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词二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十二 词二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1 15:40:48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渔家傲SJ·八年级语文下册1.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通过诵读,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联想和想象能力。
3.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请根据教师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李 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 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 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 我们都知道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范仲淹走近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字词积累帆 殷 勤
嗟 谩 fānyīnjiēmàn整体感知读出节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细节感知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又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苦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由于消极:
从上文的意思来看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板书设计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课堂小结比较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一剪梅》。随堂练习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自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课件27张PPT。满江红SJ·八年级语文下册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体会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学习目标【秋瑾】
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走近作者【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背景资料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整体感知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像刚擦洗过一样。暂时停留北京。菊花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秋瑾离开家乡至迁居北京写此词之时,恰为八年。恨,遗憾。我(上天不公)强行让我做女子。十分看不起。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
襟谁识我?激烈,奋发。庸俗之辈。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
音?青衫湿。没有出路。指因悲伤泪下而衣襟沾湿。磨难茫茫人世。译文: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激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朗读课文,概括内容。细读感知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1)“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2)“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情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再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感情。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苦闷忧愁:(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课堂小结摆脱世俗走向革命满江红板书设计用典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1.背诵课文。
2.有人说秋瑾和李清照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找一些你学会的李清照的诗词,说说这两个人有什么相似之处。随堂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