。选文是一篇摘自《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的文章,字数900字。文章围绕“明代白银货币化”设置了三道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第7题仔细阅读并不难,但学生出错率却不低,关键在于没有细心阅读,有些想当然。 3、文言文阅读《宋书?王昙首传》(节选)的字词考核,题目涉及的重点词语与教材完全对应,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容易得分,翻译较为简单;第10题大意的学生会错,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这道题题目强调的是“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不是文中内容。 一、2008年高考试题各题分析 4、古诗鉴赏05年出的是宋诗《雨后池上》,06年出的是一首宋词(王炎《南柯子》),07年是唐朝王维的《新晴野望》,而今年出了一首借景抒情的宋诗《春日即事》,试题设计了如下两问。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一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比较容易回答,而第二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难度比较大。“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学生结合诗句和注解应该能答出来;但“对世态冷暖的感叹”需要联系“门可罗雀”这一成语,即对“张罗地”的理解,许多学生这一点答得不好,关键是对“张罗地”理解得不好。 5、名句名篇默写题《荀子?劝学》中“登高而招……善假于物”和杜牧《阿宫宫赋》中“长桥卧波……不知东西”,出自高中课本,《孟子?告上》中“生亦我欲……”出自初中课本,都是课本要求背诵,也都是考生熟悉的名句名篇,比起去年庄子《逍遥游》的句子默写要浅易,大大减少了失分,但要得分却也不容易,它涉及到两个通假字,一个是“君子生非异也”的“生”字,一个是“故死有所不辟也”的“辟”字,可以说,简单中也有难点。这是我们在今后复习中应注意的。 一、2008年高考试题各题分析 6、现代文大阅读选文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作者季羡林。当代学者。选文约1300字,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的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筛选并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个要点;筛选并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个要点。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道题学生在做题时审题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学生答成作用了。还有的没有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造成失分。16题,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17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第一问还需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和遭遇作答。 一、2008年高考试题各题分析 7、语言表达运用试题第六大题新增或调整:18题,2006年考的是筛选、整合语句,给“魔术”下定义;19题是读图题,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介绍。2007年18题考的是语意连贯题,今年放在了选择题中考查。19题是语言得体。2008年18题是介绍用语时四处不得体语句的修改;19题修改句子题,删去和不能删去的只填序号。应该说有调整,但调整不大。(两个小题涉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20题是仿写题,难度较低。8、作文方面,作文题和去年相比,在审题上略有难度。材料最明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心未必办好事,特别是献爱心 、帮助别人,要从对方受助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千万不要盲目,凭片面角度去做。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干什么事,不能靠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把事情办成。增强了对审题的要求。这是明年高考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二、回归试题,了解规律,掌握技巧(一)语文知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1、字音辨析题的答题技巧:例1、(2008年全国卷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迸发(bèng)不掘不挠(ráo) 怆然(chuàng) 婀娜多姿(ē)
B.跻身(jī) 岿然不动(kuī) 女娲(wō) 谆谆教导(zhūn)
C.恫吓(xià) 病入膏盲(huāng) 浣衣(huàn) 神情尴尬(gà)
D.粗糙(cāo) 徘徊观望(huí) 糟粕(pò) 锲而不舍(qiè)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异读字,其中A项“挠”应读“náo”,B项“娲”应读“wā”,C项“恫吓”中的“吓”应读“hè”。选项为D。例2、(2008年全国卷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刍议(chú) 条分缕析(lǚ) 圈养(quān) 愀然不乐(qiǎo)
B.倏忽(shū) 越俎代庖(páo) 牛虻(máng) 自惭形秽(huì)
C.靛蓝(diàn)毁家纾难(shū) 干涸(hé) 白头偕老(xié)
D.手帕(pà) 相互龃龉(yǔ) 麾下(huī) 探本溯源(shuò)解析:本题涉及形声字、形似字、异读字,其中A项“圈”应读“juàn”,B项“虻”应读“méng”,D项“溯”应读“sù”。选项为C。1、字音辨析题的答题技巧: 一般做题时,先通读所给的选项,把握熟悉的字音;对吃不准的字音,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对多音字、形声字和形似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1)多音字: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2007年全国卷Ⅱ中“多财善贾(gǔ)”,“贾”的注音就是“次读音”,它的“常读音”为“jiǎ”;“博闻强识(zhì)”,“识”的注音是“次读音”,它的“常读音”为“zhì”。再如2007年重庆卷中“数(shù)见不鲜”,“数”的注音是“常读音—shù”,注音错误,这里应读“次读音—shuò”。(2)形声字: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2007年重庆卷中“耄耋(dié)”,“耋”声旁是“至”,读音为“zhì”,读音不随声旁,注音对;“喟(wèi)然”,“喟”声旁是“胃——wèi”,读音随声旁———错。如2007年辽宁卷中“睚眦(zì)必报”,“眦”声旁是“此—cǐ”,读音不随声旁——对。(3)形似字:所给加点的字为陌生的字,且注音与该字字形相似的常用字相同时,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反之,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大。如2006年北京卷中“不落窠(cháo)臼)”,“窠”似“巢”,注音为“cháo”——错,应为“kē”;2005年江西卷中“赧(nǎn)然”,“赧”似“郝—hǎo”,注音不同——对。2008年天津卷“坍圮(pǐ)”中“圮”似“杞—qǐ”,注音不同——对。“方枘(ruì)圆凿”中“枘”似“纳—nà”,注音不同——对。(一)语文知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2、字形辨析题的答题技巧: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例1、(2008年山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骋 原生态 疾风劲草 吉人自有天象
B、诀别 声讯台 震耳欲聋 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 顶梁柱 目不暇接 明人不说暗话
D、受理 高架桥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解析:A项“吉人自有天象”中的“象”应为“相”——“辅助”之意,C项“问侯”中的“侯”应为“候”,D项“粗制烂造”中的“烂”应为“滥”。答案为B。例2、(2008年江西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巧 磨砺 赝品 浅尝辄止 B.赦免 落寞 蓬蒿 好高鹜远
C.哂笑 自诩 告罄 倍道兼程 D.辍学 倩影 消弭 功亏一匮解析:A项“诀巧”中的“巧”应为“窍”,B项“好高鹜远”中的“鹜”应为“骛”,D项“功亏一匮”中的“匮”应为“篑”。答案为C。(1)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2007年全国卷Ⅰ中的“娇健”的“娇(jiāo)—矫(jiǎo)”;如2007年北京卷中“一言即出”的“即(jí)—既(jì)”再如2007年山东卷中的“对薄公堂”的“簿(bù)—薄(bó)”再如2006年北京卷中的“针贬”的“贬(biǎn)—砭(biān)”。2、字形辨析题的答题技巧:(2)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辨析。2007年全国卷Ⅰ中“磬竹难书”的“磬—罄—馨—磐”,根据语境可知,该词与“石”无关,所以应为“罄”。2007年重庆卷中“汗流夹背”的“夹—荚—颊—浃—狭—峡—侠”,根据语境中“汗”可得出“浃”正确,“哀声叹气”,根据语境推断,这个词应与“叹息”相关,可以推出与“口”有关,“哀”应为“唉”如2007年四川卷中“锻练”的“练—炼——拣”,根据语境的“锻”的形旁“金”可得知“炼”与“火”有关,应为“炼”。(3)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如2007年重庆卷中“苍桑”,可由“沧海桑田”推知,“沧”应与“水”有关;如2007年江西卷中“暴燥”,根据词义可知,“躁”应与“脚”有关;再如2007年安徽卷中“膨涨”,这个词应为物体长大,与“水”无关,根据词义推知,应为“胀”。(4)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一)语文知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3、词语运用题:一般有两种类型:(1)近义实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对近义实词的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语素重新组词的方法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可以先分解该词,把各个语素分别重新组词,辨析它们的差异,或者用设置新语境(用所给的该组近义词分别造句)的方法来辨析它们的差异。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2)虚词辨析题: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高考中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另外,应熟悉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如:动态助词“着、了、过”;副词“必须—必需”,“将—正—已”;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要熟悉成对搭配对应的常见的关联词,了解关联词的使用规律(关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问题:两个分句的主语是同一个,则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主语不相同,则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根据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确定关联词使用是否符合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3、词语运用题:例1、(2007年全国卷Ⅱ第4题)下列各句中,必须删去加点的字的一句是
A.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平均购房面积的下降,一方面是政策作用的显现,一方面也说明了购房人更加趋于理性。
B.对于有1.28亿人口的日本来说,这个销售量,相当于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这种高热量的食品。
C.日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将联合对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D.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所评估的55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在前一年度的基础上提高了3位,升至第15位。分析:C项中“日前”为“今天之前”,表示已经过去的事情,再加上后面的“进行了”中的“了”也表示事情已经完成,而“将”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句子中的“日前”和“了”前后矛盾,应该删掉。A项中“了”,用在“说明”之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合乎语境。B项中“每”为指示代词,表示全体中任何一个或一组,合乎句意。D项中“第”用在整数的数词之前,表示次序,使用正确。3、词语运用题:例2、(2007年重庆卷第3题)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分析:比较第一组“坦陈——坦承”,“坦陈——陈述,述说”,“坦承——承认”,对应语境“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应为“承认”之意,选用“坦承”,排除A、B两项;第二组“场合——场所”不易辨析,跳开;比较第三组“必需——必须”,“必需——需要”是动词,“必须”是副词,对应语境,此处应为“放弃”的状语,应是副词,应选用“必须”;还可比较第四组“必然——必定”,“必然——当然”,表示所说情况已经存在,“必定——肯定”,表示所说为推断,对应语境,应选用“必定”。答案应为D项。(一)语文知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4、成语辨析题的答题技巧:例1、(2008年全国卷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敢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入状态和心理素质了。分析:C项“各尽所能”指每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不合语境。A项“无伤大雅”指对主要方面没有伤害。B项“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项“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也指兄弟之间的美好情谊。答案为C。4、成语辨析题的答题技巧:(2)掌握成语辨析的技巧。第一、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2007年全国卷Ⅰ第2题B项“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属于贬义词,感彩不对应。2007年全国卷Ⅱ第3题C项“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凤毛麟角”意思是“珍贵而稀少的事物”,属于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不自觉者”,感彩不对应。2006年重庆卷第3题C项“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睚眦必报”指“瞪眼睛这样的小怨恨也要报复,多指人心胸狭窄,气量小”,属于贬义词,感彩不符合语境。(1)熟悉成语题错误设置的类型: ①感情失当 褒贬误用(叹为观止、处心积虑)②修饰失当 语意重复(感到爱莫能助、被人贻笑大方)③不合逻辑 词义不当(首当其冲)④形近、义近误用(不负众望与不浮众望、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⑤错用对象 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石破天惊)⑥语法错误 功能混乱(栩栩如生地看到、逼得穷途末路)⑦轻重失度(日理万机)⑧望文生义(付之一笑、文不加点、不刊之论、万人空巷)⑨敬谦误用(破镜重圆、 鼎力相助、 抛砖引玉) 4、成语辨析题的答题技巧:(2)掌握成语辨析的技巧。第二、注意不能望文生义。07年北京卷第3题D项:“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这项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含英咀华”的意思是“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并非指“含苞待放”之义。07年江西卷第4题A项“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休养生息”是指在国家大变动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不是“在家休息”之义。07年山东卷第3题C项“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慷慨解囊”并非“纷纷掏出钱来或舍得花钱”之义,而是“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2005年广东卷第3题B项“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抛砖引玉”意思是“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属于谦词,这里用错对象。2006年辽宁卷第4题D项“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珠圆玉润”意思是“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诗文流畅明快”,与“穿戴”无关,对象错误。2006年山东卷第3题D项“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不期而遇”是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多用于人,对象错误。(一)语文知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5、病句辨析题的答题技巧:例1、(2008年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分析:A项“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搭配不当,可以将“享受”改为“特点”。B项“实施”与“八件实事之一”搭配不当。D项“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句式杂糅,应为“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来听课的村民”。答案为C。5、病句辨析题的答题技巧:例2、(2008年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分析:B项后半句中“发作”赘余。C项成分残缺,“承担”后缺少相应的宾语,在“主持”后加上“的任务”。D项句式杂糅,“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改为“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两个问题”或者“这一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答案为A。5、病句辨析题的答题技巧:(1)熟悉病句类型及特点:【前四种为结构类,后两种为语义类】①语(词句)序不当(注意多项定语、多项状语语序和句序)。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主谓宾残缺、关联词残缺、定语中心语残缺、注意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虚词多余包括堆砌和重复)。④结构杂糅(A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 B话说一半 另起话题 C藕断丝连)。⑤表意不明(代词指代不明,一词多义、缺乏交待、 停顿不同造成歧义)。⑥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概念不清、分类不当[种属或交叉关系误用]。注意否定失当和两面一面)(2)找标志: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看有没有一些标志性的内容。①好坏、是否、能否、成败、有无等两面类的词语。②大约、左右、平均、以上、可能、估计、将近等词语两两出现在句子中。③否定词的使用与语句的意思是否对应。④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时,是名词或名词短语,看内容上有无包含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如“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当中的“川”就是“江河”之意,与“江河湖海”有交叉关系,并列不当;是动词或动词短语,看几个动词排列是否符合事理顺序,如“电脑有储存、整理、搜集资料的功能”中的“储存、整理、搜集”的语序不合乎事理。⑤有关联词语,看他们的位置是否准确,是否搭配。⑥有“不但/不仅……而且/也”“甚至”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看连接的两部分的内容是否符合事理顺序。⑦语句内容是否符合逻辑事理(情理)。5、病句辨析题的答题技巧:(3)看搭配: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要注意从以往做过的试题中寻找设置错误的规律和辨析技巧。(一)语文知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6、语言连贯题的答题技巧:⑴解题思路及要求: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⑵连贯类型及解题要领:A.排序:①抓中心:中心是理解语句的纲,中心句往往在句首(总领句、总括句)。②抓思路:a、记叙以时、空为序。b、议论多以逻辑为序,观点句在前,材料句(表思想的句子在前,表行为的句子在后)在中间,总括句在最后。c、说明性文字和描写性文字,一般事理句于前,材料句于后,且遵循空间或逻辑关系。③抓标志:注意表时间、方位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语、短语,相同格式的短语、句子,指示代词与指代的内容,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局部联系。④局部组合法:寻找联系最密切的语素和相关的语句,先接小组,再接大组。B.选句衔接:要话题一致,句子结构一致,语意相承,情景相融,符合逻辑。C.修改不连贯语句:使用语法分析法,分析结构语序,关联词语及过渡、照应。6、语言连贯题的答题技巧:例1、(2008年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铁路客车动车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 , ,
,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①③②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首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之后显然应该是其产生的效果,与②④①内容衔接,与③⑤句内容不连贯,根据这一特点可排除C项和D项;另外,可以比较选句内容,采用合并同类内容语句的方法进行选择,②④①中有“能实现”“同时”“并”等词语存在内在联系,应该放在一起,且③⑤两句谈的是异常情况出现时的状况,应放在一起,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B项。6、语言连贯题的答题技巧:例2、(2007年全国卷Ⅱ第18题)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字母符号。(4分)
① , ② ,人口不过二十万, ③ ; ④ , ⑤ ;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 ⑥ ;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的一石一木无不浸润着韵的魅力。
a.面积不过八十公顷 b.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c.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d.这里一个迷人的小城
e.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f.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正确顺序是: 分析:首先应通读整个语段,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表述中心,其次要抓关键句的提示作用和照应作用,还要注意标点符号对文段层次的提示。本语段介绍的是小城,两个分号表明是从三个角度介绍,第三个分句开头句提示句型为“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提示出①、④两空应为b、d两句,由“人口不过二十万”提示第一个分句介绍的是古老的小城,由“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可知第二个分句介绍的是迷人的小城。这样几个句子的对应位置就清晰了。正确的顺序为:b a e d c f。(二)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 )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勾画出概念词、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1、考点要求: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注意:重点应立足于③和④的考点检测上。常见的错误设置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1)答题要领: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二)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 )(2)答题步骤: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尤其要关注首尾段。勾画出关键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是、几乎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②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还要把握提干中定语所指定的解题范围(如第5题)。 (3)解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②找:找一找原文有没有( 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③比:1)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强调要注意选项与原文的对应比较,这种对应有时是表现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的情况下,选项的信息是建立在原文一段或几段相关信息的概括的基础上的,切不可简单机械地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同学们绝对不可以机械地答题。注意: ①自科类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择。② 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三)文言文阅读:(全国卷设三个小题) 1、考点:(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字、 ④偏义复词。(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已、矣、犹、哉。参见《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3)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词类话用。(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从以往的选文看,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2、分析答题过程: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三)文言文阅读:(全国卷设三个小题) 3、文言实词题的答题技巧:(1)借助类似结构中位置对应、语义相关的词语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常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在修辞上构成排比、对偶。在这样的语句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使用的是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对这类句子或句中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利用上下句与之位置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出未知的词性、词义。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一句中,“亡”与“北”对举,“亡”的意思易明而“北”的意思难解,由处于同样位置的“追”与“逐”的同义,又熟悉“亡”的意思,可以推测出“北”的意思应当与和它处于同一位置的“亡”相同,是“逃亡”、“逃跑”的意思;再根据句内语法结构,“北”和“亡”分别做“逐”和“追”的支配对象,都应该进一步理解为“逃跑的人”。这种方法在句子的翻译中也大有作用。 (2)借助熟知的成语来推断词义。 相当多的成语都保持着文言文的词义,考生在备考中已经掌握不少成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已有的资源来帮助阅读文言文,帮助答题。如“收天下之兵”的“兵”,就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的“兵”的意义去解释,确定为“兵器”之义。再如,2007年全国卷第8题D项“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中“挠”,就可借用成语“不屈不挠”中的“挠”的意义去解释,确定为“屈服”,所给“阻碍”应为错误解释。又如,2004年辽宁卷第11题答案项A“轨遂投城遁走”,要求判断所给“投”的释义“投奔”是否正确,此时如能比照成语“投笔从戎”中的“投(扔掉)”,估计不会答错。3、文言实词题的答题技巧:(3)根据语境判定词义。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语境可以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前者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后者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意义上的关联(以上几点也多少已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有人讲到对词义的理解,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是很正确的,这是理解词语最应该考虑的决定性因素。如2007重庆卷第8题的C项“江南、浙东流亡载道”中的“载”解释为“负载”,句子中“流亡载道”意为“流亡的人充满道路”,根据语句结构及上下文进行推断,“载”应解释为“充满”。再如2007江西卷第9题B项“如是而后赋可完”中的“完”解释为“结束”,辨析时,只要注意与语境中的“而后赋”相对应,就可推断出“完”并非“结束”之意,应解释为“缴纳(赋税)”。2006年天津卷第8题A项“南迫洛阳”中的“迫”解释为“逼迫”,分析语境,“迫”与表方向的“南”和表处所的“洛阳”对应,解释为“逼迫”显然有误,应解释为“逼近”。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辨析词义。 有时对实词所在的词组或者句子作一些语法分析,也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如2005年全国卷ⅡA项“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中的“辩”解释为“辩驳”,从语法结构上看,“辩”在这里应该是名词“辩才”、“口才”的意思,而不是动词“辩驳”。再如2004年冀鲁豫皖卷第11题的D项“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中的“行旅”解释为“旅行,游览”,为动词,分析语句结构,“行旅”在句中充当“不至”的主语,应为名词,词性不对应,应解释为“旅客,出行的人”。又如2005年安徽卷第8题的D项“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中的“资”解释为“资财”,分析句子结构可知,“资”与“生之业”构成动宾结构,“资”为动词,解释“资财”为名词,词性不对应,应解释为“资助,帮助”。(5)借助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的知识进行判断。(三)文言文阅读:(全国卷设三个小题) 4、文言虚词题的答题技巧: 首先要把握考纲所给的文言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可以借助现代汉语虚词的语法特点进行辨析,即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虚词充当的成分以及与之搭配对应的词的词性进行辨析。(1)词性界定法: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数是从实词借用或者虚化而来,某个词语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充当的成分,只要能确定两个要求判断的词词性不同,其用法也就肯定不同了,而意义就必定不相同。例如:
例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分析:A项两个“乃”都是副词,都表承接,译为“就”;B项两个“因”,前者为副词,译为“于是”,后者为介词,译为“经由”;C项两个“则”,前者为副词,表判断,译为“是”,后者为连词,译为“那么,就”;D项两个“而”,前者为连词,表转折,译为“却”,后者在句子中作定语,为代词,译为“你的,你”。答案为A。 4、文言虚词题的答题技巧: (2)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的角度切入,对所给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这是解答文言实词考题常用的方法,对解答文言虚词考题相当适用。辨析时,可以根据加点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充当的成分及与之搭配对应的词语的词性确定该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例如:
例1、(2005全国卷Ⅰ第8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府使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如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分析:B项两个“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解释为“的”,第二个处在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两个“其”都作定语,都是代词,解释为“他的,它的”;C项两个“因”都作副词,解释为“于是,就”;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解释为“把”。答案为B。 (3)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式或标志词,可以帮助提高答题速度,不出错误。如表示被动的“见”、“为”、“为……所……”、“于”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如“是以”是“以是”的倒装,译成“因为这、因此”;“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结构,根据语境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这样的特殊句式、标志性的词语、固定结构,还有一些,复习中注意归纳总结。(三)文言文阅读:(全国卷设三个小题) 5、信息筛选和性格品质对应题的答题技巧: (1)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干标准、要求。(2)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原文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先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与题干标准、要求对照,确定是否符合。具体如下:①注意与原文中语句对照,明确陈述主体,如果主体一致,保留,不一致,排除。②认真分析余下语句,并用题干标准、要求衡量,明确是否符合要求。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答题技巧: (1)通读全文,明确选文所写的人与事,情与理。 (2)把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关语句对应:将选项中相关内容逐一与原文相关部分的语句对照比较,看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注意不要遗漏,凡改换重要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混淆等均为错误内容。 (3)利用代入法,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相应位置,看看是否合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的鉴赏、名句名篇的补缺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2)答题要领: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3)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6+1”方法: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猜。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一般,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点面结合,译准句子。对于翻译句子而言,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而不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点上得分,以面上得分为基础。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的鉴赏、名句名篇的补缺2、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8分) (1)考查要点: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 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健词或句,它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动飞扬。抓住诗眼,就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但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c、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D、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和特殊名词(领悟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a、联系其人其事;b、整体把握作品;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2、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8分) (2)答题要领: ① “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②分辨把握五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c、边塞征战,d、咏史怀古,e、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③把握诗词起承转合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先景后情的特点。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即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包括两大内容,即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①抒情: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②描写: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2、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8分) B、表现手法:①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只要有想象)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②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象征(比喻)、铺陈、托物言志等;③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④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等。表现手法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2)艺术手法 :A、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涵)、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拟人(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和作者…感情)、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强调突出、增强语势、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设问、反问。 2、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8分) (4)答题方法和步骤: ①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点(概括知识点)后面(分析阐释),纲举目张。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与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②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③“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理解诗意是关键,参悟意象是手段,情景关系情为主,紧扣诗题析通篇。 A、“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a、读文题分析其与内容的关系。b、读意境、读情感(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确定体式,以锁定表达技巧。C、审题干看赋分把握答题点。B、“悟”,悟诗歌意象(名词),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动词和形容词)。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鉴赏内容。(顺序:意象——想像——画面[意境]——情感。)C、“联”,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尤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注释部分。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D、“结”,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对诗歌鉴赏要目(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的总结。如此可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2、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8分) (5)答题的具体格式: ①技巧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作用。 ②词语在诗句中含义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③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该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④诗词感情的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3、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补缺和文化常识(全国卷5分) (1)复习重点高中1-5册课本中的名句名篇。范围参考背默总览,注意:千万不能出现错别字,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 (2)强化古诗词文名篇背诵默写(《考试大纲》中规定的30首古诗词,10篇文言散文),尤其注意古诗词的篇名要和句子能对应。另外,可能会将名言名句与文学常识混在一起考,所以著名人物不可或缺,要适当记一些。 (五)文学作品的阅读(全国卷22分) 1、考点: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先内容后形式)。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④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注意:高考侧重于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2、答题要领:强调三句话,一是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做现代文阅读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答案一定是出自原文的(除了那种特别明显的让发挥的题)。答题的时候先定位,然后就在原文中整合文句找答案。尽量用原文的语句或者关键词回答。而不是自己去生造。另一个原则,答案都是有正面意义的,因为高考具有社会导向作用。文学作品的阅读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四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答题时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 (五)文学作品的阅读(全国卷22分) 3、答题五步骤: 第一步: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第二步:浏览各段首句,了解全文梗概;第三步: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即中心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把握主题;第四步: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相关的提示语。B、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范围,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范围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C、看赋分,配答案);第五步: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题。)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中的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表述模式:a、回答句子的含义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的最小意义层次里内容的作用,即对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作用。b、回答句子的作用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三句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的最小意义层次里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C、回答写作特点这一类题目侧重在感情和语言两个方面。d、回答鉴赏题一定要结合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情感。4、答题要点:主要是散文的阅读:散文离不开情。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六)语言表达运用(全国卷15分) 一)扩展语句: 1、扩展语句四种类型:①给出主干句,主谓句的扩展;②给出语句或不完整语段,接续填补空白;③给出几个词语和中心词,定向联缀词语成句;④给出话题中心句或首尾句,话题情景阐发。 2、解题方法:对应以上四种类型。①添加修饰限制成分;②比较、对比,因果论证;③联想想像,利用生活经验,搜寻记忆情景;④举例扩展,借用修辞(比拟、排比、比喻)增强意蕴。3、解题思路:扩展语句是铺陈。(1)要讲究意蕴,力求创新。(2)注意精心构思,展开联想和想象。(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5、语句扩展题的答题技巧:(1)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2)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的“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 4、解题步骤:(1)细审题干,按要求思考.(2)吃透原句,辨析隐含信息、 单句复句、扩展内容,修辞手法.(3)结合前两点考虑多设方案.(4)按题干要求比较筛选,修改确定.(5)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与修辞格是否与要求一致。 (六)语言表达运用(全国卷15分) 二)压缩语段:考查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将丰富的较长语段,按要求压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一两句话)1、压缩语段考查的三种类型:①概括大意(导语新闻);②概括标题(精准、简练、有吸引力);③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2、解题思路:压缩语段是提炼,要抓关键词句,删繁就简,去次留主(删掉枝叶,保留主干),再仔细地组织好语言,既要把点答全,又不要超过字数。 3、解题步骤:(1)明确标准,弄清题干要求。(2)细读原文,弄清体式,分析层次,把握中心。(3)分析原文的内容要点。(4)根据原文中心,确定原文内容的删留。(5)根据字数要求对保留内容进行加工,得出答案。 4、体式与侧重点:(准确地判断体式,是确定解题方法的前提)(1)说明体式抓对象和主要特征。(2)叙述体式抓主体经历与特征。短句注意首尾句,复句注意句末分句。(3)描写体式抓景或物的主要特征、描写角度和感情。 (4)议论体式抓话题、观点、论据和结论。(5)新闻消息体式抓导语段。(6)图文转换体式抓象征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画面主体,即所指对象。漫画寓言=象征义+(批判了、讽刺了、嘲讽了、赞扬了)画面主体(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创作意图。(7)寓言(包括笑话)体式要正反两面探哲理。(8)图表体式抓各项之间的关系,结合图表公式逻辑和生活实际领会其深刻意义。 二)压缩语段:5、解题方法: (1)剔除枝叶法,适用于记述性文类,要去掉原因、过程和例子;
(2)层次切分法,适用于说明文类,把语段的层次划清,提炼各层次要点,然后将各要点相加,最后再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的要求。
(3)寻找关键句法,适用于议论性文类,找出中心句或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适当改造、整合。
注意:①多个段落构成的语段,要注意语段的结构方式。“并列式”要顾及到每个段落的信息要点。“分总”或“总分”式,要着重把握“总”中的信息要点(如,新闻导语),“分”中的内容可忽略不计。②多个句子构成的语段,需要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转折、条件、因果)入手,抓住表意重点,筛选出中心所在。③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6、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主体、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找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符合字数要求,不出语病。一般可根据陈述主体来制定相应的方法。主体是人物:什么人做什么。主体是事物:什么事物怎么样。有几个主体,就确定几条要点。(六)语言表达运用(全国卷15分) 三)句式变换:要求掌握常见的句式,按要求在这些句式间自由转换。八种类型:①长句和短句。②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③整句和散句。④肯定句和否定句。⑤单句和复句。⑥一般语句和特殊语序句。⑦普通陈述句和排比句。⑧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⒈长句和短句: (1)长句变短句:1)准确地划出原句的主干和附加成份。2)思考所变短句之间需何种关系才能保持原意,并且达到连贯的要求,进而确定其关系(因果条件、并列、顺承)。3)主干部分添加直接修饰成分使之独立为句。4)其他句用代词作主语或用关联词连接。5)根据题干要求检验。 (2)短句变长句:主要将几个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紧缩为长句的主谓宾语,将其余内容有序的变成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如果题干给出主语,则应当按照下定义的方式确定宾语。 2、单句与复句:
(1)单变复:可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组成复句。
(2)复变单:关键是先确定好所要改成单句的主干,将复句的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诸个小的表意单位。三)句式变换:3、整句和散句的变换: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整句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回环句,也使用具有同一关系的复句。其修辞效果是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句式长短不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其修辞效果是能使语句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散句变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做题时可对句子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其相似点,从而归类划一,使其变成对偶句、排比句或其他结构一致的句子。整句变散句的要求则与散句变整句的要求相反。 4、单、复句重组: (1)单句重组可将原句变成兼语式语句或“把”字句、被动句。
(2)复句重组,改变语序,重新组句,即调换其语句的偏、正或主、副语句的语法位置,或者先找出陈述对象,确立基本句式,然后将相关修饰部分有序地排列,语句意义和句间关系不变。 三)句式变换:5、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主动句变被动句技巧是:宾语+被+主语+谓语;被动句变主动句技巧是:被字结构(不含被)+谓语+主语。6、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肯定句变否定句,常用的方法是将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改成与它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词;变双重否定句,则在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前加“不能不”“无不”之类表双重否定的词语,或者是让谓语构成“非……不可”的格式。 7、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①肯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反问语气+否定词+句号变问号。②否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去掉否定词+反问语气+句号变问号8、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常式句是符合一般语法规律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句子结构形式、改变某些成分在句中位置的句子。变式句有两类:一是单句,包括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二是倒置句,即把原来的关系、位置颠倒一下。如“请帮我买一本新版的词典”是常式句,变式句应为“请你帮我买一本词典,新版的”。 (六)语言表达运用(全国卷15分) 四)简明(包括串台词):“简”是对量的要求,“明”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简明指表达清晰,删去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晦涩和罗嗦。 五)得体:(包括公益广告词、对联、应用文等),指能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1、合乎表达对象(主体客体身份);2、合乎语言环境(感彩、用词的分量和程度的轻重);3、合乎语体特征(口语与书面语)。 六)仿写句子:考查点①语言运用能力;②联想创新的思维能力;③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八种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答题思路及方法:仿句是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制,从样句的思路到形式都要严格照原样保存,仿句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要求把虎画成虎,而不能画成猫)。内容上必须做到意趣相同,要注意:1>原句中隐含的意思;2>原句中用词的特点(褒、贬、雅、俗);3>原句的感情基调(忧伤、喜悦、沉重、明快)。形式上必须做到三同一对仗,即结构相同、句式相同、修辞方式相同,关于对仗没有硬性的要求,
2、两点要求:(1)形式上的约束性。(2)内容上的创造性。
3、解题两步骤:(1)答前准备:运用数学解题思维方式,对给出的句子进行分析,从内容、句式、修辞和结构(字数)四个方面审题,找出答题必须满足的全部条件。(2)后期制作:造出一个或两个满足全部条件的语句,检查衔接与照应。
4、对联拟写:注意符合特定的语境、仄起平落和三同一对仗的要求。遵循题材、情感、旨趣一致的原则,忌讳胡乱生造,忌讳上下联用字重复。(七)作文(全国卷60分) 一)要点提示:①新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把审题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新材料作文立意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意或局部含意皆可,以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为底线。此类试题关键在审题。审题时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抓住材料的核心意思立意。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注意:寓言式材料的理解,应当采用类比法。②“漫画作文”属于给材料作文的一种。图文漫画抓寓意:a明确画面内容的主体,把握所指对象。b将画面表现的内容还原为现实社会中的现象。c可以先将图文依照“先中心[主体]后周边,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转化为文字,转述为文字后,就能发现其中的内容重点。二)作文的审题:审题好比是打靶,越靠近靶心成绩越好。脱靶即意味着离题。
1、审题程序:①审材料(明寓意),②审提示(定范围),③审类型(选角度)。注意:要吃透材料,揣度出题意图,根据命题意图和体式(关系型或概念型)确立观点。
2、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①抓对象——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②分主次——几个对象间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这是立意的根本点。③抓关键——关于这一重点对象,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语句?④辨是非——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亦即命题者意图。⑤查原因——造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的原因。
3、审题切忌:⑴任意扩大材料和话题概念的外延,脱离材料的含意(走题)。⑵阉割话题,然后取其局部,以偏概全(偏题)。⑶仅朦胧地存在相关材料和话题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离题)。(4)抛开材料和话题,另起炉灶(离题)。 (七)作文(全国卷60分) 三)立意: 1、立意的宗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也是高考设题的原则)。
2、立意的标准:紧扣材料(内容方面),充满哲理(表达方面),贴近时代(切入角度、焦点),启迪人生(社会性和启发性)。
3、立意的思路与步骤 :(1)说什么(把握材料和话题内涵、暗示和限定范围,通过相关链接――自然的、社会的、古今中外的、家庭的、个人的、彼此的等等,确定内容角度)。(2)为什么这么说(确立观点或主旨)。(3)怎么说(确立写作提纲或内容梗概,通过适宜的.手法、方式、结构展示观点和主题)。好作文力求“我以我笔写我心”,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作文。
4、立意的方法: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四)拟题的思路及要求:1、符合主旨:既要理解材料的意思,又要吃透材料的精神。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样拟出的题目才能扣住题意,符合主旨。2、拟定文题的角度有以下九种:(1)引用式: (表台海关系) 《冷水泡茶慢慢浓》、《小荷才露尖尖角》;(2)比喻式:《一箭双雕的决策》《小心背后的陷阱》;(3)夸张式:《世界很小是个家》《一花一世界》;(4)呼告式:《妈妈再给我一点爱》《请大家不要为难我》;(5)对比式:《我是天才还是蠢才》;(6)设问式:《我是谁》《谁是最可爱的人》;(7)反问式:《21世纪你美吗?》《你不是学生?》;(8)借代式:《倾听自己的心跳》《见义勇“围”》;(9)对偶式:《遍寻不同答案、砌成完整世界》。(七)作文(全国卷60分) 五)精心选文体: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用什么文体写作,就要符合该文体的要求。一是采用该话题更适宜的文体写作;二是采用考生本人更擅长的文体作文。自己擅长,行文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 六)作文的内容要求:1、思想健康(2008评分标准新添此项),感情真挚(感动心灵,用抒情的笔触写出理性的情怀。),中心突出,内容充实。2、心中有模式,考生心中要有文章的基本结构模式。①议论文,破题开篇+分析论证+结题收篇;议论要抓论题、观点。(论据即举例当概述忌描述)②供材料或看图作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引材开篇(引出观点或主旨,采用排比设问比喻)+析材明理(分析评议观点或主旨,使用引用比喻)+联材写事(铺排三段式复杂并列结构)+ 概括深化 + 点材收篇(照应文题,画龙点睛);起承转合:指出存在的问题或亮点+(…应该…)+(是的…)+铺排列举现象或事迹 + 揭示原因,阐释正确做法(之所以…是因为…但是…)+呼吁期待,回应文题;③写事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事件发生(清楚明白)+事件发展(生动曲折)+事件结局(含蓄启迪)。 叙事要抓意义,写景状物要抓特点及寄寓的感情;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契入(用外貌、语言、环境、细节入题)+铺垫(简述几个事件)+高潮(详叙典型事件)+点化(用点睛的议论或抒情句收束)等等。记人要抓思想、品德。3、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少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要写早恋等敏感话题。①记叙文最好要有细节描写。②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滥用第二人称等等。4、素材书中找,要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除了掌握写作模式,还要有写作素材。当因缺少素材而抱笔时,别忘了学过的语文课本,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七)作文(全国卷60分) 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开头要有“爆竹”效应,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文章首段五忌二要求:忌虚张声势,忌故弄玄虚,忌无病呻吟,忌大而无道。开头要明了(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忌犯 “入题慢”的毛病,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在开篇时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议论无法尽述,只得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议论文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扣住话题,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八)谋篇布局:凤头、猪肚、豹尾。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6—10段为佳。 九)文章结尾要求:结尾是全文的归纳,不是重复前文;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 (七)作文(全国卷60分) 十)1、字数:一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这种文章就反感,这样的作文得分高低就可想而知。一般在850—950为佳。
2、书写:书写要认真。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标点的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一行之首不要出现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前一行的末尾。
(2)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
(3)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扣分标准:(1)不足400字,不成文章,参照四等作文打分,内容表达不得超5分,不给发展等级分,最高不超10分;(2)超400字不到800字,表达扣分,内容、特征都扣,少50字扣1分,80亦扣1分。不到100个字不准扣2分,无标题扣2分,错别字每个扣1分,重复不计扣至20分为止。标点错三处扣1分。一点到底看作标点错误要从严,但逗号、句号两可的不扣。 (七)作文(全国卷60分) 十一)2009年作文预测。“注重体验”“讲究理性”“弘扬人文精神”仍将是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调。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当下和未来的人类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 “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人文精神”自然也将成为命题者关注的热点。四、复习备考的一点建议 1、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在训练中熟悉各个知识点的知识及设题特点,借助近五年的高考题以及平时做的模拟试题加以把握,特别关注各知识点设置错误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并借助模拟试题的训练检测自己对上述内容的熟悉程度。 2、文言文阅读方面,近几年考查的点保持稳定,复习时除了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借助近五年的高考试题的设题规律把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3、古诗词鉴赏和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题和训练做的模拟试题中的古诗词赏析题和文学作品阅读进行归类,仔细研读题目要求和答案,从中积累古诗词鉴赏和文学作品阅读方面的词汇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归纳鉴赏题的解题方法,掌握古诗词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格式。 4、作文方面,分话题进行阅读,针对近几年高考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每一类话题适当选择三到四篇好文章进行阅读,做到心中有数,到高考拿到作文题时可以有所比较,有所对应,有所参考。2009年作文备考要关注“用爱点亮生命”“危机与机遇”“困难与信心”“感动与行动”等话题。 祝: 好运相伴, 金榜题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