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7部编版)22《礼记》二则(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7部编版)22《礼记》二则(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3 20:00:34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虽有嘉肴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新课导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走近作品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仪礼
周礼
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嘉肴(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教学相长(

yáo
qiǎng
yuè
xiào
zhǎng
字词积累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整体感知
点击播放
课文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所以
不通,理解不了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识)理解不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和学的关系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内容探究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合作探究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写作特色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此之谓
课堂小结
实践出真知教学能相长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词句巩固
通假字
古今异义
A.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吃。
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用作名词,好,好处。
C.弗食,不知其旨也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吃。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人不知而不愠
不知其善也
了解,理解
知道

一词多义
A.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其此之谓乎?
(判断句,“也”表判断)
(倒装句,宾语“之”前置)
特殊句式
课外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共19张PPT)
大道之行也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新课导入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
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
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
“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民族、民生、民权
——孙中山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guān
fèn

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点击播放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举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与(jǔ),通“举”,选举
课文翻译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因此
动词,以……为亲
动词,以……为子
抚养
同“鳏”,老而无妻
女子出嫁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职分,职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


造反害人的事
兴起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合作探究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大同”社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余人(其余的人家)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
世外桃源应该是根据“大同”社会体制构想出来的。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孔子:大同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道之行也
概括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课堂小结
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词句巩固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矜寡孤独
矜,同“鳏”,老而无妻。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