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结合课本,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
北宋时期形势图
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时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重大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答案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1)结果: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几个政权。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