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效导学案》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件 检测,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效导学案》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件 检测,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2-01 19:14:26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之间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 A )
①经济一体化发展 ②政治联合加强 ③法德实现和平 ④民族矛盾消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 B )
A.说明它采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象征着六国的合作
C.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D.体现了各国间的分工与合作精神
3.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B )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4.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C )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5.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C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6.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这表明欧洲( C )
①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开始谋求联合 ③抵制超级大国的控制 ④经济地位的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
1970年
工业
总产值
出口贸易
黄金外
汇储备

37.8%
15.2%
5.3%

9.45%
6.9%
5.2%
西德
10.1%
12.2%
14.6%
1970年
工业
总产值
出口贸易
黄金外
汇储备
法国
6.5%
6.4%
5.3%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此,它们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要求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附。当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无力单独与之抗衡,必须联合。1967年正式建立欧洲共同体。
(2)根据材料二、三,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严重动摇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
(3)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必将导致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课件14张PPT。知识梳理构建要点解读分析世界多极化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思维拓展提升目标达成检测
谢谢观看!
一、选择题
1.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2.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位年轻旅行者最可能来自( A )
A.东德      B.古巴
C.朝鲜 D.越南
3.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交替”是指( D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过渡
C.由意识形态的对抗向政治对抗过渡
D.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4.下列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正确认识包括( D )
①社会主义国家同样要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唯一的 ③东欧剧变只能表明苏联模式的受挫,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保障 ⑤东欧剧变表明: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首先务必获得真正的独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5.下列关于“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的新的分化和组合表述正确的是( D )
A.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图独霸世界
B.美国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迅速衰落
C.俄罗斯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
D.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A.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形成
B.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C.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独霸世界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欧洲安全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包括欧共体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征收反倾销税,欧共体方面指责这一措施是美国“大规模地骚扰”国际钢铁市场的“最新措施”。……1994年,当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而加速北约东扩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科尔也要求美国慎重行事。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日本《外交论坛》(2002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矛盾的主要表现。
答案:出现贸易争端;围绕北约东扩产生分歧。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欧与美国产生矛盾的原因。
答案:美欧要维护各自国家利益;欧洲日益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后,实力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竞争加剧。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日本对欧洲为什么要“既合作又竞争”?
答案:日、欧在国际事务中有许多共同利益,利于合作;日、欧经济实力都不断增强,双方互为竞争对手。
课件16张PPT。知识梳理构建要点解读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思维拓展提升目标达成检测
谢谢观看!
一、选择题
1.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D )
A.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
B.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趋瓦解
C.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D.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二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B )
A.美苏争霸世界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B.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C.两极格局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争霸
3.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北约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D.华约的成立
4.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C )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出兵朝鲜 ④成立北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是美苏两国实力均势的重要体现
B.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美国借此取得了全世界的霸权地位
D.依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建立
6.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B )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为实现反共反苏
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我相信美国之政策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全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四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丘吉尔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进行反苏反共的宣传。
(2)材料二中美国的“支持”意味着什么?
答案:它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宣言书。
(3)根据材料三,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答案:不是。该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欧洲之实,以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4)材料四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答案: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课件18张PPT。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八单元知识梳理构建要点解读分析两极格局的特点和影响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
者的区别与联系 思维拓展提升目标达成检测
谢谢观看!
一、选择题
1.我们中国人向来认同“叶落归根”和“认祖归宗”。这种情结与下列哪项有关( B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2.山东简称“鲁”,又称“齐鲁大地”,这一名称起源于( B )
A.大汶口文化 B.分封制
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
3.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四个儿子,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那么继承王位的应该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4.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D )
A.太尉 B.治粟内史
C.丞相 D.御史大夫
5.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C )
A.州刺史的设立
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行省制度的创立
6.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开始于( D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7.假如你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一个成年男性公民,下列事情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C )
A.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述
B.被选举为执政官
C.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D.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8.法国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D )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B.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9.“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与上述法律条文相关的人物是( B )
A.拿破仑    B.俾斯麦
C.梭伦 D.屋大维
10.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B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12.“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 B )
①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 ②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下图所示纪念章和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共产党成立
14.某同学想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史实,你认为应推荐他阅读下列哪本书( B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15.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 )
A.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6.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7.某夏令营组织了一次红色旅游,其中有一个景点曾发生过“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历史事件,该景点应该是( A )
A.遵义   B.上海   
C.南昌   D.南京
18.“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C )
A.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北伐战争
19.2012年4月,备受瞩目的国宝级文物——圆明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在威海保利·凯旋公馆展示中心展出。许多市民前往目睹了国宝风采。其中牛首、虎首、猴首三件国宝是2000年9月才辗转回到祖国怀抱的。导致它们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D )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20.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C )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
二、非选择题
21.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认为: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1)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罗马的“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答案:《十二铜表法》的制定。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2)材料二的内容选自英国哪一法律文件?
答案:《权利法案》。
(3)这一文件的颁布对英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答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材料三 联邦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既是最高首脑,又是陆海军总司令。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政府官员。总统不对国会负责,而且可以否决国会所通过的法案……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会……联邦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
——美国1787年宪法
(4)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原则?该原则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作用: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导致专权出现(或可以防止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2.回顾历史,中国的外交走过了一个从屈辱到尊荣的发展历程。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图一是一幅令人痛心的“国耻图”,因为它签订的条约开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先例。
(1)请说出该条约的名称,并列举出它的内容。
答案: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海关要同英方商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答案: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图二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我国的外交局面有了重大突破。

(3)请写出该事件的名称。
答案:中美关系正常化。
(4)除了该事件,这一时期,我国在外交上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答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中日建交。
23.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苏联解体
(2)读下图。
欧共体总部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

不结盟运动会议

改革后中国农业大丰收
①根据上述图片反映的信息归纳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你认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有利于反对(或遏制)霸权主义;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临近,什么都阻挡不住游子回家过年和祭拜祖先的步伐。与这种习俗和精神信仰有关的制度是( B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2.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这样写道:“……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D )
A.封建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分封制
3.秦始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 D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4.中国古代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C )
A.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B.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C.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5.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D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6.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7.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8.《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 )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9.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B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甲午中日战争 D.五四运动
10.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C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1.影片《建党伟业》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的风云人物与历史故事。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正确说法是( D )
A.孙中山领导第一次国共合作,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B.李大钊先后领导了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
C.陈独秀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12.下图为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B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3.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14.反帝爱国运动和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义和团运动评价中的两种基本结论。形成这两种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A )
A.史学观点的不同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政治运动的影响 D.掌握史料的不同
15.在古罗马法中渗透着一些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证据、公正、平等、自由等。下列可以作为该观点证据的是( D )
A.《十二铜表法》:“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B.《民法大全》:“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C.《十二铜表法》:“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D.《民法大全》:“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16.“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C )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德意志帝国
D.美利坚合众国
17.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18.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大跃进”时期,许多人起名叫“超英”“卫星”“红旗”等。依此类推,与“卫红”“卫东”等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C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文化大革命” D.香港回归
19.2010年4月温家宝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丢掉五千年的文化。”这段话主要表明( A )
A.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B.和平统一祖国的原则
C.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0.古代雅典民主制下由全体合法公民集体决策,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点。下列选项中与此相似的是( D )
A.英国首相的产生
B.中国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
C.美国总统的产生
D.中国居委会、村委会的产生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历史影响?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答案:历史影响: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职能: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议。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什么不同?
答案: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决策;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3)据材料二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答案: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22.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说一说“振兴中华”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答案: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列强侵华);清政府专制腐朽;救国救民意识高涨;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2)在这一口号的推动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答案:最大成果: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
答案:运动:五四运动。
(4)这一运动留给我们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答案:宝贵的精神财富:①爱国精神。②民主和科学精神。③文化启蒙、思想解放。
材料三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5)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
答案:政治: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民主国家的架构;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3.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表现。
答案:表现: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军机处。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向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变化的?
答案:变化:君主制到寡头制,再到民主制。
材料三 “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世纪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3)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文件是什么?
答案:文件:《权利法案》。
(4)简述英国民主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
答案:过程:光荣革命,结束王权专制;《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5)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民主制度发展的认识。
答案:认识:民主制度的发展是渐进的、曲折的;任何民主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