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8部编版)同步教学课件:第四单元 激情演讲传心声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8部编版)同步教学课件:第四单元 激情演讲传心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2 16:20:38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彩强烈的语言。
 
 二、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第一课时一、积累字词。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讲演词  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卑劣( ) 诬蔑( )
卑鄙( ) 离间( )
蛮横( )赋予( )bēimièbǐjiànhèngyǔ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省浠水县人。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痛斥、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号召人们斗争,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品读课文 质疑研讨一、朗读一至三自然段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无罪而遭毒手
最卑劣、最无耻
暗杀造谣污蔑 品读课文 质疑研讨
二、朗读四、五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举例论证)。 ?? “
品读课文 质疑研讨
默读第六段至文末
1、作者说:“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思考:“我们有力量”。我们的力量在哪里? ?背景资料
2、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3、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昆明青年学生,广大的市民。 热情地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表明文先生为追求光明和民主,决心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精神,随时准备为真理献身的斗争精神。一、这篇演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李公仆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仆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深化小结 深化小结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第二课时
一、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
  
二、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整篇讲演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句式和多种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论辩力量。
一、感叹句:
有的是对英烈和人民力量的赞颂:“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云南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近的如‘一二·一’,这些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
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揭露:“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
有的是对光明前景的展望:“李先生倒下了,也要换来一个政协会议的召开,我们有这信心!”
有的是对敌人虚弱本质的揭露:“他们这样疯狂害怕,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有的是对昆明学生的号召:…
这些感叹句的运用,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爱憎之情,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探究研讨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二、设问句 、反问句在文中也多次出现。
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千万人民心中压着的话”“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等等。
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问句比陈述句情感强烈,表达了闻一多愤怒痛斥反动派的情感。
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的力量更强烈!探究研讨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三、对比手法的运用。
讲演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的距离,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感彩,从而达到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如在第二自然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无耻”衬托李先生的“光荣”,又以李先生的“光荣”反衬反动派的“无耻”,两者互为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以及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探究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人称代词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 ;
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 ;
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 。“你”“你们”“他们”我们思考在演讲中不断的变换人称,演对讲者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四、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
在讲演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蔑视情绪。
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显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
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探究研讨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五、得益于口语的表达效果。
试比较以下几组句子,体会口语与书面语有什么差异?
第一组:
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什么事实拿出来说啊!
有理由和事实都可以讲出来。第一个句子是由两个感叹句组成,语气强硬,语调斩钉截铁,情绪激愤,面对敌人,形成强大的攻势第二组:
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为什么用鬼蜮伎俩施行暗杀!
第三组:
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特务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第一个句子,面对面质问敌人,用递进句子形成步步逼近的气势,加强揭露敌人的力量。用感叹句表达对特务们的强烈谴责。第一个句子用简明的语言向面前的敌人发问,发人深思,接着宣判反动派必然灭亡的下场,通过反复,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灭了敌人威风,又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第四组: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出来!
妄图用杀人来达到目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第五组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我们能够通过斗争获胜,届时反动派只能向隅而泣。第一句用“一个”和“千百万个”,“杀死”和“站起来”作对比,给了敌人有力的打击,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号召人民 前仆后继,斗争到底。第一个句子面对广大的听众,发出战斗的召唤。“打破”和“争到”相对照,“黑暗”和“光明”成对比,都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有力量”,表达了人民必胜、前途光明的信念,给人民巨大的鼓舞。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口语可以充分利用面对面的条件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充分发挥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用平实简洁的通俗语句收到斩钉截铁的效果,还 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把某个意思充分展开,充分强调,不仅不令人感到啰嗦重复,还会使人感到印象格外深刻。
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书面语是由口语加工而成的,大多采用书面形式表达,由于言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不是直接接触,所以在修辞上要求有严密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本文是一篇充满激情、现场发挥的讲演词,口语色彩极浓,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吗?( )
(3)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
(4)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A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文中“你们”指的是 ,“我们”指的是 。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什么感情?
? 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 演讲者和广大人民 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弱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用“我们”表示演讲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 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
? A.设问句,B。反问句。爱憎分明,充满激情,富于号召力和感染力。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量。
?
?
(4)“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语气坚决。
?
背景资料 李夫人带着悲泣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卑劣的罪行,报告时泣不成声,一千多听众大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帽、戴黑眼镜的特务分子不顾纠察队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趁机杀闻先生,但因为人多不敢下手。闻先生本来并不准备讲话,现在看到敌人这样猖狂实在抑不住心头的愤怒。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来读呢? 一种愤怒,一种痛恨,一种痛斥 <<返回 背景资料1941年4月至9月生产炮用制式光学仪器1136具,自行研制五角测远镜110具,从1942年至1945年共制造望远镜1.125万具,炮兵用象限仪100具,行军指北针3.31万件;1942年产2500挺机枪,1943年产3000挺,1944年为4400挺,1945年接近5000挺,1941年至1945年共生产15000余挺,同时,还修理火炮970余门、轻重机枪8000余挺、步枪22000余枝,还制造了难以记数的军工杂件;组装生产美、欧轻型飞机60余架。 师:这是在抗战期间一组数据,我们还记得在抗战期间为了保障缅甸公路的通畅,是伟大云南人民,确切的说是老人、妇女、儿童,顶着飞机的轰炸和子弹,用手用石碾铺平的,死了多少人已经无法统计了。有这些人在我们的革命会胜利吗? 课件38张PPT。
丁肇中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要求:
1.标出生字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解读文章。
3.理清文章的脉络。听课文朗读(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páng ) 徨
知识积累(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PPT模板:www.1ppt.com/moban/ PPT素材: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www.1ppt.com/tubiao/
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PPT论坛:www.1ppt.cn PPT课件:www.1ppt.com/kejian/
语文课件:www.1ppt.com/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1ppt.com/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1ppt.com/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通过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初步阅读本文,整理出文章脉络。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段:中国学生如何学习自然科学(2)----(12)段:
(2)谈“格物”、“致知”
(3-5)传统并未真正“格物”、“致知”。
(6-12)现代科学需要“格物”、“致知”。(13)段:希望我们做到“格物”、“致知”。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4、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学生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
6、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7、用课文原话回答,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2-5自然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释义: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补充:关于“四书五经”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都是儒家主要经典。
2、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是为什么呢?归纳: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补充: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 阅读6-12自然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明确: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作者认为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么该?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以他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为证(请你读一读):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作者用什么事例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报纸上有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问题出在哪里呢? 拓展延伸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方法探究:A、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B.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11段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C、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王阳明“格物”
研究竹子
个人经验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归纳 阅读最后一段朗读: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一方面在科学上有着重要性:科学的进展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另一方面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够使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上,都能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通过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会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会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朗读: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两个“意义”是什么意思?“意思”
或“含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
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归纳小结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中心: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有所得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布置作业课件32张PPT。15 我一生中重要抉择课件25张PPT。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