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授课课件及朗读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授课课件及朗读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29 23:34:51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俗话说得好:“打破沙锅问到底。”它告诉我们: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重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重点)叶永烈:1940年出生,男,笔名久远、叶杨、叶艇等。汉族,浙江温州人。教授、科普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主要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以及《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马思聪传》等传记。 点击
听朗读洗澡 机械 漩涡
逆时针 玫瑰zǎoxièxuánnìguī省转重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并验证;波义尔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觉着眼珠转动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澡zǎo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面的三个口要均匀分布。结构:左右组词:洗澡 澡盆 造句:勤洗澡是讲究卫生的表现。音序:Z 部首:氵械xiè书写指导:“广”撇要舒展,下面的笔画要紧凑。结构:左右音序:X 部首:木造句:我家旁边是一个机械厂。组词:机械 器械 逆nì 书写指导:“辶”的平捺要长,托住上面的部分。结构:半包围音序:N 部首:辶造句:三文鱼逆流而上去产卵。组词:逆风 逆流玫méi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侧的最后一横变成提。结构:左右音序:M 部首:王造句:花园里好多玫瑰花。组词:玫瑰 玫瑰红 域yù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土”上下位置居中。结构:左右音序:Y 部首:土造句:华北区域内有大面积降雨。组词:音域 区域诞生:
纵观:
定理:出生。本文中指真理的产生。
造句:1949年10月1日行中国诞生了。
放眼观察(形势等)。
造句: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她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成的。
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造句:我们只有牢牢掌握几何定理才能把几何学好。定律:
学说:
敏锐: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如能量守恒定律。
造句: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
指学术上的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造句:中国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最先进、最科学的。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文中指谢皮罗教授的感觉灵敏,能从普通的事情中发现问题。
造句: 鹰的眼睛特别敏锐,从空中可以看见地面上很小的目标。漩涡: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①气体、液体等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本文义。②比喻牵累人的事情。
造句:在面临诱惑的漩涡时,自制力就是你的中流砥柱。
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本文中指这些现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造句:对与这种行为,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指追究事物发生的根源。
造句:发生这种问题还是有原因的,追根求源是没有仔细做好前期调查所造成。无独有偶:
扑鼻而来:
见微知著: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造句:他今天穿了件白衬衫,无独有偶,他同桌今天也穿了件白衬衫。
形容浓烈的气味迎面而来。本文中指花圃里玫瑰花的香气迎面而来。
造句:微风吹过,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问题的实质或它的发展趋向。本文中指看到事物的表象,就能知道它的内在原理。
造句: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反复思索也无法理解。本文中指奥地利医生无论怎样思考都得不到答案。
造句:为什么宇宙中有 “黑洞”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
造句:做学问就需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诞生 出生都有“出生”的意思。
“诞生”多指政党、国家、组织等的创建,以及伟大人物的出生,含有庄重、尊敬的感彩;“出生”不指事业等的建立。
1.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就要诞生了。
2.这个孩子的出生,给了全家一个惊喜。欣赏 鉴赏这两个词都有“对某事物进行审美上的观察”的意思。
“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1.我们坐在船上欣赏西湖的风光。
2.我们这儿是一座古城,有许多可供人鉴赏的古玩。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运用科学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能够“见微知著”,不断探索,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在结尾处重申的观点是:科学并不神秘,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文中的结尾重申了自己什么样的观点?初读课文后,你受到什么启迪?我收到的启迪是:只有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能发现真理。习题源于《点拨》“课后练习单”的“基础知识练”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石蕊(   ) 旋转(   ) 见微知著(   )
花圃(   ) 领域(   ) 漩涡(   )﹒﹒﹒﹒﹒﹒ruǐzhuǎnzhùpǔyùxuán2.比一比,组词语。
域(    ) 澡(    )
城(    ) 操(    )
械(    ) 玫(    )
诫(    ) 枚(    )
 领域城市洗澡操场机械告诫玫瑰一枚3.根据理解写出相应词语。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
(3)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
(4)反复思索也无法理解。(       )
(5)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
(6)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锲而不舍4.花落谁家。(选词填空)
敏锐 敏感
(1)谢皮罗教授有(    )的洞察力。
(2)波义耳(    )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
发明 发现
(3)爱迪生一生中有许多(    )。
(4)波义耳教授一次偶然的(    ),使他研制出了石蕊试纸。敏锐敏感发明发现5.病句门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论证明谢皮罗的结果完全正确。
(2)暑假快到了,我们已经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课件38张PPT。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重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重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
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串珠问题:
1.课文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课文分别列举了哪三个具体事例?这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课文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听录音回顾课文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里的“?”和“!”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这是作者列举的第一个事实论据。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这里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阅读方法解密:品析举例论证的方法概念: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效果: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答题模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一) 4、(二)3题。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一连串的问题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波义耳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才能在不经意间发现问题。波义耳在不断地追问,也正是这种质疑精神,才促使他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按收获由小到大构成排比句式,说明看似平常的事情中往往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发现并取得。拓展:
你能再补充一些事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书思考问题时,一个苹果落了下来,他立刻想到,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探究,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瓦特烧水时看到水冒出的水汽顶起了壶盖,经过反复思考、实验,最后发明了蒸汽机。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科学需要见微知著,不断探索,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1.课文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课文论述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串珠问题:2.课文分别列举了哪三个具体事例?这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3.课文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课文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概括地指出科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发现、发明都是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接着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指出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给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洗澡水的漩涡→地球自转
紫罗兰的变色→石蕊试纸
睡觉时转动眼珠→正在做梦 追根求源
发现真理总结论点——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用科学史上的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阅读方法解密:概括主旨的方法题目分析法:即通过分析题目归纳主旨的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主旨,这类文章,我们只要结合文章题目稍加分析就能归纳出主旨了。
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钱学森学问的来历
叶永烈
钱学森深厚的科学功底,令“两弹一星”系统的科技人员打心底里佩服。几度在发射现场发生重大疑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钱学森作为主帅力排众议,作出果断而准确的决定。事实三番五次证明,钱学森的结论是正确的,他带领科技人员走出困境,闯过难关。很多人除了敬佩钱学森的天才之外,不明白钱学森为什么在科学上能够有一双洞察迷雾的火眼金睛?1993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才使许多人明白钱学森学问的来历。那是钱学森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哲敏从美国回来时,带回重达八十多磅的钱学森手稿。这批手稿是钱学森在一九五五年离开美国时不便于带走而留在美国的。美国友人马勃教授知道这是钱学森心血的结晶,精心加以保护。直到马勃教授要退休了,仍挂念着这批无价的瑰宝。他决定完璧归赵。除了交由郑哲敏带回一部分之外,马勃教授还亲自把余下的手稿送到中国。这样,总数达一万五千多页的钱学森手稿,展现在中国科技人员面前。这是钱学森在美国二十年间留下的工作记录。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全部文稿用英文端端正正书写,字迹绢秀,简直是一页页艺术品。手稿分门别类装在一个个牛皮纸大信封里,有条有理。这些手稿,涉及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工程科学、物理力学等方方面面。如此众多的手稿,无声地说明了钱学森那广博深邃的学问是怎么得来的。
钱学森一丝不苟,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能够受到钱学森的表扬是不容易的。酒泉导弹发射基地的一位新战士,却受到了钱学森的表彰。这位新战士发现弹体内有一根大约五毫米长的小白毛,担心因此造成通电接触不良,就用镊子夹,细铁丝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后,战士用一根猪鬃终于挑出了小白毛。钱学森把这根小白毛小心翼翼包起来,带回北京,希望从事“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都向那位新战士学习。
曾经在钱学森手下工作多年、后来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回忆说,他最初当参谋的时候,受到钱学森的一次表扬。那是因为钱学森看到他总是随身带着工作笔记本,随时进行记录。钱学森的表扬,使伍绍祖从此一直保持这一良好的工作习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荀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学记》)【徐霞客的探索故事】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志在四方,男儿事也,探索于名山大川。”最终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地理巨著。默读课文。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问题,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继而进行质疑并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得到启发,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推断出凡睡觉的人眼珠转动都表示正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补充事例: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书思考问题时,一个苹果落了下来,他立刻想到,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上山被草叶割伤手,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读句子,回到括号里的问题。(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后,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见微知著”的意思是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问题的实质或它的发展趋势。这句话照应课文的开头,重申了本文的观点,用“只要……就……”的句式告诉人们:“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示例: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示例:如西汉的匡衡,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晚上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所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洞里传出来的光看书,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
还有现代的徐悲鸿,他的画闻名中外,年轻时他励志学画,用他的勤奋努力,为国争光,不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小练笔习题源于《典中点》的“基础练习”一、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他出差(chāi chà)了,差(chāi chà)不多也快回来了。
2.英国著(zhuó zhù)名化学家波义耳是一位执著(zhuó zhù)于科学研究的人。
3.他这才发现花圃(pǔ fǔ)里的玫瑰花开了。﹒√﹒﹒√√﹒√﹒√二、看拼音写词语。
xǐ zǎo jī xiè pàn nì

méi gui lǐng yù xuán wō洗 澡机 械玫 瑰领 域叛 逆漩 涡三、用“”把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1.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趣味 )。
2.波义耳立即(敏捷 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
3.这种“(偶然 偶尔)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4.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奇 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谢皮罗的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于发问的人,最终会从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用排比的句式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解引起兴趣。善于发问的人,最终会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