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扇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综合设计活动和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的适用范围。
2、能用百分数在圆内表示出所要统计的各部分数量,知道扇形统计图中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统计问题。
4、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21教育网
5、进一步认识各种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
扇形统计图特征,统计图信息分析;灵活选用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
综合统计活动:各种统计图的选择,信息分析。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五1,2题。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画有例题中的图表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回顾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我想做一个小调查,想了解同学们喜欢颜色。怎样把我了解到的情况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展示出来呢?
2.揭示课题
教师:刚才,大家想到了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来反映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的统计知识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统计图。板书课题:统计图。
回顾所学的统计知识。
由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填写统计表,并计算百分比。
出示教材例1统计表,填好人数一栏。
问:怎样填写百分数学一栏?
2.选择统计图,感知特点
教师:根据统计表我们可以制作出什么统计图?为什么?
3.教学扇形统计图
教师: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从中能发现什么?比一比谁的发现更多?
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扇形统计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每个部分都是占整体(强调全体人数以及整个圆)的百分之几。也就是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指出:借助扇形统计图的这个特点我们就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如果准备一共购买200张彩纸,那么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纸各应买多少张?
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提前完成的学生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能解决它?
教师:在这里我们又用整个圆表示什么?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观察表中信息,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信息?思考、回答怎样填百分数这一栏
讨论汇报
观察扇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独立尝试,解答。然后集体交流思考结果
看图提问并解决
交流特征:用圆代表一个总数,扇形可以反映一个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使我们更容易看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课堂活动
1.完成第56页“试一试”的题目
教师巡视并检查同学是否已经掌握。
2.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三种统计图。
那么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应结合图示,并结合具体情景来进行理解。
3、根据我们对三种统计图特征的认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下列数据。
(1)红光小学2002~2006年树木总数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总量(棵)100 120 150 180 200
(2)红光小学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树种 杨树 柳树 松树 槐树 其他
百分比(%)25 20 5 15 25
(3)红光小学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树种 杨树 柳树 松树 槐树 其他
数量(棵)50 40 30 30 50
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
讨论:条形统计图、折线国、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扇形统计图与条形、折线统计图各有哪些不同?
交流用什么统计图合适?为什么?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问题的习惯。
加深学生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和了解,充分认清各自的特点。
让学生能选择正确的统计图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说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训练归纳反思能力。
第2课时 扇形统计图(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2,第57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准备
画有例题中扇形统计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说说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掌握。
自主探索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问: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问: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师问: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11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出典型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解析。
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
观察第二图,回答老师提问
独立计算
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11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
提出数学问题
解答所板书的问题
让学生能熟练地观察扇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其图形知识其中的数据信息。
让学生更加理解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交流所获?提出疑问
牢固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统计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59—6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准备
画有教材内容图表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谈话:孩子们在小学生活6年时间,我们有哪些变化?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知识的同时,身体也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学的统计知识来展示身高变化吧!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合作学习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梳理出合理方案:先算出自己小组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在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计算各年级的平均身高,然后依次汇报各
年级身高总数,填写71页统计表。
(4)制作统计图
根据刚才整理的信息,你准备选择哪种方式制作统计图,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不选择扇形统计图,是因为它反映的部分数与总数间的关系;
2)选择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
3)选择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看图和看表分析
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增长的关键时期是何时?有什么想法?
(6)解决问题
2、出示课堂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71页的统计表。比比哪组孩子协作得最好,完成快。
完成表二
思考、交流:要汇总计算全班的平均身高,我们该怎样合理安排,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各组整理的结果?
讨论,汇报选择
并说明理由
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独立解决72页第4问
小组讨论,并完成扇形统计图
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计算、填写表格的习惯。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反映数据关系。
让学生通过统计图了解我们身体长得最快的时段。
综合练习
组织指导完成练习十六1、2、3题。
教师引导,归纳评价。
1、独立完成练习十六1、2题
2、阅读60页,你知道吗?谈谈想法。
3、第3题。观察3组统计图,说说自己的发现和建议
在作业中巩固我们所学的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总结全课
在今天这节课中你都有哪些收获?
说说自己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
系统回顾统计图知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