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件+朗读(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件+朗读(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3 22:09:26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同学们,一个铁球和一片羽毛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先着地?当然是铁球了。那么,两个铁球,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先着地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吧!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辩论、寻常、信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
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称
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
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
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逻辑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伽利略
伽利略1564年出生,1581年
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1589年,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
教授,年仅25岁。伽利略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主要著作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等。 点击
听朗读违背(wéi bèi)
执著(zhí zhì)√√更的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用事实验证了真理。略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侧的“田”上下位置居中。结构:左右组词:略微 略知一二 造句:我们略微休息一下就要继续赶路。音序:L 部首:田lüè 辩biàn 书写指导:左右宽、中间窄,左边的“辛”最后一竖弱化成撇。结构:左中右音序:B 部首:辛造句:辩护律师是一个复杂的职业。组词:辩证 辩护 奉fèng 书写指导:横画书写紧凑、撇捺舒展有力。结构:上下组词:信奉 奉献造句:小明的奶奶信奉佛教。音序:F 部首: 大违wéi 书写指导:“韦”不宜过大,横之间的间隔均匀。结构:半包围组词:违背 违反造句:我们不能违反学校的纪律。音序:W 部首: 辶磅bàng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侧的石上下位置居中。结构:左右组词:几磅 十磅造句:这块牛肉大概有十磅重。音序:B 部首: 石拴shuān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全”的撇捺舒展、最后一横长。结构:左右组词:拴上 栓绳子造句:爷爷给宝剑拴上穗子。音序:S 部首: 扌拖tuō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提手旁的第三笔提要有力。结构:左右组词:拖车 拖拉机造句:拖拉机可以用来耕地。音序:T 部首:扌释shì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采”的捺弱化成点。结构:左右组词:注释 释义 造句:老师让我把这件事解释清楚。音序:S 部首:采宣xuān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宝盖头的最后一笔要长。结构:上下组词:宣传 宣泄造句:昨天老师宣布了三好学生的名单。音序:X 部首: 宀萨 sà 书写指导:上下等宽,下半部分左窄右宽。结构:上下组词:拉萨 比萨造句:我要坐上火车去拉萨。音序:S 部首:艹妄wàng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女的第一笔要长。结构:上下组词:妄想 妄求造句:懒惰的人妄想成功。音序:W 部首:女执zhí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丸”的点上下位置居中。结构:左右组词:执意 执行造句:小红执意要逃学。音序:Z 部首:扌信仰并崇奉。本课指当时研究科学的人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把他当作真理的化身,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表现了人们对权威的盲目迷信。
造句: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背起自己的信奉。信奉:
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本课指亚里士多德的话。
造句:在中国近代史上,志士仁人曾经苦苦地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违反;不遵守。本课指人们指责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不遵守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造句: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真理:
违背:公开正式告诉(大家)。本课指伽利略告诉学生们他试验的结果以及要公开试验。
造句:当老师宣布了比赛结果,同学们的笑声、说话声戛然而止。
不加隐蔽的;面对大家的。本课指伽利略面向人们做的一次试验。
造句:老师今天宣布明天公开竞选班长,希望大家回家做好准备。宣布:
公开:
(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本课指人们认为亚里士多德根本不可能有错,而伽利略的执著却是固执己见的表现。
造句:他总是固执己见 ,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本课指伽利略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激起了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们的不满。
造句:你竟敢擅自开矿,真是胆大妄为。固执:
胆大妄为:违背 违反都表示不遵守、不依从,向所要求的反面去做,都是动词。
“违背”侧重表示背离或不遵守,语义较轻;“违反”侧重表示不符合或从反面去做,语义较重。
1.当人类的行为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时,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应该受到处罚。相同点:不同点:造 句: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读书时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铁球着地的观点提出质疑。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交流分段情况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显示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然后带着疑问反复试验求证,找到了正确答案——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空落下总是同时着地。最后,他在比萨斜塔做了公开试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读课文,想一想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1.我能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着地(zhuó zháo)  违背(wéi wěi)  
的确(de dí) 更正(gēng gèng)
下落(là luò) 试验(shí shì)﹒﹒﹒√√√√﹒﹒√√﹒2.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jiǎn lüè biàn lùn xìn fèng
tuō dì xuān bù jiě shì
wàng xiǎng gù zhi简 略辩 论信 奉拖 地宣 布解 释妄 想固 执3.我能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词语。
违抗(   )  坚持(   )  简单的(   )
违反(   )   坚定(   )   简短的(   )
违背(   )  坚守(   )  简要的(   )命令意见问题规定信念发言事理岗位提纲4.我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信仰崇奉。 (   )
(2)(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   )
(3)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    )
(4)公开正式告诉大家。 (   )信奉固执宣布胆大妄为5.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1)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无法解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伽利略是科学家。不要违背人类的真理。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课件33张PPT。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会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重点)
3.我要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
伽利略执著地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其目的是什么?
串珠问题:
1.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故事?
2.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
3.在伽利略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和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听录音回顾课文伽(jiā)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为什么要写伽利略学生时代的表现?
伽利略在学生时代就能提出“很不寻常”的问题,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为下文他大胆质疑作了铺垫。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不容更改”说明了什么?
“不容更改”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话被研究科学的人视为真理,是不容别人怀疑的,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言论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极高。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是怎样推理的?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伽利略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然后依照把1磅重和10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或“看作一个整体”分两种情况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人。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伽利略为什么要做两次宣布?
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à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描写人们的议论,对表现伽利略有什么作用?
这是侧面描写,通过人们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冒着极大的风险做试验的。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补写:
“伽利略做完试验从比萨斜塔下来后,人们围住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发挥想象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伽利略从比萨斜塔走下来,人们纷纷涌过来,将伽利略团团围住,有个小孩不知从哪儿采来野花,献给伽利略,说:“伽利略叔叔,你真了不起,我为你骄傲!”“是的,大家都为你骄傲!”几个小伙子说着,将伽利略抬起来高高抛向空中。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伽利略执著地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不仅是为了证明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着地的言论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伽利略执著地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其目的是什么?
1.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故事?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着地的结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嘲讽和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证明了真理的故事。串珠问题:2.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先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然后带着疑问反复试验求证,找到了正确答案——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空落下总是同时着地。最后,他在比萨斜塔做了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3.在伽利略公开实验前后,人们的态度和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伽利略公开试验前,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嘲笑讽刺伽利略“胆大妄为”,会“丢尽了脸”;伽利略公开试验后,人们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明白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4.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伽利略是一个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人。
他的故事启发我们: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善于提问——“辩论家”提出质疑别人  奉为真理伽利略 发现疑问推理  相反结论进行试验多次试验:的确错了 消息传开:不被看好 试验成功:改变认识尊重权威
不迷信
追求真理
不放弃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小泽征尔的判断
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在他成名以前,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台下坐满了观众,他们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评委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指挥着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 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听到乐曲中出现了一处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是,他仍觉得不自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刚落,评判台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kuí)。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目的是试探指挥家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前面的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是在国际音乐大师面前,都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只有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相信自己,果敢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获得了这次大赛的桂冠(guān)。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屈原)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说苑·政理》刘向)
大意:听到的不如看到的可靠,看到的不如亲自去实践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大意:泛指读书不要构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歇后语】
五件夹衣—实践(十件)我们来讨论讨论: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先是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上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然后反复试验求证,证明了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在公开试验前,人们嘲笑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人们信服伽利略。我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下来,还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对学习资料、辅导书中的问题提出疑问,只有大胆怀疑才会有所发现。 选做题:课文中有一些反义词,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

快——慢  轻——重 对——错一、读拼音,写词语。
在xìn fèng(    )亚里士多德的人看来,伽利略是一个dǎn dà wàng wéi(    )、wéi bèi(   )真理、gù zhí jǐ jiàn(      )的人。但在观看了bǐ sà(    )斜塔的试验、听了他的jiě shì(    )后,那些人才明白所谓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信奉胆大妄为违背固执己见比萨解释二、在括号里填入与画线部分意思相同的词。
1.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仰崇奉亚里士多德。 (      )
2.那时候,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允许改动的真理。
(  )
3.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    )信奉不容更改胆大妄为三、巧选关联词。
尽管……还是…… 
不是……而是……
之所以……是因为……
1.(  )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说他固执,但伽利略( )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2.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一先一后着地,(  )同时着地。
3.斜塔周围的人(    )惊讶地呼喊起来,(    )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尽管还是不是而是之所以是因为四、缩写下面句子。
1.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呼喊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伽利略是科学家。 人呼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