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3 20:11:03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题破山寺后禅院R·八年级语文下册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
2.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感情。学习目标新课导入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
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走近作者你知道怎么读吗?韵 脚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整体感知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更显得幽深。山光明净,使飞鸟更加欢悦,深潭倒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各种声音都消失了,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翻译品析诗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联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首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颈联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颈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动衬静表现手法,创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课堂小结课件13张PPT。送友人R·八年级语文下册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感情。学习目标新课导入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走近作者代表作:《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
《蜀道难》
《将进酒》
《越女词》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整体感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横列在城北,白水绕过了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你我在这里分别,就象孤零的蓬草万里远行。翻 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去飘动象是游子不宁的心绪,落日迟迟如同友人难舍的深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一挥手从这时离去,连马儿也在嘶嘶悲鸣。翻 译品析诗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首联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颔联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 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课堂小结课件17张PPT。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R·八年级语文下册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2.品读诗词,体会作者感情。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走近作者整体感知反复品读,体会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品析诗文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6.请联系你学过的诗词,说说“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D.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