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三四两章的复习资料[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一三四两章的复习资料[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1-30 22: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 知识要点 说明:以下带有▲为重点,带有●为难点
一、▲1、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验证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2、赤道半径是 千米,两极方向半径比赤道短 千米,仅差 %,因此,地球看上去很圆。赤道周长约为 千米。
● 3、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亮缺损部位呈圆弧形,证明地球形状是 。
二、▲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 构成经纬圈把地球分成东半球和西半球。西经200以西,东经1600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0以东,东经1600以西是西半球;
2、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 。
▲3、与赤道平行的线叫 ,赤道把地球分成 和 。赤道以南是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中国位于 和 。
4、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 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 )
5、纬度的划分:低纬度 , 30-60,高纬度 ,
▲ 6、经线表示 方向,纬线表示 方向,它们构成的经纬网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如深圳:北纬220东经1150
▲ 7、 是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指的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的类型有: ,
●8、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大比例尺: ; :小于或等于1:100万,一般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 ,描述的内容也比较 ,小比例尺地图则相反 9、地图上的方向判断方法:① ;② ;③ 。
(背)▲11、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P94)
三、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恒星)。
2、太阳直径约为 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表面温度约6000C。
3、太阳的结构又内到外依次是: ;
常见的太阳活动: 等,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 年
▲ 4、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 的标志;太阳活动影响也地球的气候、人类身体健康、短波通讯以及极光的产生等。
5、月球是地球惟一的 ,它的体积是地球的 ,质量为 ,
6、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很大,布满了 (是由于陨石撞击月面和活火山的产物),上面没有 和 。
7、人们看到月球表面明亮的部分是 , 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
8、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 第一个登上月球。
9、月球对地球的影响:(1)夜间照明;(2)月相的变化用来计时的依据(3)潮汐现象,相互吸引(4)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四、1、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 个星座。 可以简明地表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活动星图的使用方法; ▲ 观测四季星空(P102)
2、 表示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 , 等星是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
▲3、认识下列星座: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猎户座、天鹅座;根据北斗七星找北极星( )
五、1、月相的形成原因: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随着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出现了月相的周期性更替(29.53天),农历是根据 确定的。
▲2、月相变化的规律: (朔——初—);上弦月(初 ); 、(望——十五.十六)下弦月( 初 )
六、1、太阳被月球遮掩的现象叫 。日食只能发生的农历初 (新月)。
2、月球进入地球阴影,月面变暗的现象叫 ,月食只能发生在 。(满月)
▲ 3、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 。(形成原因)
七、1、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 。
● 2、九大行星: ,
3、彗星由 而成的“大冰球”组成。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为 年。
4、银河系是由众多恒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它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2000多亿颗。所有的星系构成了 。波兰的科学家哥白尼最最早提出了“ 说”(P115)
6、 1光年: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约 亿千米。
八、典型例题:
1、海面上的船,我们先看到桅杆,在看见船身,是因为:( )
A、天圆地方 B、地球是个球体 C、海水的潮汐运动 D、地球是个圆
2、两幅相同比例尺最大的地图是:( )
A、中国政区图 B、广东省政区图 C、深圳市政区图 D、宝安区政区图
3、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原因是( )
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
C、雨水冲刷而形成的 D、河流不断冲刷侵蚀而形成的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 )
A、太阳光的强弱 B、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C、耀斑的强弱 D、紫外线的强弱
5、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月球上有环形山②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③月球上有失重现象④满月在农历月十五或十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四章 知识要点说明:以下带有▲为重点,带有●为难点
一、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重要区别:是否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明矾、石膏、以及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3、晶体熔化时的特征: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要不断放热
●4、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图象:(会画)(晶体的熔化图像有水平部分,此时可能是固态、固液共存、液态)。
二、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要吸热;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凝结),要放热。
▲2、气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具有吸热制冷的作用;沸腾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蒸发是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100℃(标准气压下)(水沸腾时的图像及现象)
5、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得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三、1、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要吸热。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放热。
2、电灯用久后的为什么会变黑?(先升华后凝华)
▲3、常见的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云(液化)、雨(液化)、雪(凝固)、雾(液化)露(液化)、霜(凝化)、所有的“白气”现象、“出汗”现象都是液化现象
四、▲1、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在气体中扩散得最快;
3、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和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4、温度越高,物质微粒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5、用分子运动观点可以解释蒸发、沸腾等物态变化现象。(p142)
五、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2、物质溶解的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固体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色拉油不溶于水,但能溶解于香蕉水中;
5、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降低会,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
6、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是否搅拌,水温高低,颗粒大小。
六、1、常见的酸性物质有:食醋、果汁、盐酸、硫酸、硝酸
2、常见的碱性物质有: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氨水、小苏打、肥皂
3、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以做洗涤剂;浓硫酸、浓硝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沾上,应立刻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干净。
4、物质的酸碱性的测定:石蕊试液使酸溶液呈红色,碱溶液呈蓝色。
5、PH值可反映酸碱性相对强弱,范围0-14,PH值越低酸性越强,PH值越高,碱性越强,PH=7呈中性。
七、1、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熔点、沸点、密度、挥发性、导电性、溶解性等。
▲ 3、只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如酸碱性,可燃性,腐蚀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