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我的回忆 孙中山 孙中山学名文,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生于翠亨村农民家庭,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回国。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绝,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武昌起义,清统治的覆灭,是“辛亥革命”。1912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中国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战,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8月,改同盟会为国民党。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复辟,孙中山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在日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玲结婚。1917年,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动。1919年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任大总统。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改组了国民党。 1923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回忆录的特点1.是传记的一种,作者对自己或熟悉的其他人 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所进行的历史追述。
2.形式极为自由,有作者完整连贯地叙述一段 时间中的经历,也有回忆生活中的某些互不相干的片段。
3.由于回忆录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所 以一般比较真切,常包含许多轶事、对话和细节。
4.多以记叙描写为主,内容真实,语言平实。 从课文中了解孙中山这段时期的人生轨迹?? 明确:本文线索就是孙中山逐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以及在逃亡过程中地点的转移。1885年以后,于广州学医五年;1892年打算于澳门开业,受民主进步思想感染加入少年中国党;1894年于广州建立哥老会,草拟请愿书,打算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逃脱;在神户、火奴鲁鲁、旧金山、欧洲,一面躲避追捕,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经验;回国后宣传革命道理,得到美国军事家咸马里将军的支持;在“南京”游轮上有一金姓人打算出卖孙中山,被说服后惭愧自尽;在广州,孙中山用救国思想说服缉拿他的青年官吏。 讨论为何在20世纪初会有很多人放弃自己的专 业而从文或从政?(比如鲁迅和孙中山)明确:“大医医国,其次医人。”(《国语》)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自尊和警醒的中国人不满足于掌握某一谋生的专业,他们的目标是解救中国和全体国人。因此孙中山弃医从政,以推翻帝制为己任;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直指中国落后麻木的社会弊端。 讨论这篇回忆录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这些细节突出作者的怎样的性格品质?在广州建立哥老会,并上书请求对日反抗斗争;巴黎游历时,于一次演讲中与咸马里将军相遇,咸马里被作者的思想主张和斗志感动,同意作军事顾问--孙中山救国主张的正确和革命决心的坚定。
在“南京”轮船上与那个要出卖自己的人的对话描写最细腻--孙中山无私为公的精神和磊落沉着的气概。
在广州,要捉拿作者归案的两个官吏在两个小时的争论后居然被作者说动,放弃了逮捕--作者所持的救国观点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赞同。讨论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天命无常”??要救国民于水火之中就必须逆封建时代所谓的“天道”而行,先推翻旧制度的束缚才能改革中国社会的现状。“天命无常”是作者对封建旧制度的反抗宣言。
全文几乎都在描述孙中山艰难的逃亡经历,为什么文章结尾处作者会说:“我的生命现已无足轻重”? 讨论 因为作者在逃亡过程中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一面宣传适合于拯救中国的民主思想,使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者从来没有顾惜过个人生命,当他看到革命者的队伍逐渐扩大起来的时候,他才欣慰地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减轻了,个人生命也就无所谓了。 孙中山与唐绍仪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