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下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8-03 23: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7张PPT)
(1--4复习)
一、人的感觉器官或感受器有:
皮肤、眼睛、鼻子、耳朵、舌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
皮肤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触觉的最敏感部位是指尖;对热觉的最敏感部位是手背。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第1节 感觉世界
三、鼻和嗅觉
1、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将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2、嗅觉的特点:
(1)嗅觉易疲劳;
(2)不同动物的嗅觉灵敏度差异很大;
(3)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四、舌和味觉
1、味蕾(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2、味觉的形成:
(味觉中枢)
大脑
神经
食物
味蕾
味觉感受器
形成味觉
信息
传导
刺激
3、人具有四种基本味觉:
酸、甜、苦、咸
4、四种基本味在舌上敏感部位分布:




舌两侧中间部
舌尖
舌根
舌两侧的前部
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练习
1. 你用什么方法来辨别以下这些物质?
物质 方 法
粗沙和细纱
茶和咖啡
糖和盐
金属块和木块
红色花和黄色花
利用视觉或触觉
利用嗅觉或味觉
利用味觉
利用视觉或触觉
利用视觉
可用排水法收集,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再在有气味的环境中将集气瓶中的水倒掉,并用玻片及时盖上。
2、能将气味收集并保存起来.
痛觉是有利,因为没有痛觉,人体就不能感知对身体的损伤性刺激,也就无法对损伤部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
3. 人如果没有痛觉,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还是有益,为什么?
4. 图中的小孩在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怎样的味道?( )
A.苹果味
B.柠檬味
C.无味
D.苹果和柠檬的混合味道
D
5、为什么人在伤风感冒鼻腔堵塞时,对气味很不敏感?
因鼻腔内的嗅细胞被覆盖,使带气味的物质很难刺激嗅细胞.
6、人在感冒时,吃食物为何感觉没味道?
人在感冒时,味觉虽不受影响,但嗅觉的灵敏度却下降了,而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一、声音的产生
二、声波: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这种波。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三、声音的传播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四、声速
1、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管的另一端,为什么会听见两次敲击声?
2、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的记时员在听见起跑的枪声后才开始记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准确吗?为什么?
练习
第3节 耳 和 听 觉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听小骨
鼓膜
鼓室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听神经
咽鼓管
1、耳结构和功能
1、耳结构和功能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收集声波
鼓膜:
鼓室:
听小骨:
咽鼓管:
半规管:
耳蜗:
前庭:
耳有听觉和位觉功能
调节鼓室内气压,从而维护正常听力的作用
把振动的声音放大并传到内耳
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
位觉感受器
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有听觉感受器
2、听觉的形成
2、听觉的形成
声波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外耳道
鼓膜(振动)
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
大脑
形成听觉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自然原因)
(2)“失聪”的原因:
①、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
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原因:a、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b、因巨声或被打耳光形成耳膜的内外压力差,压破鼓膜;c、潜水过深。)
②、神经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
4、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结论是:
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2、鼓膜的作用是 ( )
A、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B、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传导
C、将声波转换成刺激向内传导
D、接受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
B
1、 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这是为什么?
3、听觉的形成是在 ( )
A、中耳 B、耳蜗内
C、内耳 D、听觉中枢
4、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微微张开口,其目的是 ( )
A、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B、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以防鼓膜受损
C、减缓紧张的情绪
D、避免出现呕吐
D
B
5、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
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A
6、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B
1、乐音的三个特性(乐音三要素):
二、乐音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色
音调
响度
:悦耳动听的声音。
①、音调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③、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一般:
儿童的音调比成人高;
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
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
②、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单位:赫兹(赫) Hz
1赫兹=1次/秒
振动越快,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越慢,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④、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
20~20000 赫
A、超声波: 频率大于20000赫的声波。
应用:①B超检查人体内部器官;②超声波探伤仪;③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B、次声波: 频率小于20赫的声波。
应用:建立接受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
①、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Ⅲ、与不同的人有关。
Ⅰ、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Ⅱ、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②、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dB )
⑵、响度:声音的强弱。
⑶、音色:
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影响。
思考: “震耳欲聋”、“声音刺耳”、 “闻其声而知其人”反映了声音的 什么特征?
响度、音调、音色
2、噪声污染及其防护
⑴、噪声:
噪声是相对的
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
⑵、噪声的危害:
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
政府规定了各种场合噪声标准 P17
[讨论]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从哪些方面考虑?
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它的传播
防止它进入耳朵
⑶、控制噪声的措施:
①控制噪声声源;
如,城市禁鸣喇叭
②阻挡噪声的传播;
如:安装隔音屏或安放吸声设备
③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如:纺织工人工作时戴耳塞
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
A、城市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将飞机场建立在远离居民点的城郊。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G、点燃爆竹导火线后边捂住耳朵。
A、E
C、D
B、F、G
下列不是保护听觉的方法是( )
A、不到分贝很高的舞厅去
B、使用耳机时调低音量
C、经常用硬物探入外耳道清理耳垢
D、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佩戴防护耳罩。
C
会场里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加快声音的速度
A
1.能感受空气中有气味的分子或微粒的感受器是 ( )
A 味觉感受器 B 冷觉感受器
C 嗅觉感受器 D 痛觉感受器
2.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
A 冷觉 B 触觉 C 痛觉 D 热觉
C
C
练 习
3、人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听觉、嗅觉、视觉、味觉
4、皮肤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觉功能。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________,因为这个部位的_________________;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冷觉、热觉、触觉、痛觉
指尖
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手背
手背上 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5、蛋糕的香味通过______,刺激_______,________将香味传到大脑的________从而形成了嗅觉。
鼻腔
嗅觉神经末梢
嗅神经
嗅觉中枢
嗅觉神经未梢
鼻腔
6、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 ),其内有许多( )细胞,能感受各种物质的刺激,尤其对( )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味蕾
味觉
液态
8、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也不同: 舌尖对( )味特别敏感;舌根对( )味特别敏感;( )对酸味特别敏感;舌的两侧的前部对( )特别敏感。


舌两侧中间部
咸味
7、嗅觉的特点:大脑的嗅觉中枢易( );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 );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 );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 )。
疲劳
减弱
差异很大
不同
9、当食物进入( )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 ( )中,刺激( )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 )传到( ),经过分析,我们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口腔
唾液
味觉
神经
脑部
10: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1: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固体能传播声音
12:岸上的人的脚步声为何会吓走鱼儿?
——液体能传播声音
13、 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管的另一端,为什么会听见两次敲击声?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4--7复习)
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一、光源
二、光的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也能在真空中传播
第4节 光和颜色
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呢?
如:日食、月食
人影
小孔成像
隧道掘进机的工作原理(激光准直)等
光线: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三、光的传播的形象表示
  所成的像与物体上、下颠倒,左右颠倒,能在光屏上承接,大小与象距的大小有关,亮度与小孔的大小及象距有关。(成倒立实像)
通过小孔所成的像的性质如何?  
四、光的传播速度——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为3×105千米/秒。
在水中每秒的传播距离为真空中的3/4
1光年=9.46×1012千米
(长度单位)
2.打雷时,为什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
光速比声速快。
1、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三点一线”。这是什么道理?
B
3、以下几组物体中全部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钻石、烛焰;
B、烛焰、发红的钨丝、烟花;
C、明月、明亮的镜子;
D正在放电影的银幕、萤火虫。
4、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就开始计时,而不能等听到枪声才计时,这是因为( )
A、看枪烟计时比较方便;
B、听到枪声计时不准,使成绩偏高;
C、听到枪声计时不准,使成绩偏低。
B
A
5、关于小孔成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像和物上下左右都颠倒;
B 、像和物上下颠倒,左右不颠倒;
C、像和物上下不颠倒,左右颠倒。
c
6、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它的数值是( )
A、3×105 千米/小时;
B、3000 千米/秒;
C、 3×105 千米/秒;
D、 3000 00 米/秒
7、下列哪个现象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A、影子的形成; B、小孔成像;
C、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还能看见;
D、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东西。
c
8、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各种姿态,在墙上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墙靠拢时,墙上的手影将(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B
2、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①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
②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太阳光是复色光。
一、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可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1、红外线:红光以外辐射的光线
应用:家电遥控器。红外线有明显的热效应。
红外线温度表
二、看不见的光
2、紫外线:紫光以外辐射的光线
应用:消毒灭菌、鉴别钞票。
预防:紫外线过量。
紫外线验钞机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关系。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物体颜色
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透明物体:
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反射出来的色光决定。
三、物体的颜色
四、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夜间,如果你站在亮处能看清暗处的物体吗?反过来,如果你站在暗处能看清亮处的物体吗?为什么?
1、在暗室中,把红色玻璃纸挡在手电筒前,将光照射到绿色植物,植物将会是什么颜色?
2、将玻璃纸换成绿色,然后照在黄色的橘子上,橘子将变成什么颜色?再用绿光照绿色植物,植物将呈什么颜色?
黑色
黑色
绿色
因为白纸能反射各种色光,所以太阳光照在白纸上呈白色。
是黑色,因为红纸只能反射红光,而蓝色眼镜只能透过蓝光,红光通过蓝色的眼镜将被吸收,故只能是黑色。
是黑色,因为绿纸只能反射绿光,所以红光照在绿纸上将被吸收。
3、太阳光照在白纸上,白纸为什么呈白色?戴蓝色眼镜的人看红纸,纸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如果让红光照射到绿纸上,绿纸会呈什么颜色?为什么?
一、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会改变传播反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A
O
B
N
M
M′
平面镜 MM′
入射光线 AO
入射点 O
反射光线 OB
法线 ON
入射角α: 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 β: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α
β
1、光反射中的几个基本量
光 路 图:用光线表示光的转播路线的图。
2、光的反射定律
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反射面是光滑的
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都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练习1:

1.画出⑴、⑵中反射光线;

练习2:


2. 画出⑶中入射光线 3. 画出⑷中镜面。
练习3:
⑴、电影银幕为什么要用粗布做?
⑵、平常,黑板发生了光的什么反射?
 当黑板发生反光现象时,又发生
 了什么反射?
利用凹凸不平的粗布产生漫反射,使在不同角度的观众都能看到电影。
漫反射
镜面反射
练习4:
30°
60°
⑴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度数。
⑵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度数。
如下图所示,
潜望镜
常用于潜水艇上,它可以观察目标的情况,但可以隐蔽自己。
请按光的转播路线在合适的位置画上平面镜。
练习5:
5、巩固练习
1、下面几中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B、看电影时,银幕是发生镜面反射;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
D、黑板“反光”是由于黑板发生了漫反射。
C
3、一束光线垂直射到面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入射角为0 0
B、反射角900
C、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三线重合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反向
B
3、 ⑴有一束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从25°增大到90°,则反射角从 变化到 。
  ⑵一束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成30°角射来,为了使反射光线水平行进,则需把平面镜放到与水平面成多大的角度的方向上?
165°
65°

4、雨后天睛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有经验的人往往这样做:
(1)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所以
千万别往上踩;
(2)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所以千
万别往上踩。
你能解释这样做的道理吗?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光的反射
平面镜内的像是反射光线延长线的汇聚点,是虚象.
S
S/
1、平面镜成像原因
B’
A’
A
B
2、平面镜成像作图:
3、平面镜作用
成像
改变光路
1、利用反射定律画出物体AB的象
B
A
练习
2、画出图(3)中三角形ABC在平面镜MN中的象
A
C
B
图(2)
练习
3、在图(4)中画出一个点光源S发射出的
一条光线,被平面镜MN发射且通过点P的
一条发射光线的光路。
M
N
.
S
P
图(3)
练习
4、如图(5)所示光线是同一光源的两条光线的
发射光线,使用画图的方法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A
D
C
B
图(4)
练习
5、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晰,眼睛也不易疲劳,为了看清自己的面部的细微部分,眼睛距平面镜的距离为 。
12.5厘米
练习
6、在平面镜前10厘米处点燃一只蜡烛,镜里能成象,当蜡烛后退10厘米时,镜中象的大小和位置是( )
A.象变小,距蜡烛20厘米;
B.象不变,距镜20厘米;
C.象变大,距蜡烛40厘米;
D.象不变,距蜡烛40厘米。
B
练习
7、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米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 米,当他向镜面前进0.5米,此时人与像的距离是 。如果他慢慢的远离镜面他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不变”)
练习
8、中秋节晚上,小名坐在自家门前赏月,发现前面有个池塘,塘中一轮明月,如果已知池中水中的深度为2米,月球到水面的距离为3.8×105千米,则小名看到月球在池中的象,这属于 成象,象到水面的距离为 米
3.8×108
光反射
练习
1、光的折射: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光的反射是光在一种物质中传播的现象。
光的折射是光在不同的两种物质中传播的现象。
三、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③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④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偏折
真实的鱼
鱼的虚象
思考:渔民叉鱼时,为什么总是要向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
空气

海市蜃楼
光的折射
1、有一光线斜射入水中,下图中折射光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B
2、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入
水中,在水面上(  )。
A、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B、只发生折射,不发生反射。
C、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

3、一束光线与界面成30°角射到界面上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85°,折射角为(  ).
A、15° B、35°                
C、45° D、60° 
B
4、一束光线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中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方向。判断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及玻璃在界面的哪一方。
A
G
D
C
O
F
E
B
30°
20°
60°
5、有一束入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某透明物
质,在界面处有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同时
发生,得到OA,OB,OC三条光线,并画出
界面PQ和法线MN。
A
B
C
O
80°
120°
凹透镜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中间薄,边缘厚
一、透镜
a、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b、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常见的光学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望远镜、显微镜内部都有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F
F
F
F
F
F
1、完成下列光路图
F
F
练习:
F
F
F
F
F
F
F
F
2、完成下列光路图:
3.在下列空格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4、如图所示,一束光通过放在O处的光学元件后改变了传播方向,则O处的光学元件
A.只能是平面镜 B.只能是凸透镜
C.只能是凹透镜
D.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有可能
O
u
v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光具座、蜡烛、光 屏、凸透镜、火柴。
A、在光具座固定凸透镜,使蜡烛和光屏分别置于凸透镜的两侧.
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B、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 。
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3.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如下表所示:
物距(u)
放大镜
幻灯机
照相机
应用
像物
像距(v)
像的性质
异侧
2f >v>f
u=2f
V= 2f
u >2f
V>u
V> 2f
u平行光
倒立放大 实像
不成像
倒立 缩小 实像
倒立等大实像
同侧
异侧
异侧
正立放大虚像
u=f
2f >u>f
像距与物距关系
u=v
u>v
u补充实验:
蜡烛向前(或向后)移动时像向 。
向后或(向前)
⑴、蜡烛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像向 。
向下或(向上)
⑵、用黑纸遮去凸透镜的一半,再观察成像情况,看看与不遮时有何不同?
像的大小不变,但明亮程度变暗。
光屏上___完整的像(填“能”或“不能”),像的大小不变,光屏上像的亮度变 。

变暗
u>2f 像、物异侧 f< v <2f
缩小倒立实像
在胶片上感光
⑴、照相机
4、凸透镜的应用
f像、物异侧
v>2f
放大倒立实像
在屏幕上成像
⑵、幻灯机
u放大、正立、虚像
用眼睛直接观察
⑶、放大镜
5、凹透镜成像规律
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物近,像近,像大。
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使屋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屋外面的人却看不清屋内的人,则“猫眼”应该是( )
A.凸镜 B.凹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C
1、给某个同学照相,要得到一个较大的像,该同学应离镜头远点还是近点?
近点。
2、一个30度的角放在放大镜的下面会变成几度呀?
30度。
思考:
例1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有哪几种原因
主要有三个原因:
(1)由于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凸透镜不能成实像.
(2)凸透镜能成实像,但由于物距太小像距较大,光屏调不到烛焰的像所在的位置.
(3)凸透镜能成实像,但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例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中,下列各种情况中错误的是 ( )
A、在光具座的标尺上读出蜡烛的物距u和像距v。
B、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C、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通过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
D、开始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放置蜡烛、光屏、凸透镜。
D
确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2、根据像距确定凸透镜焦距
1、根据物距确定凸透镜焦距
⑴、=物体放在离凸透镜12 厘米处,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焦距可能是
A.6厘米 B.8厘米 C.14厘米 D.4厘米
⑵、一个物体在离凸透镜12 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焦距可能是
A.6 厘米 B.8厘米 C.14厘米 D.4厘米
3、某实验小组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 ,发现该透镜的焦距数值不清。其中一位同学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约10cm的地方,调节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与烛焰等大的像。根据这一现象,同组的同学作了如下判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5cm。
B、该凸透镜的焦距是大于5cm,小于10cm。
C、当物距为3cm时,凸透镜一定成放大的像。
D、当物距为6cm时,凸透镜一定成放大的像。
B
3、既要根据物距又根据像距要确定凸透镜焦距
4、在实验中发现,当u=6cm时,能成正立的像,当u=9cm时,能成倒立的像,则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当u=8cm时,成放大的实像
B、当u=12cm时,成放大的实像
C、当u=16cm时,成缩小的实像
D、当u=18cm时,成等大的实像
B
5、当烛焰离凸透镜40cm时,光屏上可呈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焦距可能是( )
A、50cm B、 40cm
C、 30cm D、 10cm
C
6、一凸透镜的焦距在10cm和20cm之间,当u=25cm时,所成的象一定是 ( )
A、缩小的像 B、放大的像
C、正立的像 D、倒立的像
D
7、在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 20cm,
1)想用光屏看到一个缩小的像,应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______厘米的地方;
2)若把蜡烛从离40cm的地方移到25cm的地方,像距______,像的大小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3)想用凸透镜观察到一个正立的像,蜡烛应放在离凸透镜________厘米的地方.
大于40
变大
变大
小于20
8、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
A.60厘米
B.40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
D
9、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和e点,
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4)如果把烛焰从a点移到b点,像到凸透镜的距
离 ,像的大小 。(填 “变大’’、
“变小’’、或“不变’’)
F
F
O
a
c
b
e
a
c
e
变大
变大
2、冬天的野外,当你迷路了,你想生火你会想到什么方法?
透镜取火。
使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便能引燃报纸、茅草等物,如果在冰地,可以把冰块磨成凸透镜状来聚焦太阳光。
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远一些。
1、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应该如何做?
3、一张透明塑料纸铺在桌面上,在 塑料纸上滴一个水珠(直径约为5mm),双手平拿着塑料纸,透过扁圆的水珠看报纸上的字,字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
扁圆的小水球相当凸透镜,通过它看报纸上的字是放大了,小水珠起了放大镜的作用.看到的是虚像。
一、眼球的结构









10
角 膜
瞳 孔
视神经
玻璃体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脉络膜
巩 膜
虹 膜
眼 的 结 构
眼 球
(主要)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结膜、泪器
内容物:
眼球壁
晶状体、房水、玻璃体
外膜
中膜
内膜:
角膜:透明
巩膜:白色、坚固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虹膜:中有瞳孔
脉络膜:营养、吸收阳光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相当于光屏。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无色透明的水样液。
——象凸透镜,使外界射来的光线
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无色透明的胶状物。
眼球的内容物
㈠、视觉的形成
光线
折光系统
接受光线刺激、产生兴奋
视网膜成像,
感光细胞产生兴奋
视神经
传导兴奋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产生视觉
光线
房水
玻璃体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㈡、眼球的折光系统
折光系统就好象一个凸透镜
特别是其中的晶状体,在折光系统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虹膜的作用是_____ _____ ,
可以控制______ ______。
改变瞳孔的大小
进入眼睛光线的量
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整个折光系统的焦距。
睫状肌收缩,会使晶状体曲度变大,反之,睫状肌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
1、晶状体的曲度是怎样调节的呢?
3、盲点
:视网膜上视神经穿过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像落在此处,不能形成视觉。
——近视眼、远视眼和色盲
二、眼睛的疾病
1、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
先天性色觉障碍。
①、近视眼的成因
——由于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是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②、纠正方法:
佩带凹透镜——近视眼,使清晰的物象后移,落在视网膜上。
2、如何矫正近视眼?
近视
矫正
①、远视眼的成因:
——由于晶状体的凸度过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使近处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是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②、纠正方法:
佩带凸透镜——远视眼镜(老化镜),使清晰的物象前移,落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的成因和纠正
远视
矫正
4、 眼 的 卫 生
传染性眼病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
沙眼
注意安全、保护眼睛、
积极防治、及时就医
三、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要提倡“二要二不要”。
结论:
单眼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双眼能较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产生立体视觉。
活动:用单眼和双眼观察
练习:
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经过
后,在 上形成物像,同时
感光细胞受到光线的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
沿着 传到大脑,在 形
成视觉。
折光系统
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眼球的折光系统包括(由前到后的顺序填写)
、 、 、 等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晶状体
3、眼的主要部分是 ( )
A、眼肌 B、眼睑 C、泪器 D、眼球
D
4、眼球结构中,能感受光刺激的结构是 ( )
A、视网膜 B、脉络膜 C、虹膜 D、巩膜
A
5、眼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 ( )
A、玻璃体 B、晶状体 C、视网膜 D、瞳孔
D
6、中午阳光灿烂,当你从教室内走向操场时,
你的 瞳孔变化情况是 ( )
A、变大 B、缩小 C、不变 D、无法判定
B
第七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外界事物
感觉器官
传入神经
思维器官
效应器
刺激
(中枢)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产生兴奋
(作出反应)
2、信息技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种类:
用途:
危害: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传播信息、诊断疾病(X射线)、杀死肿瘤细胞(γ射线)
电磁波辐射
3、电磁波
1、人们对环境的察觉是通过 、味觉、嗅觉、 、 等来实现的。
触觉
听觉
视觉
2、声音是由于 而产生的。它的传播必须依赖于 且
以 的形式传播。传播的速度跟物质、 有关,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声音 在真空中传播。
物体振动
物质
声波
温度
340米/秒
不能
3、光在同种均匀物质里是沿 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为 。太阳光是由 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 ,而且太阳光中还有不可见的 和 。
直线传播
最大
3×108米/秒
红、橙、黄、绿、蓝、靛、紫
复色光
紫外线
红外线
4、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照到物体上而决定的。若物体是透明的,则它的颜色是 由 决定;若物体是不透明的,则它的颜色由它 决定。
透过的色光
反射的色光
5、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 。光的反射有 和 ,而且都遵循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的光的反射定律。其应用有 、 和 。平面镜的作用既可以改变 ,又可以 。
光的反射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同一平面
法线
等于
平面镜
凹面镜
凸面镜
光的传播方向
成和物体等大的虚像
6、一束光斜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这种现象叫 。其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 入射角。
光的折射
同一平面
法线
小于
大于
7、透镜可分为 和 。其中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又可以成 , 和 均是根据其成像规律制成的。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是 。
凸透镜
凹透镜
会聚

照相机
放大镜
凹透镜
8、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其中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 。近视眼可戴 加以矫正,远视眼可戴 加以矫正。
晶状体
光屏
凹透镜
凸透镜
1、有一平静的池水深 1 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千米,则月球在池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
A、1米 B、3.8×105千米
C、 2米 D、 3.8×105 ×2千米
B
2、人位于一平面镜前 1 米处,若把平面镜移至人像的位置,则此时人和像的距离为( )
A、1米 B、2米 C、3米 D、4米
D
练习:
3、人以1米/秒的速度沿着平直的河堤上行走,他在平静的河中的“倒影”相对于河堤的速度为( )
A、1米/秒 B、0.5米/秒
C、0 D、2米/秒
A
4、下图中是四幅关于字母“F”经平面镜反射成像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C
5、如图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台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则实际时间是( )
A、10点10分 B、1点50分
C、2点50分 D、11点10分
B
6、课堂里的高亮度投影仪(幻灯机)镜头、汽车的观后镜、放大镜、简易潜望镜,依次用的是( )
A、凹透镜、凹镜、凹透镜、凹镜
B、凸透镜、凹镜、凸透镜、平面镜
C、凹透镜、凸镜、凹透镜、凸镜
D、凸透镜、凸镜、凸透镜、平面镜
D
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光具座上依次放着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后,要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2)如图所示,若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A)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B)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C)烛焰放在———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同一高度
d
a
e
a
b
c
d
e
F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