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水(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

文档属性

名称 观察水(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9-06 16: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观察水 C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描述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方糖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纸巾在水中的变化和硬币容纳水的表现,认识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在此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乐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水的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当他们看到透明、无色、无味的液体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水”,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水。有的学生在冲奶粉、洗衣服时可能还留意到了溶解现象,有的还可能看到了毛巾上发生的毛细现象,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观察水,并能够用语言描述概括出水的性质,知道水能溶解其他物质,水有表面张力等。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
鉴于学生对水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可以对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稍作调整。活动可以直接由在众多的液体中找出哪一杯是水开始,小组的合作会使他们在分享过程中取得成功;在随后的交流中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出水的性质。在这儿,学生对一杯水的观察可能达不到仔细全面的要求,我们试图把这个目标转移到下面的活动中实现。
科学课上,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促使孩子的探究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所以对教材第二部分认识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内容可稍作更改:摒弃亦步亦趋跟着老师走的做法,给学生开放的空间,把材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自行探究中发现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
本课教学,鉴别水的活动需为学生提供白醋、牛奶、酱油、糖水、雪碧、水等液体,研究水的特性的活动需要准备筷子、方糖、盐、面粉、纸巾、滴管、蜡光纸、硬币、烧杯等,每小组一份。
过程与方法
● 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 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 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 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知识与技能
●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 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观察水并描述水的基本性质
1? 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生命离不开水的话题,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普普通通的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让我们通过观察来继续研究水吧。(揭示课题)
老师这儿有6种液体,分别是酱油、牛奶、白醋、糖水、食盐水、水,哪一杯是水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比哪个小组最快找出来。
2? 每小组的6种液体都放在一个托盘中,组长领取材料,等都领齐后老师宣布活动开始。
3? 表扬优胜的小组,思考讨论: 刚才你们是如何找出水来的,用了什么方法?
4? 每组同学汇报找水的过程与方法,教师适时板书:看、闻、尝、透明,无色、无味等。请同学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科学,引导学生归纳出最科学的方法: 一看、二闻、三尝。
教师强调: 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评析】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加兴趣盎然,较快调动起原有的知识经验。找水的方法,就是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和鉴别,在比较各种方法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这样的思想:在人体的各种感官中,眼睛获取的信息是最快最多的,应充分利用;尝的方法关系身体安全,应尽量降低使用频率。
二、 探究水的特性
【说明】这部分的活动中,在完全自主的开放氛围中探究,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紧扣学习主题,定会有很多收获,他们会发现:
△ 水能溶解方糖、盐等物体,而面粉在水中的表现似乎不同,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面粉逐渐在沉淀下来;
△ 水能沿着纸巾往上爬,也能在细的吸管中上升;
△ 可能有的同学会发现水滴在蜡光纸上并不流淌开,表面呈现弧形,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
△ 还有可能会发现水的折射等现象。
前两个特性正是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 水的溶解性帮助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水中溶解了营养供机体吸收,废物溶解在水中得以排泄;依靠水的毛细现象,地下水在土壤中源源不断地上渗,植物得以吸收到水以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在植物体内也是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水不断往植物体顶端输送,参与光合作用。
教学活动过程:
1? 谈话: 透明、无色、无味的水为什么对生物来说是如此重要呢?让我们通过观察继续来研究它吧。提供给大家一些物品,如开水、筷子、方糖、面粉、红墨水、餐巾纸、很细的吸管、布条、蜡光纸、滴管等,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来研究水,四人一组,请一个同学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研究报告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2? 学生自主探究。
【评析】放手让学生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敏锐地注意到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扯得太远要帮他们回到主题上来。
3? 谈话: 在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了哪些收获?各小组讨论整理一下你们的发现。
4? 各小组集体交流。
【说明】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做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溶解在水中,你认为水的溶解性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生活中还在哪儿见过毛细现象,你认为它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当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深度,但应让他们知道,正是因为水有这样的特性,才使水在生命活动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当学生知道通过自行研究发现了这么重要的秘密,可想而知,他们会是多么兴奋和自豪,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信心和热情。
5?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对于表面张力,在自主探究中学生能关注到这个现象的并不多,而且这里还初次出现探究前的猜测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1) 谈话: 水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出示一枚一元硬币、滴管)猜一猜,硬币面上能容纳多少滴水?
(2) 学生猜测,说说为什么这样猜,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
学生的猜想会是一滴、两滴等较少的数量,能猜满10滴以上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水要流动。
(3) 小组领取硬币,验证猜测。教师可先示范如何用滴管,强调数好数,记住水溢出前,一共多少滴。
【评析】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实验前猜一猜,激起探究欲望,在探究中让他们发现已有经验与新发现之间的不一致,数量上强烈的反差会驱使他们做细致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心服口服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
(4) 交流实验发现: 说说你们的硬币上容纳了多少滴水?你原先的认为呢?
学生在研究中惊奇地发现一枚小小的硬币竟能容纳20~30滴水。他们在汇报时可能会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不流淌下来?可以让学生作解释: 你认为和什么有关?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里的解释应该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不能追求统一的答案。
6? 认识表面张力的大小。
【说明】这个活动应注意“一满杯”水到底有多满,这个学生很难把握;如果杯口边缘本来有水的话,水满后会无声无息沿着原先的水路渗出,学生比较难发现,限于这两点操作上的困难,这个活动演示进行也无妨。
(1) 谈话: 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那么表面张力有多大呢?老师这儿有一满杯水,请大家预测:放几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学生预测,每人写下结果。
(2)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操作,提醒放回形针时从杯子边缘轻轻放入,请前排的同学密切注意水有没有溢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3) 反思猜测和实际的差异,你有什么想法?
三、 总结
1? 教师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2? 课后探究: 想个办法,让瓶盖停留在水面中间。
【评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总结观察水后的收获,不要局限在知识的掌握上。给学生亲历科学后反思的机会,思考正确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让他们去感悟、理解科学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汇报水的特性的教学环节
师: 每个小组整理一下收获: 你们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小组交流。
生: 我们有两个发现,我们把筷子放到水中,筷子好像变成了两段,把铅笔放进去也是这样。我们还把盐、糖放进去,过一会盐和糖就不见了。
师: 有些小组还没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大家注意倾听,谁听到刚才小朋友的发言了?
【说明】教育学生耐心倾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生: 我听到了,他说盐和糖放到水里会溶化。
生: 我们也发现盐和糖放进去以后一会儿就不见了,我们还放了面粉,用筷子捣了以后,整杯水都变白了,我想它们都是溶化了。
师: 哪些小组也发现了?
生: (七嘴八舌)发现了。
生: 不对,我觉得面粉不能溶化在水里,就是我们发现放了面粉的这个杯子里现在有面粉沉到杯底里去了,水慢慢变清了,你们看。(举起了放有面粉的杯子)
师: 哪些小组也发现了水能溶解东西?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生: 我们认为面粉不能溶化在水里。而盐和糖能溶化在水里,我们的这个杯子里放了盐和糖,到现在还很清。(举起来给大家看)
师: 大家用上了“溶化”这个词,说得更科学一点,像盐和糖放在水里变得看不见的现象称为“溶解”,你说得很有道理,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有些不能。那么除了盐和糖,还有什么也能溶解在水里呢?
【说明】组织学生对有异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甚或争论中明辨是非,掌握真知,讨论中应该提倡注重以事实为依据。
生: 我知道味精也能溶解在水里。
师: 你做过研究吗?
生: 没,但我知道汤里放了味精汤就鲜了。
生: 鸡精也能溶解在水中。
生: 泥土也能溶解在水中。
师: 行。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课后大家继续研究,并及时记下结果。
生: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秘密,餐巾纸、布条能吸水。
生: 这不算秘密,餐巾纸本来就能吸水的。
生: 可是你把餐巾纸的一头浸在水里,水会往上爬,而且爬得很快。
师: 这确实是个大发现。
生: 我们小组还发现餐巾纸放到水里后,能吸很多水,而且水会往上爬。
生: 对,我们还把这根吸管立在水里,管子里面的水比外面的高,水也往上爬了。
师: 呀,你们发现了水往高处流的现象,真了不起!谁也发现过这个现象?
生: 我以前看到过,我妈妈洗衣服时,一半衣服浸在水中,另一半没浸在水中,水也会爬上去。
师: 在生活中你也这么善于观察,真棒。
生: 我们把吸管一揿,放到水里,水也会吸上去。(实际说的是滴管)
师: 水沿着布条、餐巾纸往上爬的现象叫毛细现象。大家可真了不起,发现了水往高处流的现象。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 我们发现隔着这杯水看东西,东西能变大,所以水就像放大镜一样。
生: 我们还有一个小发现,用筷子搅水,水会转起来,还会凹下去。
师: 你是说会形成漩涡吗?这同样也是一个大发现嘛。
生: 我在家里的脸盆里用手搅,搅得快的时候,中间就没水了,有个洞,很好玩。
生: 还有,我发现吸管放到水里再拿起来,里面的水不掉下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不少学生模仿试验)
师: 对呀,只要你细心观察勤动手,肯定还会有发现的。
师: 你猜猜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喝水吗?
生: 因为生命离不开水。(判断错误)
师: 其实秘密就在水的溶解性和毛细现象,这对生命来说可太重要了。今天你们能有这么大的发现,真棒!想进一步了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继续研究。
【片断评析】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他们表现出的能力让人感到惊讶,围绕水这个主题,发现了水的这么多特性,虽然有不少特性并不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但这些同样都是值得学生自豪的。老师赞赏、肯定的态度,使学生备受鼓舞。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