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寡人之于国也孟
子孟子孟子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 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 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童年 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为 孔 子 是 有 人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
青少年 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最 后 , 孟 子 来 到 膝 国 , 膝 国 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 膝 国 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 膝 国 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 危 险 , 不 可 能 把 仁 政 推 行 天 下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
成年与晚年时代孟子的仁政思想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4 政事以民为归宿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男 女 授 受 不 亲
孟子名言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肯定还有遗漏,望网友们不吝赐教。 ?? (1) 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孟子》成语、俗语集释(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 ??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给下列字注音1、王好战:hào2、弃甲曳兵:yè3、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wū4、衣帛:5、鸡豚狗彘:túnzhì6、庠序:xiáng7、饿莩: piǎoYì bo21、河内凶:
2、何东凶亦然:
3、察邻国之政:
4、寡人之民不加多:
5、请以战喻:
6、填然鼓之:
7、是亦走也:
8、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
荒年也是这样政治,管理更、再请允许我;说明,打比方名词作动词,敲起鼓来;这也是逃跑啊 通“毋”.“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想一想?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
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
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
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
措施根本
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施仁政除暴虐天下之民至焉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
现实意义?(古为今用)讨论: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
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
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知识点归纳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1、请以战喻 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状语后置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固定句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 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例题1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答案:D例题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答案 D 例题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 A 例题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答案 A 例题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 C 例题6完成下列一词多义(补充)一、王:1、然而不王者
2、梁惠王曰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ang4 名作动
君王wang2 名词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
2、狗彘食人食吃 动词
食物 名词三、时:1、不违农时
2、无失其时季节 名词
机会、时机 名词四、以:1、请以战喻
2、可以无饥矣
3、以时入山林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用 介词
凭借 介词
按照 介词
把 介词
认为 动词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比 介词
对 介词
在 介词六、之:1、填然鼓之
2、王道之始也
3、五亩之宅
4、申之以孝悌之义音节助词 无义
结构助词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无义
结构助词 的
代词 百姓七、然:1、河内凶亦然
2、填然鼓之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太后曰:“然”代词 这样
助词 地、…的样子
连词 然而、但是
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顺接连词 就、那么
转接连词 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