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机械运动
原卷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符号是:___。比米大的单位有____,(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____(mm)、微米(μm)、____(nm)等。【出处:21教育名师】
2、1 km=____m=106 mm=____μm=1012 nm;1km=10 dm=____cm=1000 mm。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测量长度的工具:____;使用刻度尺之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和____。
4、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____所测的直线(长度),不能斜着放;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测量结果由____和____组成。
5、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符号是:s,常用的时间的单位还有:____(h)、分(min)等。1h=60 min=____ s;1 min=___ s。
6、在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____,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_______(即:误差不可以避免)但应该尽量减小误差。____________、选用____的测量工具、改进_______,都 可以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____是可以避免的。21*cnjy*com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7、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_______。机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机械运动是____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
8、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时,总是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____。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取,通常选____为参照物。
9、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
■考点三 运动的快慢
10、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____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____的物体运动得快。
1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________。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____。如果知道公式中的做生意两个物理量,就可以算出另一个物理量。
1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符号是:m/s,常用单位是:____,符号是:km/h。1m/s=___km/h,一些交通工具中的速度可以直接用____测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3、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14、机械运动可以分为_______和_______,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而匀速直线运动是____的机械运动。
■考点四 测量平均速度
15、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是:长木板的坡度不能太大,应该让小车缓慢滑下,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地测量_______,实验结论是:(1)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中(或在不同的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2)全程的速度为v1,若前半程的速度为v2,后半程的速度为v3,则有:v3___v1___v2。
■易错提示
1、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但应该尽量减小误差。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3、平均速度应该是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总路程与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考点1:长度和时间测量
◇典例1:(2016南宁)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5.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是:()
A.cm B.km C.m D.mm
【考查角度】长度的测量
【解析】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水性笔的长度略小于18cm,在15.10cm左右.故选A.
【答案】A
◆变式训练
1.1 (2016德州)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一枚纽扣的直径,纽扣的直径是____cm.
1.2(2016泉州)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A.实心球成绩为4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 D.1000m跑步用时4min
■考点2:运动的描述
◇典例1:(2016泰安)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A.地面 B.上升的电梯
C.商场内的收银员 D.货架上的商品
【考查角度】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相对地面、商场内的收银员、货架上的商品的位置均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它们来说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乘客相对上升电梯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上升的电梯是静止的,故B符合.故选B.
?【答案】B
◆变式训练
2.1(2016泰州)“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删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地面 D.河岸
■考点3:运动的快慢
◇典例1:(2017黄石13)湖北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于5月17至27日在秀美山水宜居名城﹣﹣湖北?黄石成功举行.在百米赛跑比赛中,黄石籍男运动员小磊同学赛出了个人最佳成绩.经过计算,他的百米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版权所有:21教育】
A.2.5 m/s B.3.3 m/s C.7.0 m/s D.11.1m/s
【考查角度】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中百米纪录略小于10s,即运动速度略大于10m/s;中学生百米所用时间要超过10s,即运动速度要小于10m/s,不可能达到11.1m/s;而2.5m/s和3.3m/s太慢,7m/s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典例2:(2016泸州)龟和兔在路程为S0的一段平直赛道上进行赛跑竞技比赛,它们赛跑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和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比兔先到达比赛的终点
C.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总是比龟跑得快
D.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
【考查角度】路程(位移)图象
【解析】A、由图读出,兔乌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兔子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2-t3时间内静止不动,t3时刻以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兔子跑完全程用的时间是t4,t4乌龟跑完全程用时间t5,兔子先到达终点.故B错误.C、兔子在t2-t3时间内静止不动,乌龟比兔子跑的快.故C错误.D、根据可判断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2-1-c-n-j-y
【答案】D
◆变式训练
3.1(2016德阳).某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m/s,现在它在水流速度为2m/s的河中逆流行驶,在经过一座桥时掉落了一只空木箱,经过了2分钟船上的人才发现,马上调头去寻找漂走的木箱,从此处到追上木箱,船行驶的路程至少为____m.
3.2 (2016潍坊)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21*cnjy*com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考点4:测量平均速度
◇典例1:(2016广元)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由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则:AC的平均速度VAC=____m/s,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BC段的平均速度VBC(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考查角度】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
sAB=2.60cm,sBC=3.40cm,sAC=6.00cm,tAB=2s,tBC=1s,tAC=3s
则;
;
;故vBC>vAB.
【答案】0.02; <.
◆变式训练
4.1 (2016黄石)在用斜面和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将带刻度的木板一端垫高做成斜面,小明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的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
分析照片可知AF的长度为____cm, 木块从A运动到F的平均速度是____cm/s,木块沿斜面下滑过程中相邻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差为____cm.
1、小云同学在一次测量木块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是:()
A.3.2 cm
B.3.30 cm
C.3.3 cm
D.3.5 cm
2、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
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3、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20cm
C.一个中学生的身高是160 mm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
D.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5、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通过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象是:()
6、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21cnjy.com
A.岸边和行船??????? 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 ????? D.都是岸边【来
7、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五一”期间,小明和爸爸第一次乘坐如图所示动车.小明在行驶的动车上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这是因为小明所选的参照物是:()21·cn·jy·com
A.路旁风景树 B.路旁的房子
C.小明乘坐的动车 D.铁轨
9、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21·世纪*教育网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10、李军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A.1.2 m/s B.1.25 m/s C.2 m/s D.2.5 m/s
1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A.2:3 B.4:9 C.1:1 D.9:4
12、甲、乙两名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来源:21cnj*y.co*m】
A.前4 min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 m/s、
C.乙同学第4 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 m
13、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____cm,停表乙的示数为____s.
14、如图所示,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由甲图:________________;由乙图: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cm.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偏大/偏小/不变)
1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d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填“大”或“小”)
17、在实施城市拆迁工程时,为了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常采用定向爆破的方式.若某次拆迁一高层建筑时,采用的爆破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人跑步的速度是5m/s.若人点燃导火索后需要离爆破点400m才安全,爆破人员选用了长度为96cm的导火索进行定向爆破,该爆破手能否安全撤离到安全地带?
18、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三水,休息0.5h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请求:
(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1、(2016郴州)同学们估测教室里讲台的高度,结果正确的是:()
A.80m B.80dm C.80cm D.80mm
2、(2017青岛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3、(2017宜昌5)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升空后,“天舟一号”与空间站“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如图为对接模拟图,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以下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21教育网
A.地球 B.“天舟一号”
C.“天宫二号” D.太阳
4、(2016呼和浩特)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mm的细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45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dm
5、(2016盐城)如图所示是在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m跑的过程,得到下列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
6、(2016黔东南)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7、(2017大庆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c·n·j·y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
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8、(2016百色)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9、(2016济宁)甲、乙两人进行100m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m到达终点.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www-2-1-cnjy-com
A.同时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确定
10、(2017上海7)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 a )、( b )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v甲、v 乙,M、N 间的距离为 s,则:()
A.v甲<v乙,s=36米
B.v甲<v乙,s=12米
C.v甲>v乙,s=36米
D.v甲>v乙,s=18米
11、(2017北京31)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cm.
12、(2016枣庄)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cm.
13、(2017遵义9)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C919的最大载重为77.3t,最大巡航速度为980km/h,最长航程为5555km.我国版图的最大横跨距离为5027.4km.2017年5月5日,C919从上海浦东机场成功起飞,以浦东机场指挥塔为参照物,C919是____的.若C919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横跨我国最大版图仅需____h.
14、(2017深圳17)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为2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____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m/s.
15、(2017兰州20)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____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__m,图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
16、(2016贺州)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计数是____,合计____s.
17、(2016烟台)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的运动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16莆田)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___vAC(填“>”、“<”或“=”)
19、(2016南昌)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南昌西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游玩迪士尼乐园,9:35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图所示,求:
车次
南昌西开
上海虹桥到
运行距离
G1346
09:43
13:18
780km
G1386
10:05
13:59
780km
G1348
10:26
13:41
780km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0、(2017德阳20)小明家离学校2km,他以5km/h的速度步行上学,出发5分钟后小明父亲发现小明的教科书忘记带上,立即以10km/h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骑车去追小明;求:www.21-cn-jy.com
(1)小明父亲经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明?
(2)如果小明父亲发现小明忘记带教科书的同时,小明也发现自己的教科书忘记带上并立即掉头返回,问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多少千米(小数点后保留2位有效数字)?
第九章 机械运动
解析卷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1 km=103m=106 mm=109μm=1012 nm;1km=10 dm=100 cm=1000 mm。
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使用刻度尺之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4、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的直线(长度),不能斜着放;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1h=60 min=3600 s;1 min=60 s。
6、在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异,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即:误差不可以避免)但应该尽量减小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 可以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7、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
8、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时,总是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取,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9、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三 运动的快慢
10、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21·cn·jy·com
1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如果知道公式中的做生意两个物理量,就可以算出另一个物理量。
1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秒,符号是:m/s,常用单位是:千米/时,符号是:km/h。1m/s=3.6km/h,一些交通工具中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表测量。
13、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14、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而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考点四 测量平均速度
15、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是:长木板的坡度不能太大,应该让小车缓慢滑下,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地测量运动时间,实验结论是:(1)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中(或在不同的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2)全程的速度为v1,若前半程的速度为v2,后半程的速度为v3,则有:v3>v1>v2。
■易错提示
1、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但应该尽量减小误差。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3、平均速度应该是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总路程与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考点1:长度和时间测量
◇典例1:(2016南宁)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5.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是:()
A.cm B.km C.m D.mm
【考查角度】长度的测量
【解析】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水性笔的长度略小于18cm,在15.10cm左右.故选A.
【答案】A
◆变式训练
1.1 (2016德州)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一枚纽扣的直径,纽扣的直径是____cm.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纽扣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20cm对齐,所以纽扣的直径为d=3.20cm-2.00cm=1.20cm.
【答案】1.20
1.2(2016泉州)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A.实心球成绩为4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 D.1000m跑步用时4min
【解析】A、中学生掷实心球的成绩在10m左右,不可能达到4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m左右,不可能达到1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1min跳绳可达180次,1s跳3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1000m跑的成绩一般在3min40s左右,速度慢的需要4min.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D.
【解答】D
■考点2:运动的描述
◇典例1:(2016泰安)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A.地面 B.上升的电梯
C.商场内的收银员 D.货架上的商品
【考查角度】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相对地面、商场内的收银员、货架上的商品的位置均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它们来说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乘客相对上升电梯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上升的电梯是静止的,故B符合.故选B.
?【答案】B
◆变式训练
2.1(2016泰州)“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删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地面 D.河岸
【解析】 “看山恰似走来迎”,被研究的物体是山在运动,山和船或山与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人为参照物,不可能以山、地面及河岸为参照物.故选:B.
【解答】B
■考点3:运动的快慢
◇典例1:(2017黄石13)湖北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于5月17至27日在秀美山水宜居名城﹣﹣湖北?黄石成功举行.在百米赛跑比赛中,黄石籍男运动员小磊同学赛出了个人最佳成绩.经过计算,他的百米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
A.2.5 m/s B.3.3 m/s C.7.0 m/s D.11.1m/s
【考查角度】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中百米纪录略小于10s,即运动速度略大于10m/s;中学生百米所用时间要超过10s,即运动速度要小于10m/s,不可能达到11.1m/s;而2.5m/s和3.3m/s太慢,7m/s符合题意.故选C.2·1·c·n·j·y
【答案】C
◇典例2:(2016泸州)龟和兔在路程为S0的一段平直赛道上进行赛跑竞技比赛,它们赛跑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和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比兔先到达比赛的终点
C.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总是比龟跑得快
D.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
【考查角度】路程(位移)图象
【解析】A、由图读出,兔乌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兔子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2-t3时间内静止不动,t3时刻以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兔子跑完全程用的时间是t4,t4乌龟跑完全程用时间t5,兔子先到达终点.故B错误.C、兔子在t2-t3时间内静止不动,乌龟比兔子跑的快.故C错误.D、根据可判断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变式训练
3.1(2016德阳).某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m/s,现在它在水流速度为2m/s的河中逆流行驶,在经过一座桥时掉落了一只空木箱,经过了2分钟船上的人才发现,马上调头去寻找漂走的木箱,从此处到追上木箱,船行驶的路程至少为____m.
【解析】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6m/s,水流速度为v2=2m/s,因为是逆流行驶,则行驶速度v=v1-v2=6m/s-2m/s=4m/s,t=2min=120s,由可得,发现木箱丢失后船行驶的路程s1=vt=4m/s×120s=480m,此时木箱漂流的路程s2=v2t=2m/s×120s=240m,2min后木箱与船相距是s=s1+s2=480m+240m=720m,设追上木箱的时间为t1,则追木箱的速度v3=6m/s+2m/s=8m/s,则v2t1+720m=v3t1,即2m/s×t1+720m=8m/s×t1,解得t1=120s,则从此处到追上木箱,船行驶的路程s3=v3t1=8m/s×120s=960m.
【答案】960.
3.2 (2016潍坊)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解析】A、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考点4:测量平均速度
◇典例1:(2016广元)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由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则:AC的平均速度VAC=____m/s,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BC段的平均速度VBC(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考查角度】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
sAB=2.60cm,sBC=3.40cm,sAC=6.00cm,tAB=2s,tBC=1s,tAC=3s
则;
;
;故vBC>vAB.
【答案】0.02; <.
◆变式训练
4.1 (2016黄石)在用斜面和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将带刻度的木板一端垫高做成斜面,小明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的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分析照片可知AF的长度为____cm, 木块从A运动到F的平均速度是____cm/s,木块沿斜面下滑过程中相邻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差为____cm.
【解析】AF的长度s=5.50cm-1.00cm=4.50cm;木块从A运动到F的平均速度;(2)由图知,AB=1.00cm,AC=2.50cm,AF=4.50cm,所以,BC=1.50cm,CF=2.00cm;即相邻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差为2.00cm-1.50cm=0.50cm.
【答案】(1)4.50;3;0.50;
1、小云同学在一次测量木块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是:()
A.3.2 cm
B.3.30 cm
C.3.3 cm
D.3.5 cm
【解析】由图知:上面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5cm=5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5mm;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3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3cm.下面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3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30cm.因为下面刻度尺的准确程度较高,所以木块的长度更接近于3.30cm.故选B.
【答案】B
2、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
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解析】由题图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路程比小明大,所以小华跑得较快,选项B错误。由题图可知,时间t=8?s时,路程s=40?m,故小明的速度,选项C正确。由题图可知,小明和小华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选项D错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C
3、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20cm
C.一个中学生的身高是160 mm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解析】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0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1600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0.075m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不可能为1m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B.
【答案】B
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
D.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解析】(1)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未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B错误;(2)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C错误,D正确.故选D.
【答案】D
5、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通过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象是:()
【解析】由题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即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图象应为过原点的直线,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答案】B
6、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www.21-cn-jy.com
A.岸边和行船??????? 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 ????? D.都是岸边【来
【解析】解决这类问题要明确研究对象和参照物。选定认为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后,要看所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的变化。诗中说“青山相对出”,它是相对于行船有位置的变化,以“行船”为参照物,两岸青山好像相对走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相对于岸边来说有位置的变化,故其参照物为“岸边”。
【答案】B
7、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解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也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而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故选C.
【答案】C
8、“五一”期间,小明和爸爸第一次乘坐如图所示动车.小明在行驶的动车上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这是因为小明所选的参照物是:()
A.路旁风景树 B.路旁的房子
C.小明乘坐的动车 D.铁轨
【解析】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说明风景树在运动,风景树相对于动车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是以小明乘坐的动车为参照物.故选C.
【答案】C
9、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21·世纪*教育网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解析】生活中常用两种方法比较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者为快,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者为快.而本题是考查第三种方法,即物理学中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方法来比较快慢,把单位先统一,然后算出三者的速度,进行比较.
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
丙的速度:.
通过比较可知三者的速度相等.故选D.
【答案】D
10、李军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A.1.2 m/s B.1.25 m/s C.2 m/s D.2.5 m/s
【解析】s=600m ∵,
∴李军走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从家到学校总时间t=t1+t2=300s+200s=500s,.
李军上学的平均速度.故选A.
【答案】A
1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www-2-1-cnjy-com
A.2:3 B.4:9 C.1:1 D.9:4
【解析】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以推出时间的计算公式;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故选B.
【答案】B
12、甲、乙两名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前4 min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 m/s、
C.乙同学第4 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 m
【解析】A、由图象可知:乙4min运动的路程是240m,乙的速度;甲4min运动的路程是120m,甲的速度;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A是正确的;B、甲在0~10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同学在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B是正确的;C、乙在0~4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乙运动的速度是1m/s,乙同学4min之后保持静止,所以C是错误的;D、甲图象和乙图象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此时甲和乙运动的路程都是240m,所以D是正确的.故选C.
【答案】C
13、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____cm,停表乙的示数为____s.
【解析】(1)1cm=10m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根据图中显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mm,木块的长度是3.80cm;(2)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5×60s+37.5s=337.5s.
【答案】3.80;337.5.
14、如图所示,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由甲图:________________;由乙图: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甲可知,三人运动的时间相同,而三人通过的距离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由图乙可知,三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三人运动的时间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答案】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15、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cm.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偏大/偏小/不变)
【解析】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答案】(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42;26.00;(3)偏大.
1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d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填“大”或“小”)
【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算出的速度偏大.【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1);(2)小;(3)大.
17、在实施城市拆迁工程时,为了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常采用定向爆破的方式.若某次拆迁一高层建筑时,采用的爆破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人跑步的速度是5m/s.若人点燃导火索后需要离爆破点400m才安全,爆破人员选用了长度为96cm的导火索进行定向爆破,该爆破手能否安全撤离到安全地带?
【解析】解法一:
导火索燃烧完需要的时间:
在120s内爆破人员能跑的距离:s2=v2t=5m/s×120s=600m
由于600m>400m,故可以安全撤离到安全地带.
解法二:
导火索燃烧完需要的时间:
爆破人员跑到安全地带需要的时间:
由于120s>80s,故可以安全撤离到安全地带.
解法三:
人跑400m 需要的时间是:
80s内导火索燃烧的长度:s1=v1t=0.8cm/s×80s=64cm
由于64cm<96cm,故可以安全撤离到安全地带.
【答】可以安全撤离到安全地带.
18、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三水,休息0.5h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请求:2-1-c-n-j-y
(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解析】(1)∵
∴汽车从广州到三水的路程:
s1=v1t1=90km/h×0.5h=45km;
(2)汽车从三水到肇庆的路程:
s2=v2t2=80km/h×1h=80km,
总路程:s=s1+s2=45km+80km=125km,
行驶的总时间:t=t1+t3+t2=0.5h+0.5h+1h=2h,
平均速度:
【答】(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45km;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62.5km/h.
1、(2016郴州)同学们估测教室里讲台的高度,结果正确的是:()
A.80m B.80dm C.80cm D.80mm
【解析】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讲台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800mm左右.故选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C
2、(2017青岛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解析】A、s﹣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s﹣t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C
3、(2017宜昌5)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升空后,“天舟一号”与空间站“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如图为对接模拟图,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以下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A.地球 B.“天舟一号”
C.“天宫二号” D.太阳
【解析】AD、“天舟一号”相对于地球和太阳,均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它们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运动的,故AD错误;B、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C错误;C、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成功对接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所以选择“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故C正确.故选C.21cnjy.com
【答案】C
4、(2016呼和浩特)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mm的细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45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dm
【解析】A、PM2.5指空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μm的固态可吸入颗粒物.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10m/s=36km/h,与40km/h接近,故此选项符合实际;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时,1min跳动大约60次,因此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10s,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3m=33dm,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B.21*cnjy*com
【答案】B
5、(2016盐城)如图所示是在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m跑的过程,得到下列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
【解析】她在加速起跑阶段,速度越来越大,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对照各图可知,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6、(2016黔东南)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解析】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正确;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C错误;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D正确.故选C.
【答案】C
7、(2017大庆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
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解析】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错误;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C、由图知,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8、(2016百色)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解析】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300m、300m、30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故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观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甲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小.故B错误;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D、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9、(2016济宁)甲、乙两人进行100m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m到达终点.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A.同时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确定
【解析】设甲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乙的速度v2==,第2次比赛时,s1′=100m+10m=110m,s2′=100m,因为速度不变,所以甲用的时间:t1′===,乙用的时间:t2′===,因为<,即t1′<t2′,因此还是甲先到达终点.故选:B.
【答案】B
10、(2017上海7)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 a )、( b )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v甲、v 乙,M、N 间的距离为 s,则:()
A.v甲<v乙,s=36米
B.v甲<v乙,s=12米
C.v甲>v乙,s=36米
D.v甲>v乙,s=18米
【解析】(1)由图象可知,s甲=12m时,t甲=6s;s乙=12m时,t乙=12s;
则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v甲>v乙,故AB错误;
(2)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2m/s×t,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m/s×t,
M、N间的距离为:s=s甲+s乙=2m/s×t+1m/s×t=1m/s×t+12m,
解得相遇的时间:t=6s,带入M、N间的距离为:
S=s甲+s乙=2m/s×t+1m/s×t=2m/s×6s+1m/s×6s=18m.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答案】D
11、(2017北京31)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cm.
【解析】起始端从0开始,只需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从0开始,末端刻度值为2.80cm.21*cnjy*com
【答案】2.80.
12、(2016枣庄)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cm.
【解析】①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选B;②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是1.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2.36cm,物体的长度L=1.36cm.
【答案】B;1.36.
13、(2017遵义9)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C919的最大载重为77.3t,最大巡航速度为980km/h,最长航程为5555km.我国版图的最大横跨距离为5027.4km.2017年5月5日,C919从上海浦东机场成功起飞,以浦东机场指挥塔为参照物,C919是____的.若C919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横跨我国最大版图仅需____h.
【解析】(1)C919从上海浦东机场成功起飞,以浦东机场指挥塔为参照物,C919与浦东机场指挥塔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C919是运动的;
(2)根据可得,C919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横跨我国最大版图需要的时间:.
【答案】运动;5.13.
14、(2017深圳17)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为2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____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m/s.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小车由A到B通过的路程:s=90.0cm-10.0cm=80.0cm=0.800m;小车的运行时间t=2s;小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80.0;0.4.
15、(2017兰州20)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____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__m,图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为5s时,甲同学运动25m,乙车运动25m-10m=15m;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同学运动得快;(2)由图象可知开始运动时,甲同学从0m出发,乙同学距离甲出发点前10m,故相距的距离为10m;(3)由图象可知,图中的a点表示相遇,即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2-1-c-n-j-y
【答案】甲;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16、(2016贺州)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计数是____,合计____s.
【解析】停表的小表盘分度值为0.5min,指针所指时间在3min与4min之间,刚超过3min;大表盘分度值为0.5s,指针所指时间在10s处;故时间为3min10s=190s.【
【答案】3min10s;190.
17、(2016烟台)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的运动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山上的小旗向左飘,则风从右往左吹,若甲船静止,则小旗向左飘,若甲船向右行驶,则小旗也向左飘,若甲船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时,小旗也向左飘,若甲船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时,小旗向右飘,故甲船的运动状态是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同理,若乙船静止,则小旗向左飘,若乙船向右行驶,则小旗也向左飘,若乙船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时,小旗也向左飘,若乙船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时,小旗向右飘,故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静止,向右行驶,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
【答案】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静止、向右行驶、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
18、(2016莆田)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___vAC(填“>”、“<”或“=”)
【解析】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物体由静止释放运动到C点用时较长,方便测量时间.(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4)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BC>vAC.21教育网
【答案】(1)40.0;25.0;(2)小;(3)同一位置;(4)>.
19、(2016南昌)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南昌西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游玩迪士尼乐园,9:35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图所示,求:
车次
南昌西开
上海虹桥到
运行距离
G1346
09:43
13:18
780km
G1386
10:05
13:59
780km
G1348
10:26
13:41
780km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解析】(1)由图知,s=30km,限速v=60km/h,
由得,驾车到南昌西站所用的最少时间:
,
爷爷9:35开车出发,经过30min后到达南昌西站的时间为10:05,由于到站时火车G1386正好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爷孙俩只能上G1348车次;【来源:21cnj*y.co*m】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348到达上海虹桥站所用时间:
t′=13:41-10:26=3h15min=3.25h,总路程s′=780km,
所以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爷孙俩最快能赶上G1348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40km/h.
20、(2017德阳20)小明家离学校2km,他以5km/h的速度步行上学,出发5分钟后小明父亲发现小明的教科书忘记带上,立即以10km/h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骑车去追小明;求:
(1)小明父亲经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明?
(2)如果小明父亲发现小明忘记带教科书的同时,小明也发现自己的教科书忘记带上并立即掉头返回,问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多少千米(小数点后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1)由可得,小明行驶的路程,
s1=v1(t0+t) ①
小明父亲行驶的路程等于小明行驶的路程,
s2=s1=v2t ②
由①②可得,
v1(t0+t)=v2t,
5km/h×(5×h+t)=10km/h×t,
解得:t=h=5min;
(2)由可得,出发5min小明通过的路程,
s=v1t0=5km/h×5×h=km;
小明和他父亲相向而行时的速度:
v=v1+v2=5km/h+10km/h=15km/h;
由可得,小明和他父亲相向而行时相遇的时间:
;
小明父亲通过的路程:s2′=v2t′;
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距离:s″=s总-s2′=2km-0.28km=1.72km.
【答】(1)小明父亲经5min能追上小明;
(2)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1.72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