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1 植物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三年级上1 植物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与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9-02 14:41:00

内容文字预览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引入(1-2分钟) 1、 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 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二、看图片上的树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3、 再次估计。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2、回忆: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1、 设问: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五、交流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1、 提问: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2、 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六、观察大树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在教材的选编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
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为基础。三上教材,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了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主线,本课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让学生在参与有结构的系列活动中,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意义及其方法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
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教学流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首页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这里有一幅大树的图片,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准备告诉大家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材首页图片或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
[观察图片上的大树,学生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活动二: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
1、这只是图上的一棵树,我们看不出更多的东西。回忆一下你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说说你从树上或树下发现过的一些有趣的情况。
教师投影教材P2六幅图,给学生的汇报描述以提示。
[学生通过回忆看到过的大树,汇报的信息大量增加。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结构,让学生感到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所获得的信息、知识,比照片大树前多得多,无形中鼓励同学们去观察周围的实际事物。]
2、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大树上发现的为什么要多得多呢?
活动三: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第一阶段:感悟“观察”
1、如果我们真的到树下再去看一看,你会不会看到更多呢?(肯定能!)
2、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呢?(我还没仔细看过一棵树呢)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阶段: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
1、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想想我想观察什么?
2、大家想到的观察内容真是丰富!有大树的树干、树皮、树枝、树的形状,有叶、花、果,有树上、树下的动、植物等等,那我们怎样观察才会了解这些观察内容的更多信息、知识呢?(小组讨论一下)
3、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教师板贴看、听、摸、闻等方法所运用的人体器官图。
(学生可能没有想到听的方法,教师可提问学生:听说一棵大树每天要蒸发掉几百公斤的水,那么多的水从树根流向树叶,树干里有没有水流动的声音呢?让学生用耳去听……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通过活动二和上述活动三的结构,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
第三阶段:实地观察一棵大树。
利用课内剩下的7、8分钟时间,让学生来到校园或校园周围的大树前,自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