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1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马嵬1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8 18:2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6张PPT。马嵬(其二)李商隐 李隆基小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的时候。他初登上帝位时,励精求治,使得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史称“开元盛世”。
玄宗取得了成就以后,自以为天下太平,变得骄傲怠惰,追求起享乐生活。51岁时,夺儿媳杨玉环。整天寻欢作乐,懒得上朝,用人不当,国内腐败空虚,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长恨歌》感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无奈: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
贵妃醉酒唐玄宗李隆基马嵬之变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马嵬坡马嵬坡贵妃自缢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马嵬(其二)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诵读注意字音字形
更(gèng) 九州 宵柝(tuò)
晓筹(chóu) 四纪 为(wéi)疏通文意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空闻还有一个九州,来生为夫妇的盟誓能否实现,亦渺茫难期,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卜:预料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虎旅: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报晓: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
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空听军中传来夜巡的梆子声,不再有人传唱报晓。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指事变发生那天。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当时:指李杨在几年前的七夕订立盟誓,愿
“世世为夫妇”。
笑牵牛:唐玄宗和杨贵妃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
一年只能相会一次,自己则可永世相
守,因此“笑牵牛”。这一天,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当时在七夕之夜还曾嘲笑牵牛织女。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莫愁:古时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道:“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极写莫愁婚姻的美满。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玄宗,到头来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不如民间夫妇能够白头偕老。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
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
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
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
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译文全诗大意 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感情基调:讥讽一 、 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二 、 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三 、 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四、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思考具体研读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中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反衬手法。
①“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
②想起“鸡人报晓筹”,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安乐。
③“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用“此日” 衬托唐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需要用许多探索才能做出全面回答,用这种疑问作结,丰富了批判内容。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整体梳理本诗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招魂一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种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听到的只是军旅梆声,再也享受不到专人报晓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当年“笑牵牛”的乐事都成为悲痛。 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为何贵为天子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连平常百姓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致使国家动荡、人民离乱的历史悲剧。
《马嵬(其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既有犀利的讽刺,又有同情哀怜。同时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以唐玄宗时的藩镇之乱讽作者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玄宗之悲

马嵬之变 荒淫误国,无尽感叹
作者之叹《马嵬(其二)》一诗在章法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章法结构倒叙回往反复,
一唱三叹,
意味深长写作特点一、倒叙手法
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五、六两句也用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说。二、对偶句式
中间两联,仅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运用了借对。
所谓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如“驻马”是指军队停留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你学到了什么? 马 嵬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再续前缘,无异于痴心妄想今日逃难, 昔日狂欢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冷峻的责问深刻的讽刺倒叙:一波三折, 曲折幽深对比:暗含讽刺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 马 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轻与重玩物丧志防患于未然责 任知识补充【诗歌类别 】1、按年代及格式:
2、按表达方式:
3、按语言:
4、按格律:
5、按题材: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咏史怀古诗、写景抒情诗咏物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
赠友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思妇闺情诗
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谈禅说理诗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诗、词、曲 李商隐诗选读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诗选读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诗选读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诗选读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诗句选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睛。 —咏史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呈畏之 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谨严,立意高超,深情婉转; 二是语言方面,绮丽典雅,词藻繁艳;
三是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工于比兴,
象征、暗示的修辞技法比比皆是。 基本思路:
一、 弄清史实
二、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推敲作者对古人古事的态度,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分析技巧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马嵬》与咏怀诗的鉴赏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涵义解说】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一、要弄清史实  弄清史实,是指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历史人物:唐玄宗 杨贵妃
历史事件: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
②马嵬兵变
③唐杨的七夕盟誓《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知人论世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讨论1.本诗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哪些?
2.李商隐是怎么来评价唐玄宗的?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  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第一句、第四句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诗里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句子, 《长恨歌》渲染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侧重于同情
第二句化用牛郎织女的传说, “银河”喻夫妻离别
第三句则用了杜甫《石壕吏》二、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抒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情的媒介 马 嵬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再续前缘,无异于痴心妄想今日逃难, 昔日狂欢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冷峻的责问深刻的讽刺倒叙:一波三折, 曲折幽深对比:暗含讽刺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 马 嵬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轻与重玩物丧志防患于未然责 任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  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是什么触动了李商隐思古之幽情?李商隐途经马嵬驿,联想到了马嵬之变,联想到了当年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形,再联想到了李杨二人当年的七夕立誓以及唐明皇的召魂之举,并对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触动了袁枚思古之幽情?《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的唐杨的爱情,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或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
或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或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或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等
三、推敲作者对古人事的态度,领悟感情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  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对唐明皇召魂之举进行了讽刺,对唐迷恋女色,荒废朝政作了批评。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袁枚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石壕村里的夫妻们也有爱情,并且那爱情更值得珍惜、保护!马  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马  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四、分析技巧此类诗词的常用技法有用典、委婉、以景衬情、叙议结合、对比、烘托、以事起兴等。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①召魂之举③七夕立誓②马嵬之变
? 本诗特点:讽意至深 用笔至细讽意至深:
1、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2、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3、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至细
1、倒叙的方法
2、措辞的委婉
3、立意的含蓄章法结构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