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
2. 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 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
3)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2. 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 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 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 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 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1) 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 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2. 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往纸巾上滴水;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3. 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4.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 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 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 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 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 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
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
(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
1. 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 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2. 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3. 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
4. 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 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 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 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 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
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
1. 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
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 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
1. 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
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2. 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
1. 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 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重点: 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难点: 观察到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特征记录表。
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
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
(2)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2. 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3. 扩展。
讨论: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找出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
教学准备:
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实物或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
师:“你们认识这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吗?知道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吗?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 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向学生介绍这两种鸟。
天鹅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软梯动物和昆虫,在水面游动获取食物。白鹤主要吃鱼、虾,在浅水中行走获取食物。它们都是候鸟。
(2)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
天鹅的啄扁而短,颈长,脚短,脚趾间有蹼。天鹅身体浮在水面上,会游泳,捕食时头伸进水里。鹤的啄长而尖,颈长,脚长,啄食水中的小动物。
(3)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之间的联系。
(4)想一想它们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系?
板书:生存空间变小、食物环境受到污染和非法捕猎。
3. 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2)鱼、蚯蚓和人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
(3)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鱼、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现在能说出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 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
2. 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 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 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区分植物、动物、人的基本需要。
教学准备:
整理前几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
(1)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2)“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3)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4)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2. 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3)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人怎样过冬?
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 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 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6. 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7. 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讲述有关太阳的故事。
教学难点:能把搜集到有关太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生备: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让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请听我们关于太阳的故事吧!”
二、探究内容:
1. 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1)任选两幅插图,在小组内讲讲你知道的太阳的故事。
我所选择的两幅图片
我认为它们的联系是
我编的故事
(2)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讲小组收集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3)简单地为这些故事分类。(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与人类生活的故事,太阳奥秘的故事等。)
2. 交流感受。
(1)讲故事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
(2)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3. 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1)拓展视野,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等资料。
(2)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整理资料(如剪贴、音像解说、图画、故事等)。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张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并举办一次小报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 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 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 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 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 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7. 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8. 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研究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测量好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
生备:竿子、尺子、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探究内容:
1. 观察影子。
(1)讨论。
① 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哪些秘密?
② 关于影子,我们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观察影子。
① 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②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③ 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
将观测结果填在书上P25的表格上。
④ 将竿子和开始测量时影子的长度表示在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
2. 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讨论。
① 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
②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
(2)交流新的发现。
① 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② 你们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 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三者的位置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吗?
2、 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
1. 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和工具;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5. 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 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 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
8. 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
“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探究内容:
1.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讨论。
① 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② 选用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3)拓展活动。
① 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 自制观景箱。
(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 能进行简单的分解阳光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 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 能够大胆想像阳光的色彩;
5. 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 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 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 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
教学难点: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探究内容:
1. 做一个水棱镜。
(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
① 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
② 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
③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① 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
② 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③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① 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
② 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③ 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
2. 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混合后还会形成白光吗?”
(1)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2)制作牛顿盘。
① 用7张彩色纸板、圆珠笔、剪刀等完成牛顿盘的制作。
② 逐一选择两张至多彩色盘,探究各种组合产生的效果。
③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有趣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讨论并设计一至两个小实验,研究如何由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
2、 创造条件实验自己的想法。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并进行比较;
2. 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
4. 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作好观测记录;
5. 能坚持观测、记录;
6.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7. 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
8. 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引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不同。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是人类光明使者,在大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内容:
1.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
(1)讨论。
① 商讨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
② 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
(2)探究活动。
① 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
② 科学、准确地记录。
③ 找找实际结果和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物 体 预 测 实际结果
(3)交流。
①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
② 物体的什么特征影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2. 测量温度变化。
(1)讨论。
① 为什么要选用白色、黑色的纸筒?
②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③ 还需要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研究并制作纸筒。(注意在纸筒底部放石子等重物,使纸筒能够稳定。)
② 让两个纸筒同时在阳光下工作。
③ 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两个纸筒温度的变化。
④ 预测多种彩色纸温度变化的情况。
⑤ 用手感知多种彩色纸在阳光下的温度。
⑥ 用表格或拄形图分析整理数据。(P31表)
(3)交流。
① 经过研究和数据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② 多种彩色纸中,哪种纸的温度上升得快?
③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找找家里有哪些物体能反射阳光的?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光强与光弱
教学目标:
1. 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 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4. 爱护环境和测量工具;
5. 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6. 知道物体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7. 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增加热量的吸收)。
教学重点:探究不同强度的阳光与物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支温度计,架温度计的支架、学生活动记录本、挖土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处还是背阴处?”
“不同季节,同学们的选择不同,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内容:
1.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
(1)讨论。
① 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
② 应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
(2)测量。
① 科学、准确地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数据。
组 别 地 点 向阳处 背阴处
楼房
大树
② 整理数据。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后分析整理。
(3)交流。
① 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
② 整理数据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 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讨论。
① 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
② 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和工具?
③ 判断温度差别的方法有哪些?
④ 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2)测量。
① 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分析探究的结果。用自己设计的条件进行实验和记录,亮度和温度用柱状图表示。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② 分析探究的结果。
(3)交流。
① 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有效?
② 可以改进的措施。
③ 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使用多面镜子会怎么样?
2、创造条件试试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
1. 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
2. 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
3. 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
4. 学会在探究中与同学愉快合作;
5. 意识到我们研究的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被应用;
6. 认识太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
7. 了解物体发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8. 了解科技的进步。
教学重点:学会整理大量的事实,提炼它们的逻辑关系并做出科学的结论 。
教学难点:探究获得的现象、数据、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整理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记录本。
搜集各种光的反射、吸收热等性质应用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几节课我们记录的大量信息,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吧!”
二、探究内容:
1. 整理获得的信息。
(1)学习必要的研究步骤。
第一步:获取原始资料;
第二步:科学地推理、大胆地假设和猜想;
第三步: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结论;
第四步:用更多的事实验证判断或结论。
(2)整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
① 找出所有阳光与影子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后就形成照射不到的阴影;阴影的方向及长短与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
(3)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分小组进行)
① 找出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光滑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粗糙的反光弱,光滑的反光强。
(4)整理有关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
① 找出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强光携带的热量多,弱光携带的热量少。
(5)整理有关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
① 找出相关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能力强,浅色物体反射光能力强、吸收热的能力弱。
(6)整理汇总全部信息。
① 物体对光的反射或吸收与吸收热有怎样的关系?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在吸收热。反射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热本领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好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越强。
2. 科学道理的应用。
(1) 合作与讨论。
① 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太阳有关的问题?
② 夏季和冬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适宜?
③ 为什么宇航员的宇航服外层要用有金属光泽的材料制作?我们穿着的太空棉为什么要将有金属光泽的一面贴近身体?
(2)设计活动。
① 对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详细分析。
②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 为特殊环境里的人设计合理、安全的服饰。
(3)讨论。
日常使用的照明电灯、车灯、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否与太阳光的性质相
同?什么事实可以说明?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件特殊环境里的人所穿的服饰。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
2.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3. 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
4. 能认真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设计任务;
5. 能与同学友好交流,分享智慧;
6.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
7. 了解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
8. 能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教学重点:会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
教学难点:掌握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
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图,学生活动记录本。
教师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从中获得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能的具体方案。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二、探究内容:
1. 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设计前的准备。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熟悉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向学生提供一个初步成型的设计方案供同学学习,主要是学习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2)明确设计要求。
① 能够装200毫升水;
② 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
③ 能够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来。
(3)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
① 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② 采用哪些有效的措施?
③ 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方案。
2. 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
2. 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调试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实验工具;
4. 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5. 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
6. 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与多个因素有关系(材料、颜色、放置方式等);
7.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难点:记录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学生活动记录本、手表。
教师准备: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图,以便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性能更加优良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将它制作出来。并想亲自看看它的效果吧!”
二、探究内容:
1.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
按设计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2. 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
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优劣?
需要测定哪些指标或参数?
(2)检测。
开展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检测活动。
科学地记录。
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开始时的气温
开始时的水温
5分钟后的水温
10分钟后的水温
15分钟后的水温
20分钟后的水温
3.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整理检测参数。
汇总所有的科学数据。
分析、整理这些检测参数。
汇报分析结果。
(2)研究影响的因素。
材料性质的因素。
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的方式。
交流。
“我们认为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因素有哪些?”
4. 设计活动。
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改善自己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利用太阳能
教学目标:
1. 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提出大胆的预测;
2. 能对本地区利用太阳能的情况开展调查;
3. 体验到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困难(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技术在科学推广中是重要的);
4. 意识到人类还需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5. 了解太阳能的基本特点;
6. 了解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 。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所遇到的难题。
教学准备:
太阳能的相关资料或科普读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太阳,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何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却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
太阳能有哪些优点?(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
太阳能的利用遇到了哪些难题?
有哪些办法能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所在的地区对太阳能是怎样利用的?
2. 查阅资料。
让学生将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可以展评的方式相互学习。
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概况。
世界各国利用太阳能的现状。
我国利用太阳能的概况。
利用太阳能的各种技术。
3. 展望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美好前景。
解决人类能源缺乏的办法。
我们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最新认识。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对利用太阳能的想法。
查询网站:
1、中国新能源网 http://www.newenergy./ ( http: / / www.newenergy. / )
2、北京科普之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http://www.bjkp./ ( http: / / www.bjkp. / )
3、中国环保网 http://www./ ( http: / / www. / )
4、中国太阳能信息网 http://-/ ( http: / / - / )
5、中国气候变化网 http://www.ccchina./indexl.htm ( http: / / www.ccchina. / indexl.htm )
6、中国公众科技网 http:/// ( http: / / / )
7、南方网
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db/200206102541.htm/ ( http: / / www.southcn.com / news / community / shzt / db / 200206102541.htm / )
8、世界地理频道 http://www./wold_geography/ ( http: / / www. / wold_geography / )
9、幻影星辰 http://www.aonlin.com/ghoststar/2.htm ( http: / / www.aonlin.com / ghoststar / 2.htm )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材 料
第一课时 研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
2. 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 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5. 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6. 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7. 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8. 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材料: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几种片状材料的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其他自选材料。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电池、小电珠、导线、钢笔、油性笔、粉笔、磁铁,其他自选实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穿的衣服各种各样,这些衣服老师都喜欢看。你们知道这些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纽扣的塑料,制作拉链的金属也是材料。”
“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树木(铁)也是材料。”
“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从今天开始没就来研究材料。”
二、探究内容:
1. 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找我们周围的物品,辨认它们分别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可以找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鞋子,找学习用品,也可以在教室里找各种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种物品。在辨认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要认真分辨。”
学生找物品,分辨艘使用的材料。
把找到的材料填在书上的表中。
名 称 构成的材料
我的上衣
圆珠笔
教室的窗户
交流:我们找到的材料。
小结:我们身边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
2. 我们一起来做研究计划。
认识提供的材料: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
你认为它们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各小组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特征来研究。思考:怎样研究材料的这个特征呢?
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研究?选用什么工具?
讨论:制订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3. 动手研究。
交代研究中注意的事项: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也可以对计划进行修改。要如实记录研究情况。
分小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
交流:研究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选用的工具,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新发现或新感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你还想研究材料的哪些特征?
2、 制订课后研究计划,继续研究材料的有关特征。
3、 讨论课后研究的注意事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雨天中的布料
教学目标:
1. 会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
2.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 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5. 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6. 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7. 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8. 了解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9. 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应用时做出合适的选择。
教学重点: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
教学难点: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教学准备:
材料:棉布、丝绸、毛料、尼龙(或其他化纤布料)。
工具:放大镜、废旧发胶瓶(或其他小型喷雾器)、喷壶、橡皮筋4根,透明塑料杯4个,透明水槽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下雨天,你们是穿什么的啊?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我们这几课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内容:
1. 观察雨中的布料。
师:“我们看看书本P44的插图,你能描述一下这几个穿着不同衣服的同学被雨淋着后,衣服上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
同样是衣服,在雨中的状况为什么会不同呢?(可能是制作衣服的布料不同。这些衣服可能分别是由棉布、丝绸、毛料、尼龙等布料制成的)
假如是由于布料不同而产生的,这些不同布料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讨论:要考虑模拟什么,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我们可以模拟下毛毛雨和中雨的情况。)
2. 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
选择制造毛毛雨的工具。
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毛毛雨中均匀淋雨?
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布料上的水珠大小、多少,布料吸水、渗水的多少;可以用放大镜看,可以用手摸,还可以用手摸布料的反面。
模拟毛毛雨的实验,让不同的布料均匀地淋“雨”。不断观察布料淋“雨”后发生的变化。
把观察的情况记入记录表中。
交流实验情况。
对这几种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做出小结。
3. 模拟实验:“中雨”下的布料。
选择制作中雨的工具。
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设计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的装置。)
实验:模拟中雨中布料的渗水反应。
观察、比较不同布料渗水的多少。
记录实验情况。
对这几种布料的渗水性做出小结。
设计研究不同的布料在大雨中的模拟实验。
根据布料在毛毛雨和中雨中的反应,推测在大雨中几种布料会出现的情况。
4. 布料的使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同样在透气性上也存在着差异,想一想,我们该怎样使用这几种布料?
在使用这些布料时,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选择。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件漂亮实用的雨衣。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各种材料的“锅”
教学目标:
1. 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已有认识做出大胆的预测;
2. 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规则,会做出简单的对比实验;
3. 体验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4. 意识到预测和实验是有一定差距,要尊重事实;
5. 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6. 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
7. 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重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材料: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各一片、橡皮泥(加1/3的细砂与橡皮泥揉均匀)若干块,边长为15CM的白纸,回形针。
工具:酒精灯、三脚架、打火机、小瓶盖、直径为20CM的圆铁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家里都用到锅,锅可以把火焰的热传到锅内,使锅里的物体受热。能够做锅的材料有哪些特点呢?”
二、探究内容:
1. 预测:这些材料能做“锅”吗?
“以下几种常见材料,你能用它们制作可以装水和加热的锅吗?”
学生分析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等材料。
预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锅”,哪种材料做的“锅”传热性能可能最好?把自己的预测和理由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2. 设计研究方案。
讨论:如何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呢?
如何进行实验?用提供的材料分别制作成同样大小的可以装水加热的“锅”,装上同样多的水,给它们同时加热,看哪个“锅”里的水最先冒泡或烧开。
如何做好可以装水加热的“锅”呢?用橡皮泥围在铁片、铝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锅圈”,“锅”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应不高于1cm。
3. 完善方案。
讨论:我们的实验应该注意什么?
各种“锅”踞铁片中心的距离有什么要求?
怎样给“锅”里加入同样多的水?
让酒精灯的火焰在铁片什么部位加热,这几种锅能受到同样多的热?
给“锅”加热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什么?
哪种“锅”里的水会最先冒泡或烧开?
4. 实验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要注意小组内同学的分工合作。
实验中应该认真观察。
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填在书上的记录表中。
与预测进行对照,如有不符,看看是预测有误,还是实验有误。
5. 交流整理,形成结论。
交流和整理实验结果,得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你还知道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6. 扩展实验。
在我们提供的这些实验材料中,有的很容易燃烧,它们是否肯定不能用来做“锅”呢?
我们如果用卡纸来做一个“纸锅”,然后用酒精灯直接在锅底下加热你认为会怎样?
我们的预测。
怎样做“纸锅”?
“纸锅”烧水的实验。
“纸锅”为什么没有被火烧着?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材料做“锅”最好呢?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被“种下”的材料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材料变化的因素;
2. 能对材料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
3. 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材料的变化做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4. 意识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材料,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5. 事物总是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
6. 知道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
7. 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探究“种”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发现材料的变化。
教学准备:
材料:1、铁片、塑料片、纸巾、棉布。
2、各种土壤或相应的室外空地。
3、铁锹(铲)、花盆(或空饮料瓶)、刷子、放大镜、旧报纸。
4、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种”材料
一、引入:
师:“我们把种子种到地下,过一段时间,种子会发芽,长出新苗。如果我们把材料‘种’到地下,材料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内容:
1. 制订我们的实验计划。
(1) 讨论:
我们把材料“种”到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
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材料的变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温度、水分和微生物。
把材料“种”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别研究可能使材料发生变化的因素?
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对比实验。
用什么材料来研究比较好?较好的材料有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等。
预测:在这些环境中的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2)制订小组研究计划。
2. 记录材料的初始状态。
怎样知道材料“种”到地下之后有没有变化?
记录材料在没有被“种”下之前的样子。(学生用文字描述,最好用照片来记录。)
3. “种”材料。
在花盆里“种”材料。
(1) 把材料“种”在较大的花盆或空饮料瓶中,每组只研究一个因素,因此每组只需要两个花盆或空饮料瓶。
(2) 如果研究温度对材料的影响,盆或瓶里的土都是一样的,只是把它们分别放在向阳的地方和背阴的地方。
(3) 如果研究水分对材料的影响,把两个盆或瓶放在条件相同的地方,一个装干燥的土壤,一个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4) 如果是研究微生物对材料的影响,需要一个盆或瓶里装肥沃的土壤,一个扎比较贫瘠的土壤。
第二课时 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1、挖“种子”。
经过两周的埋种,把挖出的材料和粘在上面的土一起带回观察。
2、讨论观察方法。
(1) 我们需要观察什么?
(2) 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比观察材料的变化,与“种”在地下之前的样子进行比较;按对比组反别对比观察“种”在不同环境中的材料有没有差异。)
3、对比观察。
(1) 分小组观察材料的变化情况。
(2) 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中,如设计的阳光对材料的影响记录表。
4、交流、整理。
(1) 这些材料“种”到地下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 自然环境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材料的变化?
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的肥沃程度(主要是微生物和土壤中的酸碱度)对很多材料都有影响。
(3) 根据研究结果,把材料按容易变化的和不容易变化的进行分类。
(4) 哪些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变化?自然界中哪些因素影响着材料的变化?哪些废弃材料对环境会造成破坏?
5、“播种”信息。
(1) 材料埋在地下100年后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 讨论、预测:哪些材料埋在地下,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化?哪些材料在我们实验时没有发生变化,埋在地下时间增长后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变化会更大?
(3) 把预测写成一封信,信中也可以写下不同的意见。
(4) 讨论:这封信要埋在地下100年不腐烂,应选用什么材料来写或者要用什么样的物体来包装?
(5) 这封信埋在什么地方,100年后人们才容易发现它?
(6) 什么时候把我们的信息播种下去?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地方把信埋好。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材料的选择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材料;
2. 能把物品的功能与材料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
3. 意识到只有使用合适的材料制作物品才能够发挥物品的正常功能;
4. 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用处;
5. 知道人们选择材料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6. 认识到一种材料可以做成多种物品。
教学重点:知道一种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制作可多次使用的“草稿本”。
教学准备:
材料:车轮图片、接线板、电烫斗、眼镜,保鲜薄膜、塑料水杯、牙刷、拖鞋、电线、塑料尺子,塑料片、铁片、合成纤维、荧光纸、胶合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材料的许多特征,那你知道人们在选择使用材料的依据是什么吗?我们这节课来了解一下人们的选材料的依据。”
二、探究内容:
1. 研究物体的不同部分要用不同的材料。
出示车轮的图片、接线板、电烫斗、眼镜。
问:“这些物体分别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它们分别用了些什么材料?
用这些材料制作有什么好处?(做车轮轮胎的橡胶有弹性,做车辋的金属很结实;接线板内部使用的是金属,可以导电,接线板外部使用的是塑料,它是绝缘体,可以防止人们触电;做电烫斗底部的是金属,可以很快传热给衣服,做电烫斗手把的是塑料,它不容易传热,能防止手把过热烫人;做眼镜镜片的是玻璃,很透明,能让人眼通过它看清周围的物体,做镜架的是金属或塑料,能把眼镜固定在人面部的中央,它也比较美观、轻巧。)
2.
研究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
我们知道塑料具有哪些特征?
(出示物品)利用塑料可以制作保鲜薄膜、水杯、牙刷、拖鞋、电线、塑料尺子。
师:“这些物品分别利用了塑料哪些方面的特征?”
保鲜薄膜(不透气)、水杯(不渗水)、牙刷(弹性)、拖鞋(轻巧有弹性)、电线(绝缘)、塑料尺子(透明)。
塑料还可以制作哪些物品?它们又分别利用了塑料哪方面的特征?
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制作不同的物品?它分别可以制作哪些物品?这些物品又利用它们哪方面的特征?(选择布料、玻璃、木料、铁等材料让学生讨论。)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一种材料可以做成多种物品,人们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特征来充分利用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材料的不同特征有不同的用途。
3. 研究物品用了不合适材料的后果。
有的人不小心使用了下面的材料制作了这些物品,请你们认真观察(出示装水的不袋、切肉的塑料刀具、橡皮榔头等。)
这些物品用起来方便吗?会出现什么问题?
这些物品为什么不好使?在制作物品时没有考虑材料的特征,选择了不合适的材料,物品就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4. 讨论:人们在选择材料制作物品时,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这件物品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希望它有些什么性能?某种材料有哪些特征?如果用它去做这件物品能不能使物品具备我们所期望的这些性能?
应该考虑的其他因素:这种材料的成本高不高?加工的难易程度如何?寻找或购买的难易程度以及材料做成物品后的外观,等等。
交流总结:选择材料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物品的性能,材料的特征和加工成本。
5. 制作可多次使用的草稿本。
调查:你一个学期用了多少草稿纸?
大量使草稿纸,会造成材料的浪费。能不能对草稿纸进行改进?
我们来创制一种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草稿本。我们希望这种草稿本有哪些特征?留下字迹要清晰、擦拭要方便、可以反复使用。
什么材料能满足这些要求?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制作一本多次使用的“草稿本”。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保护鸡蛋
教学目标:
1. 能动手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2. 尝试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3. 能画出表达明确的设计示意图;
4. 体验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制作物品的重要性;
5. 意识到用科学知识能解决很多问题;
6. 知道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相适应的材料。
教学重点:研究如何保护鸡蛋。
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鸡蛋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
材料:鸡蛋(或其他易碎物品)、铜片、细铁丝5~10根、铝片、塑料、玻璃片、陶瓷片、石头块、木条 4~8根、报纸、边长50cm左右的方布1块、细线1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很容易摔坏。你们知道哪些物品很容易摔坏吗?”“那我们怎样保护它们不被摔坏呢?”
二、探究内容:
1. 提出研究问题。
教师把一个鸡蛋举过头顶,准备让它落地。问:“老师把鸡蛋这样放下来,你想会怎样?”
问:“假设我们想让鸡蛋从高处落下,又不想让鸡蛋摔坏,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2. 选择材料用来制作鸡蛋保护器。
选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来制作鸡蛋保护器呢?
让学生选材料:铜片、铁丝、铝片、塑料、玻璃片、陶瓷片、石头块、木条、报纸、方布、细线。
师:“请你们设计制作一个鸡蛋保护器。”
画出鸡蛋保护器的示意图。
交流每个组的鸡蛋保护器方案,说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
3. 制作鸡蛋保护器。
分组制作,教师巡视。
4. 用鸡蛋保护器做保护鸡蛋的实验。
学生分小组实验。
教师提示:用比较柔软的纸或布、泡沫塑料把鸡蛋包裹起来,装进鸡蛋保护器里。实验时可以先让鸡蛋在较低处降落,逐步提高鸡蛋落地的高度,当打到一人高时,实验算成功了。
5. 设计鸡蛋保护装置。
师:“有时我们需要运送几十只鸡蛋,请你设计一个轻巧的手提装置,能方便安全地运送这些鸡蛋。”
用汽车送成批的鸡蛋时也要保证鸡蛋的安全,请你设计一个用汽车运送成批鸡蛋的装置。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个用汽车运送成批鸡蛋的装置。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材料进步的历程
教学目标:
1. 能对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3. 能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材料分类;
4. 了解材料的进步历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们对布料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教学难点: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区别。
教学准备:
材料:眼镜、雨鞋、剪刀、棉衣、磨刀石、泡沫塑料、木凳子。
教师准备:衣服发展过程、玻璃、钢铁用途的挂图或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见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都是自然界里原本就有的吗?”
二、探究内容:
1. 建立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概念。
认真观察下面的物品:眼镜、雨鞋、剪刀、棉衣、磨刀石、泡沫塑料、木凳子。“它们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制作眼镜的玻璃哪里来?在自然环境中能找到玻璃吗?制作木凳子的树木哪里来?在自然环境中能找到树木吗?”……
天然材料的概念:像棉花、树木那样“可以直接制作物品”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的概念:像钢铁、塑料那样地球本身没有,而是由人类制造、合成加工而来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2. 找找生活中的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在教室里、家庭里找一找,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用人造材料制成的?
师:“你还见过哪些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3. 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
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
4. 布料进步的历程。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人们的穿着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分小组讨论:
(1)原始人一般只能穿什么材料做的衣服?用兽皮、树叶做衣服有什么不好?
(2)古代人穿的衣服一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和原始人穿的衣服相比,有什么进步?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3)现代人做衣服的布料有哪些?这些衣服具有哪些功能?
(4)特种场合对衣服有特殊的需要,在太空环境中穿的宇航服有什么特点?
(5)人们对布料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交流。
小结:布料的进步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新的布料不断被开发出来,人们所选择、使用布料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供选择的布料数量很多,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5. “玻璃、钢铁与生活”讨论会。
学生分小组讨论下面问题,然后交流。
你知道玻璃是怎样做成的?
我们的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玻璃?
假如没有玻璃,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假如没有钢铁,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猜测未来布料的发展。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材料的再利用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废旧物品材料的特点制订材料的再利用计划;
2. 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3. 初步形成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4. 感受到有些废旧材料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
5.
知道人造材料在加工过程中都有复杂的工序,会产生一些废物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
6. 知道大量使用方便的一次性包装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饮料罐生产的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废旧材料制自己喜欢的作品。
教学准备:
材料:
收集铝制易拉罐加工生产过程的资料和其他一至二种物品加工生产过程的资料。
收集一次性包装和废旧物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料。
收集人们利用废旧材料的事例和制作的物品。
收集各种常见废旧材料,包括易拉罐。
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工具:剪刀、尺子、砂布、老虎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易拉罐)师:“老师手上拿着这是什么罐?大家平时喝完饮料就会把这罐扔掉了,你们知道这一个易拉罐的来历吗?想不想知道?”
二、探究内容:
1. 饮料罐的故事。
问:“谁能说说自己对易拉罐生产的故事?”
师生共同整理数据:
铝矿的开采过程。怎样才能开采到1吨铝矿。
从铝矿中提炼氧化铝的过程。1吨铝矿最多能生产0.5吨氧化铝。
熔炼氧化铝提炼铝材的过程。0.5吨氧化铝最多能生产0.25吨铝。
铝材加工成铝材薄片的过程
铝材薄片冲压成易拉罐的过程。
易拉罐的装饰过程。
2. 讨论生产铝罐的过程中会带来的各种问题。
在生产铝罐的过程中,会消耗哪些宝贵的资源?
师生共同讨论。(从各种原料、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来讨论:要消耗铝土矿、汽油、钢铁、电力、煤炭、颜料等资源,需要各种工人、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人力资源,需要采矿机、熔炼炉、冷轧机、冲压机、汽车等物力资源。)
在生产铝罐的过程中,会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生产的废气、废渣和废水。)
3. 讨论会:我对材料过度使用的看法。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材料的事例?
现在的商品包装越来越漂亮,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一旦其中的物品拿出后,这些包装就会被扔掉,成为垃圾。对商品在包装上大量使用材料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4. 我们要利用废旧材料。
讲述人们利用废旧材料的事例。
欣赏人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物品。
5. 怎样利用废旧材料。
这种废旧材料有什么特点。
哪些特点可以供我们来利用?
我准备利用这种废旧材料制作什么物品。
6. 用废旧材料制作我们的物品。
制订我们的制作计划。
动手制作,如果课上没完成的,可以在课后继续制作。
试试看,我们制作的物品好不好用。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在班上举办变废为宝展览会。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新材料的畅想
教学目标:
1. 发展动手制作能力;
2. 感受到新材料的发现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3. 意识到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研究、发明新材料;
4. 在感受新材料、畅想新材料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5. 认识几种新材料;
6. 了解周围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能。
教学重点:对未来材料的大胆畅想并能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会改善白纸的性能。
教学准备:
材料:
白纸、锡纸、塑料薄膜、胶水、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盒。
铝合金门窗、汽车防弹玻璃、隐身飞机、高楼玻璃幕墙、纳米材料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前几节课研究过材料,那你们关心未来材料的发展吗?这节课我们来说说、想想,好吗?”
二、探究内容:
1. 寻找白纸的缺点。
问:“白纸是我们很熟悉的物品,你认为它有哪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白纸与锡纸、塑料薄膜相比,有什么缺点?
(白纸容易被撕破、容易吸水、漏水。)
怎样克服白纸的这些缺点呢?
2. 制作符合我们要求的复合纸。
把白纸和锡纸和塑料薄膜粘连在一起来制作复合纸。
讨论制作过程中摊平、上浆、粘锡纸、粘薄膜、压平待干各环节的具体要求。
学生动手制作复合纸。
用实验来检验一下我们制作的这张复合纸的防水性和结实长度。看一看我们自己制作的这张复合纸具有怎样的特性。
根据复合纸的这些特性,讨论它可以成为制作哪些物品的合适材料?
3. 寻找生活中的复合纸物品。
生活中在哪里可以找到用复合纸制作的物品?
拆开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盒,研究这些复合纸有什么特点。
讨论: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盒所用的复合纸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有什么用?
4. 认识几种新材料。
师:“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研制开发出了许多新型材料。你知道哪些?”
分别认识几种新材料(铝合金、防弹玻璃、隐身材料、有色玻璃、纳米材料)。先让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要弄清每种材料的主要特性和主要用途,展示相关的图片或穿插小故事效果更好。
新材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5. 感受新材料的发明过程。
阅读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
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6. 我对新材料的畅想。
师:“你对未来的材料有什么设想?
(提示: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对新材料进行设想。如恒温衣料。)
大胆畅想,把你的设想用图画出来或写出来。
交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新材料的资料。
相关网站:
1、高科技前沿
http://www.bjkp./gkjqy/clkx/ ( http: / / www.bjkp. / gkjqy / clkx / )
2、中国材料网
http://www.chimeb./ ( http: / / www.chimeb. / )
3、中国纸网
http://www.paperec.com/ ( http: / / www.paperec.com / )
4、环保人
http://www.epman.cn ( http: / / www.epman.cn )
5、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http://www ( http: / / www ). .cn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第一课时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
2. 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3. 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
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每人一小块馒头。
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纸(挂历纸、卫生纸等)及剪刀、胶水等。
有关人体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资料。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
2. 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在书上。
3. “健康从饮食开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
二、探究内容:
1. 认识消化器官。
体验活动:把一小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交流: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师板书)
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组活动: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
对照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2. 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
刚才咽下的馒头在我们身体里是怎样被消化的?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
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对照图写出各部分的作用。
看课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思考:人体的消化道大约长9米,食物在人体中停留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些数字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来的想法一致吗?
3. 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
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
4. 保护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怎样保护我们的各个消化器官呢?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吃食物要细嚼慢咽。
不用开水或汤泡食物吃。
不能边吃边看电视。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
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
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3)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
5. 小结。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向家里人讲述你学习的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饮食和健康
教学目标:
1. 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2. 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
3. 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
4. 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摄入的能量要适当。
教学难点:研究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教学准备:
有关各种食品能量的资料,可以把它们做成图片。
让学生课前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食物种类及数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人为什么要吃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
2. 人体维持呼吸、心跳、一定的体温需要能量;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需要能量;学习、工作、劳动、锻炼等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三种能量消耗的比例大致50%、40%和10%。
二、探究内容:
1. 摄入能量要适当。
(1)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2)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
2. 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1)拿出自己一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
(2)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差不多或超过多少?
(3)统计小组、全班同学中,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不足和超过的同学有多少?
(4)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相差太多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
3. 我们的饮食科学吗?
(1)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营养不良或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
(2)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早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
5. 活动。
根据能量摄入的标准和一日早、中、晚三餐能量的分配比例,试着给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某一天的膳食。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一天的膳食。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选择健康食品
教学目标:
1. 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
2. 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关擦黑能力、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和调查、交流的能力;
4.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抵制和投诉举报,使学生养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
5. 用科学知识指导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重点: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挑选绿色食品。
教学准备:
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肉、鱼等食品的实物或照片。
有关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师:“如果一个人能活到70岁,按每天吃300克粮食、500克蔬菜、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来计算,那他这一生分别要吃掉多少食物?如果所吃的这些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毒害的成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 讲述一个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人生病致死的真实事例。
20世纪50年代初在日本水俣(雨)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生的奇闻。1953年,也是在水俣湾,有个人起初口齿不清,面部痴呆,后来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高声号叫而死。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病。直到1956年,又有96人得了同样的病,其中18人死亡。此后,以熊本大学为主组成医学研究所,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并把猫死人病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终于找到了致病的根源。原来,这是由于摄入富集在鱼类、贝类中甲基汞而引起的中枢神经性疾病。如果短时间内摄入甲基汞1000毫克,就可出现急性症状(如痉挛、麻痹等),并很快死亡;如果短期内连续摄入500毫克以上的甲基汞,就可相继出现肢端感觉麻木、中心性视野缩小,语言和听力障碍,运动失调等症状。那么,甲基汞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建在水俣镇附近的一家氮肥厂,在三四十年代相继采用汞催化剂生产醋酸乙烯和氯乙烯,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废水、废渣排到水俣湾。这些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靠水体自净难以消除,就使鱼、贝类体内富集了甲基汞。人或猫吃了含油甲基汞的鱼和贝类,就生病死亡。
3. 为了身体健康,我们的饮食除了营养均衡、摄入适当的能量外,还要注意食品中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要吃健康的食品。
二、探究内容:
1. 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
(1)说说自己判断健康食品的标准。
(2)看教材或自己搜集的资料,读读什么是健康食品并相互交流。
(3)健康食品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食品,具体的标准是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
(4)讨论、交流。
“哪些我们不能吃?哪些要少吃?为什么?”(教师可在课前做调查。)
(5)小结:以上食品中“无检疫标志的肉类、霉变的粮食、酸败变质的油”绝对不能吃,其余食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不要经常吃。(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2. 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1)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到商品周转快的商店购买?怎样辨认食物的新鲜程度?)
(2)讨论、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择我们放心的健康食品,为什么?如果有几种不同的保质期的食品,我们选择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
(4)指导学生认识绿色食品标志,介绍了解常见的绿色食品。
(5)调查:让学生在课余到商店看看哪些是绿色食品,问问买这些食品的人多不多。留意家长买来的食品中有没有绿色食品,记下食品名称、商家、产地等信息。
3. 报告会(或调查、走访):
请有经验的人谈谈怎样选择蔬菜、水果、鱼、虾、肉,怎样有效地除掉蔬菜、水果上的残留农药。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自己家里买的食品中有哪些是绿色食品。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计算、观察剖开的动物等途径了解水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提升学生关于水对于人体生命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2. 通过观察剖开的鱼、鸡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推测人体哪些地方有水,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3. 通过实验认识水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中应有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生命活动中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剖开的鱼和鸡观察它们体内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准备:
小组活动材料:每组1条小鱼或1块肉,植物全株或部分;放大镜、大小相同的馒头、盘子、稀释的碘酒、滴管。
展示食物在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师:你们还记得种过凤仙花吗?做过绿豆种子发芽时需要水量,谁说说水对种子
萌发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你自己如果半天或一天喝不到水的感觉。
2. 人在饥饿或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只要提供足够的水就可以勉强维持生命。但如果体内水分损失超过20%,生命就无法维持,所以水对人来说是粉肠重要的。身体健康仅仅靠食物来保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水。
二、探究内容:
1. 我们身体里哪里有水?有多少水?
(1)讨论: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
(2)观察活动:剖开的鱼或鸡,看看鱼或鸡的哪些地方有水。(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或借助放大镜观察。)
(3)提问:猜测一下我们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水?
(4)教师小结: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就人类而言,构成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大致如下:蛋白质占17%,脂肪14%,碳水化合物1.5%,钙等矿物质6%,剩下的61.5%为水,也就是说,体重的2/3为水。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也大都由水来支持,人体器官组织的含水量大致如下:血液90%左右,肌肉76%,肺、心脏80%,肾83%,肝68%,脑75%,就连骨骼也含水10%~22%。
(5)计算自己身体中有多少水。
2. 水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1)体验、思考:慢慢咀嚼一块馒头,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发生变化的。
(2)对比实验:把馒头放在嘴里,嚼不同的时间,仁厚滴上碘酒,观察馒头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变化?唾液的作用是什么?
(3)食物的消化还要经过哪些器官和过程?其中有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查阅资料:人体还有哪些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 观察统计:自己一昼夜大约排出多少尿液。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科学饮水,即必须保证每天吃进身体里的水量和排除的水量保持基本平衡;要饮用优质水;要注意饮水卫生;
2. 通过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出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的科学探究技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饮水习惯。
教学重点:统计我们每天排出多少水,得出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教学难点:学习计算从食物中吃进多少水。
教学准备:
西红柿、小碗、小棒、纱布、量筒等。
食物含水量情况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师:“你们知道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吗?知道自己一天喝的水够不够吗?”
2. “我们每天喝的水量必须和排出的水量基本平衡。”
二、探究内容:
1. 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
(1)怎样知道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要统计计算自己每天排出多少水)
(2)怎样统计计算每天排出多少水?
(3)统计计算每天的排水量。(全班只要有几个学生统计了就行。)
(4)汇报、小结:我们每天应该补充多少水?(我们每天应该补充1800毫升~2500毫升水)
(5)讲解:水通过两个渠道进入我们的身体,一是食物,二是喝水。我们要知道每天喝的水够不够,必须知道通过进食吃进多少水、直接喝下去多少水。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计算。
计算每天自己直接喝下去多少水。
计算自己每天从食物中吃了多少水。(教师要进行指导和示范,先以西红柿为例讨论怎样计算,然后再计算米饭和其他食物。教师可以先统计自己或某位同学一日三餐的饮食,在这基础上学生再开始活动。一个小组可以只计算某一位同学一天从食物中的获水量。)
2. 我们应该喝什么样的水?
(1)交流:平时我们喜欢喝什么样的水?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纯净水、蒸馏水、白开水、矿泉水各自的性能、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饮水的情况,再对其他一些大家爱喝的水进行补充介绍)。
(3)我们应该经常饮用什么水?为什么?为什么饮料和果汁不能多喝?
(4)教师讲述有关饮水卫生的常识。比如不要暴饮、狂饮,不要等口渴时才喝水,每天清早要多喝水,饮水机里的水不能存放太久,等等。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把学到的有关科学饮水的知识告诉家人,向他们宣传有关饮水健康的知识。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 认识人体呼吸器官,对人体呼吸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3. 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教学难点:分辨吸进和呼出的气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人体呼吸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模拟呼吸装置。
分组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乳胶管、水槽、火柴、细竹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的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还需要什么呢?如果你们生活在空气污染很大的地方会怎样?”
二、探究内容:
1.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1)体验活动: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孔,感觉到自己在呼吸。
(2)体验活动:感觉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
(3)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呼吸,为什么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2. 认识呼吸器官。
(1)体验活动:我们在呼吸时,胸、腹部有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呼吸器官有哪些?在图上标出它们的名称。
(3)小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和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幼.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
(4)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模拟演示肺如何进行呼吸。
(5)计算我们一昼夜需要多少新鲜空气。
3. 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1)讨论: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它们会有什么不同?怎样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指导实验操作。(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实验。(按书上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交流。
实验中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我们的猜测正确吗?
(5)阅读资料。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资料,并对照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完全正确,什么地方需要修正。
4. 小结。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如果没有氧气,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开展考察空气质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意识;
2. 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学会看空气质量报告,养成关心空气质量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综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周围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能力;
4.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创建优美校园、社区、街道、城市的活动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5.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空气质量的好坏判断空气污染的程度。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
教学准备:
空气质量预报的多媒体资料或图片。
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考察记录表。
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资料。
测试空气质量的简单材料和仪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怎么样?是否受到了污染?这是我们人人都关心的。”
二、探究内容:
1.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1)“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来说说周围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空气质量差就表示空气中混入了许多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还有粉尘、烟尘等颗粒物。人体如果吸入二氧化硫,会影响呼吸道,使呼吸道系统功能受损;吸入二氧化氮可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对于儿童来说,二氧化氮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障碍。可吸入颗粒物呢功能随人体呼吸作用深入肺部,产生毒害作用。)
例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
,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木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2个月后,又有8O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主要的凶手有两个,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层现象是帮凶。伦敦工业燃料及居民冬季取暖使用煤炭,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碳氢化合物(CH)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当时持续几天的“逆温”现象,加上不断排放的烟雾,使伦敦上空大气中烟尘浓度比平时高 10倍,二氧化硫的浓度是以往的6倍,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可悲的是,烟雾事件在伦敦出现并不是独此一次,相隔10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直到70年代后,伦敦市内改用煤气和电力,并把火电站迁出城外,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骇人的烟雾事件才求在伦敦再度发生。
(2)怎样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3)学习如何看空气质量报告。
平时看到或听过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吗?空气质量报告有哪些内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讲解一些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环境空气质量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空气、污染指数;二是首要污染物;三是环境空气质量等级。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等级就越高。空气质量一级为优;二级为良好;三级为轻度污染;四级为中度污染;五级为重度污染。)
出示某日我过各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让学生说说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4)怎样用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除了看环境空气质量报告,我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周围环境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可以用眼睛观察远处的物体,如果空气里的粉尘、烟雾等颗粒物污染严重,远处本来可以看见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天空灰蒙蒙的;树叶上、建筑物上就积有较多的尘埃;把湿润的纸巾挂起来,上面会粘有很多灰尘。如果空气里有较多的有毒有害气体,鼻子就能闻到刺鼻、呛人的气味,喉咙会发痒,引起咳嗽。)
2. 居室空气质量的考察。
(1)除了室外的空气会受到污染外,我们家里的空气质量怎样?有什么事实依据?怎样验证我们的看法?
(2)阅读资料。
(3)布置考察任务。分组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