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认识岩石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前置作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www.21-cn-jy.com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2·1·c·n·j·y
二、 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
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
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21·世纪*教育网
三、拓展延伸: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21教育网
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www-2-1-cnjy-com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
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2-1-c-n-j-y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21cnjy.com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遇酸反应是否冒泡。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21·cn·jy·com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