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街私立中学 蒋守道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
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模型:
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很小 或很复杂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2、符号:
在生活中,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
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2、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如右图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比是26个英文字母可组合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
②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O2),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CO2)。
③同种原子因为排列不同而构成不同物质,如金刚石和石墨。
④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1、 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行星绕太阳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电子云模型
2、物质构成:
3、原子核的秘密: -----
----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显电中性)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的质量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忽略。
5、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家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对夸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上的一个热点。
7、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由广泛的应用。
8、带电的原子――离子: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会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小结: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金属元素
2、元素的种类:
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物质(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4、物质的分类:
5、常见的元素符号:
①金属元素: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铜 汞 银 铂 金 (钡 锰 锂 铍 )
②非金属:碳 硅 硫 磷 氢 氧 氮 氟 氯 碘
③稀有气体:氦 氖 氩
6、元素的分布:(不均匀)
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元素: 、 、 、 ;
人体中: 、 等;海水中 、 、 、 等。
第五节: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来表示元素,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
2、元素符号的含义:既有宏观的含义,又有微观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这种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3、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项目 元素 原子 离子 分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涵义 只分种类不论个数 既可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在化学反应 中 元素的种类不变 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可分为原子
组成物质 物质 金属单质:Mg等稀有气体:He等少数非金属单质:C、Si等 离子化合物:NaCl等…… 非金属单质:O2、H2等……
第六节:表示物质的符号
1、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
①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①金属单质
单质 ②非金属固体单质(除碘) 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无数字角标
③稀有气体单质 (由原子直接表示)
④非金属气体(双原子分子) 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脚标“2”。
氢气 氧气 氮气 氟气 氯气 碘
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金左非右氧最后
化合物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成“某化某”。
③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该种物质的1个分子;③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④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及原子的数量。
2、 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时在元素的右上角要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带电原子团是较为复杂的离子,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所带的电荷数。
一些常见的离子符号:
3、化合价:
①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化合价只在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
②化合物里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零
②记住常见的化合价:
一价H、Cl、K、Na、Ag, 二价O、Mg、Ca、Ba、Zn,
三Al、四Si、五价P,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价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2、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
①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三个步骤:
1 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
2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③ 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第七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 相对原子质量:
涵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得数值,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无单位。
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4),所以:
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3、 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①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②求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③求该物质中某种元素得质量分数;
④结合第③种计算,在已知该物质的实际质量时,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实际质量。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复习大纲
第一节:空气
1、空气的成分与用途:
氧气(21%)(1/5):生物呼吸、急救、帮助燃烧(助燃)
氮气(78%)(4/5):灯泡保护气,食品包装充氮保鲜、制造化肥、炸药、冷冻治疗等
空气 稀有气体(惰性气体)(0.94%):常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制造霓虹灯、医疗麻醉等
二氧化碳(0.03%):光和作用的原料,工业原料、灭火、干冰制冷等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包含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和固体颗粒物质。
说明: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主要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碳和氧等的循环。
2、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过量的红磷,不能用碳、硫、铁等,
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第二节:氧气与氧化
1、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液态时呈淡蓝色,固态时呈蓝色,通常储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十分活泼的气体,它可以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
性质 S+O2====SO2 在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与非金属反应: 4P+5O2====2P2O5 都冒白烟,放热
C+O2====CO2 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
化学性质: 旺,发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
浑浊的气体。
与金属反应:3Fe+2O2====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由于生成物温度很高,为避免集气瓶瓶底炸裂,故瓶内应预先铺沙或放一些水。
与有机物反应: CH4(甲烷)+2O2===CO2↑+2H2O
氧化反应:上述反应都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SO2、等
装置:见左图
双氧水法:原理:2H2O2==2H2O+O2↑
实验室制法: 装置:见左下图。
(化学方法) 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法:原理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氧气的收集:排水法、排空气法
氧气的制法: 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 3、药品在试管内要平铺4、酒精灯用外烟加热(先要预热)5、导气管应稍微露出橡皮塞 6、实验结束时应先移走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7、用高锰酸钾制取时,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把空气加压降温,先使空气变成液体,然后升温,由于液态氮的沸点(-196℃)比氧气(-183℃)低,故氮气先分离出来,剩下的就是氧气了。一般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有限空间------爆炸
燃烧的特点
无限空间------安静的燃烧
剧烈氧化--燃烧 与氧气接触
燃烧的条件: 灭火
温度达到着火点
2、氧化反应:
呼吸作用:C6H12O6+6O2=====6CO2↑+6H2O 人体细胞内的 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CO2和H2O或其它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缓慢氧化 定义: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甚至不易察觉,这样的反应叫缓慢氧化)
常见的氧化反应:塑料和橡胶的老化、铜铁等物质的生锈等
第三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解释: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②原子的数量没有增减 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C+O2===CO2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配、注、标。
含义:①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②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原子或分子个数比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各物质的质量比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第四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1、 呼吸系统的组成:肺---由肺泡组成
说明: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在肺泡中进行的,是由呼吸运动完成,靠隔肌与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
吸气:隔肌收缩,横膈变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向上向外移动
2、 呼吸运动 使胸腔体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外界空气进入肺内。
呼气:与上述相反
3、 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且都是时时刻刻进行的。
第五节: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化学方程式:6CO2+6H2O=====C6H12O6+6O2↑
2、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说明:
①天竺葵在黑暗中放一昼夜的目的:消耗掉叶中的淀粉,排除对实验的干扰。②用铝箔覆盖的目的:遮光 ③放到太阳下晒: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④放到酒精中漂洗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达到褪色的目的,防止叶绿体对实验的干扰⑤滴加碘液主要是检验淀粉的存在,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还需要叶绿体、二氧化碳和水,如何设计实验检验?
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物理性质:CO2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重的气体,易溶于水,降温时会变成液态和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
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CO2↑+H2O
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检验CO2的存在
原料:石灰石或大理石(CaCO3)与稀盐酸(HCl)
CO2的制取: 原理: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装置:见图
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略
第六节: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环
1、 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
2、 保护臭氧层
臭氧(O3)是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味的气体,主要集中在20---35千米的平流层里(90%),这就是臭氧层。它的形成如下:
O2====2O O+O2===O3
3、 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至相等。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呼吸作用-------CO2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生物体吸收---生物体尸体---煤、石油、天然气---CO2
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第七节: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
1、空气污染的途径:
①汽车尾气 :主要成分: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烟和二氧化碳
②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很小,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而在空气中长期漂流颗粒物。③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形成的-----H2SO4、HNO3等
2、保护空气的措施: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与预报
附加:全球环境问题比较:
大气环境问题 原 因 保护措施 危 害
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增多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②植树造林 破坏生态及经济
臭氧空洞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植村造林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酸雨 酸性气体增多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 ①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②植树造林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③腐蚀建筑物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复习大纲
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的结构:
动物
生物 植物 细菌
微生物 真菌
土壤 放线菌
水分 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非生物 空气 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矿物质(无机物) 岩石风化的产物
有机物 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份。
2、从岩石到土壤-------土壤的形成:
最初地球外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这些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石砾和砂砾,最后形成了含有砂砾、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物理:风力,水流外力
热胀冷缩,地壳运动等 共同作用下碎裂成小颗粒
岩石 化学:化学物质腐蚀
生物 :地衣是开路先锋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便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其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是影响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砂粒 :最粗
矿物质颗粒 粉砂粒 :居中
黏粒 :最细
矿物质颗粒越粗,颗粒间的空隙越大,通气性越好,空气的含量越高,保水性越弱,渗水性就越强。反之则相反。
2.土壤的分类:
说明:实际的土壤一般都含砂粒、黏粒和粉沙粒,只是这三者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根据它们所占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三种。
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通气透水不保肥。
土壤 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保水保肥不透气。
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保水保肥透气,最适合植物生长,因为它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物。
这三类土壤的体积分数模型如下:
壤土类土壤 沙土类土壤 黏土类土壤
第三节:植物与土壤:
1、根
(1)功能:具有固定和吸收功能。
直根系:有主根和侧根之分。双子叶植物多为直根系
(2)根系
须根系:全部由不定根组成。单子叶植物多为须根系。
说明:植物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系。一般来讲,地下水位越高,则植物的根的平均长度越短。
(3)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吸水主要区域是根毛区。
根毛区:它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能较快生长,因而使根不断长长
(4)根尖的结构 分生区:能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根冠:在根的最前端,对根起保护作用。
(5)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因:植物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外界细胞液的质量分数,植物细胞吸水。反之则失水。
(6)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不同
氮肥能使植物生长旺盛,青枝绿叶,缺乏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磷肥能促进果实提早成熟,籽粒饱满,增加作物的产量,缺乏时植株暗绿带红;钾肥能使植株茎杆粗壮,根系发达,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缺乏时,植株矮小带褐斑。
第四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1) 茎的功能:具有支持和输导的功能
直立茎:其中最常见的直立茎
(2)茎的分类: 茎---- 缠绕茎:用茎缠绕在其他支持物上向上生长。
攀缘茎:借助卷须向上生长
匍匐茎:匍匐在地上生长
说明:无论茎呈现什么特点,茎的生长都能使叶更好地伸展在空中,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或使根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料。
(3)茎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表皮等。其中木质部中有导管,可以自下而上地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其中韧皮部中有筛管,可以自上而下地输送有机物。
(4)年轮:是茎的木质部。是茎生长时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的分界线。外界的气温适宜,水分充足,茎生长快,细胞排列输松,颜色较浅。反之则生长慢,细胞排列紧密,颜色较深。
第五节: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对叶起保护作用
表皮:保卫细胞:由有叶绿体,呈绿色,形成气孔。
1、叶的结构: 叶肉:内有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能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2、叶的功能: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大功能。
3、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经叶以气态的形式向外散发的过程。根吸收的水分99%用于蒸腾作用,且都是通过气孔向外散发的。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4、气孔:叶的上、下表皮中都有气孔,气孔是叶进行蒸腾作用的通道,是气体进出的门户。气孔由两个半月形保卫细胞组成,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多。水分、CO 2和氧气都是通过气孔进出的。
5、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以降低叶片温度
意义 是根吸水的动力。
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六节:保护土壤
1、 地球上主要的部分是海洋,占71%,陆地面积只占29%,其中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和过低等原因,陆地中可供开垦耕种的土地只有11%。
2、 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化学污染:废水和固体废物、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等
土壤污染 生物污染:病菌、寄生虫和病毒等造成生物性污染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 耕地被蚕食:乱占耕地
过度开发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
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盐渍化: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
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第四章: 《电和磁》复习大纲
第一节:指南针为什么指示南方
1、磁性:我们把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南极(S):静止是指向南方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前提:能自由转动的磁体)
北极(N):静止时指向北方
说明:任何一个磁体,都具有南、北极,不存在磁单极物质。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瞬时磁化:磁性瞬时保持,过后消失------软磁体
磁化
永久磁化:磁性长久保持,永不消失------永磁体(硬磁体)-----人造磁体的制法。
5、磁场: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通过其表现的性质来了解它。
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会产生磁场力的作用。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7、磁场的方向:置于磁场中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说明:磁场中的不同点磁场方向不同,为了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我们引入了磁感线。
8、磁感线:仿照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人为画出的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它不是客观存在的。
9、下列为不同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说明: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体内部刚好相反。
10、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产生的磁场叫地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它们不重合,存在一个夹角,叫磁偏角。------宋代沈括最早发现的。
第二节:电生磁:
1、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最先发现电流的磁现象(电生磁)
2、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也跟着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1)(右手螺旋定则)来表示:
用右手握住直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的环绕方向即为周围的磁场方向。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也有N、S极,改变电流的方向,其N、S极也随之改变。其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也可用安培定则(2)(右手螺旋定则)来表示:
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北极。
4、电磁铁: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
5、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控制变量法)
①(在匝数一定的条件下)电流的大小 ② 匝数的多少(在电流强度一定)
6、电磁铁相对永久磁体的好处:
①磁性的有无可有通、断电流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以及匝数的多少来控制
③电磁铁的磁极也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改变。
第三节:电磁铁的应用:
1、主要用于:电磁选矿机、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磁悬浮列车、磁记录材料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
①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②远距离操纵 ③自动控制
3、磁悬浮列车:利用列车轨道上强电磁铁对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间互相排斥作用而使列车悬浮起来的。(日本技术),消除了列车与轨道间的摩擦,阻力小,运行速度快。
4、磁记录材料:磁盘、磁带、电话等
第四节:电动机: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1)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2)受力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以及磁场的方向均有关系。
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力发生转动,转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以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但转动到平衡位置(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时摆动几下最终会停下来,不会持续转动下去。
3、电动机持续转动下去的原因:
每当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立即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使其受力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使它能持续转动下去。能够实现这一功能的结构------换向器
换向器:改变电流的方向,它是由两个半圆组成,它们彼此绝缘。
4、电动机制成的原理: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发生转动的原理制成。
5、电动机分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它们主要是由定子与转子两大部分组成。从能的转化角度来看: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五节:磁生电: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在1831年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磁生电)现象。
2、电磁感应现象:
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②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以及磁场的方向均有关系。
②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线切割的速度、永磁体的强度、切割导线的条数以及切割导线的有效长度都有关系。
③若电路不闭合,则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但在导体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压。若整个电路处在磁场中或导体不切割磁感线则都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3、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发电机
①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大型的发电机一般采取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为了得到较强的磁场,还要利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体。
②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叫交流电,由两个整圆组成,线圈每转动一周,电流方向改变2次。
4、交流电: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 直流电:方向不变的电流
5、我国家庭使用的电是交流电,其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兹,即每秒出现50个周期,方向改变100次。
6、直流发电机:若把交流发电机的整圆换成换向器,则发出的电为直流电。
说明:由于电动机与发电机的结构基本一样,所以发电机与电动机可以互相改装。先电后动属于电动机,先动后电属于发电机。
第六节:家庭用电: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熔断器----用电器等
①进户线:由火线与零线组成,可以用测电笔来判断,能使测电笔发光的属于火线。
②电能表:用来测定用户所消费电能的度数,铭牌上的220V、5(20)A的含义是:正常使用时电压为220V,额定电流为5A,最大允许电流为20A,允许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能才超过220V×5A=1100W;接线方法:1、3进,2、4出。
③闸刀开关:电路中的总开关,用于切断电路,检修后续的电路。
④熔断器(保险盒):当电路中的电流超过规定值时,能迅速熔断,保护后续电路,避免危险。一般接在火线上。
⑤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1)电路中出现了短路现象 (2)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⑥保险丝的材料: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保险丝越粗,额定电流越大;选用保险丝的原则是: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等于或略大于电路中用电器的总电流;绝对不能用铁丝或铜丝代替保险丝接入电路,否则会造成电流过大而铁丝或铜丝不熔断,起不到保险作用。
⑦断路器(空气开关):在电路中可以代替闸刀开关和保险丝,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双金属片弯曲,使锁簧台起,从而切断电路,起到了保险作用。
⑧插座:三孔插座和两孔插座,对于三孔插座中的最上面的插孔一定要接地,与它配套的三脚插头的最上面的脚一般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当将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时,也就将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了,即使用电器的外壳带电,也会流入大地,对人不会造成危险。
第七节:电的安全用电
1、触电: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对人造成伤害事故,这种现象叫触电。
2、人能承受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压值:家庭照明电路:220V 动力电路:380V
4、日常生活中触电的原因: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相接触造成的。
5、触电的种类:单线触电、双线触电、跨步电压触电、电弧触电、雷击5种。
6、安全用电的原则(2不):(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2)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7、万一有人触电的抢救措施:首先是断电源或者用绝缘体挑开电源等。千万不要用手去拉,或打110、请医生等,然后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对触电者进行抢救。
8、特别应注意:本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本来绝缘的物体导电。
夸克
氧气
自燃
水
B
A
断路器
PAGE
Page 3 of 14科学第二册复习大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私立中学:蒋守道编
1、 感觉世界
①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②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 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 嗅觉细胞 嗅觉神经 大脑 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1 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 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2 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3 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 味觉细胞 味觉神经 大脑 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 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 舌尖 苦味 舌根 酸味 舌侧中部 咸味 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2、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⑤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3、 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 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 中耳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 半规管: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鼓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
耳蜗 听觉神经 听觉
人用两个耳朵听的好处:主要是能辨别声源的方向,其次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清楚。
音调、响度、音色: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通常指的是声音的尖或低沉,主要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频率:1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赫)),频率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一般儿童的声音比成人的尖,故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同样道理,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
②人的发生频率(85Hz-----1100Hz)与听音频率(20Hz-----20000Hz)是不同的,如果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人的听音频率范围内则能被听到,反之,不在人的听音范围内,高于2000Hz的声音(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波)叫次声(波),这些声音人听不到。
③响度:声音的大小,通常指声音太大,太响亮。主要与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注意了解几种环境中响度的分贝值。
④音色:声音的特色,是由音调、响度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感觉。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
⑤噪声:凡是影响人的正常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声音都称为噪声。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光和颜色:
①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
②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应用有:瞄准时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产生等。
③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的形成:小孔成像(太阳的像),与小孔的大小、形状无关,只与小孔与地面的距离有关。
④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定、紫七种色光过程。
说明:在红光之外还有红外线,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在紫光之外还有紫外线,能使胶卷感光,它也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消毒灭菌。
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来决定,即物体的颜色⑤物体的颜色 与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物体的颜色决定,即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⑥三原色:红、绿、蓝
5、光的反射:
①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处,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②反射定律:(见图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
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一个平面,法线中间,角相等)
③说明:光的反射遵循光路可逆,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
①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不能用光屏接收,像和物体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②说明: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象不能用光屏接收。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7、光的折射:
1 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遵循光的折射定律,也遵循光路可逆。
③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统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光疏物质)斜射入水(光密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则反。如果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也跟着增大。垂直界面入射,方向不变。
8、透镜:
①凸透镜:中央比边缘厚 凹透镜:中央比边缘薄
②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体现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焦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范围比原来没有透镜时变窄。
③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体现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虚焦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范围比原来没有透镜时变大。
④凸透镜成像规律:
像的性质 应用
物距 像距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象虚象 同侧异侧
u>2f f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象 异侧
f2f 放大 倒立 实象 异侧 幻灯机
u=f / 不 成 像
u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被照景物与镜头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胶片(光屏)的距离为像距(暗箱的长度)。拍近景时,相当于物距缩小,则像距要增大,而胶片是无法前后移动的,只有靠移动镜头的前伸来扩大像距。反之则反。
9、眼睛: 外膜:角膜、巩膜
眼球壁 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眼睛 内膜:视网膜
内溶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1 眼睛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相当于凸透镜,其中主要是晶状体)
2 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通过调节曲度从而改变折光系统的焦距。使成像成在是决网膜上。
③成像部位: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然后通过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视觉。
④仔细观察自己的眼睛:白色的为巩膜,黑圆圈为虹膜,黑亮点为瞳孔,瞳孔的大小与光线的强弱有关,光线过强则瞳孔缩小,所以瞳孔主要是在虹膜控制下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
⑤人眼视觉上的限制:①人眼能看到字的最近距离叫近点(大约10cm处),②人眼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大约为2.5米左右。(上述主要原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调节是有限度的)③人的盲点: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地方,一般在近鼻侧。
10、近视:能够看清近处物体,而不能看清远处物体。
①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而是物象模糊。
②矫正办法:配戴凹透镜。
②近视及矫正图形如右:
11、远视:能够看请远处物体,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
①原因:晶状体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
②矫正办法:戴凸透镜。
③远视及矫正图形如右
12、爱护眼睛应做到:三要三不要。(具体见课本)
13、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①人认识信息的过程:
外界事物 感觉器官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②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③错觉和错误: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受器所接受的信息通过神经中枢后有时会产生误差,从而产生错觉或错误的反应。
④现代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X射线在医学上用来诊断疾病,Y射线能杀死肿瘤细胞,在治疗肿瘤病人时有很大的好处。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第二章复习提纲
1、运动和能的形式 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
机械运动: 机械能 势能 被举高
声运动 声能 发生形变
①运动的多种形式 光运动 光能 能的形式
热运动 热能
电运动 电能 各种燃料中
生命运动 化学能 食物中
②说明:一个物体有时可能具有多种形式的能,如:高空的飞机(有动能和势能),雷电(含有声能、光能、电能、热等能量)
2、机械运动
①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
②参照物: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③说明: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参照物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曲线运动
④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按运动的路线分)直线运动
(按快慢分)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①比较相同的时间,运动物体通过的距离
⑤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②比较相同的路程,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
综合①②两点可以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最佳方法:比较速度
⑥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可见速度是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说明:定量:可以用数值来表示的量)
⑦速度的计算公式: 单位:国际:米/秒(m/s) 常用: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 m/s=3.6 km/h 可见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⑨说明:速度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变速运动,只不过,路程用某段的总距离,时间是指在这段路程中所花的总时间,包括中途停止的时间。
3、力的存在
②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速度大小改变(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
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
运动方向的改变
静止
③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
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现在:
一个物体在给另一个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时候,如此同时,另一个物体也给这个物体施加了力。
说明:①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②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③接触的物体不一定能产生力的作用 ④不接触的物体有可 能产生力的作用 ⑤力是普遍的,不是只有人才会有力。
④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在弹性形变内,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⑤力的存在:
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称。
力的单位:牛顿(N) 简称“牛”
说明:在用弹簧称测量力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是否满足要求,然后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测量前一定要先调零。
4、力的图示:
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可以用力的图示把力的三要素表示
②力的图示: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示意图:只需要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不必强求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
5、重力: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①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质量大则重力也大。G=mg 其中g=9.8N/kg
②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6、摩擦的利与弊:
①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有时摩擦力也能推动物体的运动,如人走路,汽车的行使等,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也存在摩擦力。固体之间存在摩擦力,液体和气体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②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变光滑),加润滑油,变滑动为滚动,气垫法。
7、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由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①小车从同一高度处滑下的原因:使小车在水平面开始运动的初速度相等。
②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大,运动的距离就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则反。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③惯性: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的性质。换句话说即: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说明: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其他的任何因素都无关。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团。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要学会用精练的语言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例:为什么人从行使的汽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按照下列发模式填空)
答:开始时人与车是一起向前运动的,当人从车上跳下来时,人的脚由于受地面的摩擦力而静止,而人的上身却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故人就会朝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8、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二力平衡: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5条)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则它们保持平衡,即①一个物体 ②两个力 ③大小相等④方向相反⑤一条直线
几点说明:
①物体平衡时所处的状态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不要认为只有静止状态才叫平衡。
②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物体在受到外力时是否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呢?答:不一定。若物体受外力,但外力如果是平衡力(如二力平衡)则它仍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若物体受的外力不是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③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句话的理解:
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含义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当然这句话与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还有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是: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则必须受到力的作用,不受力的作用则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这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证明。但是,物体受到外力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例:若物体受到的外力是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不变。只有受到的外力不是平衡力时则一定改变。
第三章复习提纲
1、动物的生命周期:
①人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②青蛙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③青蛙与蝌蚪的比较:
生活环境 运动器官 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
蝌蚪 水中 尾 游泳 鳃
成蛙 水中或陆地 四肢 游泳或跳跃 肺和皮肤
④变态发育:像青蛙那样,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
⑤蝗虫的生命周期:卵、若虫(幼虫)、成虫。
⑥不完全变态发育:像蝗虫这样,一生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类型。
⑦蝴蝶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
⑧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生长发育类型。一般很多昆虫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如蚊子、苍蝇等
⑨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得以延续。
⑩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影响动物生命周期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和敌害等生活环境的变化。
2、新生命的诞生:
①大多数动物的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形成的。
②精子与卵的结构的比较:
精子 卵
结构 分头部和尾部,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大小 约0.05毫米 0.1毫米
形状 蝌蚪形,能游动 卵圆形,不能游动,是人体最大的细胞
③人的生殖系统:
男性的生殖系统组成: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成年的女性大约每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受精卵。
说明:人是受精过程是在女性的输卵管中进行的,受精前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无数个,而真正能钻入卵的精子只有一个,最终精子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马上进行分裂,这是的养料主要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形成胚胎后,才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
④胚胎在子宫内发育:
受精卵形成胚胎后,在子宫内发育,这时胚胎与母亲靠胎盘与脐带相联系,胚胎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亲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除体外。由于胚胎外面有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在母亲体内发育2个月后初具人形,叫胎儿,大约胚胎在母体内发育9个月,然后从母体内产出。
⑤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⑥婴儿出生后的大声啼哭:为了使肺部充满空气,从而启动呼吸运动。
⑦母乳喂养的好处是:母乳营养丰富,且其中还含有抗病物质。
3、走向成熟
①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度时期。女孩子年龄一般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子比女孩子晚2年左右。
②青春期人体变化表现在:①外形上的变化 ②生殖器官的变化 ③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
③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
④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包括:①生理健康 ②心理健康。
说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叫弱。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
4、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有性生殖:通过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生殖方式
①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
无性生殖:不通过精、卵细胞结合,直接产生新个体生殖方式
体外受精:青蛙和鱼类
按受精方式分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其余所有
卵生:昆虫、爬行类、鸟类等(体外发育,营养靠卵黄)
按胚胎发育方式分 胎生:哺乳类(母体子宫内发育,母体供给营养)
②动物的生殖 卵胎生:鲨、蝮蛇(母体体内,卵中的卵黄)
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
无性生殖 没有精、卵细胞的结合
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
③衰老与死亡: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的停止活动,其中大脑死亡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5、植物的一生: 种皮
种子的结构
胚:胚轴、胚芽、胚根、子叶
(有无胚乳) 有胚乳: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等(胚乳内含营养物质)
种子的分类
无胚乳: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等(子叶内有营养物质)
有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按有无种子
植物的分类 无种子:蕨类、苔藓类、藻类
双子叶植物:菜豆、棉、黄瓜、花生、橘等
按胚中子叶数目 单子叶植物: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甘蔗等
种子萌发的条件:合适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
芽的分类 顶芽: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
芽 侧芽:侧芽的生长则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芽的结构:生长点(由分生组织构成)叶原基、幼芽、芽轴、芽原基
①顶芽与侧芽的关系:顶芽发育较快往往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摘除顶芽,可以促使侧芽发育,多张侧枝。
③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雄蕊:花药[内有花粉(里面能产生精子)]、花丝
花蕊 雌蕊:柱头、花柱、子房[内含胚珠(里面含有卵细胞)]
花的结构 花被:由花瓣组成 花萼:由萼片组成
花托:花的着生部位。
说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④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的萌发 生长发育 开花 结果 死亡
6、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传粉: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有性生殖 自花传粉:豌豆
传粉方式 虫媒花:花的特点有哪些?
植物的生殖 异花传粉
孢子生殖 风媒花:花的特点有哪些?
无性生殖
营养生殖(生产中常用的生殖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说明:在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花传粉以后,划分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而子房的胚珠内有卵细胞,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花粉管里的精子就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子房壁---------------------------------------果皮
子房 珠被-------种皮 果实
胚珠----- -------- 种子
受精卵------胚
说明:在被子植物的子房中,有的只有一个胚珠,受精后,形成一粒种子,有的有多粒胚珠,受精后可以形成多粒种子,即一粒花粉只与一个胚珠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粒种子。
有多少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多少粒种子。
人工传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给农作物授粉,这就是人工受粉。
第四章复习提纲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①地球在自转时,从地轴的北极或北极上空观察,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地轴的南极或南极上空观察,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②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
③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是不同的,昼夜是由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产生的,这时白昼、黑夜始终不变,不存在交替,而昼夜交替除了包含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外,还应自转才能产生交替。
地球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就交替一次,时间约为24小时。
由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照亮的是白昼,没有照亮的是黑夜,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包括晨线和昏线,在地球自转中越来越亮的那半圆是晨线,反之为昏线。
2、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时刻。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地方其地方时是不同的。
为了便于世界好计算时间,安排国际事务,国际上采用了分区计时制度。
时区:国际上把全球分为24个15度经度宽的地区。
区时:每个时区统一使用一个标准时间,这就是区时,区时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相隔1小时。
各地区时的计算:1、确定已知的某地的时间 2、找出想求的某地的时区 3、计算时区差
4、根据东加西减的办法,在已知的时间的基础上加减时区差。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区的区时总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既先见到太阳)。
5、简便计算公式:所求的时间==已知的时间—(已知的时区—所求的时区)
东 正 西 负
日界线:
说明:1、如果穿越日界线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则要减去1天,反之则反。
2、日界线的西侧是新的一天的起点,而日界线东侧则是前一天的终点,即日界线上既是一天的起点,又是一天的终点。
3、地球的绕日运动
秆影的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一天中杆影长短的变化:早晨较长,方向为西北方向,中午最短,杆影朝正北方向,下午又逐渐变长,方向为东北方向。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中午的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
杆影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反之则反。
一年中的正午杆影也会发生变化,夏季杆影最长,冬季最短,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造成的。
说明:即使是同样的秆子,在同一天的中午,杆影也会随地面纬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是由于太阳高度变化造成的。
总之:杆影长度的变化都是由于太阳高度的变化造成的,而太阳高度的变化又与太阳的直射点有关系。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就越大,杆影就越短。
地球的公转:自西向东,与自转的方向一样。
说明: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由于地球的绕日公转且地轴始终呈倾斜状态,导致在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于是就出现了四个特殊的节气。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日为夏至,直射南回归线时,此日为冬至,直射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见图。
说明:一年四季,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太阳的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一般来讲,离太阳的直射点越近的地方,太阳高度越大,温度也较高,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的太阳高度,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半球则刚好相反。
昼长夜短的变化:
规律:一般来讲,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天就长,黑夜就短。直射到哪个半球的纬度越高,该半球的昼长的时间越长,所以在北半球,由于在夏至日直射的纬度最大,所以当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而南半球当天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夏半年:从春分经过夏至到秋分,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气温相对较高,白天的时间也比较长,故称为北半球的夏半年。
冬半年: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气温相对较低,白天的时间也比较短,故称为北半球的冬半年。说明:而此时南半球气温较高,白天较长。
去南极考察一般选择在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南极地区白天长,夜晚短,且有些地方还有可能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察,节约能源(不需要光源)。
五带的划分:
原因:根据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能量的差异不同,导致温度高低的不同,把地球表面按温度的高低不同划分为五带。这也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大,接受的能量多。
北寒带:无太阳直射。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无明显四季变化
北温带:无太阳直射,温度变化明显,有四季的变化(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五带: 热带:有太阳直射,全年温度较高,无四季的变化(中国的南方某些地区)
南温带:无太阳直射,温度变化明显,有四季的变化
南寒带、无太阳直射。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无明显四季变化
4、日历上的科学:
公历:年、月、日、星期。
我国日历的组成 阳历部分:节气
农历:
阴历部分:阴历的年(如申酉年)、月、日(如初一)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依据。
世界的历法
阴历: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依据
说明:公历属于阳历的一种,农历属于阴阳历的一种。
几个要掌握的问题:
(1)日历一年的天数与四季更替的天数(365.2422)矛盾解决。(2)农历中为何含有阳历成分(节气)呢?(3)24节气的顺序怎样?节气在什么历法中是固定的?
5、地壳运动与火山地震、地球表面的七巧板、地形与表示地形的地图等:
掌握:(1)地球内部的结构(2)火山带、地震带、六大板快的分界处基本吻合,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为什么?(3)火山的结构以及喷发物的种类(4)火山、地震、裂谷、海洋的形成原因(5)几种基本地形: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的判断(6)地形图中山顶、鞍部、山谷、山脊、峭壁、陡坡、斜坡等的判断方法等?望大家看书掌握。
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1节 大气层
1、 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 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密度大(冷)的下沉,密度小(热)的上升。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起保护作用。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1、 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 气候:冬雨夏干
2、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 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1、 大气压强的存在 A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 大气压强的大小:
A、 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 (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B、 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D、 人未被大气压扁原因:人对环境的适应;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
第4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 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A、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C、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
2、 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A、高山反应:高山上(2000米以上)高度高,气压低,缺氧。
B、拔火罐原理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宇航服。
3、 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
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高压锅的使用原理:曾大气压,提高沸点,节省时间和燃料。
4、 生活用品与大气压A、真空压缩保存袋 B、吸尘器: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原理: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气压差,在这一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气压差越大,吸尘器能力越强。
第五节 风
5、 风是怎样形成的?
A、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B、风: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6、 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风速
A、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常用的风向有八种,表示方法: 东风○——气象观测中常用风向标观测风向
B、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米/秒; 千米/时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有0—12级,气象观测中常用风速仪观测风速。
7、 风与人类的关系:A、有利----风是一种资源,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等;B、不利----破坏性风会对人类产生危险
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
1、空气的湿度:大气中水蒸气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1)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 常用百分比(%)表示
(2)空气湿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所能含有的水汽越多。所以空气湿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观测湿度的仪器是:湿度计,最常用的湿度计是:干湿球湿度计,它实质上是两支特殊的温度计。
(4)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然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可以得出相对湿度。
(5)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6)天气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大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翅膀变软,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2、降水
(1)降水的形成条件: A、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
B、气温继续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 水汽凝结
C、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
即云、雾等
D、水珠、冰晶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3)降水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度量单位----毫米;测量仪器---雨量筒
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3、获得天气预报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或气象预报;(2)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3)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4、怎样看天气预报
(1)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 “少云” 指天空的总云量在5/10到3/10,“晴”指天空总云量在3/10 以下
(2)小雨: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中雨:12小时内降水5-15毫米 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3、天气图
(1)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
(2)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A、高压系统:天气晴好, B、低压系统:阴雨天气
C、冷、暖锋面系统:锋面上天气变化比较复杂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升温天气
冷锋 暖锋
(3)特殊的天气系统:台风------实际上是属于强低压系统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天气与气候: 区别:短时间与长时间; 联系: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如:长夏无冬、秋高气爽等。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天均为秋高气爽,但不代表没有下雨天。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A、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我国的纬度位置:主要在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地区在热带
例子:我国最南的海南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就是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A、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 ℃)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
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 ℃)是什么? 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比热表的阅读: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A、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A、 定义: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 季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B、 风向:
C、 夏季------吹夏季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 低,气压高,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冬季-------吹冬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D、性质: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故干燥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故湿润多雨
E、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
(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B、山地的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C、我国降水最多的城市:台湾火烧寮
原因:该市位于台湾山脉东侧的迎风坡上,有丰富的地形雨。
第九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候
1、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而降水主要来自湿润的夏季风
(2)、季风气候区的范围: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
(3)、季风气候的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4)、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冬季: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
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5)、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D、 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6)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可能形成台风、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
2、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1)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指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
(2)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特点:
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随季节变化大。 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3)干旱气候的利弊:
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4)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
仙人球的茎为什么那么粗,叶子为什么会变成刺?
为了适应干旱气候,粗的茎利于储存水分,叶刺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屁股的原因?
让凝结在身上的水沿着身体流到嘴里,这是它们获得水分的主要办法
3、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和洪水
(1)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 危害: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危害:A、大风;B、暴雨;C、风暴潮, 有利:在干旱的季节,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3) 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自然原因:持续性降水、台风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侵占河道,城市的无序发展等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人类活动与气候密切相关
A、 有利于改良气候的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的农业灌溉等
B、 引起气候恶化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过度放牧。
(2) 温室效应--------指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增强,使全球的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人为原因:能源的大量耗费;破坏森林
(3) 城市的“热岛”现象------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猫头鹰 白天 休息, 晚上 出来活动,主因是 温度 、光照影响其行为;
2、生物节律性行为: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如昼夜节律、月周期节律(鱼的繁殖)、季节节律(动物的迁徙、换羽,植物的开花、结果)。
3.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热性等。
4.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
(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 生长素 、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 调节 作用。
(2)生长素是由 胚芽尖端 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达尔文 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温特 实验证明了达尔文的科学猜想, 郭葛 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生长素。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 单侧 光照射;②具 生长素 且分布不均匀。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生长素分布 多 ,胚芽生长 快 ;向阳面生长素分布 少 ,胚芽生长 慢 。
5、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胚芽的尖端 。
2.作用:①能 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③促进 果实的发育 ,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 防治杂草 。
6、、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血糖:血液中的 葡萄糖 。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 胰岛素 。
血液中 血糖含量 的升降,决定于 胰岛素 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 下降 或 上升 ,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 肝脏 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 高于 正常值。治疗服用胰岛素。)医治糖尿病可以定时注射 胰岛素 。是否患糖尿病可以检查血液血糖浓度是否为90毫克/100毫升或检查尿里是否含 葡萄糖 。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二、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 含量 极少,但对生物体的 生长发育 、 新陈代谢 、 生殖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激素的功能 异常时的病症
分泌不足 分泌过多
胰脏 胰岛素 a.促进人体吸收的血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b.加快血糖的分解 糖尿病 低血糖症
脑垂体 生长激素 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侏儒症: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巨人症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a.保证体内新陈代谢b.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亢
肾上腺 肾上腺素 a.加快心跳的节奏b.扩张通入肌肉的血管。
卵巢(女)睾丸(男) 雌性激素雄性激素 a.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b.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内分泌腺和消化腺(唾液腺、胰腺)的区别:
①有无导管: 内分泌腺 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 。 消化腺 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 消化道 。
②分泌物质不同:内分泌腺——激素,消化腺——消化液。
三、神经调节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体液调节 和 神经调节 ,并以 神经调节 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 激素调节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 调节作用 。
3.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 神经系统 来控制和调节的, 快速而短暂 ;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 缓慢而持久 。
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 接受信息 → 传导信息 → 处理信息 → 传导信息 → 作出反应 的 连续过程 ,是许多器官 协调作用的结果。
(一)、神经元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3.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4.看图3—6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 细胞体 ; ② 细胞核 ; ③ 树突 ; ④ 轴突 ; ⑤ 髓鞘 ; ⑥ 轴突分枝 ; ⑦ 末梢 。
(2)③的功能是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递到细胞体中。
(3)④的功能是 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中传出。
5.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即 神经元 来 获取 并 传递 的。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
(三)、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神经 、 脊神经 ,它的主要功能是 承担信息的传导 ,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 12对 ,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头部 和 颈部 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
由 脊髓 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 躯干、 四肢的皮肤 和 肌肉 ,共有 31对 。
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身体的颈部 、 四肢及 内脏 的感觉和运动。
(四)、中枢神经系统
1. 脑 和 脊髓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 中枢 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 接收处理 各种信息,并 决定和启动 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五)、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神经分布到心肌、腺体、内脏器官等处,支配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胃肌运动、胆囊收缩等。这些神经叫 植物性神经 。
2.植物性神经 不受 人的意志所 控制 。
(六)、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大脑 、 小脑 、 脑干 三部分。
1.大脑。
(1)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最高级部分 ,是人的 思维器官 。
(2)大脑的结构分 左、右两个半球 ,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3)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 沟 、 裂 和 回 ,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 脑干 背侧, 大脑 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 站立不稳 、 行走摇晃 、 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
3.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七)、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 脑干的延续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 ,主要有传导 和 反射 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八)、反射
1.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反射 。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基本方式 。
3.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受 、 传导 、 处理 。
4.产生反射的过程。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 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 传入神经 传导进入 神经中枢 (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出神经 传达到 效应器 ,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反射弧 。
5.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反射弧 才能实现。
(九)、神经中枢
1.神经中枢是由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的,成为专门调节人体某一生理活动的神经细胞群。
2.脊髓中是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 缩手反射 、 膝跳反射 、 排尿反射 、 排便反射 。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的控制。
3.高级神经中枢一般在脑中。
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肌腱中的感受器→ 传入神经 → 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产生效果 小腿反弹。
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 神经系统 功能是否 正常 。
四、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动物先天性行为都是动物 与生俱来 、 有固定模式 的行为;它们受 遗传的控制 ,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 反射活动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 先天性行为 ,也叫 本能 。
2.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个体 在生活过程中 逐步形成 的,是 通过学习 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 大脑皮层 的参与。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适应环境 的一种 重要反应方式 。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是具有 适应意义 的活动。
3.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更为复杂 。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4.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是 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 反射弧 比较固定。
5.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后天性反射 , 反射弧 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 大脑皮层 的重要功能。需大脑皮层参与。
五、恒定的体温
1.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 左右。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 绝对不变 的。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 一定限度 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一)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
2.产热。
(1)在 安静 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内脏 。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 骨骼肌颤抖 ,能使热量 成倍增加 。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 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
(1)散热有 直接散热 和 蒸发散热 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 血流量 来控制。外界温度低时, 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散热量 减少;温度高时, 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 。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 比较少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产热多 ,而 散热困难 ,会出现中暑现象。
(二)、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Page 1 of 9第一章 复习大纲
知识提要:
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科学研究的对象:
科学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相应的答案。
2、金鱼沉浮的原因:
与鳍和鳔的大小有关系
说明:1、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学习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
二、实验和观察
1、认识各种仪器(试管、天平、停表,显微镜、酒精灯等)及他们的用途。
2、科学实验的:态度: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3、生鸡蛋放在溶液中的现象:
清水中(下沉)加盐 慢漫上升 继续加盐 浮在水面上
白醋中(下沉)并且表面有气泡冒出。
4、许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往往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所以在实验中常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
5、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什么叫测量?
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和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刻度尺,零刻度是否磨损,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精确度)
使用中:尺沿所测量的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
测量结束: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数值要有估读位)
5、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直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法 细线重合法,以累积求平均值法(测多算少法),滚轮法,纸带重合法等。
四、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
2、体积的单位:国际:立方米(米3) 常用单位:(固体)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液体)升、毫升
3、体积的测量工具:
1、规则的物体:刻度尺测量长、宽、高等用公式求体积。
2、不规则物体和液体: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体积。
4、量筒和量杯使用方法:
1、首先看青它们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2、测量前,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保持相平。
五、温度的测量
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测量温度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4、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用 ℃ 表示
5、温度的有关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没一等份就代表1℃。
6、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每一种温度计都有它的最大测量范围,被测量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它发测量范围。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不能将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说明:液体温度计的示数范围非常有限,特殊温度的测量要用专用的温度计。
六、质量的测量
1、质量的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以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4、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5、天平的构造:略
6、天平的使用方法:
1、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要注意它的测量范围,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2、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1、 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
2、 称量:被测量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加砝码的顺序是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最后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3、 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
说明: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称量中要注意不要把托盘和砝码弄脏。
七、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工具:计时器
2、最精确的计时工具:原子钟
3、实验室常用来计时的停表有电子停表和机械停表。
第二章复习大纲
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
1、 观察蜗牛:
蜗牛的结构:蜗牛有壳、触觉、眼点、口、足等结构。
蜗牛的足会分泌粘液且粘液是银白色的,所以蜗牛爬行时会留下银白色的痕迹。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食物。
2、 通过考察蜗牛的感觉器官发现: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四种感觉。
3、 蜗牛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反应,这是动物的一种应激性。
4、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①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 ②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的现象 ③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④生物都能繁殖后代⑤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⑥生物都有应激性 ⑦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
说明:一般生物都具有上述特征,而非生物可能具有上述的一条或几条,不可能全部具有。
5、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而动物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 动物的分类:①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先要仔细的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它具有哪些特征,然后根据它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动物的分类标准很多:可以根据它的生活环境分为水生和陆生,可以根据它的外部特征分为有羽毛和无羽毛、有翅无翅、有鳞无鳞、有尾无尾、有脚无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等,也可以根据它的内部结构分为有脊椎和无脊椎等、也可以根据它的繁殖方式分为胎生和卵生、根据体温分为恒温和变温等。
2、 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椎骨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鱼类: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黄姑鱼、鲫鱼、金鱼、带鱼、鲨鱼等 变
两栖类:青蛙、疣螈、蝾螈、大鲵(娃娃鱼)、树蛙等---------------------
脊椎动物 爬行类:扬子鳄、变色龙、蛇类、蜥蜴、龟、鳖等--------------------------- 温
鸟类:家禽、鸵鸟、猫头鹰、鹦鹉等---------------------------------- 恒
哺乳类:白鳍豚、鲸鱼、蝙蝠、袋鼠、斑马、猪、狗、海豹等 温
①鱼类的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无四肢,变温动物。
②两栖类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有四肢。 卵
③爬行类的特征: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属于真正的陆生动物 生
④鸟类的特征:身体表面覆盖着羽毛,体温恒定。
单细胞 原生动物:草履虫和变形虫
腔肠动物:水螅、水母、海蛰、海葵、珊瑚等
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猪绦虫、牛绦虫等
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圆形蠕虫、蛔虫、钩虫等
多细胞 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等
节肢动物:蝗虫、蜻蜓、蜘蛛、苍蝇、蜈蚣等
棘皮动物:海星、海参、海胆
软体动物:河蚌、哈、乌贼、鲍鱼、章鱼、蜗牛等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
有种子的植物
植物 被子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松类、衫类、杏类、柏类、苏铁等
蕨类:有根、茎、叶,无种子、利用孢子繁殖。蕨、胎生狗脊等
无种子的植物 苔藓类:无根,有茎、叶,无种子,利用孢子繁殖。葫芦藓,地钱等
藻类:无根、茎、叶,无种子,利用孢子繁殖。海带、紫菜、水绵等
2、生物的分类等级:
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第四节:细胞
1、细胞的发现史:
①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语的著作《尔雅》记载了590多种动物和植物,并将他们进行分类。
②1590年荷兰人詹森制造了第一台显微镜
③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发现了细胞-------主要看到的是细胞壁
2、细胞的结构特点:
①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②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⑴细胞膜的作用:主要起保护和控制细胞和外界物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
⑵细胞核的作用:含有遗传物质。
⑶细胞质的作用: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它是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⑷细胞壁的作用: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⑸叶绿体的作用: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⑹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我们吃的各种水果中的汁水都是液泡中的细胞液。
③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④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即细胞的基本结构)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 细胞学说: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
4、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①人体和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人体的复杂结构是受精卵不断的分裂、生长、和分化而形成的。
②细胞的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会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③细胞的生长: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大小,它们能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的长大,这个过程叫细胞的生长。
④细胞的分化:在细胞生长的过程中,有些子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细胞,这个过程叫细胞的分化。
⑤说明:细胞的分裂对于单胞生物来讲能够产生新的个体,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讲能使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多。细胞的生长对于生物来讲,能使细胞不断长,细胞的分化产生的各种细胞最终会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结构。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说明:生物体一般是由细胞所构成的,其中大多数生物体是由多个细胞构成,叫多细胞生物,而有些生物,个体微小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叫单细胞生物,这样的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都在这个细胞内完成。单细胞生物很多,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蓝藻等
①衣藻的结构:有鞭毛、眼点(红色)、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杯状)液泡等。
衣藻和洋葱表皮细胞相比的异同点:
比较 洋葱表皮细胞 衣藻
区别 眼点 无 有
鞭毛 无 有
伸缩泡 无 有
相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
比较衣藻和草履虫
比较 衣藻 草履虫
区别 细胞结构 有细胞壁、叶绿体 无细胞壁、叶绿体
特殊结构 有眼点、鞭毛 有纤毛、事物泡、口沟
相同点 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伸缩泡能自由的运动个体微小、生活在水中,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第六节、细菌和真菌
①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细菌很小,一般要在高倍显微镜下和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细菌既无叶绿体也无草履虫那样的摄食结构,它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
②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鞭毛等结构,没有细胞核,因此它的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③细菌的种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④真菌:也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依靠现存的有机物生活,但细胞内有细胞核,属真核生物。球菌
细菌 杆菌 无细胞核---原核细胞------原核生物---细菌类
微生物 螺旋菌 细胞
霉菌 有细胞核---真核细胞-----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真菌 酵母菌
食用菌
⑤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需要营养物质、水分、空气、合适的温度。
⑥食物的保存办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巴斯消毒法)、腌制法等
动植物的组织
①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胞群。
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功能
输导组织:具有输送物质的功能
植物的基本组织 营养组织:能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分生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保护组织
植物的叶 叶肉:在其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组织
(器官) 叶脉: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营养物质---输导组织
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组织 结构特点 分布 主要功能
上皮组织 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组成 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官管腔内表面 主要有保护功能,有些还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结缔组织 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 体内分布广、形态多样 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组成,分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 人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内 能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构成 脑、脊髓和神经中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表皮:主要起保护身体和防止细菌侵入的作用----由上皮组织构成
皮肤的结构:真皮:里面有血管、立毛肌、热敏和冷敏小体等---神经、结缔、肌肉组织构成
(器官) 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能缓冲撞击,储存能量。
第七节、生物的结构层次
①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根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
茎 营养器官 消化器官 消化腺
叶 呼吸器官:鼻、气管、支器官肺等
植物的器官 花 动物的器官 循环器官:心脏和血管
果实 生殖器官 泌尿器官等
种
②系统:由许多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功能,这些器官的总和叫系统。即系统是由多个器官所组成的。
③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系统。
④说明:构成人的八大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协同工作的,它们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协同工作,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9、生物的层次(由低到高的层次)
动物: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生物体
植物: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说明: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10、显微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推动了微观领域研究的发展。
11、生物的适应性: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行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2、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他相关的其他生物,大多数生物的灭绝原因都是因为丧失了其栖息地造成的,乱砍乱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质,都会使生物生存环境恶化,造成生物的灭绝。
13、我国的珍惜动植物:大熊猫、朱鹮 扬子鳄、珙桐、银杏、银杉、水杉、桫椤
第三章:探索宇宙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1、 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是:远处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球的缺损面是圆弧形。
2、 通过观察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知道:黄色的区域是陆地,白色的区域是白云,蓝色的区域是海洋。
3、 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因此赤道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所有的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经线和纬线的比较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方向的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
指示方向 南北 东西
线的条数 无数条 无数条
线的长度特点 所有的经线的长度相等 纬线的长一般不相等,赤道最长,两极为0
线围成的形状 半圆 整圆
线有无交点 有两个交点,在南北极 彼此平行,无交点
0°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那条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赤道
标度方法 以0经线开始,向东称东经,向西称西经,各标到180,分别称为东西经多少度。 以赤道为界限,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也分别标度,各有90度,分别称为南纬、北纬多少度。
半球的划分线 东西半球:20W,160E 南北半球:赤道
联系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互相交织构成经纬网,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通过经纬网来表示,即经度为多少,纬度多少。经线和纬线都是垂直。
地图
1、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现在纸上的图形。
2、 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基本“语言”)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3、 比例尺:表示的是实际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
比例尺的特点 比例 含义 表示的范围大或小 表示的地理事物详或略
大 ≥1:10万 1cm表示1Km以下 小 详细
小 ≤1:100万 1cm表示10Km以上 大 简单
4、 地图方向的表示法有三种: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5、 图例:地图上用不同的图示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第三节:太阳和月球
一、太阳
1、太阳的有关数据:直径:140万千米(地球赤道直径:12742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
表面温度:6000℃,中心温度达1500万℃ 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2、太阳表面的结构: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太阳黑子(光球层)
3、太阳的活动:太阳表面的各种变化-------------------------- 耀斑(色球层)
日珥(色球层)
4、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许多黑色的斑点,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它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衡量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1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5、耀斑: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巨大能量。
6、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能干扰地磁场,对地球上的气候(降水多)。
二、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
1、安放:使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好天文望远镜。
2、用寻物镜对准目标星体:①先直接用眼睛瞄准目标星体②在寻物体镜内利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③发现目标后,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
3、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①调节目镜焦距使主镜内物象清晰②用调节手柄调节,找到主镜内的目标星体③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更清晰。
三、月球
1、月球的有关数据:直径: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49
月地距离:38.44万千米, 约为日地距离1/400 体积约为地球的/49
2、观察月球:月球的形状:球体
表面的明暗状况:明----山脉、高原 暗---平原、低地 寂静无声音
月球上的环行山: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形成的陨石坑。 没有天气现象
4、 月球上的特征:①引力小,物体变得很轻(重量),②没有水和大气---- 昼夜温差大
③布满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没有生命
第四节:观测太空
一、 星座
1、 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88个星座。
2、 北天星空是假设人站在北极看到的星空,南天星空是假设人站在南极看到的星空
3、 观察星空的方位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与地球上的方位东西方向刚好相反。
4、 分别在下列空隙处按次序画出下列星座的图形:
大熊座 小熊座 仙后座 天鹰座 天琴座 猎户座 天鹅座
5、北天星空的大熊座包含七颗星,其在天空呈斗状,其斗柄在不同的季节指向不同,春、夏秋、冬分别指示东、南、西、北。
6、北极星的找法:先找到北斗七星,再把北斗七星斗口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
二、星图
1、天空中的所有星星都和太阳一样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以及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看到的星空一般是不同的。
3、有些恒星我们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有些恒星我们永远看不到。天空中的不同恒星离地球的距离一般是不同的,
4、星图:可以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的位置。
5、我们浙江全年可以观察到的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等
一般规律:以北极星为中心向外延伸到以当地纬度数为半径的圆包围的范围内的星座都是我们全年可以观察到的。
第五节、月相
1、 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主要是指我们能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态)
2、 月相产生的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太阳照亮,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一个月内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月相。
3、月相变化的过程
日期(农历) 初1 初2--7 初7、8 初8--15 15、16 16---22 22、23 23---30
月相图形
月相名称 新月 娥眉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娥眉月
特 点 整夜晚不见 上半月:看见亮面朝西,并且看见的部分逐渐增大。(上上西) 整晚上可见 下半月:亮面朝东,并且看见的部分逐渐减小。(下下东)
4、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的平均天数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我国农历的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来确定的,分为: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
5、几个常见节日的时间和月相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新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娥眉月)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凸月)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望月) 中秋节:农历的八月十五(望月)
天体 地球 月球
转动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时间 1天=24小时 1年=365天 29.53天 29.53天
6、月相虽然有圆缺的变化,但我们看到的月亮面貌本身却没有发生变化,即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貌对着地球,原因是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是相同的,都为29.53天。
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一、 日食:(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太阳表面被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叫日食,日食只在地球上的一定区域有时侯会看到。
1、日食发生的原因:由于月球遮蔽太阳光,使月球的背面形成了长长的阴影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于是就产生了日食现象。即月球遮住了太阳,我们地球上的人看不到太阳部分或全部即为日食。
可见:发生日食时,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并成一直线,这时月相为新月。
2、日食的形成过程:太阳先从西边开始亏损,最后在从东边复圆。
3、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并非每个月都发生。
二、月食 (月全食和月偏食)
月球表面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折射的影响,发生月食时月食部分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古铜色。月食有时长达1个多小时,而日食只有几分钟。
1、月食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遮蔽太阳光,在地球背光的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阴影区分A为区B与区,当月球全部进入A区时就发生月全食,当月球一半进入A区,一半进入B就形成月偏食。
2、月食的形成过程:
月球先从东边亏损,最后从西边复圆。月食不是每月都发生的原因和日食相同。
3、 日食和月食的比较(注意理解:日新(西)月异的两种含义)
日食 月食
原 因 月球遮蔽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 地球遮蔽太阳光,我们看不到月球
三球位置 日----月----地 或 地---月---日 月---地---日 或 日---地---月
月相及时间 新月(初一)(简称“日新”) 满月(十五)
形成过程
亏损方向 先亏西(简称“日西”) 先亏东
可见范围 部分地区 半个地球以上
持续时间 几分钟 一个多小时
第七节:探索宇宙
一、 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1、 九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口诀(谐音):水晶地活木,头天海鸣)
2、 ①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上没有空气,不满了环行山。②金星和火星是固体星,表面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③木星和土星在行星中体积较大,木星的显著特点是体积最大,土星的显著特点是有美丽的光环(有光环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④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是木星表面气体激烈运动而形成的旋涡。⑤土星的光环是由各种尘埃和固体小块组成。⑥卫星最多的行星是木星 ⑦小行星带处在火星和木星之间。⑧彗星是由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块,其中最著名的是哈雷彗星,它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上一次出现是在1986年。⑨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天空的现象叫流星现象。没有烧尽的流星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有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
3、银河系和宇宙层次: (河外)星系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宇宙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复习大纲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2、观察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的熔化过程:
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只是温度不断上升,体现在图象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段水平直线。当全部熔化完成液体后继续加热,温度又开始上升,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见图1)
说明:所有的晶体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3、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 图1 图2
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上升。
说明:所有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图象与松香类似。(见图2)
4、晶体: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
5、几点说明: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同,根据熔点的不同可以来鉴别物质,故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非晶体没有熔点。②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③晶体熔化吸热,凝固要放热。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5、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6、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7、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8、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9、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10、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还必须温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
11、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12、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第三节: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4、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置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2、 分子很小,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只有通过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分子,他比细胞还要小很多。
3、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空隙的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固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小。
4、 分子还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就能充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5、 分子之间还存在作用力,大小一般为固体分子作用力最大,气体最小几乎可以忽略。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1、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如温度升高,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增强,而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减弱。
2、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3、 油不溶解于水,但能溶解在汽油、煤油、洗洁精等其他物质中。
4、 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但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5、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些放热,有些吸热。
第六节:物质的酸碱性
1、酸性物质:一般具有酸味,像强酸:硫酸、盐酸、硝酸,一些带酸味的水果中都含有一些比较弱的有机酸,这些都属于酸性物质。
2、碱性物质:一般具有涩味和滑腻感,像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小苏打、纯碱、洗涤剂、氨水、尿液等具有弱碱性。
3、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方法:用紫色的石蕊试液
具体操作是:分别取待测样品少许,各滴入石蕊试液,使石蕊变红的则为酸性溶液,使石蕊变蓝的则为碱性溶液。即石蕊遇酸变红,石蕊遇碱变蓝。(它们属于化学变化)。
4、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酸碱度)的方法:用pH试纸
具体方法为:用玻璃帮蘸取被测液体滴在pH试纸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所得到的pH值就能表示酸碱性的强弱。
5、pH值表示的范围:0——14之间,
pH值<7物质显酸性 pH值越比7小,酸性越强。 pH值=0,酸性最强。
pH值=7 物质呈中性
pH值>7物质显碱性 pH值越比7大,碱性越强。 pH值=14碱性最强。
说明:用pH试纸既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有可以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第七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别的物质的变化。 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别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生成了别的物质(或新的物质)
3、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化学性质。
4、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可溶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说明:性质与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变化要体现一个过程,而性质则表示无只具有某一特点,具有某种能力。
一般在文字中体现性质的语句通常用这样一些词:“能、具有、可以”等
如:判断下列那些属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那些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铁生锈( )铁能生锈 ( ) 金的颜色是黄色( ) 冰熔化成水( )水在一定温度可以汽化(沸腾)( ) 木材燃烧( ) 木材可以燃烧( ) 农药有毒( )小张中毒了( ) 硫酸腐蚀纸张( ) 食物腐烂( )硫酸可以腐蚀纸张( )水是液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