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晋灵公不君》课堂实录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历史著作,在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记录着各个朝代丰富的历史,还承载着中化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从先秦散文到二十四史,无不彰显出古代史学家们那种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和优良传统。而《左传》就是这样一部史书。
老师: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学习过没有选自左传的文章?
学生:学过。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
老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出自《左传》的文章《晋灵公不君》。
板书题目《晋灵公不君》
老师:那左传相传是谁写的。
学生:左丘明。
老师:为什么而写的?
学生:为春秋做注解。
老师:哪个字当注解讲?
学生:传。
老师:《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还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它把《春秋》的“大事记”的形式,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示。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像“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句话,但《左传》的作者却把它写地曲折跌宕,血肉丰满。
老师:谁来解释一下题目
学生:晋灵公不行君道。不像个君王。
老师:晋灵公不君,结局是?被杀,被谁杀了?赵穿。但春秋里记载的却是“赵盾弑其君”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探知咱们还得回归课文。
(一)检查一下字词。请看大屏幕:
重点看橘色的字体。看这些词的意思掌握住没有。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2.'公患之,使鉏麑(chú?nń)贼之'?。患:厌恶。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3.'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4.'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老师: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褒还是贬
学生:贬。
老师:是责怪赵盾。意思是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
一字一褒贬。这就是“春秋笔法”。指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是直笔,还是曲笔?
(二)老师:齐读第一段,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主要交代晋灵公不君的事实。
里面有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句子。找出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找一个同学读第二段。
其中有个句子要注意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翻译一下。看理解没有。
另找同学概括主要意思。
主要交代晋灵公派鉏麑杀赵盾。
结果如何?
触槐而死!
找同学读第三段。
出现一人物。谁?结果如何?为谁而死?
大家齐读最后两段。
那俩句子对你内心触动很大。
看理解没有?翻译一下。说说你的理解。
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我们知道对于文化经典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学习。
文言字词要懂,能够试着对其文学性做鉴赏。对文化散文我们还要探究其思想文化内涵,要学着用现代眼光审视它。
我们来鉴赏其叙事艺术。
(三)叙事艺术。????????????????????????????
1.从全文来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晋灵公“不君”的?凸显怎样的性格特点?
??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5)“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6)“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
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厚敛雕墙、虐杀宰夫、患谏贼臣、嗾夫獒焉完全不行君道。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 “宣子骤谏”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见灵辙饿”“食之”“ 为之箪食与肉”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作者选取非常典型的材料,形象可感地给我们塑造了不君的国王和忠直的大夫。那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三个人物,虽着墨不多却同样光彩照人令人过目不忘。
鉏麑:忠肝义胆,舍身取义。
提弥明:机敏勇敢,尽忠竭智
灵辙:知恩图报,孝敬
哪个人物描写你最欣赏。说说理由。
例如:鉏麑共只出现一次,不到一百字,把鉏麑置于不忠、不信的两难的境地,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舍身取义,触怀而死,撼动人心。这一细节描写尤为成功。
《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你体会到了吗?总结一下。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语言简练精当。
情节跌宕多姿。
例如:因宣子骤谏,晋灵公欲除之而后快,几度把赵盾置于死地。故事情节跌宕多姿。实在是扣人心悬啊。
从选材的角度看:材料丰富,剪裁得当主旨表现力强;
(四)现代眼光审视其思想文化内涵。
1、《晋灵公不君》中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
君行君道。君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之不用。
国君要仁政爱民,轻徭薄赋,养民惠民藏富于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国君对臣子进谏,从谏如流,应虚己纳之,要象唐太宗那样,每见人来奏事,必假颜色,但思正人匡谏,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这也是儒家的 “礼”制。
晋灵公厚敛雕墙虐杀宰夫患谏贼臣嗾夫獒焉完全不行君道。我们现在觉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罪有应得。
臣行臣道。做到了“忠” “敬”。他对国君最忠,不避生死,直言敢谏。所谓“敬”就是对朝事恭敬,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以至于把杀手鉏麑都感化了。赵盾体贴下情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对于他的“为发受恶”应该这样理解:
?“法”即“书法”就是记事的原则。“书法不隐”即不隐晦事实真相。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因为《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君惠、臣忠、礼之至也。董狐认为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儒家观念要求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2、孔子赞赏董狐的做法,并且在《春秋》一书中对这件事作了类似的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对于以“礼”为评价准则的“董狐笔”,我们应作怎样的评价?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至若齐史之书催弑,马迁之书汗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所以孔子肯定董狐不畏权贵、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的精神。
懂狐和孔子都是按照当时的礼法来评价历史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左传为春秋做注解那我们就有可能模糊事实真相,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课堂小结:
我们总结一下本课的收获。一、掌握了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第二、鉴赏了左传的叙事艺术。第三、对儒家思想及史学家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业:1、从合作探究的题中选一个写一篇小论文。
2、读一读大视野,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按体例梳理一下我们学过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