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诫子书SJ·八年级语文下册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学习目标新课导入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在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傅雷语录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走近作者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 译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整体感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细节感知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他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益处,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信天才论,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是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决心和毅力就会半途而废。
你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 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议论文结构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证明论点治学:志,静-学-才修身:俭,静(反面)(正面)(反面)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诫子书板书设计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课堂小结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为了增强效果,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随堂练习学习和做人 对比论证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静澹泊 立志 惜时请就这几个条件各写出两个课外名句。课件29张PPT。陋室铭SJ·八年级语文下册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学习目标新课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走近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梦得文集》。本文选自《全唐文》。背景资料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字词积累德 馨 苔 痕 鸿 儒 案 牍 西 蜀xīnhénrúdúsh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用为动词,出名灵验,神奇指示代词,此,这只是我的品德好大儒,博学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整体感知翻 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细节感知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入笔?起何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为了与陋室作类比:山--水--陋室
仙--龙--吾
名--灵--德馨 是为了与陋室作类比;将三者用“名”--“灵”--“德馨”;“仙”--“龙”--“吾”贯穿起来,点明文章主旨。
说明“陋室”并不陋,因为主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3.陋室真的很陋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 室?居室环境
交往之人
日常生活4.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5.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交往之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日常生活】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高雅之士,谈笑风生—— 怡然自得,高雅脱俗6.你觉得陋室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人。 “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了类比,他们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人,作者提起他们,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7.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与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表明作者要立志效仿古人,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这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8.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不矛盾。
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9.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既然“陋室不陋”,甚至应当称“雅室”,那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现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11.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言字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名词,名字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名词用作动词,出名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何陋”是前置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这里指身体说样子、形状云彩艺术特色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陋 室物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板书设计设喻引题陋室铭陋室不陋总结全文山、水喻室
仙、龙喻德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诸葛庐
子云亭陋室不陋苔痕、草色
鸿儒、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自比古贤,点题作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课堂小结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你觉得下面的“学生铭”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随堂练习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