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天地七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天地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31 12: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日积月累一、我的摘录笔记。答案略。画线句子见课本第75页。
答案示例:1.我们一家每个人都有两只手,都能靠劳动养活自己。2.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我们靠自己的劳动会生活得很好。
点拨:画线的句子形象而委婉地表达了妇人的意思,她不愿意接受董事长的照顾,她认为应该靠自己的劳动“过好日子”,而不是靠别人的施舍,哪怕这种施舍是出于感激。体现了妇人自尊自强的高贵品质。这样表达,更含蓄,而且更能体现对董事长好意的尊重。在换另一种说法的时候,注意语气要委婉。二、读一读,想想画线的句子还可以怎样说。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劲强健,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刚强坚毅,发愤图强,永不懈怠。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意思是富贵不能使其心意迷乱,贫贱不能使其改变操守,威武不能使其屈服。做到这些,才算得上大丈夫。
3.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德国]席勒
要尊重他人,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有尊严地活着。三、读一读。《竹石》见课本第76页。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次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四、读一读,背一背。赏析:这是一首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诗人以物喻人,写的是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以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历尽“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感情真挚,语言通俗,意义深刻,意味深长。一、本课词语拓展阅读1.重点词语
大饥:严重的饥荒。
黔敖: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贵族。
食:在“为食于路”中读shí,指食物;在“以待饿者而食之”中读sì,同“饲”,把食物给人吃。
蒙袂: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
辑屦(jù):拖着鞋子。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嗟来之食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奉:给予,送。这里是“递给”的意思。
嗟:打招呼的声音,相当于“喂”,含有轻蔑、侮辱的意思。
唯:在句中起连接作用,可译为“因为”。2.近义词
予——吾 曰——云
3.反义词
饥——饱 终——始二、相关资料《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收编在《礼记》中。《礼记》不仅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还有一些短小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些道理。三、课文结构文章写了大荒年间,一位齐国的饥饿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骨气、有尊严,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讨别人的施舍。四、课文内容五、整体感悟灾民虽然已经饿得“少气无力”,但仍“用袖子遮着脸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当黔敖吆喝他吃饭时,他“猛地抬起眼,瞪视着黔敖”,这样的描写体现了灾民的自尊。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灾民的自尊?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不要这样啊!黔敖无礼呼唤时,你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吃了。”文言原文后面还有一句话:“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六、 巩固提升一、交际内容本次畅所欲言的内容是让大家一起评议《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以“那个人到底应不应该接受‘嗟来之食’”为主题展开辩论。畅所欲言1.分小组讨论,每个人在小组中发表自己对“嗟来之食”的看法。
2.根据小组内的讨论,把意见一致的同学分成一方,与另一方展开辩论。辩论前,可以查找有关的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时,要注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时都要说明理由,可以使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等词语,同时注意态度要平和,说话不应该绝对化。
3.评议哪一方说得有道理。二、交际步骤三、答案示例(正方观点:应该接受“嗟来之食” 反方观点:不该接受“嗟来之食”)
主持人:今天我们读了《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现在就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正方:我方认为应该接受“嗟来之食”。首先要保住生命,其次才是维护尊严。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也当过乞丐,那他有没有接受过“嗟来之食”呢?肯定有。正因为保住了生命,他才有了不断发展且一统天下的可能。众所周知,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最终成了一代名将,这恰恰说明他心胸宽广,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何等令人敬佩的胸襟啊!反方:我方不同意这种说法。“嗟来之食”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如果吃了,就丧失了尊严。我国有一句俗话:“人活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再有“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都是对人的尊严的强调。所以宁死也不能接受这带有侮辱性的“嗟来之食”。
……
主持人:大家都充分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任何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观点即可。一、内容要求初显身手本次初显身手的内容是表演课本剧。
课本剧就是把教材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一般应该包括人物、时间、地点、道具、正文等方面的内容。
表演课本剧,首先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文章改写成剧本形式。要深刻理解人物的特征,表演时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调、神态等的变化。晏子使楚(第三幕)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国大殿
人物:晏子、楚王
(楚王傲慢地赐晏子酒,酒过三巡之后,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一眼)这是什么人?
武士甲:(停住,行礼)齐国人,犯了盗窃罪。二、答案示例楚王:(鄙夷地看着晏子)哎呀!这是齐国人!齐国人怎么都是小偷呢?
晏子:(笑了笑,离开座位)我听说,这橘子长在淮南才是橘子,长在淮北就是枳,别看叶子相同,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还不是水土不同吗?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本来就是培养小偷的地方?
楚王:(面色大变,硬着头皮说)看来你这个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是本王自讨没趣。一、题目及要求笔下生花本次习作的内容是有关尊严的,一是将你对《嗟来之食》进行评议时的发言整理成一篇习作;二是记述一个你见到的或听说的有尊严或没有尊严的故事。1.将你对《嗟来之食》的评议发言整理成一篇习作。
(1)明确观点。习作要写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
(2)有理有据。表明了观点,要用讲道理的方法来表述理由,还要摆事实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提出建议。在习作的结尾最好提出好的建议,切忌泛泛而谈,空洞乏味。二、思路指导2.记述一个你见到的或听说的有尊严或没有尊严的故事。
这是一篇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故事。当然要紧扣“尊严”这个主题,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三、例文展示评议《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齐国发生大饥荒。一个灾民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着给他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这个人还是不吃,最终饿死。?1 简明扼要地介绍原文的主要内容。在我看来,这个人应该吃黔敖给的食物。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每天睡在柴草上,舔苦胆,后来,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韩信为成大事,在众人的嘲笑声中,从别人的胯下爬过去。勾践和韩信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忍受一时屈辱,哪能成为人上人呢?难道就因为他们忍受侮辱,我们就认为他们没有尊严吗?当然不是,他们的“忍”是为了将来的成功。这不是抛弃尊严,而是珍视尊严。?
尊严是宝贵的,应该维护,但面对特殊的情况,忍一时之辱不失为明智之举,这并不是在无视尊严,而恰恰是更加珍视尊严。?2 列举两个人的事例,说明做人忍一时之辱,成就大事,不是抛弃尊严,而是更珍视尊严。3 综合前面的论述,总结全文。总评:本文作者在准确领会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读后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举例子等方法,论述了自己的理由。此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论证有力,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