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观察水 A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第2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水的一系列活动,发现水的性质,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及水有表面张力;同时在初步学会设计各种方法准而快地鉴别水及研究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学会分享劳动成果。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组成。第一块引导学生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烧杯中的水,建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的概念。这部分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越具体越全面越好,对一些与众不同的表达要多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找水比赛,巩固学生对水的基本认识,强化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
第二块可以用找水比赛中的糖水引入,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了解溶解现象。然后让学生用老师准备的小超市里的原料做快餐汤,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最后,让学生在品尝过程中做猜一猜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三块引导学生观察浸入水中的纸的变化情况。课前老师可为学生准备三种纸——餐巾纸、宣纸、白纸,把三种纸粘在一根小棒上,水染成红色,放在培养皿里。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对毛细现象的感性认识更深刻。
第四块组织学生做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的实验。考虑实验所用的时间,建议用小一些的硬币实验,如贰分硬币。这个实验需要学生细心加耐心,老师巡视时要多加指导。每个实验小组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做,这样的结果就更具有科学性。
这四块内容较多,如果一堂课来不及完成,可安排两节课进行。
本课中出现多次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想结果,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猜想”是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它对科学发现、科学概括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实验前先猜一猜,可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在脑海中产生许多不同的解释模型,同时给学生机会去表达、去解释,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不管预测是否正确,只要学生动脑筋去想了,去思考了,并把它表达出来了,就是有意义的,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就会有促进。这是感悟、理解科学的重要环节。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通过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来认识水的性质;
● 初步学会设计各种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在几种液体中鉴别出水;
● 能对实验作出猜测,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知识与技能
● 知道水的性质;
●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体;
● 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
● 愿意与同伴合作,并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分享劳动成果;
● 感受探究活动的快乐。
教学过程设计
一、 猜谜导入
因为有你,小树长得青翠;
因为有你,禾苗茁壮成长;
因为有你,小溪丁冬作响;
因为有你,小鸟自由翱翔;
因为有你,沙漠变成绿洲;
因为有你,生命灿烂辉煌!
你知道小诗中的“你”是谁吗
【说明】这是一首由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
1. 提问: 我们大家都见到过水,你能说说水是什么样的吗?关于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 学生先说说对水的印象,再提出问题。
3. 谈话: 今天老师给每一组桌上准备了一杯水,让我们首先来观察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2?观察水)
【评析】用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编成谜语引入,有新意。诗歌中小作者对生命之源——水的真实情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水的研究热情。让学生说说对水的印象,进一步唤起了学生研究水的兴趣。
二、 观察水
1? 观察实验: 观察桌上的这杯水是什么样的,看看哪组说得最详细。
2? 各组学生把通过观察后的发现向全班学生汇报,老师把学生的发现及时记录在黑板上。
【评析】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水,这儿可以放手让学生说,并把学生说的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没有必要规定学生说出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特点。至于学生在观察中用哪些感官,还是要学生自己选择。学生的学习应该有自主性。老师要特别关注那些与众不同的表达。
3? 组织学生又快又准地找出桌上6支试管(分别编上号码: 1号酱油,2号雪碧,3号白醋,4号水,5号牛奶,6号糖水)中哪支是水。
4. 先让学生猜一猜,哪支可能是水,然后再讨论用什么方法去鉴别。教学过程可按照“猜想—讨论研究方法—确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与猜想对比”进行。
【评析】这一活动既是对前一活动的深入,也是下一活动的引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儿的比赛不在乎哪个组的胜败,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选择科学的方法,先猜想再实验验证是做科学的第一步,这一环节相当重要。
三、 水的溶解实验
1? 用前一实验中的糖水引入,教师问: 你怎么知道哪支试管里是糖水 然后让学生先猜猜糖放到水里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再分组做溶解实验。
2? 学生汇报。注意及时表扬细致的发现及与众不同的表达,同时在学生表达中,适时给出术语性的名词“溶解”。
【评析】学生对溶解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但也不是能清晰地说出“溶解”这一名词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溶解,虽然需要一些时间,但学生收获的将远远要比老师硬塞上科学术语强得多,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去掌握。
3? 做快餐汤。
教师提供汤料、糖、盐、味精、鸡精、油等原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做物体的溶解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各种物体在水中溶解或不溶解的过程。
汇报时可让学生先品尝,再猜猜美味的汤里放了些什么。
【评析】鼓励学生自己选材料,使所有的学生在良好的探究氛围中参与活动,在研究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脑及动手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以下可作为第二课时)
1? 谈话引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今天我们来试一试,水到底往哪里流。
2. 师演示并讲解: 把这些餐巾纸、宣纸、白纸的底端一起浸入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3. 学生猜想并发表看法。
4? 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5?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评析】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可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的效率大大增强。当学生看到三种纸浸入水的瞬间时,就会产生一种追求正确答案的欲望。这种欲望能促使学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问题。
五、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 讲解实验要求: 水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呢。这枚硬币上可以放多少滴水?每次滴一滴,当水溢出来时,一共滴了多少滴?先猜测,做好记录,再实验验证。
2? 分组实验。
3? 汇报实验结果。
【评析】这个阶段的猜测与结果出入极大,学生的预测各不相同,这正是教学的最佳资源。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预测的差距,就会不断思考,久而久之,预测能力会逐渐提高,探究的欲望更会越来越浓。
六、 师生共同总结研究收获
教学片断赏析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教学环节
师: 让我们来看看这枚贰分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
生: 怎样把水放上去?
生: 用勺子或吸管。
生: 用手捧着水,再一滴一滴放到硬币上。
生: 有的同学的水滴大,有的同学的水滴小,不公平。
师: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工具(出示滴管,边演示边讲解),把它轻轻地放入水中,尽量不要碰到烧杯壁和底。先轻轻挤一下乳胶头,再松手,然后把滴管垂直拿出水面,移到硬币上面,手挤一下乳胶头,水就会出来一滴。大家先玩一玩滴管。
学生每人都玩滴水游戏。
师: 大家玩完了有没有话要说?
生: 我觉得滴管真好玩,滴出来的水滴真的是一样大的。
生: 我发现要慢慢挤,否则会几滴水一起下来。
生: 是的,我刚才挤一次一共滴了6滴,它滴得太快,就没数清楚。
师: 那你重玩一次了吗?
生: 我后来滴了4滴。
生: 我觉得也不能滴得太慢,这样的水滴好像有点大。
生: 我滴了10滴,手都有点酸了。
师: 好,大家可以往硬币上滴水了。你们猜猜硬币上能滴几滴?写在记录纸上。
(学生在记录纸上分别写下了2滴、6滴、10滴,最多的是12滴等)
师: 写完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结束后学生开始汇报)
师: 大家在硬币上滴了多少滴水,你猜对了吗
生: 我只猜4滴,可最终我滴了19滴。
生: 我猜10滴,可滴了21滴。
生: 我猜对了,我猜6滴,真的只滴了6滴,水就流出来了。
生: 不对,我看到他把第6滴故意滴到外面去的。
师: 是吗?那这能算吗?
生: 我们要实事求是,这个不算。
【片断评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能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为了显示自己猜对了,故意把实验结果创设,这是孩子的一种幼稚表现。老师没有去批评这样做好不好,而是用一种孩童的口吻“算不算”,让孩子们体验科学上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
师: 怎么有的同学滴得多,有的同学滴得少?
生: 我们是把每一滴都滴在中间的。
生: 我们的滴管靠硬币很近,这样水不容易流出来。
生: 他们三个人帮我扶好桌子,不让桌子摇晃,我就小心地滴,滴到最后,水滴都变成了一个圆弧形的了。我在硬币上一共滴了28滴。
师: 小小的硬币上怎么能滴这么多水?
生: 我发现硬币边上有一圈凸出来的边,可能是这圈边挡住了水。
生: 我觉得水面上好像有一层膜,把水给罩住了。
生: 我觉得水里好像有胶水,把水黏住了。
生: 我猜水好像有一股力。
……
【片断评析】这一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教授水的表面张力。虽然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表面张力,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的精彩表达,完全是感受到了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手记
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堂课上,学生活泼愉快、亲自参与、亲身体验,老师没有告诉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归纳整理水的物理性质,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样老师也没有总结观察、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体验这些方法,感悟到的是不尽相同的方法。学生在这堂课上,充分体验了猜想的成功与失败,更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许多学生深有感触,原来水是那么神奇有趣,实验前的猜想是那么有价值。由此,我深深感到教学的目标其实在于一种体验。
综观科学家成长的历程,不难发现,浓厚科学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力,以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必备条件。尽管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创造过程,但是小学校园毕竟是未来科学家的摇篮。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