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 B )
A.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
B.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3.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C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的召开
4.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C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内容摘自( C )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6.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D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务。
——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材料一中,西藏自治区都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答案:变化:帝国主义势力被驱逐出西藏;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改编西藏军队为人民军队;中央人民政府处理西藏一切涉外事务。
材料二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拉萨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西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50年……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却发生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无可比拟的巨大变化……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胡锦涛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重要制度是什么?
答案: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这一制度有哪些意义。
答案: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最恰当的民主制度。
课件19张PPT。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六单元知识梳理构建要点解读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思维拓展提升目标达成检测
谢谢观看!
一、选择题
1.“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新时期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A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012年3月4日,广东汕尾乌坎村重新选举第五届村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林祖銮当选村委主任。乌坎村委会民主选举的事例是( A )
A.我国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的成功范例
B.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C.21世纪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成就
D.新时期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结果
3.2008年2月27日,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坚持( C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
4.《中国质量报》刊登的就安徽阜阳劣质奶粉造成婴幼儿死亡问题,死亡婴幼儿的父母将当地质量监督局、工商部门告上法庭,经人民法院判决,这些家长胜诉。这些行为的法律依据是( A )
①《刑事诉讼法》 ②《民事诉讼法》 ③《行政诉讼法》 ④《行政复议法》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③
5.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卖出自家产的红辣椒并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我国( D )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6.“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的直接结果(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二、非选择题
7.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
公室编《中国的法治建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所呈现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6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原因:“左”倾错误和“文革”的破坏;人们法制意识淡薄;个人崇拜盛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新发展,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原因:吸取“文革”教训;解放思想、破除个人崇拜;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倡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等。
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中新社
(2)材料二中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
答案:政治民主化;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课件15张PPT。知识梳理构建要点解读分析新时期法律制度的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思维拓展提升目标达成检测
谢谢观看!
一、选择题
1.1992年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其主要内容是( A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C.和平统一台湾
D.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
2.我国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主要区别是( 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各自的权限不同
3.“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D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4.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衣服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B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湾同胞期盼台湾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基
5.“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D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6.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B )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保留军队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南北两区从彼此的位置上挪开,也不能在它们中间建起无法逾越的城墙……我们不是敌人。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林肯总统的1861年就职演说
材料二 邓小平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在美国内战中林肯的目标是什么?“友情的纽带”指什么?
答案:目标:维护美国国家统一。“友情的纽带”: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南北方都是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
(2)材料二中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方针?
答案:“一国两制”。
(3)到今天为止,这一方针的实施有何显著成效?说明了什么?
答案: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也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说明“一国两制”方针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4)材料一、二所强调的共同原则是什么?
答案:国家统一。
课件16张PPT。知识梳理构建祖
国
统
一
大
业『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要点解读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比较思维拓展提升目标达成检测
谢谢观看!
一、选择题
1.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B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度,各州有自治权。新中国“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B )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不必服从中央 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C )
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4.邓小平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的这段讲话在于强调( C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点
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5.“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最主要的表现是( A )
A.宪法成了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失去了保障
B.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C.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D.各级各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6.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7.“一国两制”之所以在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符合( C )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中说:“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 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文中所说的“教训”主要是( A )
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关于下列三部文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B )
图一 图二 图三
A.图一颁布于1912年
B.图二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
C.图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都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10.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 C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
二、非选择题
11.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归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政府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所做出的贡献。
答案: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贡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二 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它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
(《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2)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答案:把民主集中制与科学的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材料三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3)材料三表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新发展?
答案: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主体地区是十亿人口,台湾是近两千万,香港是五百五十万,这就有个十亿同两千万和五百五十万的关系问题。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在不放弃主权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在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两种制度。……统一后,台湾的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邓小平在1984年4月与访华的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实行的哪一政策?这一政策最初是为解决哪一问题提出的?最早在哪一地区成功实行?
答案:“一国两制”。台湾问题。香港地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根本前提是什么。与台湾相比,香港不具有的权力有哪些?
答案:坚持主体是社会主义,不放弃主权原则。香港特区不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