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之图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3.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3.把文中描绘的春天美景转换为头脑中的形象。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恰当描述读文后头脑中想象的春之图景。
2.体会比喻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1.重视朗读,通过一遍遍不同目的的朗读,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明媚艳丽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那么明丽美好。读读这些写“春”的名句,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写春的句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学生思考、回忆、交流。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设计意图】学生小学学过《匆匆》等篇目,他们对朱自清并不陌生,通过此环节,唤起学生对朱自清的回忆。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字音(一读)。
(1)默读课文,标好段号,标出自己不会或者觉得易错的字音。
(2)全班交流,提出问题或强调重点,生生之间互相订正,教师补充强调。
(3)做学案字音检测卷部分,加强学生对字音的巩固。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是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步,在开学第一课上,教师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同时让学生明白还要认真查字典,及时积累。
2.再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二读)。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朗读前,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本文集中描写了春天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草、花、风、雨、人;喜爱、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写作内容,引导学生初步通过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写景状物文章重抒情的特点。
3.范读: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3~7段具体描写“草”“花”“风”“雨”“人”的段落,请学生思考:你最喜欢描写哪个景物的段落?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三读)
小结: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春天:草嫩嫩绿绿的,铺满大地;花团锦簇、香气浓烈;风轻柔温暖,雨淅淅沥沥滋润万物。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美好艳丽,充满着力量的季节里,人们也纷纷出来活动,准备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大干一场。
【设计意图】1.这个环节是一个读者把“文”转换为“图”的思维过程。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图”“文”间的转换。“阅读”的过程是把“文”转换为“图”,写作的过程则是把“图”变为“文”。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笔下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完成了整体感知的任务,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大体上描写了几种景物,深入到景物的具体形态、大小、味道等特点。
(四)精读品析
1.默读课文,挑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想想它们好在哪里?(四读)
学生默读、思考、摘抄、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①读一读下面两组句子,说说以下两组句子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雨细细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比喻”这种修辞是通过把此物比作彼物,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可以生动形象地写出该物的特点。
②请学生再找找文章中的其他比喻句,读一读、说一说运用比喻句更好地写出了该物的什么特点。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寻其他比喻句,让学生巩固比喻这种修辞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比喻句更好地写出了该物的什么特点”让学生体会运用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五)布置作业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请你发挥想象,写三组比喻句来描绘秋天。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运用比喻句来写作,这个作业难度提升了,而且要写三句话。再帮助学生强化一下比喻修辞手法。
附:第一课时配套学案
春(一)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给画线字注音
水涨起来( )
散在草丛里( )
窠巢
( )
撑伞
( )
应和
( )
酝酿
( )
披着蓑( )
戴着笠( )
薄烟
( )
黄晕
( )
抖擞
( )
嘹亮
( )
赶趟儿( )
宛转
( )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仔细思考,填写下列表格。
2.本文通过美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好停连和重音,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引导学生明白朗读不是凭感觉,而是可以通过理解做好设计,指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
3.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学习设计朗读脚本。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体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
三、教学策略
1.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品析优美语言,感受修辞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学生上节课的比喻仿写作业。
【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学。
(二)精读品析
1.教师以1~2自然段为例指导朗读,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1)全班齐读1~2段后,老师范读1~2段,请同学们说说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的对比感受到明显的差别。体会:停连、重音的重要性。停连、重音的处理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密不可分,所以,下面的环节把朗读和品析修辞方法作用,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1~2段朗读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在文中做朗读批注。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应该重读,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两个“盼望着”连用,运用反复的方法更体现其急切,所以第二个“盼望着”应该读得更重一些。“盼望着”后面应该稍停顿一下,后面是盼望的对象。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读时应采用欣喜的语气,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停连指导:这段由两个句子构成,所以句号处的停顿要明显一些。第二句话是排比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所以应该读出气势,一句比一句语气强烈。
重音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这三个词突出了春的特点,在读的时候应该加重。第一句中“一切”和“欣欣然”也要加重。
情感指导: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提示学生:把以上需要注意停连、重音的地方做记号,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 “朗读脚本”。停顿:“v”(句中小停顿:“|”)连接:“^”重音:在文字下加点。
1.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
2.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3.情感: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该怎么朗读,同时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优美,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2.学生活动。
(1)学生出声朗读3~10段中任一段落,根据之前示例,运用符号自行设计朗读脚本。
(2)分组展示、交流、互评,教师及时引导、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品析文章优美的词句。
注意:1.这个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赞美、鼓励学生的朗读,更要做有针对性地及时点播。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时刻想着这个环节的目标:通过朗读,通过停连和重音的处理,落实对词语、修辞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2.某些段落经过多次朗读,渐入佳境后,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当堂背诵下来。
小结:优美的语言,准确的用词,形象生动的比喻归根结底是来自作者细致的观察,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观察时要关注细节,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然后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情感。而这一切无不需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心。
(三)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摘抄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为《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设计“朗读脚本”,标注在语文书上。
【设计意图】品读好词好句,通过背诵积累下来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为《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设计“朗读脚本”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巩固,也是过渡到第二课的学习。
附第二课时配套学案:
春(二)
一、朗读知识
1.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
2.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3.情感: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提示:朗读的前提是读准字音,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把以上需要注意的停连、重音方面的处理,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 “朗读脚本”。停顿:“v”(句中小停顿:“|”)连接:“^”重音:在文字下加点。
二、设计朗读脚本
1.请为《春》的1~2段标注需要“停顿”和“连读”的地方,并在相应词语下面加点体现需“重读”之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朗读3~10段中任一段落,自行设计朗读脚本,在语文书上标注出来。
课件7张PPT。春导入交流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请你发挥想象,写三组比喻句来描绘秋天。
精读品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品析朗读脚本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急切心情。v欣喜,殷切而又喜悦。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读出气势,一句比一句语气强烈。v朗读脚本停连重音情感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朗读脚本运用符号,自行设计朗读脚本。 1.背诵全文。
2.摘抄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为《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设计“朗读脚本”,标注在语文书上。
布置作业课件9张PPT。春读一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写春的句子?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绿》等。了解作者读准字音整体感知(初读)整体感知(再读) 本文集中描写了春天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草风雨人喜爱、赞美之情 你最喜欢描写哪个景物的段落?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整体感知(范读)精读品析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雨细细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较精读品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
品析布置作业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请你发挥想象,写三组比喻句来描绘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