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3.总结中国近代几次重大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的影响。
学习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义和团运动
(1)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 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抗击八国联军
(1)1900年6月,为镇压 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2)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 老龙头车站 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 义和团 ,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 联合助剿 ”。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3.《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1.《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
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
天津保卫战
联军攻陷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影响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