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9 16: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深圳市罗湖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2018年1月24日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一般认为战国时代已出现了有封闭结构的市。市的四面有围墙,墙的中间有门,称“市门”,市中有“十”字街连通四面的“市门”,其中以南门最为重要。《韩非子,内储说上》说,宋国太宰派少庶子(家臣)到市上去,回来后问他“何见于市”,回答说:“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正因为南门最热闹,所以那里就经常成为公布赏格的地方。《史记:商君列传》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于变法令未下达时,为取信于民,“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这里的南门不是城门,是市门。
西汉时,长安出现了对称的东西两市制度,《汉书·惠帝纪》谓惠帝六年夏六月,“起长安西市”,此时建起西市,说明东市早已建成。这应是市制的进一步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这种两市制度在唐朝的长安还沿用着。《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似乎北朝时东西南北四方都有市。
据记载,长安的西市由六个市组合而成,东市有三个市。班固《两都赋》有“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的说法,说长安东西两市的九个市各按商品的“货”来区别,又按“里”(每个市以“十”字街为界,划分成四个里)中的“隧”(小路)来分设各种同类货品的列肆。
晚唐时曾出现过一种特别的“宫市”,《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德宗贞元十三年说:“比岁以宦官为使,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韩愈《顺宗实录》评论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卖炭翁》就是形象描绘“苦宫市也”的诗。所以宫市并非正常的集市交易,而是强权的掠夺。
市的格局,大约在北宋中期有了变化,开始由封闭式设置逐渐转向以酒楼或茶坊等为中心的新的开放式的街市格局。这种格局在宋人张择端所绘之《清明上河图》中有着形象的展示。在图中可见沿河多设有酒楼商铺,还有戏台等,商业区已和民居融合为一体,买卖没有了时间上的限制。这种城与市融合的新格局已非常接近现代意义的城市格局了。
(节选自陈璧耀《说“市”》,《咬文嚼字》2011年第12期)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已出现了四面有围墙,墙的中间有门,呈封闭结构的市,这是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得出的通行看法。
B.市有“十”字街连通四面的“市门”,由于南门最为热闹,成为公布悬赏标准的地方,因而也成为最重要之门。
C.《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所在——都市南门,既是市门,也是城门,因而人多热闹。
D.长安早在西汉时就出现了东西对称的两市制度,这是商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史记·商君列传》中“徙木立信”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因为南门最热闹,所以那里就经常成为公布赏格的地方”。
B.班固《两都赋》有“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的说法,说明长安两市各有九个市,又按商的“货”及“里”来分设各种同类商品的店铺。
C.《资治通鉴》《顺宗实录》和《卖炭翁》三则材料,都能以详实的资料说明,宫市并不是正常的集市交易,而是强权的掠夺。
D.文段从三个历史横截面勾勒出市的沿革脉络:由封闭的市发展到东西对称的两市,再发展到开放式格局的街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安在西汉时出现的对称的东西两市制度,无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B.《木兰辞》中的四句诗,能够证明南北朝时东西南北四方都出现了现代意义的贸易市场。
C.市的封闭结构满足不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区与民居融为一体,则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贸易没有了时间的局限,城与市融合为一体的新格局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意义的城市格局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8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击空明兮溯流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B.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C.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D.哀吾生之须臾
哀民生之多艰
5.下列对原文中加波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农历每月十六。纪日的用字还有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月末)。
B.孟,古人以伯、仲、叔、季或孟、仲、季为兄弟排行,“孟”与“伯”均说明排行老大。
C.下,战胜、攻下,与之同义的还有“既克,公问其故”的“克”、“破荆州”的“破”等。
D.槊,长矛。“横槊赋诗”即横执长矛昑《短歌行》,这是描写曹操的“雄壮”形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箫声的描写,既有对音乐形象的描摹,又有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比较而言,对音乐形象的描摹详而对音乐效果的渲染略。
B.吹箫之“客”回答苏子的话,先将曹操的生命精彩推到极致,后用“而今安在哉”转折,揭示出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C.苏子开导“客”的话,以“水与月”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观照世间万物,得出“万物与我皆同、无须艳羡”的结论。
D.全文以“乐”为起始,以“喜”收束,中间夹杂苏子与“客”各自的哲学观点,结构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完全一致。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注】①绛、灌、东阳侯、冯敬:指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均为西汉开国功臣。②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B.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C.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D.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拜,古代指授予任命官职,同样意思的词语还有“征、辟、除、迁、授”等。
D.崩,古代称帝王的死,古人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用山塌下来作为比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博学多才,越级升迁。他十八岁时就因为善于吟诵诗文而闻名于河南郡,后被廷尉吴公推荐召到中央政府,二十余岁就被任命为博士。
B.贾谊议政遭谤,被贬长沙。他作太中大夫时参与政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得到汉文帝赏识,但遭到权贵毁谤,被文帝疏远,外放到长沙。
C.贾谊通晓鬼神,折服文帝。他任长沙王太傅期间,被文帝召回长安,文帝向他询问鬼神之事,贾谊回答时,文帝听得入神,挪动座位,靠近贾谊。
D.贾谊有远见卓识,以国为重。他任梁怀王太傅期间,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多封诸侯,会给国家带来祸患。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题
拟嵇中散咏松诗①
谢道韫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②。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注】①本诗是作者模仿嵇康的《游仙诗》而作,她倾慕嵇康,赞扬其无所畏惧的高尚人格。②王乔:传说中的仙人。《淮南子·泰族训》:“王乔赤松……蹑虚轻举,乘云游雾。”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二句用语古朴浅切,写出了山上的松树隆冬不凋、鲜洁苍翠的样貌,从而初显松树节操。
B.“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二句中“万仞条”,极言松树高大的特点,诗人为此特意选取了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
C.“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二句意思是自己不能腾身高飞,焦灼等待仙人王乔来接引,给诗歌蒙上缥缈浪漫的色彩。
D.这首诗体制短小凝练,简短八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摹景咏物,富丽精巧,雕琢之迹全无,呈现出一派情境浑融的意境。
E.这虽是首咏物诗,但人的活动始终参与其中,从遥望,到休憩、瞻看,再到腾跃、顿足,诗人形象鲜明,情感抒发自然。
13.谢道韫在这首咏物诗中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的手法,将掉落的桑叶暗比女主人公的人生。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追求高洁的品格和至死不悔的心迹。
(3)《岳阳楼记》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月夜的美景。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与自己交往的人都是有识之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唐诗里的陕西:王维笔下的辋川
张孔明
每年的秋天,我总爱偕朋带友,去蓝田辋川游玩。辋川名气不大,可王维名气大呵!王维是盛唐大诗人,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他的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挂冠而退,隐居于辋川别业,率意于竹溪松林,吟诗作画,其乐陶陶。其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诗,就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然主义的描写,产生了浪漫主义的画面:一阵好雨,荡去了灰尘;树木花草,豁然清新;雨后黄昏,秋意宜人;山川静美,满目空寂。晴空如洗,松林如黛;明月高悬,清辉低泄。一脉清泉,缓缓流动;水清见底,水流石白。水滨竹林,郁郁青青。竹丛笑语声喧,农家少女欢快,她们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莲花亭亭,莲叶田田;渔船游来,波涌莲开,打鱼人要抛锚下船了。任凭春天的芳华消逝吧,眼前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屈原笔下的王孙说“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维却要留下来,享受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这样的诗情画意,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心向往之。要是在一千二百年前,可以约诗朋画友,买舟而往。沿灞河逆行,取辋河逆进,穿峡谷逆上,东踅西荡,渐入佳境,隐约看见草堂了,那便是王维的别业了。仅行30里,却别是一方天地。身临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当年王维的挚友裴迪看望王维,就是驾舟逆水而去的。而今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蓝田坐公共汽车,要不了半小时,就到王维别业的遗址了。不读王维的诗,这里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读了王维的诗,这里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长叹了。王维的别业被圈在一家半遗弃的公司大院里,陈旧的楼房,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不要指望找到王维笔下的漆园、鹿柴、竹里馆等二十处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龄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维手植银杏树,就算得大饱眼福了。
立足古银杏树下,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王维去了,银杏树还在;辋川变了,王维的诗还在。品读他神咏天吟的诗句,面对这故地,没有滋味,胜有滋味,别有滋味!应该说王维隐居这里,是慧眼独居的。终南脚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这么一个“曲径通幽”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远不近,正好于此半退半隐。
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人间正道是沧桑”,辋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远告别诗情画意恐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开进了辋川,成千上万的树木倒下了,山峦沟壑,被夷为平地,半现代化的厂区和职工生活区拔地而起。就在王维别业的辋川上游不远处,为了建起一座楼房,要辋川让路,于是另一座青山被劈开,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辋川改变了河床。从此以后,王维别业门前的那条“清泉石上流”的辋河永远消逝了,与此相对应的“明月松间照”的画境也荡然无存了。古老的银杏树就孤零零地伫立在旧河床边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在一夜间消失。好在人们已经觉醒,随着工厂的搬迁,这里相对“清静”了许多。多少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维走过的山涧小道上,总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诗,是梦,是王维留给后人的一个神话般的梦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在辋川这块神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吗?
但是,无论如何,辋川还是值得去的。相对都市而言,那里仍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看一眼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吟一遍王维的《山居秋暝》,也不失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毕竟那里还有我们值得回味的地方;毕竟我们在失去了很多之后,还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可宝贵的活化石——千年银杏树,以及千余年来人们对诗人王维代代传承的景仰和怀念。
(《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7日,有删改)
15.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辋川名气不大,但因为王维的诗、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又因他挂冠而退,在辋川别墅隐居,所以地因人传。
B.作者在第二段以优美的文字、浓烈的情感,再现了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的意境,能够收到弓引人入胜、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C.作者扼腕长叹的内容是古今两重天,裴迪看望王维要逆水行舟,而今人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而歌颂了现在的便利交通。
D.第四段作者用“不能不”这样的双重否定词,强调自己立足古银杏树下,情不自禁地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发思古之幽情。
16.结尾作者说我丁“失去了很多”,请结合全文概括“失去”的内容,并加以说明。(5分)
17.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第II卷
表达题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我老了,在繁华尽处,寻一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种一片十里桃林,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
②“农田院士”朱英国院士把“做人”和“做事”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他走了但他的科学精神会永垂不朽。
③无论创业公司情怀的外衣有多漂亮,在面对利益时,都会图穷匕见,面目变得狰狞无比,情怀不复美好。
④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少一点“正襟危坐”,多一些互动体验,“数字故宫社区”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故宫文化传播。
⑤传统村落保护不能急不暇择,要摒弃传统村落正在出现的商品化、同质化的现象,做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
⑥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医务人员责无旁贷的事情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多的小房间,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窗上的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B.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许多港督曾会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
C.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D.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尽管要区别物种的差别,还要注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抓住细节描写。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你那天说的那个签售会是我盼了很久的,咱俩一起去吧。但那天我还有点别的事,可能会稍晚,你一定要恭候我。
B.《艺术人生》特别节目《恰同学少年》中,朱军语气深痛地对毛新宇说:“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
C.霍建光对赵亮说:“赵先生,令千金在此,你好好地管教吧!”说着把手中抓着的哭闹踢打着的小女孩轻轻推了过去。
D.张华感冒后发起了烧,于是给李老师发短信说:“李老师,我因病不能到校上课,请务必准我一天的假。谢谢老师。”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是,①________________。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②________________,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志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会是③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夏季,各种细菌多,毒素易在体内聚集,高质量的酿造米醋对夏季保健有着特殊的功效。只要吃饭时加点醋,人就不会得病了,也就不会感到心烦了。除此之外,有人出汗后图凉快,爱用冷水洗脸。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肌肤的毛孔急剧收缩,从而导致肌肤急性发炎。
①吃饭时加点醋,未必就会不得病,只是能避免肠胃疾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60分)
①11月20日,上海维密大秀开启,美女一一亮相。中国超模奚梦瑶走秀期间不慎摔倒,然后她勇敢地站起来完成了表演。她的摔倒成为了网络热议话题,维密高管Ed
razek表态:奚梦瑶摔倒后,吉泽勒停下台步,将她扶起来,这是大秀“最美妙的瞬间”。随后Ed
razek还鼓励奚梦瑶,摔跤并没有什么丢脸的,能够站起来并完成表演就是最大的成功。
要求:选好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众多,他们以出众的才华和智慧影响后人,并展现出独有的风貌:有飘逸潇洒的李白,有脉脉深情的徐志摩,有赞颂善美的雨果,有叩问人生的路遥……假如你可以和一位你最敬仰的文学家共度一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写出你们的故事,并展现出这位作家的风貌。
罗湖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年1月24日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分)C(“既是市门,也是城门”错,原文是“这里的南门不是城门,是市门”)
2.(3分)B(一是“长安两市各有九个市”错,原文是“长安的西市由六个市组合而成,东市有三个市”;二是“按商品的‘货’及‘里’……”错,原文是“又按‘里’中的‘隧’来分设各种同类货品的列肆”)
3.(3分)B(“能够证明……”错,原文是“似乎”;“现代意义的”修饰“贸易市场”也属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4.(3分)B(前者为动词,“到”;后者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3分)A(望,应为农历每月十五)
6.(3分)D(“结构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完全一致”说法错误;王羲之《兰亭集序》以“乐”为起始,并没有以“喜”收束)
7.(5分)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译出判断句1分,“是”“适”各1分,大意2分)
8.(3分)D(此句加标点后应为: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9.(3分)C(“迁”指晋升、调动或贬谪,无“授予、任命官职”之意)
10.(3分)A(“因为善于吟诵诗文而闻名于河南郡”错,闻名的原因不只是“吟诵诗文”,还有“善于写文章”)
11.(5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使许多事情变得混乱。”(“害”“短”“纷乱”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2.(5分)BD(B.应为“自下而上的仰视视角”;D.不是“富丽精巧”,应为“清丽自然”)(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答出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13.(6分)①借山上劲松寒冬不凋,表达对嵇康为代表的超然物外、卓尔不群的名士气节的神往与激赏。②借山上劲松寒冬不凋,希望自己像嵇康那样做个遗世独立、不受礼教世俗羁绊的人。③通过王乔乘鹤升天的仙话传说,写出了自己对于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伤感。④通过第七、八句的感叹,透露出作者内心时不我与、命运多舛的深重感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14.名句默写(8分)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5.(3分)C(“从而歌颂了现在的便利交通”错,原文感慨的是诗情画意的消失)
16.(5分)“失去”了“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美景”、王维诗歌中呈现的诗情画意以及牧歌式的田园生活。①坐车不需半小时即可从蓝田到达王维别业,失去了驾舟逆水、渐入佳境的感觉;②辋川别业被圈在半遗弃的大院里,漆园、鹿柴、竹里馆等景观也无从寻找;③山林消失,山峦夷平,河床改变,厂区进驻,银杏树独伫,诗中意境全无;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消亡,“神话般梦境”不再。(概括3分;说明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17.(6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既对上文辋川别业遭到人为破坏这一内容进行了小结,又引出了“辋川还是值得去”的丰富内容。(2分)内容和情感上:①王维的《山居秋暝》以诗的形式,给予后人美的享受,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表达了作者的赞扬之情。②一千二百年之后,辋川别业遭到人为破坏致使好景不长,美景难再,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B(①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②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③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④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⑤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这里应是“急功近利”。⑥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这里应是“义不容辞”)
19.(3分)C(A.并列不当,“两扇木格子嵌玻璃”应照应前后两个短语,应为名词性的;B.语序不当,“装修”应在最后;D.搭配不当,“尽管”应为“不仅”)
20.(3分)C(A.“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只能用于说自己。B.“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当称呼对方父亲时,应该用“令尊”“令尊大人”。D.“务必”具有明显的命令式特点,或用来表示不容反驳的、强加式的期望、要求等,不适合用于尊长)
21.(6分)①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②学校教育不应当消灭个性③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每句2分)
22.(5分)②不生病不一定就会不心烦,也可能会因为其他事心烦。③冷水洗脸不一定就会导致所有肌肤都急性发炎,敏感肌肤可能会因此急性发炎。(答对一处2分,答对两处5分)五、写作(60分)
23.(60分)
议论文参考立意:①勇敢面对摔倒就是最大的成功;②最美来源于帮助;③善于发现美好的一面和适当的鼓励更能激发美。
记叙文: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写文章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和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无法应对时,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都必须到封地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使许多事情变得混乱。”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博有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惑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等到文帝驾崩,孝武帝继位,选拔贾谊的两个孙子做了郡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