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科学》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 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发展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态度。
科学能力
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科学知识、技能
感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常规。
知道大自然的主要组成。
1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感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知道大自然里有水、空气、动植物、岩石、月亮、太阳、星星等。知道科学课程的教学常规。
2、体验课程的学习方法,即观察、实验、制作、调查、思考、探究、发明、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3、发展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参加动手、动脑、调查、探究等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增强展示自己能力的欲望。
学重难点
重点: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
难点:使学生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自然界的组成的图片、投影片、音像资料等。
2、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资料、图片、音像资料等。
3、观察物体位置和数量的变化的材料,材料应有适当的种类和数量。
教学过程:
1、 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中到底有什么
(1) 谈话:我们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中到底有什么呢?
(出示投影:大自然中物体的四幅图。)
(2) 观察: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仔细看看图上画有什么?
(3) 讨论:请同学们按照观察顺序,先在小组里说说看到了什么?
(4) 汇报:现在请同学们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王老师给你们提一个要求,每个同学只能说一种,不许重复其他同学说过的,行吗?
(5) 综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自然界到底有什么?
2、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事迹
(1) 提问:你们知道那些科学家的事迹呀,给大家讲讲。
(2) 讲述:王老师给你们讲讲李时珍和诺贝尔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3、 利用观察岩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1) 演示:现在我们就用科学家的精神来进行观察。讲解并演示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观察
(3) 汇报: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 利用铝皮自制哈哈镜
(1) 谈话:老师这里有铝片,用铝片作成哈哈镜你们会吗?
(2) 分组实验:自制哈哈镜。
5、 总结:今天同学们上的很好,细节课我们要学习植物,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找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
(二)〈〈人与生物〉〉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单元教学内容
第二课 植物世界
第四课 保护植物
第五课 制作植物标本
第六课 动物世界
第八课 拯救野生动物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体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人类与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对研究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救护濒危动植物的情感和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激发学生亏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兴趣。
4教育学生爱护粮食。
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初步具有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具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初步具有观察动植物的能力。
5初步学会制作粮食标本。
6初步学会制作腊叶粮食标本。
科学知识、技能
1了解动植物的概况,认识动植物的多样性。
2知道制作粮食标本和腊叶植物标本的方法。
3了解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4知道怎样保护动植物。
5知道有动植物已经灭绝,有些动植物濒临灭绝。
2植物世界
教学目标
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初步具有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来的资料。
VCD: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有趣的植物;各种植物的花;落叶和不落叶植物。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引入新课,进行第一部分的教学 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你们都知道它们叫什么吗?校园里的植物,在冬天,那些是落叶的?那些是不落叶的?校园里的花那些比较大?那些比较小?(教师进行辅导)回教师汇报各自的观察结果。打开书。本课里有一些植物插图,谁认识这些植物? 学生活动 培养观察能力
进行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植物中有许多有趣的事,阅读课文。讨论:那些植物很高大?那些植物长寿?那些植物吃小虫?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中的趣事? 学生打开书,讨论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讨论 培养交流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培养交流能力
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小结、下课 9、你家里还有一些什么植物,你叫的出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家观察 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交流和汇报的能力。
4 保护植物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体会人与植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的珍稀植物,知道怎样保护植物。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VCD:
1、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我国珍稀植物。
3、 保护植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进行第一部分内容教学 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讨论除了供给人类食物之外,植物还有那些用途?必要时提示:(1)净化空气 (2)美化环境(3)蓄水保土 (4)提供资源(5)保护动物 (6)防灾抗旱(7)提高肥力 (8)防风防沙(9)杀菌吸尘 (10)减低噪音(11)吸收毒气 (12)提供氧气(13)生产木材……阅读课文,植物能利用水、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制造自己所需要的食物。植物在制造食物的过程中,还能放出氧气。大约在十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植物。直到3.6亿年前,陆地上的原始植物才出现。大约又过了1亿多年,苏铁、蕨类植物才发展起来,它们的后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大多数的原始植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我们只能从化石上见到它们。然而,有一种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的树木一直生存至今,它就是银杏。银杏是生活在中国的活化石,大约出现在1亿多年前。除了银杏以外,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珍稀植物,比如水杉、金花茶、珙桐、人参、银杉等。5、植物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怎样保护植物呢?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学生阅读学生看书学生讨论 培养交流能力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进行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6、由于人类的活动,使植物处处面临着威胁。大量的砍伐和采集,使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减少。有的植物已经面临着绝种的危险,人们只有在专门收集植物的地方才能欣赏到它们。没有植物,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草地、保护珍稀的植物。
进行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7、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提示: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乱砍、滥伐;义务植树;保护绿地;种花种草;节约纸张;少用一次性筷子…… 学生讨论阅读课本资料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制作植物标本
教学目标
1、 知道制作蜡叶标本的方法。
2、 学会制作蜡叶标本。
3、 发展学生制作植物标本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
1、 32K白板纸两张,透明纸胶带,白乳胶。
2、 标本夹、旧书、剪刀。
3、 浸制标本、干制标本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导入新课,进行第一部分内容教学。进行第二部分内容教学。这节课后边的时间,主要是采集 大家看看,这里有许多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从制作方法上可以分成几种呢?一种是浸制标本,一种是腊叶标本。为什么要把植物作成标本呢?标本可以长期保存,提供学习和研究之用。我们学习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采集:采集一棵矮小的植物,或剪取植物的茎叶。去掉枯叶、烂叶、残叶,把根上的土洗干净,把植物夹在旧书里。回家后,放在桌上,上面压重物,每天把植物换一个地方,重新压好,几天后就干了,下次课上带来。下面,我们就拿上旧书,去采集植物。采集植物时,还要观察植物的根、茎、叶。 学生观察学生讨论讨论学生采集活动和观察活动。 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动手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
大家把纸只拿出来,放在桌上,把压干的植物放在台纸上,注意摆放美观。教师巡视把透明胶带取出来,剪成小段,把标本贴在台纸上。不要贴许多胶带纸,影响美观。填写标签,贴在右下角。要填写植物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 学生制作活动学生制作学生填标签、贴标签学生设计制作植物画 培养动手制作标本的能力培养创造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小结,下课 利用腊叶好的植物,还可以组成好看的画,先设计,把压干的植物摆放在适当的位置,再用乳胶粘。每人一张台纸。比如可以设计:水下世界、宇宙探险、游乐圆、山间、水旁、公路上等等展示学生作品,欣赏植物画
2、 动物世界
教学目标
认识自然界里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初步具有搜集动物资料、整理资料和交流资料的能力。
初步具有了解动物的兴趣和爱好。
课前准备
VCD图片:各种各样的动物;各种特点的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昆虫;鸟类; 鱼类;哺乳类。
实物:蚂蚁、蝗虫
标本:燕子、鹰、鲤鱼、带鱼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第一部分内容教学 1、大家观察这些动物图片,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观察出它们各自的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 培养观察能力
进行第二部分内容教学 阅读课文,讨论:动物中的“巨人”,动物中的“侏儒”,奔跑最快的动物,产卵最多的动物,自由运动的动物,固着生活的动物研究蚂蚁、蜜蜂、蝗虫、金龟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阅读课文、讨论 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进行第三部分内容内容 5、研究燕子、鸵鸟、鹰、企鹅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观讨论、汇报调查结果 培养学生调查能力
进行第四部分教学内容 6、讨论鲤鱼、带鱼、鼹鼠、海豚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学生研究,发现特点: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足。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概括能力
进行第五部分内容教学小结、下课 评价学生小组活动情况。
8、拯救野生动物
教学目标
知道有些动物已经灭绝,有些动物濒临灭绝。
初步具有调查、分析问题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初步具有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不虐待动物、救助动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
VCD:几种常见的野生动物;现在还存活的古代动物;现在濒临灭绝动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进行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1、认识自然界的野生动物。 学生讨论 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进行第二部分内容教学 代的一些动物,比如恐龙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古代的恐龙有很多种类,你认识他们吗。踞今大约2.5亿到6500万年前,地球上生活着恐龙。它们有的吃草,有的吃肉,有的杂食。恐龙是那个时代地球上的高等动物。 看图片学生讨论 了解古代灭绝的动物了解恐龙及灭绝原因
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 为什么人们现在看不到恐龙呢?现在,有些动物正面临灭绝呢。你知道有哪些动物正面面临灭绝吗?为什么有的动物越来越少,濒临灭绝呢?自身数量少。繁殖困难不适应环境变化人类大量捕杀。 学生讨论讨论讨论 了解现在动物灭绝原因
进行第四部分内容教学 样保护野生动物呢?建立自然保护区不捉、不杀野生动物不买、不养野生动物不卖、不吃野生动物积极救助野生动物举办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几个同学共同出一期小报,或全班搞一次小报的展示活动。 讨论 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
(三)《水与人》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水》单元教学内容
第10课 水
第11课 流动的水
第12课 用水的调查
第13课 水与生命
《水》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具有探索水的性状的兴趣
初步具有对水的质疑和探索精神
初步具有克服困难、与人合作的精神。
养成良好的饮水、节约用水的习惯。
体验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增强珍惜水的意识。
科学能力
具有对水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具有记录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初步具有调查、分析信息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初步学会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
初步学会制作小水轮。
初步学会做小水轮转的快的实验。
科学知识、技能
认识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了解自然界里水的分布、淡水资源及水的用途等概况。
学会使用感官去观察水的性状。
了解家庭用水情况。
知道节水用水的方法。
认识水与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水能发电,也能带来灾害。
10、 水
教学目标
1、 认识自然界里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了解自然界中可以使用的淡水很少。
2、 学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并能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
3、 初步具有探索水的兴趣。
4、 初步具有对用水问题的质疑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1、 演示材料:准备6个玻璃杯,分别装有牛奶、白醋、水、白酒、红糖水和盐水。方便筷若干。
2、 分组材料:牛奶一玻璃杯、纯净水一玻璃杯,方便筷若干,塑料袋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引出问题教学新课的第一个实验 谈话:桌子上有牛奶、白醋、水、白酒、红糖水、盐水各一杯。你能把它们认出来吗?请同学到讲台桌前,给大家试一下。请同学总结一下怎样又快又准确地辨认?辨认物体时,闻的方法很重要。注意不能把物体直接放在鼻子下闻,要用一只手,把杯子上面物体散发出来的气味扇到鼻子下再闻。边说边演示。请大家练习一下,大家注意,有的物体有毒,不可以随便闻辨认物体时,尝的方法也很重要,要用筷子沾一点东西,然后,把筷子放在舌头上方,不要让筷子碰舌头和嘴。请大家试一试大家注意,有的物体有毒,不可以随便尝。 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们分开来分别由几个同学各抒己见,大家交流讨论总结出规律:一看、二闻、三尝学习“闻”的方法学习“尝”的方法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进行安全教育培养观察能力进行安全教育
学习新课、探究水的性状 谈话:用刚才我们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水是什么样的?看哪些同学观察得最好,把观察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谈话:刚才大家对“水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水还有其他的性质吗?请大家继续研究,水到底是什么形状的?水会流动吗?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刚才研究的结果。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哪里有水?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知道这些水中哪些是淡水吗?10讲授:地球表面有71﹪是被水覆盖的。其中96.5﹪是海水,在其余的淡水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冰川,江河湖泊等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只占整个水量的0.007﹪左右。 学生分小组探究水的基本性状学生汇报: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没有味道。学生实验利用塑料袋和各种容器,进行研究。学生汇报:水没有一定形状,水会流动。学生讨论。 学生自主探究水的性状。学习研究科学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培养交流信息、描述能力培养交流能力进行水是资源的教育
总结 水是很宝贵的,调查一下,你家里的用水是井水,还是地下水? 课外延续活动
11、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
1、 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流动的水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害。
2、 初步具有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兴趣。
3、 学会组装小水轮转得快的实验。
教学准备
1、 小水轮学具材料一份。
2、 水、水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进行第一部分教学 1、观察小水轮都由哪些材料组成,大家动手,把小水轮组装起来 学生组装小水轮 培养动手能力
进行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怎样让小水轮转得快?请讨论,并预测。设计实验办法全班分小组实验。探究小水轮转得快的秘密实验后,讨论出结论,填写在书上,并且与预测比较6、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讨论、预测、设计实验1与水速大小有关2与水量大小有关学生实验 讨论、填书、比较 培养学生预测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记录能力
进行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7的人就发现流动的水可以利用,讨论一下,古代人们怎样利用流动的水8现代的人,对流水的利用更加广泛9阅读评价活动 流水可以磨面、碾谷、舂米等利用滴水计时讨论发电、灌溉等学生阅读 培养交流能力培养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12、用水的调查
教学目标:
1、 解自己家庭的用水情况,知道节约用水的方法。
2、 初步具有获取家庭用水数据、分析家庭用水概况等调查能力。
3、 认识北京水资源的短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准备:
1、 泉水瓶、可乐瓶、雪碧瓶、塑料盒、水、玻璃杯。
2、 秒表、节水型龙头。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拿出一些饮料瓶,问:它们各能装多少水?观察一下 学生观察。饮料瓶上有毫升、有的是升的标志 学习水的计量单位:升
进行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2你能用这些饮料瓶,量出1升水吗?3用量出来的1升水,测一下,可以装几杯?一脸盆水有几升?4水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多用途,说一说,有哪些用途? 学生实验1升水可以装5杯。一脸盆水可以装5升学生讨论 探索1升水有多少?
探索1杯水有多少?一脸盆水有多少?
进行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 5你家一天要用多少水?请大家回家以后,在星期六或星期日做一个调查。把调查结果填在书上。可以以升作为单位,估算一下,也可以看水表,调查准确的数字。下节课检查。 洗衣、洗菜、做饭、扫除…… 培养学生用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进行第三部分教学 6用流水洗一次手用多少时间,用多少水?下面我们进行这个实验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7你们各家都使用什么样的水龙头?是用节水型的吗?记在书上。谁能统计一下,全班同学家里共有多少个水龙头?节水型的有多少?旧式水龙头容易发生滴漏现象,而且寿命短。节水型水龙头寿命长,节水效果好。北京已经停止生产和销售旧式水龙头。 学生实验洗一次手用5秒左右,大约用1升水学生统计 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调查、统计数据的能力
进行第四部分教学 8观察你的周围,比如学校里、家里、公园里、小区里、街头、农村……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
9怎样才能节约用水呢?大家出注意、想办法,出一期板报10阅读 讨论水龙头漏水水管子漏水洗汽车浪费水……讨论。策划出板报 节水教育
进行第五部分内容教学小结下课 11我国是贫水国之一,北京是缺水城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们要节约用水。 学生读书 培养参与意识。知道浪费水的现象,知道节约用水读书获取资料信息
13、水与生命
教学目标:
1、 认识水与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2、具有观察、记录和对比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3、 初步具有克服困难、与人合作的精神。
4、 初步具有科学用水和科学饮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两盆豆苗、喷壶、标志牌2个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教学新课进行第一个实验 1提出问题:植物的生活是否需要水?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实验需要对比两盆豆苗的生长情况,一盆浇水,一盆不浇水,连续观察一个星期,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分析观察到的现象2准备实验:教师发豆苗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栽苗、浇水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提出要求,培养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 3动物生活也离不开水,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动物与人是否也需要水
布置引水调查 4人的生活也离不开水,你一天和多少水?你家的大人一天喝多少水?
5阅读:大家把书打开,把这一段课文读一遍。然后,请一个同学个大家讲一遍。6讲授: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天的饮水量与年龄、职业、天气等有关系。人们每天通过吃饭、菜、汤、水果、蔬菜等摄取的水量大约有1升。另外还需要补充白开水一升左右。人的生命离不开水。7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喝水都是不一样的,你进天喝的是什么水?8我们每天最好是喝凉开水 学生阅读学生讨论、统计 培养调查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学习统计数字,搜集信息的能力饮水卫生教育
总结教学 9讲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水与生命的关系。请大家把实验和调查做好。
(四)《人与空气》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
14 空气
15 空气占据空间
16 空气的用途
17 空气与生命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初步具有认真的态度,乐于与人合作;
初步具有创新意识。
科学能力
能运用感官观察空气。
具有初步具的观察能力。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归纳和概括。
初步具有发现和探究空气性质的能力。
科学知识、技能
认识空气的各种性质。
了解空气的各种用途。
知道空气与人、植物、动物的关系。
14 空气
教学目的:
1、认识空气存在我们的周围,认识空气无色、无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初步了解大气层时保护地球的外衣。
2、初步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的性质的能力。
3、具有勇于创新,乐于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无色、无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初步了解大气层时保护地球的外衣。
教学难点:
认识空气存在我们的周围,无味(气味、味道)、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初步了解大气层时保护地球的外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饮料盒、气球、塑料袋、卡纸、吸管、玻璃杯、海绵、毛巾、粉笔、水槽等。
学生准备: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
导入:谈话: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又一种我们一课也离不开的东西,“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空气的知识。新课:1、认识我们的周围与空气提问:我们的周围又空气吗?你有没有办法使我们感到周围有空气?问:你们看,被子里面有什么东西?演示:将杯子倒扣在水槽中,歪杯口,会出现什么现象?问:空杯子里怎么会有出气泡跑出来?问: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证明我们的周围与空气?讨论:1)水中有没有空气?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3)能用一句话巴尼的发现说出来吗?2、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谈话:空气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它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象观察水那样来观察研究空气有些什么性质。边观察边记录。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空气的什么性质了?判断:(书中)说明理由。小结:空气时无色的、没有气味和味道,没有固定形状,能流动的气体。3、阅读:(书中资料)问:通过看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什么?巩固应用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实验全班汇报小组讨论、实验全班汇报分组观察、记录全班汇报学生判断回答阅读、回答 引出课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认识空气存在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层时保护地球的外衣。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2、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动脑、动手、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及自行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1、 空气占据水杯空间的实验;
2、 空气占据瓶子空间的实验;
3、 空气占据注射器空间的实验;
4、 空气占据水槽空间的实验
5、 学生吹气球比赛活动材料;
6、 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 动 目 标
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液体、固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吗?新课一、研究空气占据空间1、介绍实验方法:讲解实验记录表、实验顺序,明确实验时间等要求。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3、组织学生讨论实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各组的实验研究情况。汇报时,请你先说一说你做的哪个实验,看到什么现象,你认为说明什么?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说的和你们的一样不一样,一会你可以给他们补充,或者发表和他们不同的看法。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研究内容,明确空气占据空间。二、比赛吹气球明确要求学生比赛全课总结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认真聆听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评价。小组讨论学生吹气球比赛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评价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空气的用途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
2、具有初步的实验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3、具有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争取获得成功的过程,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实践、与人合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争取获得成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硬纸片2张、B5纸2张、水、托盘、细铁丝、橡皮泥、吸管、夹子、气球、胶带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
导入: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们可以利用空气及空气的性质,除此外,空气有什么用途呢?这捷克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新课:1、空气的用途问:说一说空气在不同的七情况下,有什么用途?出示图片(随汇报随出示、补充)小结:空气使地球上独有一种资源,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空气的用途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用空气做几个游戏,体会一下空气还有哪些的用途。2、空气用途游戏1)纸张赛跑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空气产生力量来推动纸片跑起来?(介绍比赛要求)请学生谈体会、诀窍。2)帆船比赛讲述:介绍材料、组装方法比谁的帆船走的快。请学生谈经验巩固应用空气有哪些用途?2、生活中空气还有哪些用途?课后继续观察。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分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每组的代表比赛)分组制作全班比赛 引出课题,明确研究任务。 初步了解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具有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争取获得成功的过程,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实践、与人合作的品质。
17 空气与生命
教学目的:
1、知道空气是人、植物、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生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2、初步具有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初步具有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是人、植物、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生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生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钟表、菜豆、培养皿、玻璃片、杯子、水。
学生准备:菜豆、小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
导入:谈话:今天我们来研究空气与生命的关系。新课:1、了解空气与人呼吸的关系谈话:你能谈一谈空气与生命有什么关系吗?实验:憋气讨论:1)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2)憋气时,你有什么发现?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可见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那么,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每天吸收多少空气?断绝空气多长时间人就不能生存?请同学们阅读书中资料。了解空气与动物的关系(出示图)问:从途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结:动物生存也离不开空气。鸟······3、了解空气对植物有什么影响谈话:空气对植物生长有没有影响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观察:预测放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盘菜豆会友什么变化?小结:出示提前做出的结果。(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实验)巩固应用:假如地球上没有生命,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总结: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与生命是分不开,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学生回答学生分组实验全班交流情况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全班汇报分组观察、讨论全班汇报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引出课题,明确研究任务。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知道空气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知道空气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知道空气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五)《人与大地》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第18课 砂和黏土
第19课 土壤
第20课 岩石
第21课 铁、铜和铝
第22课 煤
* 第23课 石油和天然气
{一)科学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物质资源的多样、丰富。
2.热爱自然,乐于参与采集;搜集活动。
3、自行设计泥塑制品,具有切步的创新能力。
4.发展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
5.发展环境保护的意识。
6.发展爱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识别物体。
2.会做砂和黏土、土壤的对比实验及岩石鉴定实验。
3.锻炼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4.初步学会观察铁、铜、铝的一些特征。
5.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砂、黏土、土壤、岩石的各种特征。
2.了解土壤的种类和岩石的用途。
3.初步学会观察鉴别岩石特征的方法。
4.学会做实验记录。
5.了解铁、铜、铝是从哪里开采的,有什么用途。
6、了解煤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开采出来的,有什么用途,直接烧煤炭的危害。
7.了解石油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开采出来的,有什么用途。
8.初步了解现状调查法。
9.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8 砂和粘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砂和粘土的不同及用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
难点:砂和粘土渗水不同的对比实验。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砂、粘土、渗水实验用具、砂画材料胶水等
演示实验材料:教学录象带。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起学生的注意初步感觉砂和粘土的不同。通过实验研究砂和粘土的不同。了解砂和粘土渗水不同。了解砂和粘土的用途。 投影片 砂和粘土小筛子、放大镜。两杯水实物投影砂和粘土渗水不同实验的材料。砂和粘土用途的教学录象片。 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界哪里有砂哪里有土吗?2、讲述:在黄土高原和沙漠里有很多的砂和土。3、谈话:王老师从沙漠和黄土高原给你们带来了砂和粘土,请你们用小手摸一摸,哪盘是砂哪盘是土。新课: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有那些不同。讲述:王老师发给你们一个小筛子和一个放大镜帮你们研究一下砂和土到底有那些不同。讲述:老师发给你们每组一个记录表,请你们小组研究一下究竟怎样填。实验:老师发给你两杯水,一杯倒在沙子里,一杯倒在土里,用手活一活,再观察。讲述:请你们把这次的实验结果也填在表里。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请你们把你们的记录放在投影上,向大家汇报。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摸、看的方法发现了砂和土的颗粒不同,又用活泥的方法发现了砂和土的粘性不同。砂的粘性小,土的粘性大。由于土的粘性大所以我们给它起一个新名字,叫粘土。指导学生做砂和粘土渗水不同的实验。讲述:下面我们做一个砂和粘土渗水不同的对比实验。每组两个相同的集气瓶,两个相同的烧杯,里面有同样多的水。一个漏斗里放的是砂,一个漏斗里放的是土。下面请每个组的组长到前面领一份实验材料。讲解:请你们把两杯水同时到入漏斗里,仔细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发生,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记录:请你们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并记录在记录表里。汇报:你们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说明了什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砂的颗粒大,粘性小,容易渗水、不容积水;粘土的颗粒小,粘性大,不容易渗水、容易积水。(板)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用途。讨论:通过学习你知道砂和粘土有什么用途吗?请你们讨论一下。播放录象:砂和粘土的用途。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砂和粘土的不同,知道了砂和粘土的用途。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砂和粘土的知识。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砂和土的颗粒不同。讨论并填写记录表。通过实验研究砂和土的粘性不同。汇报实验发现。学生初步感受对比实验。做砂和粘土对比的实验。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交流。收集信息,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19、土壤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初步了解土壤的种类。
2、 初步具有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成分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 感觉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二、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在砂和黏土的基础上,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多种物体构成的。课文首先让学生思考:土壤里有什么:并要求学生把最初的思考或猜测写出来。再指导学生到农田、菜地、花园等处边采集边观察,初步认识土壤,然后通过做分析土壤成分的实驻.比较全面地认识土壤。再和前面的猜测比较,体会出,只有仔细观察,用科学方法实验,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一种事物。最后通过阅读,了解土壤的类型,通过调查活动,了解我国丰富的土壤资源。
2.课文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土壤里有什么”的问题,提出了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先让学生把壤初的思考或是猜测写下来,然后指导学生到农田、菜地或花园等地对土壤进行观察和采集,课文中的场景图提供了观察的方法:观察野外的土壤时,要先铲出新土再观察,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摸…摸土壤是不是松软、潮湿的,找一找土壤中是否有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等。再用小瓶、塑料袋采集一些土壤标本。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为课堂提供实物材料,还可以丰富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个基本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土壤的成分。课文安排了两个实验:
实验1:把干土块放进盛水的杯子里,能看见从土块中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c
实验2;把水中的土块搅拌散开,静置沉降后.沉降物大致分为两层,上层的颗粒比较小,主要是黏土;下层的颗粒比较大,主要是砂。浮在水面未能沉降的主要是植物的小碎片。有的土壤中能见到一层黑色的浮在木面的物质,这是腐烂的植物分解后形成的腐殖土。记录.是把以上观察和实驻的结果进行综合,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课文中的一段文字材料,概括总结了土壤的成分,介绍了土壤的几种类型。
第三部分的调查活动主要是课后活动.有意将课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扩屉和延伸,第一项,既是让学生调查也是让学生认识。图中的花生、西瓜、马铃薯都是适合在砂土里生长的植物。适合砂土的植物还有姜、芋头、沙棘、仙人掌等植物。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成分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筷子、干土块、白纸。
(1)一盆花土(以备观察之用)
学生准备:采集的土壤样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土壤
讲解:土壤是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想一想:埋在地下很深的,很硬的,不能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吗?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叫土壤吗?
今天,我们带来的土壤样品是从哪里采集来的?简单说一说采集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提问:为了认识土壤,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来观察土壤?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讨论:你观察到土壤里有什么
教师补充.土壤潮湿脱明其中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干湿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2.实验分析土壤成分
为了进一步认识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我们做一个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第一步,把干土块放进盛水的杯子里,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第二步,用筷子搅拌杯中的上块,使杯中的水快速转动起来。然后把杯子放在桌上静置一会,观察沉降下来的土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
讨论:水中的土分层的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你能推断出每一层主要是什么吗
综合你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所有现象,你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你认为土壤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吗
请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书中的横线上。
提问:土壤的成分与植物生长有什么关系,
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黏土和动植物残体等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动植物残体经过腐烂分解后可以形成腐殖物,腐殖物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砂和黏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物都要贮存在砂和黏土中;土壤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各地方的土壤类型也不同,请你阅读课文,说说按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分.土壤可分为几种基本类型
(三)巩固应用
提问:
(1)什么是土壤
(2)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调查:
(1)先说说对这两个题目你知道些什么
(2)你准备用哪些方法去调查?
(四)教学评价
根据自己对土壤的调查,写一篇关于土壤成分的调查报告。
20、岩石
教学目标
1、 知道观察、鉴别岩石的简单方法,了解岩石的用途。
2、 初步具有观察、鉴别岩石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比较岩石的能力。
3、 能亲自动手制作岩石标本。
4、 感受自然界岩石资源的丰富多样。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放大镜、小刀、铜钥匙、稀盐酸、大烧杯、清水。
2、 学生准备:搜集岩石 、岩石标本盒。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学生具有观察、鉴别岩石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比较岩石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培养观察能力。自行获取知识,讨论研究方向及方法。学生自主研究岩石的特征。培养实验能力。学会记录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培养交流信息、描述现象的能力。复习巩固研究结果。 自制小蚂蚁。常见岩石及编号用的材料。研究岩石特征方法的材料。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岩石特征材料石制小蚂蚁。瓢虫等。 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小蚂蚁是用什么作成的吗?(石头)你们知道这些石头的名字吗?你们知道该怎样认识和研究它们吗?讲述:这些石头是岩石的碎块,课前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块,另外同学们自己也搜集了一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岩石。(板:20、岩石)新课: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来的岩石和我给你们准备的岩石放到一起,桌上有工具,请你们给它们编上号。注意:同样的只给一块编号。提问: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编了号的岩石有那些不一样的地方?谈话:刚才同学们说的挺好,但是你们说的不全,其实观察岩石有科学的方法,现在老师发给你们每组一份阅读材料,请你们学习讨论一下,我们组要观察岩石的哪些特征?现在老师再发给你们每组一张记录表,请你们把你们组要研究岩石的那些特征填在表里。实验:刚才我看到每个组的同学都讨论好了,现在你们组可以开始研究了,需要什么材料到旁边的桌上去取。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表里。汇报:你们组观察了岩石的那些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观察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每个组汇报一种岩石,可以补充但是不要重复别的组的。定名: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岩石的很多特征。现在老师发给你们每组一份关于岩石的资料,请你们对照记录表给岩石定名。小结:同学们研究的很好,以后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课下同学们还可以研究岩石还有那些特征。巩固:A请你们按软硬不同把桌上的岩石分成3类,我看哪个组的同学最快。请你们按滴盐酸不同的现象把岩石分成两类。B小蚂蚁的身体是用什么岩石做的?请你们迅速的判断一下,老师看哪个组最快。10、总结:今天同学们学的很好,回家同学们也可以收集岩石制作自己喜欢的昆虫。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岩石编号,挑出相同的岩石。观察学习研究方法,讨论研究方向填写记录表分组研究五种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给常见岩石定名。给岩石分类。课外延伸活动。
21、铁、铜和铝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铁、铜、铝是从哪里来的。
2、了解铁、铜、铝的用途。
3、了解我国古代对铁和铜的利用。
4、初步了解现状凋查法,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5、初步学会观察铁、铜、铝的颠色、光泽、软硬、延展性。6、发展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
二、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铁、铜、铝的制品和资料。
(2)教师准备一些铁、铜、铝的制品:直径和长度相同的铁丝;砂纸、锤子、有关铁、铜、铝的各种资料。
组一份):有关铁、铜、铝的各种资料i
三、教与学的过程
1、教学开始时,让学生初步观察学生自己和教师搜集来的铁、铜、铝的矿石和制品,引导辨认这些物品。然后要求学生思考:铁、铜、铝足从哪里来的,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了解,叮以让学生比较充分地讨论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许多内容。本课一般只要求学生了解铁是由铁矿石冶炼来的,铜是由铜矿石冶炼来的,铝是由铝土矿石冶炼来的就可以。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介绍一些中国占代是如何利用铁和铜的情况,还要介绍一些我国现代的冶金工业,要充分鼓励学生进行收集和讨论活动。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铁、铜、铝各有哪些特征,并能区分它们。一般只要求学生从有尤光泽、颜色、软硬、延展性这几十方面厂解铁、铜、铝的特征,可以矢让学生了解观察的方法.然后分组观察,要求认真填写观察结果,最后汇报交流。观察不准确的耍反复观察。观察铁、铜、铝的性质时不要用合金。区分铁、铜、铝时可以适当用一些合金。
3、调查铁、铜、铝各有哪些用途,学习简单的现状调查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调查,也可以进行个人调查。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凋查的目的;确定调查的题目;制定调查的计划.如何记录调查到的信息或数据.井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得结果。要求学生写一份包括上述内容的简单的调查报告。不一定要求有很古价值的调查结果,但要注重学习询查的方法,调查的题目要具体,便于操作:,例如:我们的文具哪些地方用了铁、铜、铝:我的家臣哪些地方用了铁、铜、铝,要求在课后实施调查,下节跺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四、教案
目标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 资源 评价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出示用铁、铜、铝制成的日用品谈话:同学们知道它们分别用什么做的吗?谈话:同学们说的很对,它们分别是用铁、铜、铝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铁、铜、铝 猜测并回答问题 教师准备的铁、铜、铝的日用品 有学习的兴趣
观察铁、铜、铝 学习新课谈话:今天给每位同学准备了长、宽、厚相同的铁片、铜片、铝片各一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看谁能发现它们的特点。老师告诉你几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你们自己想想,并把观查结果填在记录表里。小结。 观察铁、铜、铝,记录观察结果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准备,每个同学铁片、铜片铝片各一片,砂纸若干,每个小组锤子一个 能发现铁、铜、铝的一些特点
了解铁、铜铝是从哪里来的 谈话:同学们知道铁、铜、铝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组讨论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适时呈现有关图片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准备的资料 了解铁铜铝是由各自的矿石冶炼来的
了解铁通铝的用途初步学习现状调查法 谈话:同学们知道铁铜铝的用途吗?组织小组讨论组织全班讨论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铁铜铝的一些用途了,我们还可以用调查法知道它们的更多的用途。请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调查题目,题目要具体,例如:家庭里那些地方用到了铁?哪些文具用到了铁铜铝?等等,看哪个小组确定的调查题目新颖。确定了调查题目,还要选择调查方法,例如,从网上查,从书刊上查……课后实施调查,要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得出结论,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下次上课汇报、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制定调查方法 学生收集的资料 能说出铁铜铝各自的2——3各用途制定简单的调查方案
22、煤
教学目标
1.了解煤是什么样的。
2.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开采出来的。
3.调查煤有什么用途;调查直接烧煤的害处。
4.通过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5.培养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煤矿资源的意识。
对教材的理解:
课文思路
本课首先让学生观察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使学生了解有这样3种煤。再让学生观察煤中的植物化石,并通过煤的形成过程的4幅图让学生推理想象煤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煤是怎样开采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调查煤有什么用途,讨论直接烧煤有哪些害处。最后要学生思考:煤会不会被用完等问题。
课文内容
课文分7个部分:
(1)观察煤是什么样的,课文的图里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和煤层中含有植物形状的煤。
(2)思考煤是怎样形式的:课文中有煤的形成过程的4幅图:第1幅图表示,在大约2亿~3亿年前,地球上气候条件适宜。地面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植物;第2幅图表示,在湖泊和海边有大量的植物堆积并被泥沙覆盖起来;第三幅图表示,时间久了,泥砂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经过亿万年后,变成了煤;第4幅图表示.经过多次地壳变动,有的煤层被埋得更深,有的煤层露出地表。
(3)讨论煤是怎样开采出来的,课文中有两幅图,其中一幅是埋藏得较深的煤,需要开凿矿井,在地下开采;另一哐是埋藏得较浅或在地表的煤,可以露天开采。
(4)实验: 煤被隔绝空气并加热以后,会变成什么呢 这是选学内容,是煤的干馏实验,但是在课文中不出现”干庙”这个词:煤被隔绝空气并被加热以后,可以得到焦炭、煤气、煤焦油等。
(5)调查:噪有什么用途:课文中的图列举了煤的一些用途。煤是重要的燃料也是化工原料。煤经过加工,例如.煤的干馏可以产生煤气、焦炭和煤焦油。煤气和焦炭可以作燃料;煤气还是一些化肥、合成橡胶等的原料;煤焦油是一些合成纤维、杀虫剂、塑料、染料、炸药、药品、合成橡胶等的原料。
(6)讨论:直接烧煤有哪些害处:课文中的图表示直接烧煤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烧煤取暖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
(7)思考:现在的植物能不能变成煤。现在的植物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时期,才可以变成煤。现在已经不具备植物变成煤的条件。因此现在的植物不能变成煤。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煤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一些实物煤。
(3)教师准备一些煤的资料。
目标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 资源 评价
引起研究煤的兴趣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煤的资料导入新课教师拿一块烟煤在酒精灯上点燃谈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矿物吗?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对,这是一块煤,煤是十分重要的矿产,可以燃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煤 猜想,回答问题 酒精灯、烟煤 有研究煤的兴趣
观察几种煤 学习新课谈话: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几块不同的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谈话:观察到了什么?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小结 分组观察煤分组汇报 每组一个酒精灯,2-3种小煤块 发现褐煤、烟煤、无烟煤的一些特点,不统一的要求
了解煤的形成 谈话:许多地方都埋藏着煤,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层的,大多夹在砂岩、页岩等岩层中;人们在煤层中还发现了许多植物形状的煤,有的还是完整的树干形状煤。出示:煤层中植物形状的煤的图像谈话:请同学们思考煤是怎样形成的?组织小组讨论组织全班讨论出示:煤的形成过程的4幅示意图。谈话:这是多数科学家同意的对煤的形成的解释,他们认为2亿——3亿年前,地球上……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推理想象煤的形成 含有植物形状煤的图象资料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煤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了解煤的形成过程,了解煤是由植物变化成的了解关于煤的形成还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了解煤是怎样开采出来的 谈话:同学们知道煤是怎样开采的吗?组织小组讨论组织全班讨论小结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准备的资料 了解埋藏得伸的煤的开采和埋的比较浅的开采方法。
了解煤的用途 谈话:同学们对煤有了一些了解,煤有哪些用途呢?组织小组讨论 组织全班讨论小结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的用途会更多 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 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准备的资料 了解煤的一些用途,不统一要求
调查直接煤的烧有哪些害处 谈话:同学们讲了煤的许多用途,最重要的用途是做燃料。让学生再次点燃烟煤仔细观察。组织汇报谈话:同学们观察到烟煤燃烧时冒烟,并有刺鼻的气味,如果直接烧大量的煤,会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分组进行一次调查活动,调查的题目是:直接烧煤有哪些危害?请每个小组制定一个调查计划。调查计划里要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手段和调查结果的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并写一个调查报告,下次上课汇报、交流。 观察烟煤燃烧汇报观察结果制定调查计划 酒精灯 了解直接烧煤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初步学会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