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
第一册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1,2,3节
二. 重点、难点:
1.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如何正确的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介绍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科学在我们身边
1.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3.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 实验和观察
1.重视实验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学们会发现,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做一些小实验,有时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有时到实验室亲自动手,而更多的是在家中进行,可别小看了这些实验,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各种能力,还可以巩固知识。
2.学会观察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同学看到一些感兴趣的实验时非常开心,往往就容易忽略掉要观察什么,最终只是看看热闹,这样的实验就失去了意义。建议大家最好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仔细,正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确这个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3.人的感官判断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借助一些仪器和工具不仅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还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3) 测量的基本知识
1.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即用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比如,长度的国际单位就是米。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寻找一把标准的尺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长度单位。比如,古罗马恺撒大帝时规定,以罗马士兵步行二千步为“一罗马尺”;罗马帝国的查理曼一世规定以他的脚长为“一罗马尺”;古埃及则用国王的肘拐至中指尖的距离为“一腕尺”;英王埃德加规定,以他拇指的关节长度为“一英寸”。 多变的尺子,给制造精密的机器带来了不少的困难。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使科学家去寻找能保持经久不变的国际统一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2.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3.测量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于测量工具我们需要了解:
1 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物理量
2 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
3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
4 测量工具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4.测量工具的选择依据
1 不同的测量工具准确程度不同,根据被测对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2 测量前先估测,根据估测值选择一定测量范围的测量工具,以便于测量
5.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可以选择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或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 使用前,应仔细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即量程,最小刻度决定一把刻度尺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2 使用时,要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尺的刻度面紧贴被测物。
(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另选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看正确: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读正确: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准确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估计值),即测量值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注 意:测量值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测量值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
3.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根据地图怎样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②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卡尺法”
③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
(五)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
2.量筒(量杯)的正确使用: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俯视导致结果偏大,仰视导致结果偏小)
3.量杯与量筒的比较
1 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区别是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②你觉得如果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
4.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
①液体体积测量: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②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③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
同步练习
1.请你做一做生鹌鹑蛋放在白醋里的实验,并记录如下数据:
蛋的形状: ; 大小: ; 颜色: 。
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哪些变化?
2.人手中最接近于5cm的是( )
A.手掌长度 B.手指宽度 C.大拇指长 D.手掌厚度
3.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较接近1分米( )
A.正方体粉笔盒的宽度 B.一个中学生的肩宽
C.新铅笔的长度 D.作业本的长度
4.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刻度尺沿被测物放正,不能斜放。
B.刻度尺有刻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放置。
C.0刻度线被磨损的刻度尺不能使用,必须更换。
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5.有三个长度数据:①240分米;②0.24千米;③ 2.4×106微米,把它们从小到大排列
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①②
6.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圆柱体的直径,所得结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5.62厘米 B.5.6厘米 C.56.20毫米 D.0.56分米
7.甲、乙两位同学用最小刻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的记录是48.15
厘米,乙的记录是4.81分米,你认为测量记录哪一个是正确的 ( )
A.甲 B.乙 C.都正确 D.都不正确
8.有一轮子的直径为50厘米。某同学推着轮子绕一圆形花坛转1周,该轮子恰好滚过
20周,那么这个花坛的半径是( )
A.5米 B.10米 C.20米 D.25米
9.现有量筒、水和刻度尺,要想比较精确地测量1枚一元硬币的体积,那么应选用的方
法是( )
A.用刻度尺测出1枚硬币的直径和厚度,再用圆柱体体积公式求得
B.将15枚一元硬币投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测出15枚一元硬币的总体积,然后除以15,得出1枚硬币的体积
C.将1枚一元硬币投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观察量筒中液面的变化
D.以上办法都不行。
10.某同学先后四次在不同位置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分别是18.4毫米、18.3毫米、18.5毫米、18.5毫米,那么这个物体长度的平均值为( )
A.18.45毫米 B.18.4毫米 C.18.5毫米 D.18.3毫米
11..下列的这些数值中,正确的是( )
A.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是0.15分米左右
B.教室的面积大约是8米2
C.一块木板长1米、宽5分米、厚5毫米,它的体积是0.0025米3
D.一个一元硬币的质量大约是0.1千克
12.实验时要准确量取40毫升的水,应该选用下列什么仪器( )
A.10毫升的量筒 B.100毫升的烧杯
C.100毫升的烧杯和滴管 D.50毫升的量筒和滴管
13.水放在量筒里,液面呈凹形,视线水平,读数应以( )
A.凹形的两边的最高点为准 B.凹形的最低点处为准
C.凹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之间为准 D.任何一处均可
14.在潮湿的环境中,木尺会受潮而膨胀,使用膨胀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结果是 ( )
A.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B.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C.测量值等于真实值 D.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1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换算过程)。
(1)2.4毫米= 米。
(2) 4.85千克= 毫克。
(3) 1.25升=_ 米3
16.图甲物体的长度为 厘米,图乙物体的长度为 厘米。
甲 乙
17.如右图,量筒内水的体积是______厘米3;
放入物体后水面升到的刻度是______厘米3;
物体的体积是_____厘米3
18.给你一把直尺、两把三角尺、一根细线、圆规等工具,请你选择一些测量工具,测量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并写出测量过程。(方法越多越好)
答案
1.蛋的形状: 卵形(橄榄形,球形); 大小:直径大约1厘米左右 ;
颜色:乳白色有许多斑点 。
实验现象:鹌鹑蛋有气泡出现;鹌鹑蛋外面的皮会褪掉;鹌鹑蛋会从醋中浮上来;鹌鹑蛋会变软等等。
2.C 3.A 4.C 5. D 6. A 7.B 8.A 9.B 10.B 11.C 12.D 13.B 14.B
15. (1)2.4毫米= 2.4×0.001米= 0.0024 米。
(2) 4.85千克= 4.85×1000000毫克= 4.85×106毫克。
(3) 1.25升=_1.25×0.001毫升=1.25×10-3 毫升。
16.1.92cm,3.3cm
17.30.0厘米3;40.0厘米3;10.0厘米3
18. 卡尺法;用棉线绕硬币一周,用刻度尺测量两端点之间距离等。
EMBED PBrush
ml
ml
10
20
30
40
50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