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身体
教学要求: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2、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3、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4、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5、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学生观察身体的兴趣:
先放映一段录像。接着让学生说说人能做什么?人能直立行走、能跑、能跳。头部及身体能弯曲、能灵活转动,四肢能做很多活动,人还能学习、有智慧、能创造,等等。
然后让学生思考,人体的这许多功能及本领都和什么有关?由此激发学生去观察自己的身体。
2、观察身体:
(1)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
学生互相观察、讨论自己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为头、颈、躯干、四肢。有的分为头、颈、躯干、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不必强求一致。
出示人体全身图,让学生对照图和自己的身体认识一下各部分的名称,找到胸、腹、臀、背、腰、肩等。
(2)观察身体的其他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对身体内部不能直接观察的地方,可以用摸、听等间接的方法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我的手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手有感觉的功能,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2、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教学活动过程:
1、 手的用途:
活动开始时,先让学生讨论手的用途。还可以让学生试一试手能做哪些动作。比如做手影,用手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姿态。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课学习感兴趣。同时体会到手的灵巧。
2、提出问题:
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3、分组讨论: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设想。
4、验证: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进行验证。
(1)体验关节的作用。
(2)体验大拇指的作用。
5、手在感觉方面的功能。
让学生做“猜一猜”的活动。
6、训练手的感觉。
让学生区分袜子和衣服的正反面;辨认盲文数字等。
7、拓印指纹。
让学生看书,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拓印指纹,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拓印指纹。
8、研究指纹。
先让学生提出关于指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这些问题。
运用感官
教学目标:
1、知道眼、耳、鼻、舌、手(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
2、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教学活动过程:
1、概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皮肤)的功能。
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皮肤)起了什么作用?
2、体验眼睛从周围接收的信息最多。
3、体验有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感觉有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4、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
通过观察物体来充分运用感官。
5、保护五官和综合运用感官。第一单元 植物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和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组织指导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植物更多方面的知识。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或者校园附近确定一棵或几棵可供学生看的大树。教师应事先看一看,了解学生可能会看到的内容。
2、考虑学生活动时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你喜欢研究植物吗?你研究过那些植物?
从书上树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想再去看一看吗?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3、带领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学生的方法和独特见解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4、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分小组讨论看到的内容。
5、作业: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我的大树
教学准备:
用于学生拓印树皮图案的白纸若干,几张大树的照片。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子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
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学生画一画树叶的形状。
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
小结: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5、作业:
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各种各样的叶(一)
教学准备:
1、各种各样的叶。
2、学生的记录纸。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1)秋天来了,树叶开始从树上落下来,你在我们的校园里看到过落叶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2、学生到校园捡树叶。(或事先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
教师要说明捡树叶时应注意的问题:不要乱摘树叶;不要踩坏花草;不要爬树采集。
3、小组交流、统计。
你一共捡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4、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请同学们把数量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这些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吗?
你根据什么,才能说出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
你根据什么,才能说出另外的树叶不是民一种树的叶子?
5、作业:
捡各种各样的树叶,观察它们的特点。
各种各样的叶(二)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把从树林里捡来的树叶带到学校。
2、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当你在树林里捡树叶的时候,你面对这些树叶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2、观察叶的颜色。
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样回答?
说一说你的树叶有那些颜色。
你能按颜色的变化给树叶排列顺序吗?
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3、观察叶的形状。
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给它们分类。学生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教师指导。
说说你分的为几类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4、观察叶的大小。
在你的所有的这些叶子中,最大的是哪片?最小的是哪片?
把这两片叶子分别描画在方格纸上。
量一量最长的叶与最短的叶的长度。
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叶的大小?
5、作业: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些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一片完整的叶(一)
教学准备:
若干带有树叶的树枝,各种不同叶脉的树叶,各种不同叶缘的树叶,各种不同叶柄的树叶。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我们观察植物的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一定的了解,可是,你去仔细观察过一片完整的叶吗?
2、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观察带有叶片的树枝,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
寻找叶与枝条的连接处,看看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知知道怎样才算一片完整的叶。
选取几片有代表性的树叶进行观察。
讨论: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得出结论:
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3、各种不同的叶片。
我们知道了叶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叶片都长得一样呢?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并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帮助学生弄清叶脉、叶缘等概念,并让他们用这些名称说说树叶的不同点。
4、各种不同的叶柄。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实际上包含计许多秘密,叶片就是这样,那么你观察过叶柄吗?
学生观察不同叶的叶柄,并交流观察结果。
5、叶的共同之处。
分组讨论:这些乍看起来各不相同的时有什么共同之处?(汇报交流)
6、作业:
搜集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
一片完整的叶(二)
教学准备:
1、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树叶若干。
2、水粉画颜料。
3、白纸。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一棵大树,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描述的方法?你会描述一片叶子吗?
2、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对叶子进行描述,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的是哪片叶。
3、拓印一片美丽的叶。
4、作业:
找一片美丽的叶,描述这片叶的特点,并把这片树叶拓印下来。
第二单元 动物
教学要求:
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引起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3、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寻访小动物
教学准备:
设计简单的调查记录。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鼓励学生说一说在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2、寻访活动的准备——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3、寻访活动的准备——注意事项:
(1)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2)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3)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
从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开始。
4、作业:
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蜗牛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
2、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蜗牛壳的观察。
(1)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
(2)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等。
(3)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他观察内容——提出观察蜗牛壳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3、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4、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用身体的腹部(腹足)爬行。)
5、观察蜗牛的爬行。
(1)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看待爬行动作,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2)蜗牛爬行留下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6、小结:(内容略)
PAGE
6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主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生的本质变化。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主要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建立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3、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不仅注意了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展现学习内容,而且从语言、版式和绘图方面都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教材准确把握实验教材所体现的几点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以积极的思维推动活动的进展。
2、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要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得利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输;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
3、将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验。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和进行教学工作的期间,都很少从事过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对科学探究进行积极的体验,并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指导的责任。
三、进度表:
科学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教 学 内 容 教学时数 备注
1 开学报到
2 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 2
3 各种各样的叶
4 一片完整的叶 2
5 寻访小动物 2
6 蜗牛我的观察研究 2
7 观察身体 2
8 我的手 2
9 运用感官 2
10 中考
11 一杯水的观察 2
12 各种各样的液体比较水的多少 2
13 纸的观察 2
14 我来造一张纸不同用途的纸 2
15 做一辆纸车 2
16 米饭的观察 2
17 淀粉的用途 2
18 考试我的观察研究
教学准备:
课前安置几个小组或学生准备重点展示和发言。
作些环境气氛方面的布置。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中,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向大家报告,要和大家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观察小动物的成果报告会,向大家报告“我的观察研究”。
2、报告会的内容顺序安排。
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报告自己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报告会从“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开始。
4、其他小动物的观察发现。
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5、动物单元的小结。
小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外的交流与展示。
2、关于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