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30 12:4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孔乙己
知识与技能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学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重点
1.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及其形象。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2课时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革命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母亲姓鲁,取“愚鲁而迅达”之意。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国内军阀年年混战,政治黑暗,劳动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在文化教育领域,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们的老路,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各朝多有不同。明朝以后,科举考试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文章有固定的格式,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延续了近1 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1.播放多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疏解字词。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1.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可看到他的长指甲,说明他四体不勤,不从事劳动。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阔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从外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最后一次出场,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要“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经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而且断断续续。此时的孔乙己肉体上、精神上都已彻底坍塌,预示着悲剧结局即将来临。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惨景,鲜明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弱小者的罪行。
2.找出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既说“又”就不止一次;既说“新伤疤”必有旧伤疤,说明他经常被人殴打。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他的不可轻侮的“尊严”,是对挑逗者无声的回击。“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显示出的神态。当他把九文大钱放在手心,用拇指一个一个地将钱用力推出,摁在柜台上时,可以想见他心里、脸上是十分得意的。写出了孔乙己的虚荣和穷酸气。
这时的孔乙己也算得“阔绰”,但好景不长,果然他最后一次去买酒,境遇大不如前。文中写道:“一天的下半天……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又说道,‘温一碗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图画啊!作者不仅从他的衣着(该穿棉袄的时节,而他只能穿件破夹袄)来表现他经济地位的跌落,而且更为传神的是,上文“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而且在数目上,前次是“九文”,这次只是“四文”,而且是乞求酒店给温一碗酒。这两个动作围绕着一个“钱”字,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的每况愈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特征。
3.找出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许多话只能出孔乙己之口。当酒客们看他居然“排出”大钱来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就加强攻势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先前说“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只是含沙射影,现在是单刀直入,而且故意高声叫嚷。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度。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时,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性格。此外,像“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穷酸十足。
4.找出描写孔乙己神态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练,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孔乙己》一文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种艺术手法的典型。
(1)“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孔乙己是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殉葬品。他穷困潦倒而又保持着读书人的矜持;他好吃懒做,偷人家的东西常被挨打,弄得斯文扫地,脸上的伤疤就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笑他偷窃挨打时,他先是故作镇静,置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被人证实时,还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充分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特征和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
(2)“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孔乙己早年读过书,没有进学,他以读书人为荣耀,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清高神气。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偏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普遍的现象,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这浮现在孔乙己脸上的“颓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这块疮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3)“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在生活中只配做大家解闷的工具,他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热心教小伙计识字。“很恳切地说”这显示了迂腐个性中包含着诚恳、善良。教小伙计写“回”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活画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情态。见我毫不热心,他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小伙计看不起他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叹”气,为小伙计感到“惋惜”。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麻木至极,迂腐可笑。
(4)“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饱受折磨,常遭欺凌,最终落到了被打折腿的惨境。但是他宁愿说是跌断的,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痛恨,只有掩饰。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明白是谁戕害了自己,这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
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透析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通过外在表现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5.刚才我们分析了孔乙己的外貌、动作、富于个性的语言和神态描写,这些都是直接对人物加以描写的,都属于什么描写?
正面描写。如:第5自然段插叙就是通过旁人的谈论写出了孔乙己的身世和某些经历,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孔乙己的为人:好喝懒做,不会营生,成了一个废物,但他从不拖欠酒钱,也显示了他的善良和诚实。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鲜明突出。
前面,我们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下面,我们就人物所处的环境方面进行分析,看看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地点:鲁镇咸亨酒店。时间:“20多年前”。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3.这里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反义词语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4.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5.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特点:单调无聊 “叫人活泼不得”。 作用: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做了铺垫。
6.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7.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作阶级分析。掌柜是属于剥削阶级的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此外,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的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8.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9.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和记叙方法?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侧面描写;插叙。
10.第9自然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1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2.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吃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有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还有孔乙己的好吃懒做,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社会制度。
通观小说全文,大概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到第3自然段,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这是孔乙己和其他有关人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1自然段中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提供了酒、菜价码,特别是对顾客成分作了区分。
第2自然段是小伙计的自我介绍,也是对咸亨酒店的进一步介绍。
第3自然段引出孔乙己,因此有过渡段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第4到第13自然段,主要是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亦即孔乙己的苦和社会的凉薄。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4到第9自然段,写孔乙己的经历、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即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二层,第10到第11自然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层,第12到第13自然段,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也是情节的终结。
本文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1)对比映衬,凸显主题。
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的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众人的笑和孔乙己的苦的对比,表现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2)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懒惰、穷困潦倒、心地善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老书生形象。如“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通过肖像描写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再如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系列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3)视角独特,布局精巧。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在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下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孔乙己       
        鲁 迅
孔乙己个性: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
麻木不仁
死?→死。→死!
封建社会特性: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科举毒害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以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准备了视频片段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6 蒲柳人家(节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质。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1课时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有着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当代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中学时期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深受孙犁的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等。
1979年,作者在阔别文坛22年后,重新恢复创作权利,决定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创作。他满怀感恩之心,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他的父老乡亲画像。《蒲柳人家》是他迈出的第一步,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蒲柳人家》简介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小说全篇共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2.教师讲解课题:“蒲柳人家”,只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来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人家。全篇12节,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自由朗读,模仿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给文章拟小标题。
3.感知内容,自拟标题。
第一节:
何满子被栓葡萄架、
一丈青迷信绣肚兜、
一丈青大闹运河滩、
一丈青妙手救病人、
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
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
何大学问仗义古热肠、
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
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文章的主要的线索是怎样的?
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其中何满子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成为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5.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请用“我喜欢__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1.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传》中著名的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2.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如“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如“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如“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3.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此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5.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好戴高帽。何满子: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6.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没有平铺直叙地去介绍人物,而是以何满子为线索,其中又插入了一些关于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介绍,使本文读来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7.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名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8.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别有特色。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缝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9.《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你认为它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传》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刻画了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的女中豪杰形象。
第二部分(第15~35自然段):写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以及他爱说点大话、爱讲排场等弱点。
小说以六岁男孩何满子为线索,塑造了具有疾恶如仇、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品格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1.鲜明的民族风格。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看出来,也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感悟到。对这种人物品德的褒扬,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
2.独具特色的语言运用。
这篇小说的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准确传神,又经过作家的精心提炼,同时继承了说唱文学语言的押韵和爽脆,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乡土气息。如用“热得像天上下火”写天气炎热,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都非常生动传神。文中大量生动的比喻,都源自作品表达的内容;大量整齐的短句,读来干脆利落。如写一丈青大娘的善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1.根据小说的特点,不强求面面俱到,选取人物形象和语言品味作为重点,启发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2.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来解读。
3.通过拟写小标题的形式锻炼学生把握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
7 变色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人背景。
2.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2.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1.诵读法: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凸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探究法: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同学们,有些人饲养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认为是丑陋、可怕的,在蜥蜴家族中一种叫变色龙,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这个故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剧本代表作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1.解题:变色龙,这是个比喻性文题,以自然界中皮肤颜色会随周围物体颜色而变化的小动物变色龙来比喻在处理咬人狗的过程中不断出尔反尔、自食其言的奥楚蔑洛夫,由此引起人们的深思,进一步使人认清其丑恶的面目、卑劣的本质。题目的幽默、辛辣、形象,体现了作者独有的语言风格。
2.《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还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段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3.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一个变化多端的、势利眼的警官。
1.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当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当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3.全文对他那件大衣做了四次描写,是哪四次?写出了怎样的心理?
(1)文章开头穿着新的军大衣,显示身份,抖威风。(2)一次热:脱大衣,表明他发急,掩饰狼狈不堪窘相。(3)一次冷:穿大衣,表明他害怕,掩饰内心恐惧。(4)最后一次裹紧大衣:表明他处理“案件”之后趾高气扬的神态。
4.从上面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风使舵,对狗的态度随着对狗主人的猜测而变换;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极尽阿谀之能事;媚上欺下,欺压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5.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是什么样的土壤催生了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社会畸形儿呢?下面,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
1.文章中哪些语句提示我们奥楚蔑洛夫所生活的环境?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内容及意义。
(1)四下里一片沉寂。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死气沉沉、冷清。
(2)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经济萧条。
(3)巡警端着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暗示了奥楚蔑洛夫利用职权对店铺和摊贩进行敲诈勒索,写出他们“压下”的一面。
(4)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围观者的无聊。
(5)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围观者的冷漠和无聊,他们也有迎合强者见风使舵的特点。更说明了变色龙的存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同当时的时代有密切的关联的。
(6)“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社会。
2.小说的语言是充满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3)“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4)“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对照。
(5)“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6)“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势,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3.我们已经明确了变色龙所生长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塑造出奥楚蔑洛夫这一个独特的畸形社会里的畸形人物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着手塑造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1)“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耀武扬威、装模作样、显示自己的能力、才干。
(2)“嗯。不错……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借机显示自己的威风、才干。
(3)“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
借脱大衣转移视线、转移话题,强作镇定掩饰自己的窘态与内心的恐慌,为下面的改变立场做过渡、铺垫。
(4)“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强词夺理、显示出山人一贯正确的气魄,批评赫留金。
(5)“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4.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
5.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6.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7.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些?
一、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8.你对奥楚蔑洛夫这种人有什么样的看法?
(1)他是畸形社会的畸形儿,不是个别现象。(2)他的所作所为应该被人们所鄙视。(3)他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因此丧失原则。(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人应该有原则、有尊严地活着。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警官奥楚蔑洛夫碰上了一桩狗咬人的“案件”。
第二部分(第6~2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与高潮: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28~29自然段),故事的结局:警官奥楚蔑洛夫“判案”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遭到嘲笑和恐吓。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1.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
2.用人物对话构成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3.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中心思想。
4.用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变色龙       
       契诃夫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媚上欺下、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变色龙》是19世纪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代表作。文章意蕴深刻,讽刺意味十足。通过诙谐幽默的讽刺性的艺术手法,揭露了沙皇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采用了传统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比如在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学生主动性强,积极思考,分析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在第二课时,由我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表现手法。因为难句所蕴含的意思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把握,教师给予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配合、踊跃思考,很快便领会了句子所蕴含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也随之领悟了出来,可谓是水到渠成。
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使教学流程顺畅,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化难为易,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具有很好的实效性和真实性。
8 热爱生命(节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2.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1.诵读法: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的人生理想。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杰克·伦敦的资料。
1课时
播放音乐朗诵诗歌: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同学们,正如诗人所说,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19世纪末,人们在和美国北方领土相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谁能描述一下极地环境?有这样一个淘金者,被同伴抛弃、没有食物、没有御寒设备,还伤了一只脚,他是怎样挣扎并生存下来的呢?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热爱生命》中那一场残酷的人与自然之战吧。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代表作品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热爱生命》《寂静的雪野》《北方的奥德赛》等。
1848年1月下旬,加利福尼亚木匠马歇尔在美洲河上的哥娄玛附近的锯木厂检查工作进展时,在工厂的尾水道中发现了几片含金石英。马歇尔认为此处肯定有个大金矿,就带人找遍方圆数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人们觉得那几片含金石英只是碰巧遇到罢了。之后,在撒特要塞的一家杂货店老板萨姆·布瑞南戏剧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购买了一大罐美洲河金土,带到旧金山,四处喧嚷:“金子!金子!来自美洲河的金子!”各处的人们听到消息后就丢下手头的工作,奔向加利福尼亚寻找金子。先是几十、几百、几千的人,随后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坐着帆船和汽船,驾着驴马,甚至步行,蜂拥而至。在淘金热中,许多人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富翁。但更多的人并没有发财,而且留下了许许多多悲伤的故事。本文所讲述的就是那许许多多淘金故事中的一个。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企图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意志和生命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1.小说中,同主人公抗争的对手有哪些?
小说中主人公抗争的对手有自然界的生物——狼;有威胁生命的敌人:病痛、孤独、恐惧与饥饿。课文的开头就写了病痛带来了孤独和恐惧,比尔“头也不回地一人先走了”“……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了恐惧的神色”;“在荒原中行走。他的病痛加重,膝盖与脚一样鲜血淋漓”。“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吃浆果、吃灯心草、吃驯鹿的骨头来果腹,但是最终还是饿得“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了”;最可怕的是“他”在发现海边大船之后遇到了跟踪“他”的“病狼”,在“他”和“病狼”之间发生了一场生存的竞争。
2.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生死考验时,他有过什么想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他”同自然的斗争总是失败,总没有尽头……饥饿、寒冷、伤痛紧紧缠住他,他想到放弃:“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作斗争的时候越发凸显出来,这种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内心都会有的某些脆弱成分。
3.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这样的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殊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4.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富有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和伤痛中顽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的“硬汉”形象。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质,他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几乎超越了生命的极限——这就是他的“生命意志”,一种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但“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作家逼真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虽然在同狼的贴身搏斗时主人公的双手已无力将病狼掐死,但是他顽强地拼尽全力。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用牙齿咬断狼的脖子,“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然而他还是“凭着意志”给灌下去了。正是这像“铅液”一样病狼的血使他得以活下去。
5.“他”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他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6.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塑造一个生命意志坚强,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强者形象。文中反复渲染他不畏艰险困苦、勇敢顽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人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7.“他”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1)要勇于面对失败。“他”曾经全身疲乏、伤痛,感到了失败,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丧失。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2)要勇于面对孤独。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保持着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8.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抛下同伴向自己的生存希望奔去,然而命运却与比尔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也死得早。作者这样安排比尔的下场,为人们展现了一幕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9.课文中“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这一段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嚎进行细致的描写,“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极言“狼嚎”的铺天盖地而来,“伸手就可以摸到”形象地写出了“狼嚎”的近在咫尺,而“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则写出了无边的荒野充斥的“狼嚎”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句子既写出了“他”恐惧的来源,又为后文“病狼”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10.课文中的句子“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自己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在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之前,他已经被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有人说这篇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文中的“狼”有什么显著的象征意义呢?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狼”及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
11.杰克·伦敦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杰克·伦敦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永远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永远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强大。
1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
(1)要勇于面对失败。
他全身疲乏、伤痛,他失败了,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2)要勇于面对孤独。
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才能战胜危难。
(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
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保持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主人公凭借顽强的意志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但恐惧与危险仍然紧紧伴随着他。
第二部分(第7~22自然段):主人公在似真似幻中发现一只病狼尾随着他,于是开始了漫长的人与狼的对峙。
第三部分(第23~27自然段):主人公与病狼展开了殊死搏斗并取得了胜利,终于战胜了可怕的命运。
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淘金者与饥饿、寒冷、伤病以及野兽作斗争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坚忍顽强、不畏困难的硬汉形象,启示人们只有勇于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在那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与意识,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KK
这是一次大容量、有深度的小说阅读课。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热爱生命》一文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通过营造氛围,自然而然地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唤醒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意识。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它都会与我们同在。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道路永远只是人生的一种美好祈愿。在生活中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的历程。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1.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掌握读书方法,陶冶高尚情操。
2.用普通话复述生动有趣的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自己读小说的经历和感受,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3.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虚构故事,尝试进行小说创作。
1.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最难忘的小说故事,最喜欢的小说人物;也可以谈谈这些故事和人物为什么那么令你难忘和喜欢;还可以谈谈你读小说的有趣经历,小说对你的影响等。
2.感受小说人物的魅力,用卡片的形式给小说人物建立档案,在班上开展一个“小说人物大家猜”的竞赛活动。还可以分工合作,编写一本小说人物词典(编手抄报、出墙报也可以)。
3.充分发挥想象,重新设计小说人物命运;或为小说续写故事;或想象与小说人物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或寻找生活中的小说素材,通过虚构、演绎,编一个故事,或试着写一篇小小说。
一、难忘的小说世界
1.这项活动重在讲故事,因此可以在班里举行“讲故事比赛”。可以分成小组来活动,也可以采取自愿发言的形式,自己站起来讲述自己与小说的“恩恩怨怨”。
2.回忆自己阅读小说的经历,将以前读过的小说一一列出来,最好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书目。小说可以是教科书中的有关篇目,也可以是课外篇目。然后,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感悟最深的小说作为本次活动的材料。
3.因为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内容都较为丰富,因此在讲述之前有必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详说什么,略说什么,要有所取舍,也可以列一个提纲或内容纲要。
4.与同学交流感受,并请老师点评,最后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二、缤纷的人物画廊
1.这项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人物进行的,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2.“小说人物大家猜”,可以口头描述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也可以画出这些人物的肖像,还可以上台表演,把这些人物的行为动作表演出来,让大家猜猜到底是谁。
3.小说人物词典可以按拼音分成若干词条,每人承担几个,最后汇总成一本书。
三、有趣的文学想象
1.改写、续写和对话要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但虚构故事的同时注意想象不能太离谱,要尽量遵循原作的思路。
2.编故事,或写小小说,可以自由驰骋想象,但要注意寻找生活中的素材,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对生活素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写出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