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竞赛试题卷
座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1、现在市场上出售“人参酒”,在酒瓶中浸着一支参,你看到浸在瓶中的这支参是( D )
A、实物 B、等大实像 C、放大实像 D、放大虚像
2、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的( C )
A、目光敏锐 B、动作敏捷 C、发达的味觉 D、发达的嗅觉
3、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的是( C )
A、冷觉 B、热觉 C、触觉 D、痛觉
4、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某同学利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比较它们的焦距大小。实验时凸透镜和烛焰的距离保持15cm不变,烛焰通过三个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以推断透镜的焦距( C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5、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并有害于人们的健康。为了减弱汽车通过高架桥时对周围居民的噪声污染,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D )
A、减小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 B、拓宽桥面,避免交通拥挤
C、居民耳朵中塞上棉花团 D、在高架桥与住宅间设立声音屏障
6、有两朵花,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紫光照射到这两朵花上后,两朵花将分别呈现什么颜色?( B )
A、都是紫色 B、水仙花呈现紫色,玫瑰花呈现黑色
C、水仙花呈现紫色,玫瑰花仍然是红色 D、玫瑰花呈现紫色,水仙花仍然是白色
7、医生给同学检查耳道,头上戴的额镜是( A )
A、凹镜,会聚光束,照亮耳道 B、凹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凸镜,徽剧光束,照亮耳道 D、三棱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8、小明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晚上在灯前学习的时候,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阅读。在下面的解决方法中,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是( C )
A、把台灯换为吊灯 B、把台灯放在正前方
C、把台灯移到左臂外侧 D、把台灯移到右臂外侧
9、太阳光与水平面成30°角射到一深井口,现用一块平面镜反射使太阳光竖直向下射入深井中,则此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C )
A、30° B、45° C、60° D、75°
10、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
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B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B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12、看电影时,人们在电影院各个座位上都能看到屏幕上的画面,其原因是( C )
A、银幕向各个方向发出了光 B、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C、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D、银幕对光有折射作用
13、能调节进入眼睛光线强弱的是( B )
A、角膜 B、瞳孔 C、晶状体 D、视网膜
14、试卷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C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
B、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C、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15、如图是光通过上下两面相互平行的玻璃砖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图( D )
16、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D )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17、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B )
A、30°; B、45°; C、60°; D、90°。
18、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A )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
19、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下面哪个图中的情形?( D )
20、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零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叫听觉下限,那么较理想的安静的环境,声音的等级应该是( B ) A、50~70分贝 B、30~40分贝 C、90分贝左右 D、150分贝左右
2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寂静,究起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B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较慢
22、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D )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23、如图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
24、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B )
A B C D
25、小丽用照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图乙所示,若相机的焦距不变,要使底片的像如图甲所示,则 ( D )
A、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远些,镜头要往前伸
B、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些,镜头要往后缩
C、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远些,镜头要往后缩
D、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些,镜头要往前伸
26、图中的四幅图,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B )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27、如图,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
28、2005年6月8日,当金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我们看到一个黑点慢慢移过太阳表面,这是一种罕见的天象------金星凌日。造成这种天象的原因是( A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平面镜成像
29、鱼类能够在水中看物,这是因为鱼眼的晶状体几乎圆得可以“混珠”,故有足够的折射能力。假设一条美人鱼上岸观光,由于折射能力太大,鱼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到模糊的景象。如果要看得清楚,就要戴一个装满水的“登陆镜”,如图所示。那么该“登陆镜”相当于一个( B )
A、凹透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凸面镜
3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12厘米处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凸透镜7厘米处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D )
A、8厘米 B、10厘米 C、11厘米 D、14厘米
31、对于“失聪”的人,佩带助听器( D )
A、很难再听到声音 B、能听到声音 C、能改善效果 D、以上都有可能
32、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白亮污染是较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具有能量 D、光沿直线传播
3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能见到一轮红日,但是它周围的景象应该是( A )
A、一片黑暗,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 B、一片黑暗,能看见星星,且星星闪烁
C、一片光明,无法看见星星 D、一片天蓝色,能看见地球和星星
3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插入一块不透木板CD,木板 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D )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 B、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
C、不出现AB的虚像 D、仍有AB完整的虚像
35、伞兵从飞机上跳下,下方正好有个湖,在下落过程中伞兵在水中的像会 ( C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消失
36、如图甲所示,拿球的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图乙中的哪一个(B)
37、将一根均匀直杆斜放在盛有大半杯清水的圆柱形杯子中,再从侧面观察,看到的情况应是(C)
38、某同学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下了物距和像距之间
的关系,并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B )
A、透镜的焦距等于20厘米 B、透镜的焦距小于20厘米
C、物距从0增至20厘米的过程中所成像为实像
D、物距从0增至20厘米的过程中所成像为虚像
39、一块长0.8m的平面镜竖直挂在墙上固定不动,一个身高为1.6m的甲同学站立在平面镜前恰好能看到自己全身的像。若有一个1.5m的乙同学和一个1.7m的丙同学也分别站到甲同学的位置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乙同学能看到自己全身的像 B、丙同学面镜一些才能看到自己全身像
C、乙同学远离平面镜一些才能看到自己全身像
D、乙和丙同学无论怎样移动位置也看不到自己全身像
4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
电屏(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如图所示为光
路图,当光屏上的光点由A移到B点时,表示液面( A )
A、上升 C、下降 B、不变 D、都有可能
A
C
D
B第1节 感 觉 世 界(1)
1、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 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3、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1、 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 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
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 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② 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③ 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
2、闻花的人能感觉到花的香味,是用鼻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花真香,开心……
1、 看书的人,能看到书上的字或画,是用眼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语言真优美动人,故事感人,画画得真漂亮……
2、 拿冰块的人能感觉冰很冷,是用皮肤来感觉的。我的反应可能是:把冰块扔掉……
3、 吃棒棒糖的人能感觉到糖的甜味,是用舌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还想再吃……
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1、以吃棒棒糖的人为例:是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与你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2、以听音乐的人为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首歌?你是不是喜欢每一种类型的歌曲?
思考2:1、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3、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4、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音乐可以听得更清楚;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学生和生活。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可能的答案:热觉、触觉、痛觉……
(一) 皮肤的触觉
实验一、以同桌为实验小组,其中一生闭上又眼,将双手往后放,另一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玻璃球、金属块、木块、橡皮等物品,让同桌同学摸,通过手的触摸,让对方同学说出此物体的:形状、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物品材料、物体冷热程度等一些物品的特点。
思考一:实验时,你是用手的哪一部位去触摸物体的?为什么不用其它部位?由此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手指与手背、身体背部等人体不同部位的触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实验二:分别用一支铅笔,用同样大小的力试触对方同学的手背、手指的指尖、手掌、身体背部等处,让对方感觉各部位对铅笔的感觉的敏感度的差异。交流合作:请同学们将两个实验的现象,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哪一部位皮肤最敏感?
结论: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
图片欣赏:出示教材图1-2“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思考:你现在观察这幅图靠的是哪一个感觉器官,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此图告诉了你人的皮肤具有什么功能?你知道他为什么用手指去触摸盲文吗?
(二) 皮肤的冷、热觉
小实验:请你用简单的方法,测试你的同桌体温是否正常?
上台表演: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用手测试额头体温的方法,并指明正确的测试方法:用手背测试体温。
思考 :你认为用手背而不用手心测试体温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结论:手背上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小实验:教师出示一个玻璃球和一块小木块。让一位学生分别用左右手摸两个物体,然后说出两手对物体冷热程度的感觉。
学生的可能答案:玻璃球比较冷,棉花比较热
演示并设问:将两物体取回放到讲台桌上,问,两个物体所处的环境是否一样,温度是否有高低?
学生的可能回答:都放置在同一个教室的讲台桌上,应该与室温相同,因此两物体的温度相同。
思考:由此实验请你分析,皮肤对外界物体感觉的是热的还是冷的,是不是物体本身的温度的高低?
学生可能答案:皮肤对外界物体冷热觉的感觉并不是物体本身温度的高低
设问:你认为皮肤对外界物体冷热觉的感觉应该是什么因素?
实验:教师分别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约60℃),一杯温水。
让两位学生上台实验:一学生先将一手指浸入冷水中,再将手反映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后,手指的感觉让另一位学生先将手指浸入热水中一会儿,再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中后手指的感觉。
实验现象:二位学生的感觉不同:一个形成冷觉,一个形成热觉
实验证明:皮肤形成的冷、热觉并非物体的温度高低。(因为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实验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① 先浸入热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皮肤,浸入温水后,手指在散热,散热越快,感觉物体越冷,先浸入冷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在吸热,吸热越快感觉物体越热。
② 皮肤感觉到的冷觉和热觉是皮肤散热或吸热速率的快慢程度。
实验结论:皮肤具有散热和吸热功能,散热和吸热速率随环可以变化,冷觉和热觉的形成是散热或吸热的结果。
举例说明:
冬天,由于外界温度低,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大,人体皮肤散热快,人感觉到冷。夏天,由于外界温度高,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小,皮肤散热慢,感觉到热。
请你解释:①图1-1中拿冰块的人的手为什么会感觉到冷。
②冬天的晚上,脚能感觉到絷水袋很烫
③皮肤对冷觉、热觉的形成是皮肤中的什么结构完成的?
结论:皮肤具有冷觉和热觉,是皮肤真皮中的絷敏小体和冷敏小体接受刺激的。皮肤的冷觉、热觉并不是物体温度的高低,而是皮肤散热的速率快慢。
设问:皮肤中除了冷敏小体、热敏小体、触觉小体以外还有什么感受器?
(三) 皮肤的痛觉
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出现过哪些痛觉?
讨论:皮肤的触觉、冷觉、热觉、痛觉中,你认为哪一种感觉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设问:当皮肤中的这些感觉器接受刺激后,神经将兴奋传到哪儿?在哪儿形成这些感觉的呢?
课堂小结:
出示图1-1,让学生判断图中的每一种感觉的形成,哪几种感觉的形成是由器官来感觉外界刺激的?分别是什么器官?
1、人体内有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感觉外界世界
2、人的皮肤具有:触觉、冷觉、热觉、痛觉
课堂练习:第6页:1、2
作业布置:预习实验“舌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程度不同”设计好实验方法,并准备好有关实验材料。写好探究过程
感 觉 世 界(2)
1、让学生知道嗅觉的形成过程及嗅觉的特点
2、让学生知道味蕾的结构特点,及味觉的形成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舌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区
1、重点:嗅觉的形成和特点、舌对味觉的敏感区
2、 难点:舌不同区域味觉敏感区的实验探究过程
[准备引入]
让学生举起自己的双手,说出自己的皮肤具有的感觉的功能,并能说出分别是由皮肤中的什么结构来感觉的?
出示图1-1并讲述: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又分别是怎么形成的呢?
[课题揭示]
观察并讨论:观察图1-3,让学生讨论,人是怎么闻到蛋糕的香味的?
[新课展开]
一、嗅觉的形成
交流:让一到二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用鼻子闻蛋糕香味”的讨论结果。
教师提示:
①人体的嗅觉器官:鼻
②鼻腔:鼻腔内有鼻粘膜,鼻粘膜内有嗅神经末梢
③嗅神经末梢连接嗅神经,嗅神经与大脑相
④蛋糕内有一些有香味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连,大脑中有嗅觉中枢。
继续讨论:根据教师睥提示让同桌同学分析分析讨论鼻腔是怎么闻到蛋糕香味的?
结论形成:蛋糕的香味,通过_________,刺激_________,_________将香味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了嗅觉。
注意:嗅觉不是在鼻腔内形成的,而是在大脑皮层中的嗅觉中枢中形成的。
二、嗅觉的特点
观察并思考:图片1-4
①手提带鱼的的商人与放学进入市场的学生的嗅觉会相同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生活中的实例吗?这些现象说明嗅觉有什么特点?
②图中的妈妈和小孩对鲜花的感觉谁更敏感些?你能举出一些你与你妈妈的实例来证明这种现象吗?这一现象又能说明嗅觉有什么特点?③图中的警察为什么带警犬而不带山羊?还有什么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嗅觉有什么特点?
① 图中的猫对鸡和老鼠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嗅觉的特点:
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
②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讨论: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吗?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三、舌和味觉
(一)舌的结构
观察: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舌的表面,你能观察到些什么?
描述:让学生描述自己舌的表面的结构:小凸点内有些什么呢?为什么能用舌感受不同的味觉呢?
读图:出示图片1-5 “味蕾的构造”让学生判断:
①“红色小凸点”应该是图中的哪部份结构?
②你认为形成觉味的前提是由图中哪个结构来接受外界刺激的?
③根据“舌头表面大约有1万个微小的味蕾”这一描述,你认为人的味觉有何特点?
④讨论:根据图1-5味蕾的结构特征请你分析图1-1中吃棒棒糖的人形成甜味的过程。
(二)味觉的形成
食物进入口腔 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解于唾液中 这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蕾中的味觉细胞 味觉细胞产生兴奋 味神经传递兴奋到脑部 大脑分析传来的信息形成味觉
(三) 味觉感觉区
观察并探究:根据图1-6“舌的结构”
你认为舌不同部位对各种味道:甜味、酸味、苦味、咸味的感觉敏感性一相同吗?
假如你认为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话,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加以探究。
实验探究:分别以小组为单位对舌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不同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的探究。(每二个组分别探究:甜味、酸味、苦味、咸味)
实验器材:白糖、咖啡、盐、酸醋 一次性筷、清水、杯子
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教师拟定实验方案:(以甜味为例)
分别用筷蘸取,固体白糖粉末同时,放于舌根、舌的两侧、舌尖等部位
注意点:①舌尖部位放的区域能大一些
②放上糖后,口腔不要闭合,也先别伸缩舌
③做第二次前,用清水洗干净口腔。
学生操作:让不同的组做不同的味觉实验
交流合作:分别让不同的组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将有关结果教材图片中。
教师总结:
舌根:苦味敏感区
舌尖:甜味敏感区
舌两侧中间部:酸味
舌两侧前部:咸味
演示:出示辣椒请一位学生来品尝味道。
描述:麻、辣、涩等味道是多种味道的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提问:根据你平时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觉得你在什么情况下用餐感觉不到菜的美味?
学生的可能答案:心情不好时;生病时……
讨论:这一现象你觉得说明了什么?结论:人的味觉形成受一定条件的控制。
小实验:每位学生同时准备两种水果,一只苹果,一只橙子,将橙子放于鼻前,同时吃苹果,请你说出此时的味觉是苹果味?还是橙子味?还是两者的混合味?
思考:你对上述实验的现象有何感想?
结论:人的味觉和嗅觉是相互影响了。
课堂小结:1、嗅觉的形成的特点
2、味觉的形成的特点
1、 味觉的不同区域
作业布置;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
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2、知道声音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重点: 声音发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难点: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演示
准备引入]
放一段有关聋哑人的生活片段。
讨论:与你的日常生活相比,你有什么感想?
[课题揭示]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没有声音的世界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
举例:让学生举出一些没有声音的场所或星球。(月球、太空、宇宙飞船)
设问:声音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么传播到我们人的耳朵的呢?
[新课展开]
一、 声音的发生和声源
小实验1:让学生用手头的橡皮筋按书上实验描述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验填写书上有关空格。并增加一步:当皮筋停止振动后,能否继续听到声音?
①你听到声音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橡皮筋有做怎样的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实验2:让学生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发出声音,然后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停止振动时,观察能否听到声音?
小实验3:让学生用一把梳子,想办法让其各梳齿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出声音时,梳齿的现象。当梳子的齿停止振动时,能否继续听到声音?
思考总结:你认为这些物体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出声音的?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出声音。
亲身体验: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部,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然后完成书本上的空格。
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实验设计:你能否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你如果有机械手表可以将手表放于桌面上,然后将耳朵贴着桌面听声)音。
小实验4:桌面能传播声音吗?按书本上实验设计两人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空格。
你站在桌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手在桌上轻轻地敲击,你能听到敲击声吗?_______________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_____________
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你能听到敲击声吗?_____________,此时的声音又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_____________
小实验5:用土电话打电话:请一个学生对着杯子轻声说一句话,让对方同学听,最后让对方同学说出话的内容。
分析土电话:你认为是什么物体将声音传到对方耳朵的?____________
实验小结:请你根据上述两个实验总结,除了空气能传播声音,还有哪一类物质也能传播声音?_____________
引导: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固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针对这个结论,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设计实验:四人为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演示:在学生设计的基础上教师演示:将一个小灵通置于盛有水的玻璃缸中,用另一只手机拔通小灵通,让学生观察,能否听到铃声?
分析:让学生分析小灵通的铃声通过几种物体才传到人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二、 声波
实验演示:用口径较大的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这个现象你作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_______。
模拟实验: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_____________
解释: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分析讨论:请你用水波实验的现象来解释,烛焰发生偏移的原因?
喇叭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引起空气中的烛焰振动
深入思考:根据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空气、水能传播声音和刚才的两个实验现象,请你分析:物质传播声音是通过什么形式完成的?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声波:声音是通过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这个波叫声波。
声波的应用:超声波粉碎仪、超声波粉碎担结石、声呐。
课堂小结:1、让学生总结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教师小结:
产生:声源的振动(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
传播的实质:声源的振动的传播开去。
传播的形式:通过介质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课堂练习:
1、常言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质?利用什么方式传播的?
2、“小蜜蜂嗡嗡叫,飞到东来飞到西。小蜜蜂和叫声是怎么发出来的?当蜜蜂停留在花上采蜜时,能听到嗡嗡的声音吗?为什么?
3、登上月球上后的宇航员,需要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交谈,其原因是什么?
3、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 。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4、如图,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相隔不远相对放置,当敲响右边音叉后,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如把此装置放入一密闭的钟罩内并抽尽罩内空气,再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 振动(填“能”或“不能”),这是为 。
作业布置:1、作业本:1、2、3
2、科学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第3节 耳和听觉(1)
1、了解声音传播速度有快慢;其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
2、了解除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份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重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耳的结构及各部份功能
2、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耳结构模型各图片、棉花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实验: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探究实验
[准备引入]
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队员们,为了提前知道敌人的火车是否进入山区,将耳贴在铁轨上聆听。
你知道他们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吗?
[课题揭示]
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却不同。那么到底是铁轨先传到火车声还是空气先传到火车声呢?
[新课展开]
一、声音的传播速度
阅读教材第10页,图1-15,让学生阅读以后找到规律。
对于本图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比较速度应该在相同温度下,所以应将空气中的速度进行计算。
2、要求学生记住:空气中15℃时的速度为340米/秒。
3、柱形图表示法的介绍
1、 阅读后让学生再次解释为什么队员们要贴着耳朵听
举例:北宋时代的沈括,估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龚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
一、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应该能听到几次声音?
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思考:现在老师在讲课你们能听到回声吗?我发出去的声音遇到障碍物了吗?能被反射回来吗?可为什么听不到呢?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以空气中每秒340为的速度为标准,人耳能区分出原声和回声和最短距离是多少?(340×0、1=34米,34/2=17米)
结论: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有17米。
让学生讨论:在哪些生活环境中你听到过回声。
课件:北京天坛回音壁。
回声的应用:1、测距离:L = vt/2 2、测深度:h = vt/2
例1、某学生对着悬崖喊了一声,0、4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由此人离悬崖的多远?
二、耳的结构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最后进入人的耳,那么耳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来看看耳的结构:
课件演示:耳的结构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鼓膜
耳 鼓室
中耳 听小骨
咽鼓管
听小骨
内耳 半规管
前庭(内有位觉神经)
耳蜗(内有听觉神经)
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耳每一个结构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 耳廓——收集声波 收集声波并将声波传到鼓膜
外耳 外耳道——传导声波
鼓膜:随着声波有振动而引起振动,将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中耳 鼓室: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
振动并将振动传到内耳。
前庭:
内耳 半规管: 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讨论2:根据耳的各部份结构,讨论听觉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回答:让小组同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声波 外耳 耳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振动 内耳耳蜗
位听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请你比较:你、你爸、你爷爷三者相比较你们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差异吗?
链接:鼓膜最先接受声波的振动,鼓膜内陷会引起听力下降。
矫正方法:常做吞咽动作,因为吞咽时,咽鼓管张开,空气由口腔土进入咽鼓管内侧,从而使鼓恢复原状。
听觉的特点:听觉褪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矫正方法:用助听器。
讨论:根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讨论完全失聪的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原因:耳膜破裂、听小骨损伤、耳蜗损伤、位听神经损伤、听觉中枢损伤等。
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鼓膜振破?此时你常常怎么保护你的耳朵的?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有晕车现象的同学
耳的位觉功能:耳蜗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可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现象。
三、耳的功能:听觉和位觉感受器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喜欢老师站在什么位置讲课?为什么?
A、讲台中间 B、教室左边 C、教室右边
四、科学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收集学生课前做的探究内容,列成表格,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
1、 声音的传播速度,回声,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耳的功能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第3节 音调、响度、音色(2)
1、了解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1、 了解知道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 了解音色、响度、音调是乐的三个特征。
3、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几个途径
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表示的含义;噪声的危害和防止
2、 难点:响度、音调的区别
[准备引入]
小游戏:让每个学生放纸炮,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操作,看看谁的纸炮发出的声音最响,谁的纸炮发出的声音最轻。
[课题揭示]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做人纸炮声音会有高低呢?
演示:
用一只锣鼓,分别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敲击鼓面,比较两次声音哪次响?然后在锣鼓上放一些小泡沫碎片,再次让两位同学敲击锣,观察两次锣面上的小碎片哪一次跳得高?
[新课展开]
一、响度:声音的强弱
提问:两次锣鼓的声音的强弱与小碎片的跳动高低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思考1:小碎片为什么会上下跳动?
思考2:锣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思考3:两次敲击过程中锣面上下振动的幅度是否一样?哪次振动幅度大?
设问:你现在明白了两次声音有强弱的原因了吗?
物体的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振幅
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提问:你听过老虎叫和蚊子叫的声音吗?谁的响度大?为什么?
响度的表示:分贝。
感受:让学生听一听老虎叫和蚊子叫的声音
继续听,并感受:老虎和蚊子的声音有高低吗?你觉得谁的声音更高?谁得声音低?
二、音调——声音的高低
我们听到的声音不但有强弱还有高低。
感受:让学生听一首《保卫黄河》大合唱。一边听一边感受:有没有高声部和低声部之分。
才艺表演:让学生推荐一位学习说一说“音阶”是指什么?并分别唱一唱。
引导:刚才我们从实验发现声音有强弱,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现在又发现声音还有一个特征:音调。你有什么疑问需要解释吗?
重新感受:再次感受蚊子与老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哪个动物的声音音调高?然后根据平时对蚊子的观察,思考:蚊子的声音是身体的哪个结构振动产生的?它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小实验1:让学生用一把钢尺划过疏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疏子尖振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小实验2:将钢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份露出桌面,用手拔动尺,使尺上下振动,实验时,使两次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尺振动的速度快慢。
讨论实验现象:疏子尖振动快时发出的声音高;尺振动快时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的频率:物体振动有快慢,1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琥小,音调越低。
比较:小孩与成年人、男同不与女同学的音调哪个高。
思考: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那么是不是物体振动了就一定会发出声音呢?
判断: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当蜜蜂和蝴蝶同时飞近你身体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蜜蜂是靠什么结构的振动发声的?蝴蝶的翅在飞行时在振动吗?为什么你郐 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呢?
一、 人的听域: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阅读:教材表格:“人和一些动物听到的一些声音频率范围”
一、 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耳听不到。有些动物能听到,如蝙蝠。雷达测距的原理就是超声波测距。
次声波:小于20HZ的声波。
1、4 光和颜色(1)
教学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准备引入]
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
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
一、光源
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
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
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
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在水中会折断等。
问: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
讲述:自然界中有大量与光有关的有趣现象,我们将一一学习。
提问:1、你是怎么来区分白天与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
3、 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
演示:用激光电筒,将光的红点射到墙上。
问:你们看到光了吗?看到光传播的路径了吗?
你能否作出一种假设,假设光有空气中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
二、光的传播途径
举例:你能否举出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在什么情况下
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有微小物质存在的环境。
展示图片: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雨中车灯的光束;
实验探究: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 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 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交流讨论:
根据你的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各项:
1、 光可以发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征?
2、 光在这些物质中传播时,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践检验:老师准备三张带孔的纸板,中间还栓有细线,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观察一下灯光,我们看看他看见灯光时细线处于什么状态!
(师生配合演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演示:将光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的传播路线。从而强调“同一种物质中”
问:光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你能用一事实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光线
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
课件展示:光线的表示方法: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和平行光线的表示。
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三、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应用吗?
讨论:你们平时整队时,你们需要将队伍排整齐,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队伍是否排整齐的?
1、 步枪瞄准(展示图片)
思考:射击时瞄准,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尖星、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了,这是什么道理?
射击瞄准时的基本要领是:左眼闭,右眼睁,透过缺口看准星,对准目标三点成一线.
2、激光准直
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凿火车隧道时最怕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的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
电脑展示:激光准直的过程。
教师介绍:在安装北京饭店电梯时,怎样使80多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呢?工程技术人员用一束激光代替了铅垂线。在激光的帮助下,工程又快又好地竣工了
3、 小孔成像
展示小孔成像实验。
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实像与虚像:
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能用光屏接受到,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虚像一般是正立的,不能用光屏接受到,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四、光的直线传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1、影子的形成
展示几个影子图片。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光是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思考:如光的传播路线是曲线,想想会有影子吗
怎么样的物体会形成影子呢:
演示:分别将一个玻璃片和一个铁盒子放在了光源前。
观察:哪个物体形成了影子?
想想: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形成影子?
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动画演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
问:影子的长度为什么改变了?(动画分步演示说明光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人,在人身后形成影子,人与光源的位置改变,影子长度也在改变。)
你知道古代的计时方法吗?学生回答。(古时人们在圆形石板上刻有表明时间的刻度,圆心立一小棍,从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的印在刻度上,由此可标示时间。“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长度,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极为短暂,后来人们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劝导大家珍惜分分秒秒。)
4、日食、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
五、光的传播速度
看看你的记忆能力:光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是多少?(1、5亿千米)
你认为光与声音的传播速度哪个快?你能用一个自然现象说明你的判断吗?
自然现象:在雷雨交加的天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闪电、听到雷声,你记得是行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吗?为什么呢?
讲述: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光的速度是极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许多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准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
光能从太阳传到地球,说明光能真空中传播。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地球上任意最远的两点之间光走一走只需1/15秒,眼睛眨一眨要1/10秒。可见光速之大。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以1000km/h的速度行驶的赛车不停的跑,要经过十七年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科学探究: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
1、 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
3、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步枪瞄准。激光准直。
4、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
第4节 光和颜色(2)
1、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 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3、 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4、 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5、 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2、 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师准备: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
2、 学生准备:三棱镜、平面镜、肥皂泡泡盒, 太阳能计算器、光盘、颜料工具一盒、每组同学做一幅太阳镜:红、黄、绿、蓝。
3、 课前做好用平面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准备引入]
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课题揭示]
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来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课展开]
一、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能看到几种颜色。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
红、蓝——品红色 红、绿——黄色 绿蓝——青色 红、绿、蓝——白色
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盒里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
小组实验:每个同学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
红、蓝—— 绿、蓝—— 红、绿、蓝——
与色光的混合结果一样吗?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课件演示:颜料三原色的混合结果。
四、看不见的光
演示:用摇控器转换电脑,让学生思考,摇控器是什么实验转换的?
问: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
回忆: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吗?20——20000HZ
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小实验:每位学生用自己做的有色眼镜观察放于太阳光下的一张白纸,观察白纸呈什么颜色?
五、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展示图片:展示几幅有关各种物体颜色的图片
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
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1、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演示:课件演示各种光的反射与颜色的关系。
讨论:现在你能说说: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黑色的布为什么呈黑色?
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
小实验:每个小组中的一个同学用一幅自制的眼镜,观察一张白纸。
现象交流:
思考:你认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形成,是因为对太阳光的反射还是某种色光能透过形成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如: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
观察:我们的教室玻璃窗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玻璃?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思考: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是较暗?为什么呢?家里物体的颜色有变化吗?
课堂小结: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
2、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理解虚像的意义,会用规律找出虚像。
教学重难点:作光路图
【引入】潜水艇潜望镜的原理,叫学生说出光是如何进入人的眼睛的。
一、光路图
1、光是客观存在的,而光线是指光通过的路线。
2、光的反射定律
P26 (1)三线位置 (2)两角关系
作光路图要注意的几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箭头要画准
(3)光路要完整
3、光路的可逆性
通过原来光路图改变光线方向(出射角和入射角的符号也发生变化),光路图还是成立说明。
如:当你从平面镜例看见别人的眼睛的同时,别人也可以从平面镜例看见那的眼睛。
4、P27 【讨论】镜面反射 漫反射
镜面反射:若入射光线是平行线,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线。
如:光滑的镜子,永久乐的黑板,瓶花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
漫反射:即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而反射光则设想各个方向,不再是平行线如: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不做,能从个角度看清出题
漫反射也是遵从反射定律,由于繁盛漫反射的物体反射面不是光滑的镜面,所以,反射方向也是杂乱无章的。人们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慢反射的缘故。如果物体是镜面反射(绝对光滑平面)那么我们讲看不到镜面本身,看到的是它反射来的来自其他物体的想。
二、平面镜和球面镜
1、观察生活,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用作图发表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练习:
凸面镜:对光器发散作用
如:汽车的后视镜,扩大事业
凹面镜:对光器汇聚作用
如:手电筒,太阳照,探照灯。
三、光的折射
1、【实验】把一双筷子放入空杯子,我们看到筷子是直的。然后往杯子里面加水,发现筷子慢慢的从水和空气的分界面开始发生了弯曲。
问:放入其他的物体是不是还是一样?——光的折射现象。
问:前面我们学到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是直线传播的,那现在进入另一种介质,光不是直线传播了,那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2、光的折射规律
让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分析光的折射现象。
课件演示,学生小结光的折射定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的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问:为什么不是大于?从看到筷子变高用作图法来说明。
那同一条光线,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他们的折射角一样吗?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5)光垂直射到玻璃或水的表面时,在玻璃或水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思考】P29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路的可逆性。
一起朗读光的折射定律。
3、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杯中的筷子
(2)先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出空气,会怎么样?
(3)鱼从水中看楼房,高了还是矮了?
(4)海市蜃楼的形成。
【课堂练习】
4、光污染,城市另一杀手
课后调查写小论文。
第6节 眼和视觉
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
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
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
重点难点: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
会用作图法来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透镜
前面学过凸面镜能发散光线,凹面镜能会聚光线,那还有什么可以起到发散和会聚的作用呢?
在常用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里面都有透镜。
分为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
【实验】用光学演示仪进行,把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
1、凸透镜(有光,太阳光会聚,无光,手电筒)
2、凹透镜(不会会聚,发散)
【结论】凸透镜和凹面镜一样起会聚的作用,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而凹透镜使太阳光发散,和凸面镜一样。
【课件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遇到平行光(凹面镜和凸面镜)
介绍其他各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区分?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自制简单透镜,滴水在光滑纸上或玻璃上)
【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课件演示说明
二、照相机和放大镜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课件说明
2、放大镜:短焦距的凸透镜
PS:被观察的物体在焦距以内
举例说明透镜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三、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图略
PS:1、成像物体用点燃蜡烛的烛焰比较好,这样得到的像较清晰,学生也容易辨别它的正倒。
2、实验时,先确定烛焰与透镜的距离(U),然后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的焰心的清晰像时,才读出像的位置(V)。
3、要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必须避免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
4、像的位置确定后记下像的各个特点,如位置,大小,正倒,虚实等等。
5、当烛焰移到凸透镜焦点以内形成放大虚像时,可让学生先用光屏去接,不会出现在屏上,说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判别像的虚实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眼睛的结构(以课件为载体)
1、眼球的外部有角膜和巩膜。
2、中间一层有虹膜,睫状体和瞳孔。
3、内部:视网膜,悬韧带,晶状体和玻璃体。
4、眼球的正视图:晶状体,虹膜(互相观察颜色),瞳孔(互相用手电筒照看),角膜,睫状体。
5、和照相机比较
(1)照相机成像原理
(2)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原理
PS: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看上去都是倒像,6个月后就适应了!
【填图游戏】
先让学生记忆5分钟,然后请几个小组上来填色,看哪组快。
五、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实验】测近点,远点,盲点——>>人类的视觉有限制
1、近视的成因(课件)
2、远视的成因(课件)
3、近视的预防:从成因入手:
(1)看书写字姿势不准确。
(2)光线不适合(光污染)。
(3)持续用眼过度
(4)遗传……
假性近视,还可以恢复。真性近视,前后径过长……
4、远视的预防,纠正
学生总结。
5、眼病:(1)色盲(通过变色卡),以遗传为主。
(2)斜视,白内障,青光眼,自行查找了解。
(3)色盲的问题【讨论】
六、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联系近视眼的形成,自己阅读P37 总结出……
课外查找“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资料。
七、显微镜和望远镜
用课件简单介绍,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些网址或者资料。
八、练习
1、智力挑战(课件,可以在近视远视讲完后进行)
有十个选择题,全班一起做,看一共作对几题,然后纠正错误
PAGE
4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1-5节测试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图中是用嗅觉感受外界刺激的是( )
2、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是 ( )
A、酸、甜、苦、咸 B、酸、甜、苦、辣
C.酸、甜、咸、涩 D、酸、甜、辣、涩
3、在下列选项中,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 )
A.电池和萤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烛焰 D、萤火虫和月亮
4、下列关于声音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水中传播最快
C.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人体的神经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5、某人坐汽车会晕车,主要原因是 ( )
A、汽油味太重 B、车速过快
C.汽车的震动 D、内耳前庭及半规管过敏
6、星期天,小林随着爸爸到郊外鱼塘中钓鱼,小林非常兴奋,大声地叫喊。刚要上钩的鱼都被叫声吓跑了,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7、阳光钻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上形成圆形的光斑。下列与圆形光斑成因无关的是 ( )
A.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B.太阳的形状是圆形的
C.小孔是圆的 D.阳光穿过的孔不太大
8、人产生听觉的地方是 ( )
A.耳膜 B.听小骨 C.耳蜗 D.大脑
9、能引起我们听觉的声音频率在 ( )
A、200赫以下 B.20~20000赫之间
C、85~1100赫之间 D.20000赫以上
10、“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 )
A、音调高低 B、音色好坏 C、响度大小 D、都有可能
1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湖面印出岸上的景物 B.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向上弯曲了
C.人们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D.晚上有灯光时墙上可以出现人的影子
12、植树时,要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如果后面的树都被第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
A.光的反射现象 B. 光的折射现象 C. 光的漫反射现象 D.光的直线传播
13、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A、味觉 B、嗅觉 C、心灵感应 D、触觉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是 ( )
A、 入射角是零度,反射角也是零度
B、 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C、 入射角增加100,反射角也增加100
D、 入射光线与界面成300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600角
15、我们往往根据说话人的声音就能判断是谁在讲话,这是根据以下某个特征来判断的,它是 ( )
A、振幅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16、如图,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17、某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对面墙上挂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 )
A、8点20分 B、3点40分 C、2点40分 D、9点5分
18、判断下图,正确的平面镜成像图是( )
A. B. C. D.
19、使各种色光几乎都发生反射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
A.彩色 B.白色 C.黑色 D.不存在这种不透明体
20、戴蓝色眼镜的人看红纸是什么颜色?让红光照射在绿纸上又会呈什么颜色?( )
A.红、绿 B.蓝、绿 C.黑、红 D.黑、黑
21、当阳光射入水中时,下列一定会发生变化的是 ( )
A.方向 B.速度 C.方向和速度 D.光的颜色
22、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反而减小 B.反射角有时大于入射角
C、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
D.如果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则反射光线按照入射光线的方向沿直线传播
23、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 ( )
A.光在水中不沿直线传播 B.光在水面处发生反射
C、光从水中射人空气中发生折射 D.人们眼睛所产生的错觉
24、站在平面镜前的人向平面镜走进时,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他的象变大 B.他的象大小不变
C.他的象变小 D.不能确定,要看距离的远近
2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6、 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上某一树梢, 其实看到的是 ( )
A.变低了的树梢的虚像 B.变高了的树梢的实像
C.变低了的树梢的实像 D.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27、小王站在九龙公园的湖边往水里看,他看到了湖水中的鱼游弋在蓝天白云之间,他做出以下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 这是光的反射现象,白云和鱼都是虚像
B. 这是光的折射现象,白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 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 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28、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 接通电路, 电铃发出声音, 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掉时, 将发生( )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只见电铃振动, 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不见电铃振动, 但能听到声音
29、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
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3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屏(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如图所示为光路图,当光屏上的光点由a移到B点时,表示液面( )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3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明大脑皮层的 中枢易疲劳。
32、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于___________。
3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米/秒,声音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夏天下雷阵雨时,我们总是在见到闪电后再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34、身高1.6米的体操运动员站在平面镜前3米处,他在镜中的像离镜______米,所成的像是____立的虚像,像高______米,这时运动员和他的像的距离是 米。
35、 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平面镜成40°角,这束光线的反射角为________,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10°,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_。
36、如左下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分界面上发生折射的情况,其中玻璃是在界面MN的____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光的入射角=____________,折射角=____________。
37、如有右上图所示:若沿光线BO射到平面镜上得到的反射光线OA会与原入射光线AO重合。该实验现象说明光路 。
38、如右图,光线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 请判断:反射光线是 。
三、作图题(6分)
39、如图1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作出反射光线和它在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路径。(2分)
40、小明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中(如图2所示),请在图上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41、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图上保留作图痕迹)(2分)
答案:
1、 选择题
1、B 2、A 3、C 4、D 5、D 6、D 7、C 8、D 9、B 10、A
11、B 12、D 13、D 14、D 15、B 16、A 17、B 18、C 19、B 20、 D
21、B 22、C 23、C 24、B 25、B 26、D 07、D 28、B 29、B 30、C
二、
31、嗅觉
32、振动 介质
33、3×108 不能 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34、3 正 1.6 6
35、50° 120°
36、上方 40° 50°
37、具有可逆性
38、OG
三、略
120°
图2
第26题图
图1
O
A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
综合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妈妈常用手背来感觉小孩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 )
A.触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
2.“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3.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的…………………………………( )
A.目光敏锐 B.动作敏捷 C.发达的味觉 D.发达的嗅觉
4.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的是…………………………( )
A.冷觉 B.热觉 C.触觉 D.痛觉
5.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气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B.只有液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D.气体、液体、固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6.甲同学在充满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则最先
听到的一次是由………………………………………………………………………( )
A.铁管传来的 B.水传来的 C.空气传来的 D.无法确定
7.中耳包括………………………………………………………………………………( )
A.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 B.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C.耳廓、耳道和鼓膜 D.鼓室、听小骨、耳蜗
8.某些人坐船会晕船,其主要原因是…………………………………………………( )
A.小脑失去平衡 B.耳蜗内的感受器官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
C.体质衰弱 D.半规管和前庭内的感受器官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
9.得了咽喉炎会引发中耳炎的原因是………………………………………………( )
A.细菌、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 B.细菌、病毒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C.细菌、病毒会经外耳道进入中耳 D.细菌、病毒会经鼻泪管进入中耳
10.如果太阳光通过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小孔,照射到孔后的光屏上出现了光斑,则光斑
的形状是…………………………………………………………………………( )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圆形 D.三角形
1l.下列关于声和光在真空中传播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和光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和光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年是一种长度单位 B.光传播速度的最大值为3×108m/s
C.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光传播速度的最大值为3×105km/s
13.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反射角也是20°
B.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同时靠近法线
C.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4.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分别表示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其中可能实
现的是………………………………………………………………………………( )
15.眼球里的晶状体很像………………………………………………………………( )
A.一个凹透镜 B.二个凹透镜 C.一个凸透镜 D.一个平面镜
16.下列光路图中,哪个是远视眼的形成光路图 ……………………………………( )
17.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若要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则物距可能为………………( )
A.15cm B.20cm C.30cm D.40cm
18.人体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器官是………………………………………( )
A.感觉器官 B.传入神经 C.大脑 D.传出神经
19.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60°时,反射角的大小为…………………( )
A.60° B.30° C.120° D.90°
20.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某同学利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比较它
们的焦距大小。实验时凸透镜和烛焰的距离保持15cm不变,烛焰通过三个凸透镜
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以推断透镜的焦距……………………………(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21.舌_________对甜味最敏感,舌_______对苦味最敏感。
22.在“瞎子摸像”这个成语故事里,瞎子是用_______来感知像的形状,形成像的形
状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__。
23.耳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觉和_________觉两个方面。在眼的结构中,能调节瞳孔
大小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晶状体相当于光学仪器中的_____________镜。
24.262Hz和294Hz都是“1”的频率,其中C调“1”的频率是_______Hz,D调“1”
的频率是________Hz。
2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高大障碍物时,会被高大障碍物________,再传人人耳,形成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__秒以上时,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
区分开。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中听起来响亮,是由于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
__________秒,使原声得到___________。
26.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控制不超过________分贝;为了保证居民休息和
睡眠,居民区白天不超过_________分贝,夜间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
27,当产生巨大声响时,人应迅速张开嘴巴,这样可使__________张开,保持_____平 衡,防止_________被震破。
28.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__________。在太阳、通电电灯、行星、钻石、正在放映电影的银幕和燃烧的蜡烛中,属于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太阳光通过玻璃后呈现红色,则玻璃是____________颜色。一面旗子能反射全部黄光,则旗子是________颜色,一张纸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反射,则纸是______颜色,一块棉布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吸收,则这块棉布是__________颜色。
30.身高1. 75m的人站在高1.5m的竖直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____m,
当人向后退lm,则此时像和他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m。
31.有些玻璃瓶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___作用,会引发森林火灾。为防森林起火,应禁止在森林中乱丢玻璃瓶。
32.在凸透镜成像中,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___________处。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在________________处。
3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被称为______________。
3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装置完全一样,烧瓶里密封着一个小铃铛,其中乙烧瓶中被抽成真空。
(1)当摇动甲烧瓶(铃不碰瓶壁)时,将会__________________。
(2)当摇动乙烧瓶(铃不碰瓶壁)时,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5.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瓷碗时用手指轻轻敲几下就能判断它是否有
裂纹,这是为什么
36.开岩爆破时,我们在远处观察,总是先看到冒出一股“烟”,然后听到爆炸声。试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7.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两端分别有甲、乙两个同学。现甲同学将耳朵贴在管上,乙同学在另一端将钢管敲击一下。甲同学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若钢管内装一半水,将会
发生什么现象
四、作图题(每图2分,共6分)
38.根据要求,请完成下列作图。
(1)用一平面镜将与水平面成30°角的阳光竖直照射到井内,请你在图①中画出平
面镜的位置(用角度表示)。
(2)完成图②所示光路图。
(3)根据图③所示光路,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五、计算题(5分)
39.利用回声可测海洋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30m/s,若发出声音信号后6s收到回声,求此处海洋的深度。
六、实验探究题(4分)
40.探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的光线通过小孔后会成什么性质的像
(1)提出的问题是: ;
(2)建立的假设是: ;
(3)设计实验方案: ;
(4)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4分)
1.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图中是利
用听觉感受外界刺激的是……………………………………………………………( )
2.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地球 B.金星 C.月亮 D.太阳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真空也能传声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l08米/秒
4.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是根据看到的发令枪冒出的烟,而不是根据听到枪声开始计时的,这是由于 …………………………………………………………………( )
A.烟容易看清 B.枪声听不清
C.烟比枪声先从发令枪中发出 D.光速大于声音传播的速度
5.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情况,这里的“高”、“低”实际是指…………………………………………………………………………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有可能
6.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1)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2)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3)清晨公园里小鸟的呜叫声;(4)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
(5)婚庆时的爆竹声;(6)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
A.(1)(3)(4) B(1)(2)(5) C(1)(4)(5) D.(1)(4)(5)(6)
7.能调节进入眼睛光线强弱的是 ……………………………………………………… ( )
A.角膜 B.瞳孔 C.晶状体 D.视网膜
8.中耳结构中的鼓膜,它的作用是 ……………………………………………………… ( )
A.接受振动,将振动换成神经冲动 B.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C.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耳传递 D.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耳传递
9.以下不能说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是…………………………( )
A.小孔成像 B.影子 C.月食 D.筷子放到水里会“变弯”
10.下列有关光的反射定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叫入射角
B.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
C.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反射面的两侧
D.以上没有正确的
11.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由于这些物体的表面对入射光线产生……… ( )
A.镜面反射 B.漫反射 C.光的折射 D.吸收
12.在光发生反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反而减小
B.反射角有时大于入射角
C.光的传播速度不变
D.如果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则反射光线按照入射光线的方向沿直线传播
13.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在这里,“倒映的白塔”是…………………( )
A.白塔的影子 B.白塔的实像
C.比白塔略大的虚像 D.与白塔等大的虚像
14.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 (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
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清晰的像,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 ( )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16.观赏水面风景照片时,总发现景物的“倒影”比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 ………… ( )
A.入射水面的光线有一部分折射入水中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差
C.光线被反射掉一部分
D.冲洗照片的质量有问题
17.人眼相当于一个光学系统工程,是…………………………………………………… ( )
A.焦距不变的凸透镜 B.焦距可变的凸透镜
C焦距不变的凹透镜 D.焦距可变的凹透镜
18要在光屏上得到同样大小的像,应当用下面的哪种镜 ………………………………(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1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若物体到镜头的距离为15厘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则镜头的焦距为…………………………………………………………( )
A.大于15厘米 B.等于7.5厘米
C.小于7.5厘米 D.7.5厘米与15厘米之间
20.在放映幻灯时,要在屏幕上得到字母F,则插入的幻灯片应是 ……………………… ( )
21.在池底有一光源射出的光线刚好打在岸上的光屏上,现不断地向池塘里灌水.岸边光屏
上的亮点将……………………………………………………………………………( )
A.不移动 B.向上移动 C.向下移动 D.以上均有可能
22.到游泳池游泳时会有这样的经验,泳池的浅水区看上去好像很浅,但一脚踩下去,会有
一种“踏空”的感觉,这是因为泳池的实际深度比看上去要深,原因是…………… ( )
A.发生了光的折射 B.发生了光的反射
C.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D.光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改变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23.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瞎子是用 来感知大象的形状,此种感觉形成部位在 。
24.阳光下盛开着一朵鲜红的月季花,你看到的月季花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它 。透过蓝色玻璃看月季花,月季花是 色的。
25.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 形成的虚像。
26.太阳光经色散会形成美丽的七彩光带。请你叙述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个色散现象或描
述一个可观察到色散现象的实验。
示例:让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可观察到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现象实质上是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阳光经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7.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 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别的。
三.作图题(每题4分,共20分)
28.请将如图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29.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若S发出的一条光线SA经平面镜MN
反射后过P点,用作图法在图中找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SA。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30在图甲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31如图乙所示,S是发光点,A是某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请画出这条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32.如图丙,在平面镜上方有一发光体AB,人眼在P处,那么至少在平面镜上遮住哪一部分,人眼就看不见发光体AB的像了。
图甲 图乙 图丙
四.计算(共18分)
33.从地球向月球发射无线电波,当地球收到返回的无线电信号时,历时2.56s,无线电波传
播的速度为3×108m/s。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5分)
34.在雷雨季节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假如闪电后5秒听到雷声,估测打雷处到
地面的距离(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5分)
35.动手实验,剪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硬白纸板圆盘,把盘分成相等的三部分,将一支尖的短铅笔插在圆心位置,使圆盘以铅笔为轴,在水平桌面快速旋转。
(1)圆盘上三部分按顺序涂成红色、绿色和蓝色,你观察到了什么
(2)圆盘上三部分按顺序涂成青色、黄色和红色,你又观察到了什么 (4分)
36.医生为患者动手术而施行局部麻醉,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感觉不到疼痛,但能感觉到手术
刀与身体的接触,这说明了什么 (4分)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ADBDB CBDDB BCDCA ABDDB CA
二.
23.触觉 大脑皮层(或大脑)
24.反射红光 黑
25.折射 反射
26.雨后的彩虹 折射
27.振动 音色
三.(略)
四.计算
33.3.84×108米
34.1700米
35.(1)白色 (2)黑色
36.触觉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PAGE
1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1---3节)复习题
一、知识梳理
1.人的基本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基本感觉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皮肤中,能感觉高于皮肤温度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_,对这一感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__;能感觉接触和受压等机械刺激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对这一感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同时皮肤还有______感受器和_____感受器。
4.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______,刺激________,_________将信息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5.嗅觉的特点: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 ,其中有许多__________,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_______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7.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_______中,刺激_______,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神经传到脑部,经过脑部分析,形成味觉。
8.舌根:_____味;舌尖:____味;舌两侧的中间部:____味;舌两侧的前部:____味,(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9.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物体的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10.______、_____、__ ___都可以通过振动产生声音。
1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_____中传播。
12.声音也是以_____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13.声波的用途: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
14.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___ __,其次是___ _中,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是最慢的。
15.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为________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______米。
18.因为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所以人耳能区分出原声和回声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米
16.耳的结构包括:外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听觉感受器位于_________内,位觉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内。我们平时会晕车的原因是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的__________感受器特别敏感。
18、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_____________收集,通过_____________传导到_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的振动,然后由_________________放大并传导到耳蜗,振动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____________神经传到大脑的_______________,形成听觉。
19、声音的三种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音调是指我们感觉到声音的_________,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_有关。频率是指物体在________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___。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___________。
21、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___________。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还与跟人距离声源的_________有关。当距离发声体的位置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_________。当振幅一定时,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____________。
22、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重要特征,音色与发声体的 、 、
等因素有关。
23、声音的大小单位用___________来表示。一般声音等级高于85分贝的视为噪声。我国政府规定居民居住区,白天不超过_________分贝,夜间不能超过__________分贝。
24、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5、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是:鼓膜、听小骨受损或发生障碍引起的属于传导性耳聋;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损伤引起的属于神经性耳聋。
26、人对高音和低间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赫。我们听不到蝴蝶飞翔时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________,我们能听到蜜蜂飞翔时发出的声音吗?为什么?
27、我们把高于 赫兹的声音叫 ,我们把低于 赫兹的声音叫 。
28、我们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辨断汽车行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训练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的声音不需要发声物体的振动就可以产生B、人类听到的声音都是靠气体传播的
C、只要是回声人们都可以辨别出来 D、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物质。
2、以下减小噪音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
A、建筑工地噪声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要种草植树
C、带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
3、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二次声音,其道理是( )。
A、这是回声的原因 B、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快的原因
C、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慢的原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通常讲的“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指的是( )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不同 D、声速大小
5、音乐会上,男中音在放声高唱,女高音在小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大 B、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小
C、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大 D、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小
6、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一个曲子,但仍能很明显地区别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这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同
7、有经验的工人鉴别瓷瓶的好坏,只需轻轻用手指一弹,听声音即可判断。他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同
8、在下列物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15℃的空气中 B、40℃的空气中 C、水中 D、钢材中
9、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 )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
10、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啼声,其原因是 。
11、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 张开,使鼓膜内外的 。
12、如图所示,把一敲响的音叉与一悬挂的
泡沫小球接触时。发现小球被 ,
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 ,大量实验表明,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
三、拓展提高
1、声音在2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每秒1500米,探测船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约4秒后接收到回声,那么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2、我们常用“钻牛角尖”来形容一个人的固执和呆板,
可你见过声音也会“钻牛角尖”吗 如图所示,形象地
描述了声波能钻进楔形物体的缝中,由此可知,由很多
小楔形物体组成的墙面有何功效呢?
3、双耳效应: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的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响度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的响度为止,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易辨别,感觉越准确。在这一点上,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三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别。由于声音传到两耳有时间差别,因而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也就不同,这样就会引起方向感。不过这种情况对低频声音较为有效,因为高频声音振动快,在两耳听音的时间差内很可能声音又振动了一个或几个全周期,这时两耳感受到的振动步调又是一致的了,而低频声音的周期长,较难得到同步。?
(1)描述鼓膜是如何工作的?
(2)声波进入耳朵后经历了什么过程?
(3)双耳朵还有哪些作用?
4、一工人在屋顶敲钉子,每秒敲4次,一观察者恰巧看到工人把锤举到最高时听到敲打的声音,问观察者与工人的最近距离是多少米?(声速每秒340米)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1---3节)复习题答案
一、知识梳理
1、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
2、皮肤、耳、眼睛、舌、鼻子
3、热觉、手背、触觉、冷觉、痛觉
4、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
5、嗅觉中枢易疲劳,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度不同,嗅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弱,动物对不同的气味敏感度不同。
6、味蕾、味觉细胞、液态
7、唾液、味觉细胞 8、苦、甜、酸、咸
9、振动、振动 10、气体、液体、固体
11、真空 12、声波
13、超声波粉碎内脏的结石和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等 14、最快、液体、气体。
15、340、0.6 16、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前庭、半规管、耳蜗
17、耳蜗、前庭、半规管、前庭、半规管、位觉
18、耳廓、外耳道、鼓膜、鼓膜、听小骨、听、听觉中枢
19、音调、响度、音色20、高低、频率、1、赫兹(赫)、高
21、强弱、振动幅度、远近、越大、越大 22、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
23、分贝(dB)、50、40
26、20—20000、太低了(5—6赫)、能听到蜜蜂飞翔时发出的声音,因为蜜蜂飞翔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300—400赫。
27、2000、超声波、20、次声波
28、前庭、半规管
二、基础训练
1、D 2、B 3、C 4、B 5、C 6、C 7、C 8、D 9、A
10、声音通过地面比空气传播的速度要快。11、咽鼓管、气压平衡
12、弹开、振动、振动。
三、拓展提高
1、3000米 2、声音在缝中被吸收,有良好的吸音效果。
3、(1)接受由外耳接收的声波使耳膜振动并通过听小骨等将振动传播出去
(2)耳廓收集的声音进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传送到鼓室引起听小骨振动并将声波放大,然后传入耳蜗(听觉感受器),通过听神经传导到大脑形成听觉
(3)①有声定位作用。②有立体声效应。③可提高声音的分辨能力。④能改善音质,听起来更感舒适。
4、42.5米
PAGE
4(感觉世界)人的5个感觉,皮肤的功能。对热觉、触觉最敏感的部位。()嗅觉和味觉的形成。嗅觉的特点。舌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的部位。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3、5、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15)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米/秒。
5、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会产生反射现象叫回声。
6、 到达人耳的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达0.1秒以上,人耳才能区别出两个声音。(6、9)
第三节 耳和听觉(第1课时)
1、耳是人的 器官,它由 、 和 组成。
2、耳廓的作用是 ,经 、 的振动,将声音传入 。
3、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 细胞。当声音传至耳蜗,会引起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 , 细胞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了听觉。
4、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 的功能, 1、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3、5、12)形成听觉的部位
第3节 耳和听觉(第2课时)
2、声音的音调有高有低,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声音的3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12)
4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
第四节 光和颜色(第1课时)
1、 我们把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光在 中的传播最快,每秒达__________米。
3、 光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 一个时间单位。(填“是”或“不是”)。
4、 你知道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吗?
5、 你认为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光的传播是否要依赖于物质呢?
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4、光年
3、光的传播不需借助媒介,它可在真空中传播,并且传播的速度最快,为3.0×108m/s。(
第四节 光和颜色(第3课时)
1、你见过美丽的彩虹吗?你知道它有几种颜色?
2、你观察过彩色的物体在不同的光线下所呈现的颜色吗?其颜色是否会改变?
1、白色是由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复色光。依次序为:
2、光的色散的原因。(5)
3、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3)
不透明的物体反射与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4、6)
4、红外线和紫外线。(9)
3、太阳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透过红玻璃,你在光屏上将看到的颜色是( )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绿色
4、舞台上有一身着黄色上衣和绿色裙子的姑娘在跳舞,当用黄光照射时,她的上衣的颜色是( ),裙子的颜色将会是( )。
A.黄色 B.黑色 C.绿色 D.白色
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1课时)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是否也能反射呢?
2、如图;AO是 ,OB是 ,点O是 ,ON是 , ∠AON是 ,∠BON是 , ∠AON与∠BON的关系是 。
3、光射到平面镜表面产生的反射是 ,光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产生的反射是 。
1、 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
2、 镜面反射将平行光反射后平行射出,而漫反射将平行光反射向各个方向。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一束平行光竖直入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则反射角是( )
A.0° B.180° C.45° D.90°
7、光线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与平面镜成60°角,当入射角增大5°,则( )
A.反射角为65°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10°
C.反射角为35°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5°
8、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公园里盛开的鲜花,这是由于光在鲜花表面( )
A.产生镜面反射 B.产生漫反射 C.被吸收 D.产生色散现象
12、完成下面(a)、(b)的光路图。13、画出上图中的平面镜。
图
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5、8)
2、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应用:
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3课时)
1、 将一根筷子斜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在盛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枚硬币,看上去杯底的硬币比实际深度深一些,还是浅一些?
1、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第4节 眼和视觉(第1课时)
1、一种物质斜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出 现象。
2、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的。
1、 两种透镜的定义。(7)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3、凸透镜成像实验与规律。:
第六节 眼和视觉(第2课时)
1、 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应用原理。
2、 眼球的结构、眼球的折光系统及成像原理。
3、 近视眼、远视眼看物体的特点及矫正。
(第七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人们通过各种感受器获得外界的各种______,通过______进行处理后,作出相应的反应或发出相应的信息。
1、 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知道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一些方法。了解电磁波及其应用。
EMBED PBrush七年级科学(下)第一章练习
一、选择题
1、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2、晚上入睡的人被蚊子咬醒,这是人的什么感觉在起作用?( )
A、视觉 B、触觉 C、嗅觉 D、听觉
3、伞兵从飞机上跳下,下方正好有个湖,在下落过程中伞兵在水中的像会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消失
4、听小骨位于耳朵内的部位是( )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鼓室
5、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图1的标志,它表示的意思是( )
A、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B、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C、此地有乐队出租车 D、禁止停车
6、入射光线与平面镜为30°时, 反射角是( )
A、30° B、60° C、90° D、120°
7、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要使底片上能够成清晰缩小的像,物距u和焦距f满足的关系是( )
A、u<f B、u=f C、f<u<2f D、u>2f
8、某同学在观看平静的湖水里慢慢游动的鱼,同时他还看到湖面上映出的岸边的大楼,他看到的鱼和大楼是( )
A、大楼是实像,鱼是虚像 B、大楼是虚像,鱼是实像
C、大楼和鱼都是虚像 D、大楼和鱼都是实像
9、集邮爱好者为了能更清晰地看到邮票的画面,常用放大镜来观察,他看到的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10、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 接通电路, 电铃发出声音, 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掉时, 将发生( )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只见电铃振动, 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不见电铃振动, 但能听到声音
11、一束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正确的图示是( )(上方是空气,下方是水)
12、放幻灯片时幻灯片距离幻灯机镜头30厘米,幻灯机镜头焦距是( )
A、60厘米 B、40厘米 C、10厘米 D、以上均不对
13、下列光路图中,哪个是错误的?( )
14、眼球的功能是( )
A、折光和感光 B、感光和产生视觉 C、产生视觉 D、折光、感光、产生视觉
15、在物体由远处沿凸透镜的主光轴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实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A、像到透镜的距离增大,像也增大 B、像到透镜的距离增大,像变小
C、像到透镜的距离减小,像变大 D、像到透镜的距离减小,像变小
16、调节电视的音量旋钮是在调节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7、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18、AB是放在平面镜前的物体,A’B’表示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正确的图示是( )
19、如图所示,有束光线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光斑将(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动 D、无法确定
20、在下列事例中能看到物体实象的是( )
A、欣赏鱼缸中的鱼 B、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胚芽 C、看电影 D、平面镜里的像
2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时,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实像
22、某校学生毕业时摄影留念,全班合影后,用同一照相机改拍个人校园纪念照,这时应该( )
A、把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同时缩短暗箱的长度 B、把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同时增大暗箱的长度
C、把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同时增大暗箱的长度 D、把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同时缩短暗箱的长度
23、戴兰色镜片的眼镜看红领巾是( )
A、红色 B、兰色 C、黑色 D、紫色
24、早晨看到草上的露珠映在日光中能呈现鲜艳的颜色,而且颜色随视线的方向而改变,这是因为( )
A、 露珠晶莹,日光强烈刺眼,使视觉受到影响,看到眼前五颜六色
B、 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D、视线方向不同,看到露珠背后不同的颜色
25、 如图,人眼看不见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 )
A、 a物体 B、b物体 C、c物体 D、a、b、c三物体
26、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物体从距透镜15厘米处沿透镜主光轴远离,移动到距透镜40厘米处的过程中,物体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
A、逐渐增大 B、先减小,后增大 C、逐渐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
二、填空题
1、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包括 、 、 、 、 等
2、皮肤能感受冷、热、痛等刺激,即有 觉、 觉、 觉、 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
3、舌能辨别四种基本的味,分别是 、 、 、 ,对甜味最敏感的是 ,苦味最敏感的是 ,酸味最敏感的是 ,咸味最敏感的是 。
4、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 神经末梢比
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对 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5、声音是由于 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
6、声音是靠 、 、 等物质作介质进行传播的。声音以 的形式通过 将 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7、声音在 中传播最快, 中次之, 中传播最慢。
8、耳的结构包括 、 和 。
9、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为 、 、 。
10、遇到巨大的声响时,要迅速 。
11、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 分贝,居民居住区,白天不超过 分贝,夜间不能超过 分贝。
12、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纸片划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就越高,也就是说发出的声音的 就越高。
13、我们往往根据说话人的声音就能知道是谁在讲话,这是根据 特征来区分的。
14、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是沿 传播的。
15、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而在水中每秒传播距离只有真空中的 。
16、光年是 单位,指光在一年里传播的 。
17、光谱的颜色依次为 、 、 、 、 、 、 。
18、太阳光通过玻璃后呈现红色,则玻璃是 颜色,一面旗子能全部反射黄光,则旗子是 颜色,一张纸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反射,则纸是 颜色,地块布几乎将所有色光吸收,则布的颜色是 颜色。
19、光发生反射时, 光线与 光线、 线在同一平面上; 线和 线分别在 线的两侧; 角等于 角。
20、物体对光的反射有 反射和 反射两类。 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反射和 反射都遵守光 。
21、坐在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因为发生了光的 反射,而当黑板某部分出现反光现象是由于光线射到这部分时发生了 反射。
2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度,则入射角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23、眼睛中的视网膜相当于 ,物体在视网膜中成的像的性质是 、
的 像
24、当你唱歌时,用手摸颈部的喉咙时,可感觉到 ,这个现象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而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 。
25、用铅笔的笔尖垂直接触平面镜,笔尖距笔尖的像6毫米,则平面镜玻璃厚 毫米。
26、下面是眼球的结构简图:
(1)A是 眼的结构图 B是 眼的结构图 C是 眼的结构图
(2)远处物体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方的眼,称近视眼,可配戴 透镜纠正。
27、在岸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这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
28、眼球的折光系统包括 、 、 、 。
29、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
30、一条光线垂直平面镜入射,反射角是 ,若入射方向不变,要使反射光线改变60度,则镜面应转过 度,此时的入射角是 度。
31、“猫眼”实际上就是安装在房门小空内的一枚 镜,所看到的“来访者”是 立的、 的、 像(填:“正”或“倒”;“放大”或“缩小”;“实”或“虚”)。
3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如果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_____中不能传播。
33、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就能看见它,这是由光的___________引起的;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能从各个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光射到黑板上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三、实验题、作图题:2
1、在利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①某同学只能在光屏下边缘看到一个残缺的像,这是由于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如果不改变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只移动烛焰,欲使像移到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向________移。
②另有一位同学,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再有一位同学在光屏上形成了烛焰清晰的像以后,用不透明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问:这时光屏上 ( )
A、 像全部消失 B、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C、像的下半部消失 D、仍有整个像,但比原来暗一些
2、如图,请在图中画出a、b两条光线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AB的像
经凸透镜PQ折射后的光线。
4、在下图所示的方框中,画出适当的光学器件
5、完成光路图
6、已知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S·
S1·
HYPERLINK "http://images./imgres imgurl=http://www./2003/images/jl/j32.gif&imgrefurl=http://www./2003/jtbz.asp&h=67&w=75&sz=2&tbnid=fUtEuWF2BgAJ:&tbnh=60&tbnw=67&start=1&prev=/images%3Fq%3D%25E4%25BA%25A4%25E9%2580%259A%25E6% INCLUDEPICTURE "http://images./images q=tbn:fUtEuWF2BgAJ:www./2003/images/jl/j32.gif" \* MERGEFORMATINET
图1
F
F
QQ
P
a
b1.1感觉世界(1)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说出人体主要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情感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皮肤感觉的特点。
重点:人体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学会用实验归纳的方法探究问题。
难点:学会用实验归纳的方法探究问题。
教学设计:
引入
1.你注意过你的周围环境吗?看到了什么?
(1)天空有什么变化?
(2)地球上有哪些变化?
你能根据看到的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吗?
2.(1)春天来了,白花盛开,莺歌燕舞,时而又会闻到诱人的芳香,所有这些奇妙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身体有哪些器官具有这种功能?
(2)如果失去了感觉,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
科学探究
一、自然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阳光、温度、食物、水等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生物必须很快地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图: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能感觉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人有皮肤感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环境的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2.讨论: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相同吗?
(2)小明为什么要戴耳机欣赏音乐?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两人一组,其中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个拿出一个物体的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及粗糙程度。
让学生归纳:说明皮肤有冷热觉、触觉等感觉功能。
2.学生上讲台演示:3只烧杯内分别盛有热水、热水、温水,让一位学生两手同时伸入热水和冷水中,说出感觉。一段时间后,将两手同时浸入温水中,此时左右感觉如何?
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冷、热感受器并非感受物体温度的刺激,而是感受皮肤散失或得到热量的速率变化。
3.每位学生用铅笔轻轻地点手背、手臂、手指等处和重重地扎手背,感觉如何?学生讨论、归纳。
结论:皮肤还存在疼痛。
讨论:
1.你能比较痛觉与触觉恶毒区别吗?
2.人体的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四种。你认为这对身体的健康生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人体的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实验和归纳的探究方法。人体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和学会用实验归纳的方法去探究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堂练习:
1.抚摸一般用手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 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 ,因为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该题选自于《精讲精练》P2页第1题改编而成)
2.人体皮肤最薄处是( )
A.眼皮 B.手掌 C.脚背 D.面部
3.A、B、C三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你把左手浸入A盆、右手浸入C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B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
A.两手都感觉冷 B.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C.两手都感觉温 D.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巩固拓展:
1.1感觉世界(2)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掌握嗅觉、味觉的特点。
2.情感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掌握嗅觉、味觉的特点。
重点:嗅觉、味觉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
引入:
1.人体的感觉器有眼、鼻、皮肤等器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皮肤只有冷觉和热觉感觉功能
B.人的皮肤除冷觉和热觉外,还有触觉功能
C.人的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
D.皮肤的感觉功能中,触觉和痛觉是相同的
科学探究
今天是小刚同学的生日,同学们为了向他表示祝贺,特地买来一只蛋糕。当打开盒子时,大家马上就感觉到新鲜蛋糕的香味。假如你在这样的场合,你是如何感觉到这种香味的呢?这种属于什么感觉?
一、鼻和嗅觉
介绍课本图1-3,用鼻子闻蛋糕的香味。(嗅觉感受器)
1.嗅觉的形成
环境中物质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从而形成嗅觉。
2.嗅觉的特点
实验探究
分组:每组桌面上分别放有盛有酱油、食醋、黄酒、自来水的4只棕色小玻璃瓶,让学生进行辨别。
(1)每个人的嗅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介绍图1-4,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2)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也会产生疲劳。
举例:当走进一个喷上香水的房间里,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水味了等。
(3)一般情况下,小孩的嗅觉比大人要灵敏,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减弱。
(4)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
二、舌和味觉
1.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观察:让每位同学准备一面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尖的表面形态特征。
2.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
这些小凸点叫舌乳头,舌乳头内藏有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3.舌头表面约有一万个微小的味蕾。
4.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经大脑分析,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实验探究:
1.器材:4只盛有少量清水的干净小玻璃杯,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4根吸管。
2.设计实验探究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
3.实验步骤:
(1)将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分别放入4只盛有清水的小玻璃杯中使其溶解。
(2)用吸管分别慢慢地吸入不同液体从舌尖到舌根流动,将感觉到的味道分别填入图中。(注意:一次完成后必须漱口。)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嗅觉、味觉的形成和特点。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堂练习:
1.分布在舌乳头内的味蕾是一种( )感觉器。
A.触觉 B.温觉 C.湿度 D.化学
2.人的舌头上有一些味蕾分布区,各区味蕾相对应的味道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试回答:对甜味最敏感的是 ,对酸味最敏感的是 ,对苦味最敏感的是 ,对咸味最敏感的是 。
3.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
巩固拓展:
2.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和方法:设置一系列启发式实验,让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学习科学的价值,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仪器:橡皮筋,小电铃,玻璃钟罩,水槽,喇叭,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让学生听一些声音,然后询问学生:
1、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产生之后又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里的?
二、声音的产生
【实验1】将事先准备好的橡皮筋扣在课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听: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 你听到声音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橡皮筋停止振动之后你还能听到声音吗?__________________。
(4)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每位同学将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的喉部,然后发出声音,实验几遍之后回答
1 发声时你的喉部在做怎样的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发声时也这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你能举出其他生活中发出声音的例子吗?找出共同点?
音响,翻书,写字(粉笔)……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
现在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那么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人的耳朵里的呢?
【实验3】声音的传播P7-P8
【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能在空气中传播。
【思考】一些科幻片里真空是可以听到声音的,真的可以吗?
【实验4】(1)敲击桌面
(2)土电话(课前叫学生在家里做好)
【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提问】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吗?
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给学生准备防水表,听诊器等器材)
【得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结论】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同时,也说明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物质(如: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的。
那么到底声音是怎样在物质当中传播的呢?(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来。)
四、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实验5】水面波实验P9一。
让学生回答软木塞为什么会振动?(指导学生说出:点击处水面的上下振动带动周围水面跟着振动,这种振动传到木塞处时带动木塞振动。)
告诉学生:在物质当中的这种传播形式我们称为波, 刚才点击水面引起水面振动并向外扩散的圆形波纹我们叫做水面波。
【实验6】声音传播形式的实验P9二。
让学生回答火苗为什么会振动?(使学生说出:喇叭振动带动周围空气跟着振动,这种振动传到火苗处带动火苗振动。)
【提问】根据刚才水面波的特点想想声音的传播特点
引导学生得到:跟水面波一样, 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我们叫做声波。
声波的用途:超声波粉碎胆结实(B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
五、声音传播的快慢
【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如果我们把木塞放得离点击处远一点,那么它开始振动的时间会怎么样?
【得出】波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声音传播的快慢:
1、温度: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温度上升1℃,速度提高0.6m/s
2、介质:固体 液体 气体(由快到慢)
在15℃的空气中,为340m/s(记住)
【思考】对着山崖高声喊叫,你会听到什么 查阅资料,尝试解释原因.
回声: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要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到我们的耳内,就是回声.(举例参考<<精讲精练>>P3)
六、课内补充练习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真空中不能传声
B:固体传声比液体传声慢
C: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物体振动一旦停止就不能听到声音了.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为340m/s
【解释】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且要通过介质传播.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在15摄氏度时为340m/s.声源振动停止后,声法还会继续传播,声音还会听到.而故选项中,B,C,D均错误,而真空里没有介质,不能传播声音,所以A正确.本题选项为A.
2、老师在教室里讲课,听不到回声,原因是( )
A、教室的窗户开着,不存在回声
B、教室的墙壁把声音全部吸收了.
C、老师发出的声音被同学们的衣服全部吸收了.
D、回声比较弱,而且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解释】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要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到我们的耳内,就是回声。因此老师在教室里讲课时肯定存在回声,听不到回声的原因:1、由于回声比较弱;2、我们人耳的要分辩回声,必须使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
耳和听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科学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
教学重点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
教学设计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 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课件,模型】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16耳的结构
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耳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半规管
内耳:前庭、耳蜗、咽鼓管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最好结合投影片)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 1、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浅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
二、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来听
1、 提出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来听?
2、 建立假设
① 用两只耳比用一只耳收集到的音量要大
② 用两只耳来听可能跟辨别声源的方向有关
③ 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耳边的声音
……
3、 设计实验方案
目的 实验方案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
4、 检验假设 得出结论
根据声音到达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5、 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双耳效应祥见《精讲精练》P5页)
三、巩固小结
例题
1、 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捂紧双耳,这是为什么?分析和答:因巨声会形成耳膜的内外压力差、导致鼓膜破裂,因此,张嘴、捂耳是为了防止巨声造成的耳膜内外的压力差,压破鼓膜。
2、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析汽车行使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位于耳的 。
分析和答:本题考察耳的结构及其功能等知识。耳分为外、中、内耳。中耳由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汽车行使速度变化和上、下坡都将刺激位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感觉,因此本题答案是前庭和半规管。
四、巩固拓展:
耳和听觉(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2、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重点
乐音的三个特性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设计
一、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概念: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乐音。
1、音调
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
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一般用音阶表示:
【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
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
【实验】阅读表格:利用音频发生器测人耳收到声音频率范围。
由f=10h开始,慢慢增大频率,开始听到声音,记录f低,继续增大至开始听不到声音,记录f高
(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2、响度:
影响响度大小的三个条件:(通过教室里老师说话的例子)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3)与不同的人有关
响度是人耳主观感觉的音量强度,既听觉上感受声音轻和响的程度,取决于频率、声强和声波的波形。
【实验】讲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弹开的幅度。
读P16图表,了解响度的大小(分贝)对人体的影响。
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影响。
【小结】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音调高低用音阶来表示
频率的概念,超声波次声波的区分
响度的三个特点及定义,分贝的概念。
音色:提出“让耳朵飞起来”的实践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去音乐教室研究。
二、噪声污染
1、声音按人们的喜好感觉,可分为乐音和噪声。
噪声对人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损伤,如噪声性耳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理想工作环境是40db以下。
2、噪声的产生及控制
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3、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P17讨论题,见书上。
噪声减弱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耳朵处减弱
分辨哪些是噪声:
(1)法律规定的各种场合的噪声标准。
(2)噪声的相对性,妨碍他人学习生活工作的也属于噪声。
(3)噪声的危害。
4、如何控制噪声。
从三个角度着手,学习自己搜集资料或者参考老师提供的网址。
(1)防止噪声的产生:现有的采取的措施。
没有的该如何去做?
(2)阻断声音的传播:吸收声音的设备装置
(3)防止声音进入耳朵:保护人群。
5、目前国内外对噪声污染的治理状况,新的时代,科技产品是否有带给我们噪声污染(手机、电脑……)
另:1、建筑学中的声音的特点的利用。
国内: 古代:
国外: 现代:
2、超声波,次声波的功能和人们的利用。
例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人说话和唱歌时的发声靠自己声带的振动
C、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时,无法直接对话
D、 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在振动,而蝴蝶的翅膀不振动
解析:前三句都是正确的,答案是D,原因是蜜蜂飞行时翅膀大约每秒振动300~400次,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而人的耳朵能感觉到的声音是每秒振动20~20000次的范围,所以人凭听觉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的振动次数不在人的听力范围内。
三、巩固拓展:
4.4光和颜色
教学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教学重点
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难点
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准备
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
一、光源
[提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
[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
[得出]: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
[提问]: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二、光的传播途径
[设疑]: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
[提问]:你能否举出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学生举例)
[媒体展示]: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雨中车灯的光束;
[实验探究]: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光线
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应用吗?
讨论:你们平时整队时,你们需要将队伍排整齐,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队伍是否排整齐的?
1、 步枪瞄准(展示图片)
思考:射击时瞄准,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尖星、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了,这是什么道理?
2、激光准直
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凿火车隧道时最怕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的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
3、小孔成像
展示小孔成像实验。
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五、光的直线传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1、影子的形成
展示几个影子图片。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光是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思考:如光的传播路线是曲线,想想会有影子吗
怎么样的物体会形成影子呢:
演示:分别将一个玻璃片和一个铁盒子放在了光源前。
观察:哪个物体形成了影子?
想想: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形成影子?
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2、日食、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
六、光的传播速度
自然现象:在雷雨交加的天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闪电、听到雷声,你记得是行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吗?为什么呢?
光能从太阳传到地球,说明光能真空中传播,在真空中的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
课堂小结:
1、 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
3、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步枪瞄准。激光准直。
4、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
巩固拓展:
4.4光和颜色(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 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3、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教学重点
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准备
三棱镜、肥皂泡泡盒、三张玻璃纸(红、绿、蓝)
教学设计
[准备引入]
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课题揭示]
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来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课展开]
一、 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
二、看不见的光
演示:用摇控器转换电脑,让学生思考,摇控器是什么实验转换的?
提问: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
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提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三、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展示图片:展示几幅有关各种物体颜色的图片
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1)、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演示:课件演示各种光的反射与颜色的关系。
讨论:现在你能说说: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黑色的布为什么呈黑色?
2、透明物体的颜色
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
小实验:每个小组中的一个同学用一幅自制的眼镜,观察一张白纸。
现象交流:
思考:你认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形成,是因为对太阳光的反射还是某种色光能透过形成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如: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
观察:我们的教室玻璃窗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玻璃?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思考: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是较暗?为什么呢?家里物体的颜色有变化吗?
巩固拓展:
1.5光的反射和折射(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推理过程。
2. 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4.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5.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6. 教学难点:光反射的光路图。
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练习)
1.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光在空气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 里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光通过的路线叫做光线,它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思考)若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里,这束光线将怎样传播呢?
(科学探究)
1. 把一支用铝箔罩住的手电筒放在黑暗房子里的桌面上,然后在手电筒的前面放一面镜子。
观察:从驴箔孔中射出的光会改变传播的方向。
2. 试着移动镜子,使光照到房中不同的物体上,原先不发光的物体你也能看到。
实验表明:
1. 光的发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出示投影,用光线来表示手电筒光来的路径。
2.(1)射入镜面的光线AO叫入射线。
(2)从镜面返回的光线OB叫做反射光线
(3)O点叫入射点,通过O点并与镜面垂直的线ON叫做法线
(4)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α叫入射角,反射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β叫反射角。
提出问题:α与β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探究)
演示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亦可配合多媒体课件研究。
指导学生观察:(1)三线;(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关系;
(2)两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3)改变反射光线所处的平面观察反射线,说明什么;
(4)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大小是否改变。
一、光的发射定律
(实验结论)
1. 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2. 几点说明:(1)反射角的大小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故光的反射定律中应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反射角、入射角分别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光路是可逆的。
3.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1) 已知入射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
(2) 已知反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入射线
(3) 已知入射线和反射线,画出镜面
(讨论)
1. 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的表面,你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2. 一束太阳光斜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动手做一做,得出: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课内补充练习)
(例1) 如图所示,完成光路图。
【解释】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S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时反射光线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题选自于<<精讲精练>>P12第1题改编而成)
(例2)如图所示,光线AO斜射到镜面上,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例3)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
(例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 时,反射角也为20 B. 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将靠近法线C.入射角增大5 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题选自于<<精讲精练>>P12第2题改编而成)
【解释】光的反射定律告诉我们,入射角和反射角分别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选项A是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0 ,入射角为90 -20 =70 。故称反射角为70 。选项B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跟着减小,反射光线也将靠近法线,故是正确的。选项C入射角增大5 时,反射角也增大5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而选项D,镜面反射、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正确答案选B。
1. 一束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逐渐增大时,则( D )
A.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B.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逐渐增大
C.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逐渐增大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都逐渐减小,但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和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巩固拓展:
1.5光的反射和折射(二) 平面镜和球面镜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
2. 理解虚象的物理意义
3. 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象,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4.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练习)
1. 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完成下列光路图
3. 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叫做平面镜。平时照镜子时,看到的像有什么特点?
(科学探究)
一、平面镜
观察图1-40和图1-41。
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且像和物等大,但左右相反。
实验探究:器材,平玻璃板一块,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两支,小黑板一块,火柴。
步骤:按图演示
将小黑板挂上并画图
讨论:让学生做出结论。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象。
(2)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饿距离相等。根据眼睛怎样看到蜡烛火焰像,介绍。
2.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右图)。
(1) 蜡烛的光经平面镜反射进入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蜡烛的火焰S就好好象在S'点一样,S'就是通过平面镜所成的虚象。
(2) 虚象: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不能显在光屏上的像。
3. 平面镜的应用。
(1) 可以成像。
(2) 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指导学生阅读凸面镜和 凹面镜。(球面镜)
二 ,凸面镜和凹面镜
1. 凸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外表面的镜。
(1) 作用: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 应用:汽车观后镜(扩大视野)
2. 凹面镜――-反射面是球面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镜。
(1) 作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2) 应用:太阳灶,汽车前灯,手电筒反光装置等。
(课内补充例题)
(例1)一个人逐渐面镜,他在镜中的像如何变化?
【解释】平面镜成像,无论物体离镜面远近,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始综等于他人的大小,即大小不变,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答)他逐渐面镜时,根据成像特点,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始终等于他本人的大小。
(例2)汽车驾驶室旁的观后镜,其种类和用途分别是( B )
A.凸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B. 凸面镜,扩大司机的观察范围
C.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D.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解释】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利用凸面镜可扩大司机的观察范围。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但不能安装在汽车驾驶室旁作为观后镜。平面镜也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不能扩大司机的观察范围。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
(例3)某城市新建了一座大楼,外墙全部用玻璃和铝合金装饰,大楼造好了,非常气派,但是对面的居民发现一直到晚上七点家里都很亮,生活受到了影响,非常苦恼。你知道为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他们吗?
(课内练习)
1.如图所示,F在镜中像正确的是( )
2.下列关于物体在平面镜里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平面镜可能成虚像,也可能成实像,但与物体一样大
B.人的眼睛离平面镜的距离越近,所看到的物体的像的范围越大,故像比物体大
C.从小的平面镜里可以看大比镜大的物体,故像要比物体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 人站在平面镜前1.5米处,镜中的像离他本人3米远,如果他向镜子前进0.5米,则像离镜子的距离为1米,像的大小不变。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面镜成像及应用,凹面镜,凸面镜的特点。平面镜成像规律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外同步训练)
1.在平静的湖面上往往可以看到岸边树木的“倒影”,这是 ( B )
A.树木的影子 B.树木的虚像 C.树木的实像 D.树木在水面上的阴影
2.舞蹈演员在练功房练功,当她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镜中的像将 ( C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制成太阳灶,汽车前灯等,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为了确保安全,在交通路口的拐弯处,常安装大的凸面镜.
4.作出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
(深化提高)
5.如图时镜中看到的台钟的像,由图可知指针所指的时间是4:45。
6.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米处,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1米,则物体在镜中所成的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 ( B )A.1米 B.2米 C.3米 D.4米
7.太阳能焊接机采用的是下列哪种光学元件的原理 ( B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以上三种都不对
巩固拓展:
1.5光的反射和折射(三) 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目标
1.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2.理解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
3.理解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
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5.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6.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7.教学难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课堂教学设
(课前练习)
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我们将得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光的反射返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则进入水中,并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
2.将一根筷子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在水面开始弯折.
(计讲述一个故事)
儒勒·凡尔纳的一部小说《神秘岛》里,讲到几个主角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火柴和打火器,是怎样取火的。我们知道鲁滨孙是靠闪电帮忙的,靠闪电燃着了一株树木,——《神秘岛》里的新鲁滨孙,却不是靠偶然的外界帮助来取火。而是靠那位博学的工程师的机智和他对于物理学定律的渊博的知识。你如果看过这部小说,大概还记得那位天真的水手潘克洛夫打猎回来的时候看见工程师和那位通讯记者坐在熊熊的火堆前面的那种惊奇情形。“可是谁生的火呢?”水手问道。“太阳,”史佩莱回答。通讯记者并没有开玩笑。的确,使水手这样惊奇的火堆,竟是太阳生起来的。那水手惊奇得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惊讶得楞住了,甚至都没有想到问一声工程师。“这么说,你大概带着放大镜吧?”水手终于向工程师问道。“不,但是我做了一面。”说着,他把这面放大镜指给水手看。这只是两块玻璃,是工程师从他自己和史佩莱的表上拿下来的表玻璃。他把两块玻璃对合起来,中间装满了水,用泥土把接合缝粘好,——于是就得到一面地道的放大镜,工程师用它把太阳光聚在干燥的地苔上,就取得了火。
(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探究)
一,光的折射
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光进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思考)
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发生了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3.折射光线OC,入射光线AO和法线NO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OC和入射光线AO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4.折射角CON'和入射角AON: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CON'<∠AON.
5.改变α的大小,γ也跟着改变,即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增大或减小.当光垂直射到水面时,传播方向不变.若将水换成玻璃砖,结果和水相同.
(思考)若有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
请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得到结论.
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归纳,得出结论:
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课内补充例题)
(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物质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但始终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例2)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由水面处向上弯折,在河岸上看水中的鱼,比实际鱼的位置高一些,潜入水中的人看岸上的小树,比实际的要高一些,它们都是因为光的折射.
(例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在界面发生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如图所示.请指出反射角,折射角.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并确定界面是哪一条线,哪侧是玻璃,哪侧是空气.
【解释】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且当入射光线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将小于入射角.所以图中只要在MM'或NN'两侧找到两相等的角,则这两条光线即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另一条即为折射光线.从图中可知∠7=∠1,所以OC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AO为反射光线,界面为MM',且MM的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
(答)反射角为∠7,折射角为∠4,反射光线AO,折射光线OC,界面为MM',MM'的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
(例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C )
A. 通过潜望镜观察海上的船只
B. 看水中的游鱼比它的实际位置浅
C. 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
D. 通过汽车上的观后镜观看车后的景物
【解释】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本题A选项是通过潜望镜观察海上的船只,是光的反射现象.B选项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汽车的观后镜是凸面镜,也是光的反射.而在水中看到的游鱼比它的实际位置浅是游鱼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是发生的折射现象.所以正确答案选C.
(例5) 解释海市蜃楼的形成。
【解释】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其他透明物质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物质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种规律可用光路可逆来判断光的折射现象,规律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巩固拓展:
眼和视觉(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两类透镜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并能区分它们。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举例。
(3)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照相机,放大镜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设计
一、引入
[演示]: 1、用太阳光照射鸡毛等易燃物,不会燃烧。
2、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并将鸡毛等置于凸透镜的焦点处,过一会儿,鸡毛会燃烧起来。
[幻灯片]:展示照相机,幻灯机,简易望远镜等多中光学一起,使学生看到凸透镜的广泛用途并简述本节课的研究任务。
二、透镜
(一)透镜的形状
[幻灯片]: 放映各种类型的透镜,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1、这些透镜的共同点?
2、这些透镜的不同点?
[讲解]:根据学生回答,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两种透镜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
(二)主光轴,光心
[画图讲解]:什么是主光轴,主光轴的画法。
[演示]:将玩具激光棒发出的光对着光屏上有标记的圆点A上照射,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将透镜置于光源的和光屏之间,这时可看到经透镜折射后的亮点一般不再落在光屏的A点上,但移动透镜可使亮点与A点重合。
[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讲解]:此现象说明,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光通过这个点时不改变传播方向,从而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光心,光心的位置,表示光心的字母。
(三)凸透镜
[实验]: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结论]:凸透镜能将太阳光会聚于一点,即能将平行光线会聚成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实验]:将光源和白纸对调,移动白纸,看能否找到另一个焦点。
[结论]:能找到,并解释什么是焦点,焦距。
[作图]:画出凸透镜的截面图,主光轴,两焦点,并注上相应的字母。
[演示]:用激光演示仪演示让平行光线通过透镜,观察传播方向。
[作图]:让学生根据现象画出光路图。
[讲评]:教师讲评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并指出
1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画法。
[提示]:根据光路可逆的性质,将凸透镜置于凸透镜焦点处,通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
[结论]: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从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
[作图]: 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作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光路图。
[小结]:1、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2、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3、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四)凹透镜
[实验]:让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能否得到一个又亮又小的光斑。
[演示]:用激光演示仪演示让平行光线通过凹透镜,观察传播方向,并让学生画图。
[讲解]:1、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其反向延长线会交于一点,这就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画法。
[提问]:根据光路可逆的性质,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怎样?
[作图]: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作图示范,并让学生作图。
[小结]:1、凹透镜的虚焦点
2、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三 、巩固小结
引导学生将两种透镜的形状,焦点(虚实,个数)对光线的作图,作图法用列表法进行比较。
四、巩固拓展:
眼和视觉(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应用凸透镜结实人眼球的作用。
(4)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人眼球的成像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类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近视、远视的成因。
教学难点
眼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
一、人眼的结构
[演示]:出示眼球结构模型和挂图,将模型分开逐一讲解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并配以板书说明。
[板书]:
二、视觉的形成
[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类比]:让学生把眼球的结构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的各部分部件进行类比,初步体会人眼的作用。
1、人眼的折光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2、光屏相当于人眼中的什么结构?
3、凸透镜相当于人眼中的什么结构?
[课件]:用动画演示视觉的形成过程,并配以语言描述。
[板书: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及矫正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正常眼的结构、成像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比较。
[提问]: 1、近视眼和正常眼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2、近视眼和正常眼在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成像地方上有何不同?
[归纳]: 近视眼的成因和结构。
[提问]: 患了近视眼以后,往往要配戴眼镜,请同学猜想近视眼镜可能属于什么透镜?并说出理由。
[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课件演示]: 演示配戴近视眼镜的矫正光路图,并强调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 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提问并讨论]:对照近视的成因、结果及矫正的方法,请学生讨论远视的成因、结果及矫正方法。
[列表比较]: 近视和远视的区别:
近视 远视
眼球前后径 过长 过短
晶状体 曲度过大 弹性小
像落在视网膜的何处 前方 后方
看不清何处物体 远处 近处
矫正办法 戴凸透镜 戴凹透镜
五、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讲解] 虽然大脑中90%的信息来自人眼,但我们的视觉仍存在一定的限制。
[实验] 找眼睛的近点(按照课本P34的实验方法测量人眼的近点)
[实验] 找眼睛的远点(按照课本P35的实验方法测量人眼的远点)
[实验] 找盲点(按照课本P35的实验方法感受左右眼的盲点)
[实验] 让学生看课本P37的辨色卡,并讲解有关色盲的知识。
[讲解] 眼睛的疾病,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六、巩固小结
1、眼球的结构
2、近视、远视的成因。
四、巩固拓展:
1.7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知道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一些方法,清楚电磁波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设置一系列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知道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一些方法,并初步了解电磁波及其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我古代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学习科学,以后为人类造福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一段新闻片段然后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对学生回答肯定后提出像这样的信息我们每天都在不断的接受,因此人们常说,现在是信息化社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
二、什么是信息
学生看书思考、进行交流发言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信息就是对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的反映。讲解信息的特点,使大家从具体的图片、文字、声音、事件中形成了信息概念。
提出:大家最关心哪些信息?
在对上述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那么你们是怎样认识这些信息的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人们通常是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受器不断地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后,作出相应的反应或发出相应的信息。这可以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简单的说人们是通过获取、传递、处理信息来认识信息的。
指导学生读P.40方框图,让学生回答人们到底是怎么样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的?
三、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信息的技术.
让学生列举古代、现代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可分组比赛进行)
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古代信息技术:遥远的古代,通过手势、喊叫、形体动作来沟通;以后出现了语言、文字,人们利用龟甲、木片(又称简)、竹片(又称牍),以后,还用丝织品缣帛等等,把文字记录下来进行交流沟通。东汉以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信息的记载和传播有了轻便好使的载体,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烽火、击鼓、邮驿,信鸽等用来传递特殊信息……
近代信息技术:
摄影技术。使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变化过程中的图景得以留存。
电影技术。拓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人的想象力。即可以给人们艺术享受,也能够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发展记录变迁。
电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电话。使一个人的声音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甚至远隔重洋,清晰地响彻在另一个人的耳畔。顺风耳成为现实。
广播。最早的大众电子传媒,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一点对多点声音信息传播,使众多新闻信息及时传播到人们的耳畔。同时广播的出现,使人们拥有了能够以低廉价格获取各类信息的工具。对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促进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视。20世纪信息技术的一项重大成果。能够远距离传送,也能够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代表。包括信息技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
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
现代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采集信息的技术。各类传感器、雷达、遥测、红外遥感等各类先进技术。
其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提出:上面介绍的信息技术哪些用于获取信息、哪些用于信息传递、哪些用于信息处理的
获取信息的方法有: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雷达遥感遥测、人的感觉器官等。
信息传递的方法有: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磁盘、光盘、文字、计算机、人的神经等。
信息处理的方法有:磁盘、光盘、文字、计算机、人的大脑等。
四、电磁波
提问:当你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场欧洲足球赛时,你知道绿茵场是那些动人的情景是怎样传送过来的吗?
电磁波:电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载体。电视机、手机、收音机……都靠电磁波传播的。
种类: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光也是电磁波的成员。
应用:通讯、治病等。
讨论:1、飞机在起飞时,不允许乘客使用手机,这是为什么?
2、根据上题的讨论以及日常生活的经验,谈谈我们在认识信息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指导学生读P.41图1-69)
五、复习巩固
由学生自己归纳:人类是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的。
六、布置作业
调查:就你感兴趣的一种信息技术进行收集资料,然后写成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简介》的科技说明文,然后办一期板报。
调查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工作、学习和工业、农业、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七、课内补充练习
在我们看电视节目(只接天线,与有线电缆断开)时,如果附近有汽车路过或者有人使用电钻时,为什么电视屏上会出现成串的不规则雪花点,使电视图像受到干扰?你有办法使电视机不受这些电磁波的干扰吗?
【分析和解】由于汽车行驶时,或电钻工作时,会不断向外发出电磁波。电视机如果离它们很近时,这些电磁波就会被电视机接收到,电视屏上会出现成串的不规则雪花点,即电视原接收的信号受到干扰。加入有线电视网,用闭路电视天线可避免这些电磁波的干扰。
八、巩固拓展:
本章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感觉器官及其功能。
2、掌握声音的发生、传播及听觉的形成。
3、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定律。
4、从光的折射及其规律分析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
5、能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完成光路图。
情感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听觉和视觉的形成。
教学设计:
1、 本章知识结构:
2、基础知识:
(1)人们对环境的察觉视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来实现的。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物质并且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物质、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5)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且太阳光中还有不可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
(6)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照射到物体上而决定的。若物体是透明的,则它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若物体是不透明的,则它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7)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份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不可以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9)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屏上,称为虚像,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0)光的折射:一束光斜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进入另一种物质。
(11)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注:不可以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或“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2)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3)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 ff2f
u (14)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5)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近视可以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可以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巩固拓展: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课 题 1、4 光和颜色(1) 日 期 2004.2.9 总课时 6
教学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微机、投影机、学生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一、光源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在水中会折断等。问: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讲述:自然界中有大量与光有关的有趣现象,我们将一一学习。提问:1、你是怎么来区分白天与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演示:用激光电筒,将光的红点射到墙上。问:你们看到光了吗?看到光传播的路径了吗?你能否作出一种假设,假设光有空气中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二、光的传播途径举例:你能否举出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在什么情况下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有微小物质存在的环境。展示图片: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雨中车灯的光束;实验探究: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2) 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3) 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交流讨论:根据你的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各项:光可以发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征?光在这些物质中传播时,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践检验:老师准备三张带孔的纸板,中间还栓有细线,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观察一下灯光,我们看看他看见灯光时细线处于什么状态!(师生配合演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师演示:将光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的传播路线。从而强调“同一种物质中”问:光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你能用一事实说明你的观点吗?三、光线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课件展示:光线的表示方法: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和平行光线的表示。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三、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应用吗?讨论:你们平时整队时,你们需要将队伍排整齐,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队伍是否排整齐的?1、 步枪瞄准(展示图片)思考:射击时瞄准,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尖星、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了,这是什么道理?射击瞄准时的基本要领是:左眼闭,右眼睁,透过缺口看准星,对准目标三点成一线.2、激光准直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凿火车隧道时最怕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的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电脑展示:激光准直的过程。教师介绍:在安装北京饭店电梯时,怎样使80多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呢?工程技术人员用一束激光代替了铅垂线。在激光的帮助下,工程又快又好地竣工了小孔成像展示小孔成像实验。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实像与虚像: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能用光屏接受到,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一般是正立的,不能用光屏接受到,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四、光的直线传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1、影子的形成展示几个影子图片。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光是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思考:如光的传播路线是曲线,想想会有影子吗 怎么样的物体会形成影子呢:演示:分别将一个玻璃片和一个铁盒子放在了光源前。观察:哪个物体形成了影子?想想: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形成影子?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动画演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问:影子的长度为什么改变了?(动画分步演示说明光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人,在人身后形成影子,人与光源的位置改变,影子长度也在改变。)你知道古代的计时方法吗?学生回答。(古时人们在圆形石板上刻有表明时间的刻度,圆心立一小棍,从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的印在刻度上,由此可标示时间。“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长度,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极为短暂,后来人们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劝导大家珍惜分分秒秒。)4、日食、月食动画展示: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五、光的传播速度看看你的记忆能力:光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是多少?(1、5亿千米)你认为光与声音的传播速度哪个快?你能用一个自然现象说明你的判断吗?自然现象:在雷雨交加的天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闪电、听到雷声,你记得是行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吗?为什么呢?讲述: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光的速度是极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许多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准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光能从太阳传到地球,说明光能真空中传播。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地球上任意最远的两点之间光走一走只需1/15秒,眼睛眨一眨要1/10秒。可见光速之大。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以1000km/h的速度行驶的赛车不停的跑,要经过十七年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科学探究: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课堂小结: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步枪瞄准。激光准直。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
\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课 题 1、4 光和颜色(1) 日 期 2004.2.10 总课时 7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分析 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学生准备:三棱镜、平面镜、肥皂泡泡盒, 太阳能计算器、光盘、颜料工具一盒、每组同学做一幅太阳镜:红、黄、绿、蓝。课前做好用平面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课题揭示]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来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展示图片:彩虹图片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新课展开]一、光的色散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能看到几种颜色。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红、蓝——品红色 红、绿——黄色 绿蓝——青色 红、绿、蓝——白色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盒里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小组实验:每个同学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红、蓝—— 绿、蓝—— 红、绿、蓝——与色光的混合结果一样吗?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课件演示:颜料三原色的混合结果。四、看不见的光演示:用摇控器转换电脑,让学生思考,摇控器是什么实验转换的?问: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回忆: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吗?20——20000HZ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小实验:每位学生用自己做的有色眼镜观察放于太阳光下的一张白纸,观察白纸呈什么颜色?五、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展示图片:展示几幅有关各种物体颜色的图片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 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演示:课件演示各种光的反射与颜色的关系。讨论:现在你能说说: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黑色的布为什么呈黑色?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小实验:每个小组中的一个同学用一幅自制的眼镜,观察一张白纸。现象交流:思考:你认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形成,是因为对太阳光的反射还是某种色光能透过形成的。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如: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观察:我们的教室玻璃窗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玻璃?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思考: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是较暗?为什么呢?家里物体的颜色有变化吗?课堂小结:
PAGE
1第四节、光和颜色(第二课时)
课题 第四节、光和颜色(第二课时) 日期 2005.3.0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2、了解太阳光除七色可见光以外还有彩色光带红光以外的红外线,紫色光以外的紫外线。3、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成因。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器材:投影机、三棱镜,红、绿、蓝三块有色玻璃片,剪了略大于三棱镜底边形状的报纸一份,红、绿、蓝、黑四色纸各一张。学生自做P22图1-29《太阳光的色散实验》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一、引入:问: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新课:光的色散 演示实验1:在投影机上放报纸,在报纸被剪掉的部分上放三棱镜,把投影机的白光当太阳光源使用,在投影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的明暗与报纸被剪掉部分的大小有关与投影机的焦距无关)
让学生观察彩色光带的颜色排序,从而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如红光、蓝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学生回家做:阳光下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在杯子影子的一侧你可以发现什么呢?看不见的光自学这部分内容后回答什么是红外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什么叫紫外线,它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有何用途?物体的颜色实验:光的颜色 用投影机代替太阳光,在报纸被剪掉的部分上放三棱镜,白光通过三棱镜,经分解后投在屏幕上。前后用红、绿、蓝三块有色玻璃片挡在三棱镜的正上方,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学生小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颜色。在屏幕上分别按序贴上红、绿、蓝、黑四色纸各一张,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学生小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作业:学生回家做实验P24思考1、2。 报纸剪掉部分的大小和安放位置可适时调整,如果有阳光也可演示P22图1-29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色带用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
课后反思 优点:教学思路明确,广泛运用讨论式学习及自学,实验可见度高。缺点:缺少变化及暗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