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二节 实验和观察
教学目标 1、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3、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1、重点: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2、难点:正确的使用仪器,如何记录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一、常用仪器介绍引入: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可叫学生回答),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找到资料和证据。科学课和其他课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要动手做实验,所以先要熟悉一下实验室的仪器。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 (可先让学生上来演示如何使用,指出错误——试管夹如何套试管,为什么?试管的拿法,试管刷顶部毛的用途等)2、停表3、天平和砝码 (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4、电流表电压表 (问学生是否可以在家里用这两个测,注意量程等)5、显微镜 (放手指放大的挂图,发现很多细菌,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6、酒精灯 (叫学生上来点,然后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1、鸡蛋上浮实验1仪器介绍:可以先让学生回答要用到的一起的用途和名称,要注意哪些情况。2思考:放入盐后鸡蛋会怎么样(一般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放糖呢,会怎么样,如果放熟鸡蛋呢,又会怎么样)3做实验:叫两位同学上来做,一男一女,男的用玻璃棒搅拌,女的放盐,一般要放比较多的盐,期间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鸡蛋浮起来的原因。(等鸡蛋浮起来的时候,拿着瓶子在班级里逛一圈,让学生记录现象)。4然后用另一个烧杯里加糖,自己示范,故意说糖不够,这样蛋就没浮起来。然后让学生回去自己做,然后下节课告诉老师答案。5让学生回答上浮的原因。(盐水有浮力,水有浮力吗?为什么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鸡蛋则不能呢?最后说明原因,盐水的浮力比水大)6把鸡蛋放入白醋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同时演示闻白醋的方法)三、判断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前后,让学生知道,不能光凭直觉去判断一个物体。而应该通过实验,比如用尺量书上的线是否直,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证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四、指纹实验2个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可让学生回答大家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最后有印泥,让学生把指纹映在上面,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让大家一起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一点,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可以先让学生举例回答。(007的指纹锁,银行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五、其他测量工具显微镜,已经提到过,再强调卫生,并引出微生物的概念。天文望远镜,哈勃,观察星体等等雷达,红外线遥感,侦察卫星(可以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做简单的介绍)六、课后练习 作业本第2节 第四题实验一定要去做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这节课考虑到学生刚进中学,没有过化学实验的经验,所以,先通过老师的师范和个别学生的动手示范来学习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里。让学生知道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时间比较紧,因为学生的操作有快有慢,所以,用放大镜看指纹这点,可以在以后的实验中去穿插。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
【设计意图】
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方法与过程】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及其单位。托盘天平的用途、构造和使用步骤。
难点:托盘天乎的构造、功用和使用步骤。游码质量的读法。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盛有1分米3的纯水的烧杯1只,牙膏皮1块,装有冰的饮料、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思路】
1、过实物来具体说明物质与物体的区别,通过比较引出质量的概念,提出学习质量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的现实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逐渐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联系实物,引入质量的单位,通过实物来感受质量的大小并用练习加深理解。
4、从现实生活入手,了解测量工具的名称及基本使用范围,并进一步引出托盘天平,通过对照实物认识天平的结构
5、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展示实物两组:铁钉、铁锤、铁丝和课桌、讲台并提问组成这些物体的东西是什么?几种物体含有的铁是否相同?哪种物体含该物质较多呢小结: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生答:铁 木材生答:不相同 通过实物来具体说明物质与物体的区别通过比较引出质量的概念
实物展示1:铁丝(或牙膏皮)并提问:1、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2、将它从温州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实物展示2:一杯密封的热饮料并提问1、将它冷却到室温,质量变不变?讨论:1、将它冷冻成冰块,质量变不变?2、将它带到太空中,质量变不变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生答:不变生答:不变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自己归纳结论:质量不会改变 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逐渐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复习引出:怎么才能去区别铁锤和铁钉含有铁这种物质多少的不相同呢?小学时已经学过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有那些呢?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以及英文符号。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让学生感受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1—37“国际千克原器”。 生答:质量单位生答:千克,克等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联系实物,引入质量的单位通过实物来感受一千克质量的大小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并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练习:20吨等于多少千克?合多少克? 请学生上台完成练习让学生阅读课本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掌握
实物展示:一包饼干提问:1、包装袋外面写着125g,那么它表示什么含义呢?那么它又是怎么测量出来呢?提问:我们买粮、买菜时,售货员要用秤来称粮与菜的质量。那么,你见过哪些种类的秤呢?请说出它们的名称。设疑:学校实验室中、工厂的化验室中,常用什么仪器测物体质量呢? 生答:表示饼干的质量为125克生答:各种测量工具学生总结回答:电子盘称,电子分析天平,托盘天平,木杆称,台称生答:天平 通过实物复习刚学过的内容,然后引出测量工具的内容从现实生活入手,了解测量工具的名称及基本使用范围
实物展示:托盘天平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通过对照认识天平的结构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并和老师一起完成称量过程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
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哪边调呢?还可以怎么调节呢?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生答:右边螺母向右调,也可以左边螺母向右调节。 联系跷跷板的道理很浅显的将天平的调节表达清楚,容易让学生接受。
探究如何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可先假想自己使用托盘天平时,是如何操作的,并与书本的使用方法比较)小结:①左物右砝码;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引导学生总结使用天平应当注意的地方小结:天平的量程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 ,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总结,逐个汇报,形成使用方法的要点学生练的读数及读数时应注意的方面学生自己汇报,总结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学生自主参与思考,形成完整的称量过程通过练习及自我总结来进一步加深天平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要注意的地方
小结,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使所学知识系统后,并及时巩固下来。
教学反思 学生在对质量的含义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质量是物质的属性”理解上把握不准,常常会同重力混淆,在这里需要举大量例子说明,加强巩固。在天平的使用中,可以引用跷跷板的原理来说明天平的平衡调整,学生很容易理解,在天平的使用教学中也要十分注意自己的操作正确性,由于采用了FLASH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较直观的进行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
1. 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 托盘天平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1)托盘天平的调节
2)托盘天平的使用
3)托盘天平的维护第六节 时间的测量
【设计意图】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利用现代网络工具查找资料,
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张扬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的单位,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
2.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
3.初步学会时间的测量工具使用及读数
【方法与过程】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己去查找资料,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以及珍惜时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时间及其单位。停表的使用步骤。
难点:停表的使用步骤及其读法。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散文“匆匆”,时间作息表,钟,表,停表
学生实验器材:学生每桌准备机械停表 ,学生课前准备有关时间内容的资料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掌握时间的各种知识
【教学思路】
1、 创设情景,从散文内容中引出学习的主题“时间”,从具体的内容来概括时间的特点,在体验中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2、 引出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概念和区别,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一步巩固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
3、 通过学生课前准备,找到大量翔实的材料,丰富学生有关时间内容的知识储备,同时,通过自己参与,探究,加深对时间测量工具及方法的理解
4、 从时间的测量方法过渡到时间的单位,进而来学习时间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实物来学习停表的使用方法,直观,具体。
5、 同时结合多媒体的课件,模拟停表的使用以及停表的读数。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提醒学生在听内容的同时,也来计算一下这位同学朗诵所用去的时间提问:1、散文“匆匆”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点?结合内容来具体说明。 聆听朗诵,同时记录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及所用的时间生答:时间飞逝 时间无影无踪,只有通过效果来体现 创设情景,从散文内容中引出学习的主题“时间”从具体的内容来概括时间的特点,在体验中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提问:刚才我们还记录下了这位同学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及朗诵时间,那么它们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吗?讲述: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指的是某一时刻,比如说现在是北京时间10:05,而朗诵时间指的是从开始到;结束时间的这一段的时间间隔 生答:不同 引出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概念和区别
展示学校的时间作息表提问:1、本节课从8:25——9:10,这其中那些数字表示时刻,那些数字表示时间间隔?在匆匆的散文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文字 生答:8:25和9:10为时刻,而这两个时间所经过的一段45分钟为时间间隔生答:找出文章里多处表示此含义的文字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一步巩固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
提问:我们知道时间来无影,去无踪,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仪器和方法来测量它的长短,大家结合自己所找来的资料,自由发言。包括测量时间仪器的发展过程及历史资料讲述: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小结:从以上可以看出任何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可以再次举例说明。 生答:在古代,人们用沙钟、铜壶滴漏、日晷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有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原子钟等等,可以通过各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类 通过学生课前准备,找到大量翔实的材料,丰富学生有关时间内容的知识储备,同时,通过自己参与,探究,加深对时间测量工具及方法的理解
讲述:很久以前人们就把太阳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称为一天,再把天分为小时,分,秒等小结:时间的单位是秒,秒的符号是s。常用单位还有时(h)、(min)、毫秒(ms)等。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何呢 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时间的单位,同时进行时间单位关系的转化1时=3600秒 (1h=3600s)1分=60秒 (1min=60s)1毫秒=0.001秒 (1ms=0.001s) 从时间的测量方法过渡到时间的单位,进而来学习时间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问:那么一秒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自己的脉搏一分钟之内跳多少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脉博,每分钟约跳动70次。那么,1秒比脉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稍长一些。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秒的定义曾作过两次重大的修改。(简明介绍内容)提问: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种测量时间的工具,那么,我们实验室里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时间呢? 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脉搏来掌握时间的长度生答:停表,包括电子停表和机械停表 用实际生活例子来体验时间的单位长度从总结出来的测量工具中引出停表的使用
讲述:停表与普通表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是在不停地走动,而停表的指针是可走可停的。停表不使用时指针应停在零位。下面我们来了解停表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先按一下表上端的柄头,表的指针开始走动,计时结束时再按一下柄头,指针就停止走动,指针指示的读数就是测定的时间(准确到0.1秒),再按一下柄头,指针又回到零位。提问:停表又是怎么进行读数的呢?演示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停表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观察多媒体课件来熟练停表的使用,然后进行读数练习 通过实物来学习停表的使用方法,直观,具体。同时结合多媒体的课件,模拟停表的使用以及停表的读数。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小结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教学反思 引用散文“匆匆”在文学体验中来对时间进行另一番描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很自然的引入了时间的学习,布置了时间工具的收集作业之后,在课堂上学生能很好的参与到教学中,这样的效果非常不错,因此以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提早布置一些学生需要参与的内容,教学都可以互相促进。在秒表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讲解,用课件来演示,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六节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包括时刻和时间间隔,两者是不相同的。
2、 时间的测量工具
3、时间的单位
时间的单位是秒,秒的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等。
换算关系是: 1时=3600秒 (1h=3600s)
1分=60秒 (1min=60s)
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第七节 科学探究
【设计意图】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从问题着手,让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中对科学探究产生直接的体验,把探究的基本思路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方法与过程】
通过参与和学习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现有的知识去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体会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喜悦,以及合作精神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苹果或香蕉等)
学生准备:第一课时后准备“人的脚印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引导、探索
【教学思路】
1、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们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天花和牛痘的故事,通过故事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台灯不亮)的解决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原来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不神秘,从具体的例子概括出探究的基本过程
3、从玻璃箱实验过渡到黑盒子实验,从具体的实物出发,进行探究,简洁,明了,再次完成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学习,深入理解黑盒子探究这类模型的含义。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为了探究科学知识,科学家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这里可以举出一大堆的名字,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那么大家知道他们的成就主要是什么吗?提问:将下列科学家和他们的主要成就连起来演示多媒体课件在上面的练习中引出爱德华.琴纳的故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搭配选择,适当了解。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爱德华.琴纳是如何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们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天花和牛痘的故事
小结: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大体的简述故事中科学探究过程 学生讨论,汇报探究过程 通过故事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过渡:我们其实也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而且基本的形式和过程与上述的故事是相近的。展示实物:两盏台灯通过现象思考什么问题导致台灯不亮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解决问题,逐个排除可能性,找出真正的原因所在。 最后验证结果。提问:台灯不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开始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讨论:1、停电 2、电线断了 3、灯泡坏了4、插座没有插好或者开关坏了操作过程中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过程的每一个步骤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台灯不亮)的解决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原来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不神秘从具体的例子概括出探究的基本过程
小结:我们称这个通过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得探究过程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问:我们重新回头看爱德华.琴纳的故事,来看看他的探究过程中的六个步骤都是怎么样的 学生总结爱德华.琴纳的故事内容,讨论,解决提问 及时巩固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
引出黑盒子实验:在台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台灯的各部分结构,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该如何探究呢? 从玻璃箱实验过渡到黑盒子实验
实物展示:一个盒子提问:不打开盒子,该怎么运用知识来认识盒子里的东西呢?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黑盒子实验探究教师巡视,适当指导,并给予合理的激励探究完毕,检验学生的探究结果,帮助分析探究成功或失败原因,分析操作步骤 生答:实验测量和判断 感觉大小,估计形状方法等学生逐步来探究黑盒子实验,依据表格完成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结束,分组汇报结果 从具体的实物出发,进行探究,简洁,明了,再次完成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学习
小结:对黑盒子探究,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步接近盒中的物体。人类对许多问题的探究也是如此。提问:黑盒子一定是黑的吗?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是属于黑盒子问题呢? 生答:不是学生举例说明 深入理解黑盒子探究这类模型的含义
小结设问: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行走中都会留下脚印,大家有没有注意观察呢?而警察在破案时就会很关注罪犯留下的脚印,还有考古学家也十分关注古代人的脚印,这说明脚印和人的某些特征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就探究:脚印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探究过程以及发下来的表格,自己课后完成这个探究过程 使知识系统化,及时巩固知识。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活动,布置下节课时的内容准备
建议:在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时需要测量长度的工具测量多组不同人群的身高与脚印,这些应该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人脚印长度与身高,同时收集到很多数据要怎么处理呢?可以列表格。 为了更好的准备内容,给予一定的启发。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深化和应用,同时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科学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物和实验来演示和说明,首先在琴纳发现天花的实验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在故事情节中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然后通过演示电灯实验来揭示探究的基本过程,在黑盒子实验中,我感觉自己设计的有些不合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有点失去目的,因为学生最后更加关注黑盒子的东西而忘记了探究的意义,这里的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板书设计】
第七节 科学探究 (第一课时)
1、 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2、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3、 黑盒子实验模型
附:黑盒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学生填写的表格
操作 目的 现象或感觉 判断
4、 科学探究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提问2:这里是有关科学探究的案例,通过阅读,我们依次找出它探究的基本过程?(内容为“瘟鸡”)教师适当引导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瘟鸡”案例的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找出探究的步骤 通过复习引出新课,温故知新,自然过渡到新课把所学的知识简单应用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知识。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知道,其实科学探究并不神秘,我们完全也可以去科学探究,比如我们上节课后布置的“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活动。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导入: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 你可能从未注意过人的脚印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然而警察在破案时却常用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什么能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人的身局。 引导学生思考,首先确定脚印和身高的一种模糊的正比例关系。 学生发表自已的观察和感受,并提出实验假设:。 以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践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全班发言,其它学生帮助其方案的完善。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并帮助其进行完善。教师分析总结在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细节,包括测量对象的选择,测量工具以及各种方面注意的内容由于一部分数据已经在课外获得,下面主要内容是如何进行数据处理请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汇报本组计算脚印和身高的比值,并进行统计,算出平均值。请每组同学举例汇报本组的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得出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量脚印和身高的方法,并注重测量的精确度,在实验中还应注意相互协作,合理安排,保证实验能有序和高效率进行。 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前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小组里的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数据,通力合作,来进行数据处理,采用表格法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学生相互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分结论: 脚印和身高有关必然的关系,它们的比值为0.5左右。 通过脚印我们可以推测身高;反之,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身高,也可大概算出他穿多大的鞋码。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启示。 深入思考,女孩和男孩的脚印和身高比值是否相同;小孩、成人和老人之间有何不同。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向学生展示在脚印与身高研究方面的内容与知识,进行补充说明小结:我们今天通过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队对脚印进行了探究。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值得探究得问题,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展示完整的探究报告写法布置作业,上交完整的有关脚印与身高的科学探究报告 学生思考可以如何进一步探究脚印与身高的内容 启发学生科学探究永无止境,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完整的科学探究报告写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就是对科学探究的一次应用,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步骤和注意点,然后运用脚印的探究来深化和巩固,在脚印的探究中,主要侧重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更多角度上来探究,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探究内容,因此显的内容和思考层次还需要提高。当然我自己当时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估计不准,同时,初一学生对纯理论性的文字说明时,显得很被动,应该在这方面来设计一些活泼情节来应用。
【板书设计】
第七节 科学探究 (第二课时)
1、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
1)引出问题 2)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数据并作合适处理
5)得出结论 6)交流心得
附
“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2.建立假设:(提示: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可能成比例关系或者其它的可能,都可以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你可以收集一些事实证据来检验你所提出的假设。你要收
集哪些事实证据 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收集呢 (建议:可以从不同人群中来收集数据,分别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人群中收集数据)
4.收集事实证据:要检验一个假设,需要有足够的事实证据。在收集事实证据
时,需要进行记录,表格和图象等是很好的记录方式。
人物序号 脚印长度 身高 性别 年龄 体重
5.检验假设:根据收集的事实证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提示:可以求身高和脚印长度的比值,然后求平均值)
6.交流: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一起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4、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5、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培养学生规范使用仪器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
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1、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米尺各一把、皮卷尺等刻度尺,学生自带各种刻度尺;
2、各种刻度值的量筒、量杯、细线、水(滴几滴红墨水)、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长方体、学生自带饮料瓶
[教学思路]
(一)长度的测量
1、 列举事例先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测量的方法,归纳测量的实质,引出长度单位。
2、 通过举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对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概念,进而介绍常用单位及换算。
3、 通过多种刻度尺的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再通过实例“测课本的长和宽”,归纳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4、 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的设计。
(二)体积的测量
1、 简单回顾小学已学过的立方体和柱体体积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2、 讨论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介绍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及换算。
3、 讲清量筒的正确使用。最后讨论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测量的实质(引言)长度测量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如要量体裁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长度的测量。先请同学们作个智者,用什么方法判断:(1)二位同学的高矮;(2)二位同学到校距离的远近;(3)上海的东方明珠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谁高。引导归纳:测量是比较的过程,是指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也要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 学生讨论、思考、各抒己见 创设轻松环境,有意识引导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质疑和探究。
二、长度单位问:你知道哪些是长度的单位吗?(讲述)长度的主要单位是米,用“m”表示。 大家能否估计:课桌高度、教室的长和宽?(讲述)测量较大的距离,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测量较小的距离一般有厘米(cm)、毫米(mm)。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微米、纳米等。1米=106微米=109纳米简单介绍科学记数法。补充:纳米技术练习:28.6千米=______米, 91.2厘米=_______米,0.0005米=_______毫米=_____微米 回答:米、厘米等。学生估计、判断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换算。学生描述或回去查资料阅读图1-18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熟悉实验室里的仪器是观察的第一步,从介绍常用的实验仪器着手,使学生对实验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刻度尺1、认识刻度尺利用上节课讲到的图1-12、图1-13,思考: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要准确测量长度,必须借助于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工具。(展示各种刻度尺、投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不同刻度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出:有零刻度线、最小刻度不同、最大刻度值(量程)不同。2、了解讨论刻度尺的使用课堂小实验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不足之处,以供讨论、指出。将发现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其正确,并归纳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归纳:1)、放正确。刻度尺与物体的待测部分并齐。(想一想)没有并齐会是什么结果?投影一些错误的放法。2)、看正确。视线垂直尺面对准待测物体。投影图1-193)、读正确:注意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和单位。(练习读数)思考:如果刻度尺一端损坏或0刻度线模糊,你能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吗?4)、记正确。不但要记下测量值,还要正确写上单位。指出:没有单位的实验记录是没有意义的。3、练习使用刻度尺随堂动手测量指距、书本的长和宽。教师巡视指导。指出:用指距可粗略地测量长度。4、测量工具的选择出示皮卷尺、米尺问:要测量课桌的高、跳远的距离,你选用哪一种?为什么?为了方便准确,不同的测量对象,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介绍其他测量仪器及方法:声纳、雷达、激光测距。 学生回答“不可靠”学生拿出自带的各种尺子观察、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大格的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的长度。 学生用自带的刻度尺测课本的厚度。讨论、纠正错误认真听讲、思考动手练习思考:粗略测量的其他方法?(身上的尺度)思考、回答讨论:1、你能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钢笔杆的直径吗?2、你能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来测量路程吗?试说出自行车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为他人纠正错误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的组织、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体会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能力。通过对身边物体的测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讨论题,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小结: 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概括。 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应注意及时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
1、测量:待测量与标准量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厘米、毫米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
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教学过程] 第 二 课 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复习提问:1、长度的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常用单位?单位如何换算?15000厘米=_______米8千米=_______毫米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出示长方体)请学生上台测长方体的长、宽、高,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其正确与否,并指出。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就能 知道物体的体积。今天就来学习体积测量。 学生练习 回顾旧知识,顺利引入新课
新课1、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指出:对形状规则的物体,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宽、高等,代如体积公式便可计算出它的体积。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回忆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及单位。 简单回顾
2、液体的体积对液体来说,用什么来测体积呢?问:在家里有看到其他方法或工具测液体体积吗 指出:日常生活中,电饭煲、药瓶和针筒上,都标有刻度,也可以用来测液体的体积。(鼓励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展示量筒和量杯(单位)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大部分液体商品的统计都用毫升做单位。1升=1000毫升设疑:立方米和升都是体积单位,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1米3=1000升即 1分米3=1升 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观察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单位。学生观察自带的饮料瓶找出其表示体积。学生算:1厘米3=_____毫升 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量筒的使用问:谁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归纳:1)、首先,看清测量范围何最小刻度;2)测量时,平放在桌面上;静止时,读数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投影图1-25 学生上台试测,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其正确与否,讨论、归纳量筒的正确使用。讨论:俯视、仰视分别会使读书产生怎样的影响?(偏大、偏小) 会发现错误从而归纳出正确的方法。
4、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测量(出示小石块)如遇到像石块一样不规则的物体,有什么方法能简便准确地测量它的体积呢?归纳:用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思考:是否任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都可以用排水法?讨论:1)若石蜡放在水中是浮在水面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体积呢?2)怎样可粗测出人体的体积?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引导得出:物体应不溶水也不吸水。讨论 结合讨论题,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小结布置作业:作业本、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二、体积的测量
1、 体积的单位:
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1升=1000毫升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
2、 量筒的使用 平放在桌面
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第 三 课 时
实验一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练习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器材:
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卷尺、三角尺、量筒、烧杯和水、圆柱体、细线、小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
过程:
1、 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填入下表。
刻度尺 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米尺
学生用直尺
450三角尺
600三角尺
卷尺
2、 测量物体的长度
(1)估计待测物体的长度,填入下表。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填入下表。
(3)正确读数,填入下表中。
测量内容 测量工具 估计长度/厘米 测量结果/厘米
橡皮的长度、宽度厚度
课桌长度
3、观察量筒、量杯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填入下表。
仪 器 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量 筒
量 杯
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估计能浸没石块)倒入量筒内,都读出水的体积V1,填入下表。
(2)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当石块沉倒筒底,并被水完全浸没时,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刻度值V2,填入下表。(想一想;此时测的V2是什么?)
(3)计算待测石块的体积,填入下表。
V1/厘米3 V2/厘米3 小石块体积/厘米3
5、取出小石块放回原处,把量筒内的水倒回烧杯中,整理好仪器。
讨论:
1、你会测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吗?试测算下图中树叶的面积,并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图略)
2、观察图中所示的实验。(图略)
实验中测出木塞的体积是________。这种测量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温度计的资料;
2、记录前一天的天气预报;
3、通过自学,提前几天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自制一温度计(空白温度计由学校提供,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提供理论及具体操作上的指导);
4、自带体温计。
四、实验器材
每组三只一次性塑料杯、一支温度计、冷、热水(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易烫伤学生的手)。
五、教学方法:探究、学生边活动边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引出温度的概念 今年夏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大热天从外面一走进家里空调房的感觉怎样?回到家从冰箱中拿出冰块,什么感觉?如用手较长时间的握住冰块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过渡到新课。
实验1:实验2: 用手指感觉冷、热、温水请同学用一只手的一个手指依次按冷水、温水、热水的顺序感觉温度,并说出自己的感觉。请同学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一段时间后两指各有什么感觉?接下去请同学假设若同时将左、右食指浸入温水中,两指会有什么感觉?相同温度下对不同质地的物体的感觉、井水“冬暖夏凉”、夏天从室外进入室内再进入空调房、几分钟后走出空调房,在这几个过程中分别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组实验:用手指感觉冷、热、温水学生验证假设小组代表描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学生回答结论:光凭感觉会产生错觉,要准确知道温度需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实践中体验。联系生活实际
温度计的构造和特点 让学生结合温度计和课本上图1—34说出温度计的构造,教师强调观察的顺序(由内到外,由上到下?)温度计上刻度的单位?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正确的读法?25℃、—20℃0℃、100℃、—50℃,学会比较—20℃和—50℃、—50℃和25℃、25℃和50℃的大小。提前几天布置学生记录前一天的天气预报;温度的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K温度计:水银、酒精温度计等但每一温度计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生观察,回答:内有很细的玻璃管、玻璃泡(它们内的液体相连),外面有刻度。℃学生练习温度的读法错误的读法:摄氏25度、负25度听取学生收集的各种天气预报并查找错误:如发现有错误,请其他学生进行当堂纠正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温度计的原理 让学生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温度计中水银柱升长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老师评点和鼓励。 学生探讨温度计的原理,提出猜想: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自主发现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成果展示 设计方案:如何自己制备温度计。(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外完成)1、请各小组代表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制温度计2、请一小组代表叙述制作过程(可用文字、照片或录像记录的形式)3、教师总结(如学生能讲清,此步可省)按课件中动画讲述温度计刻度的制作过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那50℃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形成正确的观点。在0℃与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是1℃,50℃在0℃和100℃的中间。1℃如何刻度呢?引导学生找到刻度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阅读课文,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师和学生边做实验边讲解。能否拿这个温度计去测火焰的温度?能否拿这个温度计去北极测?说明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且不能碰到容器璧读数时不能拿出温度计视线要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时间问题) 阅读课文边观看,边操作,测水的温度。 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学习知识的好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体温计 一般温度计读数时不能拿温度计,那如何测人的体温呢? 小组观察、讨论:请小组学生拿出自带体温计,与桌上的实验室发的一般温度计进行构造和功能上的比较: 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得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能否测量开水温度一般能否测量室温最小刻度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无细小的弯曲
教师补充: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变冷收缩,在细小的弯曲处断开,上面的水银就退不回来,所以可拿出来读数。问题:甲同学感冒发烧,体温为38.50C,测量后体温计不作任何处理,又给体温正常的乙同学测量,测得体温也为38.50C,已知这天气温为250C,他的操作有哪些错误? 学生讨论并回答:为什么体温计能拿出来读数?学生回答:1) 没有消毒。2) 甲测量后没有甩温度计
介绍其他温度计 拿出辐射温度计和金属温度计,学生展示自己带的电子温度计进行介绍。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色带温度计、卫星的遥感能测出海水0.1℃的变化,光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恒星的温度。知识拓展:出示摄氏、华氏、绝对温标的三个创始人。 学生观看,参与回忆(非典时期)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一次性杯子里的水的温度。学生展示收集的各种温度计的资料照片或实物,请学生简单介绍原理(可按资料讲解或读)
小结
练习、作业 回家测量沸水的温度 课后题 作业本第4节
教学反思 学生对温度的理解比较容易,因此重点应该放在温度计的表度上,可以设计情节,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一支温度计的表度和制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过程中体验和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在温度计的使用中可以采用错误的例子来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如果将这节课带到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板书设计】: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 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单位;摄氏度
3、 种类: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体温计
3、 正确使用温度计
使用前:观察量程
测量时: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记录时:写上单位
PAGE
1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1节 科学在我们身边 日 期 9月2日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发展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并对实验做相应的改进,比如把夹气球的橡皮筋用软夹子代替,同时可以适时的提出潜水艇的概念,说明此原理从小到大都可以利用到。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科学入门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与和技术的区别? 科技又叫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二、科学在我们身边: 1、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通过课件对P2,3页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 火山爆发,地震等用视频呈现 不明飞行物(UFO)、含羞草、间蜂猴、雨后彩虹等等用图片呈现 弯曲的铅笔、人造彩虹等用实验呈现PS:突出变化的 2、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同学间可以互相问答) 3、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问。如果你在研究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 4、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P4思考,然后用下面的实验来证明。请两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下面的同学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和金鱼能在水中浮沉的联系,从而小结出他们的原理。P5实验,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5、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着。不怕问题多,就怕没有问题,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欢迎大家的提问,来推动彼此教学的共同发展。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变化 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问明。(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 四、课堂练习:P7 课堂里做,如果来不及让学生回家去做。五、课后作业:1、作业本第1节第三题的实验做简单的说明:没有铁块可以用橡皮代替,假设是在做实验之前提出的。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