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课件(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4《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课件(苏教版必修5)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5 10: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必修五专题四 课文篇目庄子《逍遥游》
王羲之《兰亭集序》
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总体思路一.专题内涵解说
二.专题教学目标
三.专题教学建议
四.文本研读
一.专题内涵解说 1.体验人类文化经典中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精华
2.认识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及人与宇宙的关系
3.思考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两个板块:“心连广宇”和“伟大的情思”
“第一板块” 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
“第二板块” 人应该怎样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
学习方式:问题探究
教学重点:诵读/探讨/积累
课时安排:8课时?,“心连广宇”4课时,“伟大的情思”2课时,写作2课时
二 .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经典中关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论述,感受作品的思想光辉,提高人生境界。
2.结合作品背景,读懂《逍遥游》和《兰亭集序》,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抓住关键句,理解帕斯卡尔和罗素文章的观点,对论说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
4.依据上下文,对帕斯卡尔和罗素文中关键概念进行阐发,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5.诵读、积累文言文和作品中的名句,能对其评析、仿写,并在读写实践中加以运用。三.专题教学建议
明白两大功能:
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
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着力提高语文素养:
1、所有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文本诵读、文思梳理、文词理解、文意阐发的基础上。
2、注重联系前文,注重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深化. 心连广宇
《逍遥游》、《兰亭集序》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辨色彩的文章。教学中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把两文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逍遥游》、《兰亭集序》两篇文章还构成互补关系。前文为我们构筑了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后文侧重谈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那么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应引导学生注意庄子的主张:提升境界,超越庸常、世俗,使精神得到永恒。
《逍遥游》、《兰亭集序》两篇文章的语言各有特色,一篇汪洋恣肆,一篇清淡雅洁,课堂上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边品味边展开想像和联想,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又可通过诵读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伟大的情思
应启发学生注意帕斯卡尔反复强调的思想使脆弱渺小的人高贵伟大起来并有了尊严的观点,教学中应以这一观点为核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
应启发学生注意文章观点的表述,这个观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极富诗意的表达,语言凝炼、隽永,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
应引导学生感受罗素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教学要抓住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追求这一核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习,整体把握文章意思;走出文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及人生的追求。
帕斯卡尔和罗素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语文教学不是要求掌握他们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理论,所以教学中要遵循“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原则,在研习、探究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的思想腾飞起来,又要切实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四.文本研读解读文本
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解读文本《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兰》“死生亦大矣”
《人》“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我为什么而活着”庄子文章的艺术性
一、层层铺垫,曲终奏雅
二、象在言中,意在言外
三、非断非续,无往不复
四、比譬多方,奇幻汪洋
《兰亭集序》 中的生命意识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及《论语》
《庄子》文章的魅力
《庄子》寓言
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
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秋水》《庖丁解牛》
冯友兰《人生境界》
南怀谨《读<逍遥游>》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相关资料: 庄子之相关资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
有关“思想”、“生命”、“追求”的格言警句
康德《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冯友兰《横渠四句》 教学设计(简述)
《逍》
1.知人论世(介绍庄子的传奇人生及其“逍遥游”的理想境界。
2.诵读疏通
3.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1.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笑的对象又分别是谁呢?
2.蜩和学鸠还有斥鴳 为什么要笑大鹏呢?而宋荣子为何又要笑那些当官的人呢?
3.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4.对于斥鴳,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5.对于宋荣子,庄子又怎么看?
6.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7.庄子的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8.逍遥观是什么?
9.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
10.本文体现出了几种生命的层次呢?
11.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发和意义?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一共有三处:
斥鴳笑之
蜩与学鸠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2笑的对象又分别是谁呢?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蜩和学鸠还有斥鴳 为什么要笑大鹏呢?而宋荣子为何又要笑那些当官的人呢?原文: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我决起而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认为大鹏要高飞做太多的准备,不够逍遥。4.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反对。
看作者的比喻?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呢?
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
无论是鹏还是蜩,
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
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在斥鴳眼里,翱翔于蓬蒿之间和“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同样逍遥,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5对于斥鴳,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反对
从那句话可以看出?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此小大之辩也。
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说叫什么?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6对于宋荣子,庄子又怎么看?
否定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
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不仅如此,作者还通
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
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
他。 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
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
那么,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
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在文章中还提及了野马、尘埃、芥、大舟、朝
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等,庄
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
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庄子的逍遥观——三“无”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8、庄子“逍遥观”是消极还是积极?
从庄子的褒贬来看。
如果说庄子的“逍遥观”就是无为,就是顺应自然,那么为何作者对鲲鹏做了大量浪漫奇丽的描写,而对于蜩与学鸠,对于斥鴳,都是毫无保留的否定?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由此可以想象鲲是多
么巨大的鱼啊!汪洋大海在他眼中,恐怕也只是
像游泳池一般吧!尔雅解释:「鲲,鱼子也。」
小鱼能长到几千里长,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
鲲并不以此自满,他「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不管长到如何巨大
,仍只能游在海中,是平面的动物,过的仍是有
涯、有畔、有限的北冥生活。直到他化而为鹏,
才能脱离海的范围,上下四方,任其游走。由小
而大,只是生命的成长;由大而化,是境界的提
升。鲲虽大,但不以此自满,他化为鹏,向另一
个更高远的目标「南冥」飞去。人也如此。 矮小者安于矮小,貌丑者不以貌丑为恶,这也算是一种逍
遥。由于矮及丑是形体所限,不是人力可以改造的,能自
适自安是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是逍遥的真意。如果智
浅者安于智浅,德浅者安于德浅,由于智慧及德行不是形
体所限,而是人力可以加以改造的,但是却自满自视而不
加以求进,这是消极的颓废思想,并不是逍遥的境界。人
们都安于现状,短视近利,丝毫不知道有更上一层的目标
可以追寻。于是,庄子便提出了大到无法想象的鹏鸟,使
人们听到从未听说过的事,强迫人们去想以前从未想过的
事,而不再只是局限于目前的短暂事物。庄子提出鹏鸟,
是告诉人们还有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要追寻,而不能自满
于现况。 9.本文体现出了几种生命的层次呢?
第一个层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第二个层次则是宋荣子 。
第三个层次的人是列子。
第四个层次则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呜呼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生的第一个层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就是一
个人他的知识可以尽一官的官职,他的行谊可以得
到一乡人的肯定,他的德行可以得到一国之君的赏
识,可以得到一国之人的相信。使自己的行为合于
社会角色得典范,并以此做为自我期许的最高目标
,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社会的需求之中,使
自己成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并非不好,
问题在于他们把它当作人生的最终目的,一生被功
名拘束。 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
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
,斯以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
树也。」宋荣子笑那些有功有名的人。而他本身
对于世俗礼法并不给予绝对得肯定,他自有自的
行为道理。当他的行为恰好合乎世俗所需,而博
得世人的称誉时,他的内心并不会特别的欢喜。
因为这种价值并不是他想追求的,得到称誉并不
是他的期望,也不是他行为的目标。反之,当他
的行为被社会批判,遭到世人谴责时,他的内心
也不会沮丧,因为世俗一切,他早就不放在心上
。可是,宋荣子虽然做到了无功无名,不把社会
价值放在心上,但是他仍然不能做到「无己」。
因为他有己,所以还有自己与别人的分别,才会
对第一层人「犹然笑之」。因此庄子才会说「犹
有未树也」。「夫列子欲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
待者也。」列子是道家的人物,他化除了社会人文
的需求,做到了「无功无名」;他将精神放在自然
事物上,投入了大自然之中,做到了「无己」。因
此,他可以乘风而行,和第一、二层的人比较,他
似乎高明多了。可是,列子只是随风飘去,又随风
飘回。他仍受到了形体的限制,并且有待于风。风
将他吹向东,他并不能向西;无风时,他也不能乘
风而行。看起来好像是可以逍遥遨游于四方,其实
仍要等待起风时才能乘风而去。这些在庄子眼中,
都不是真正的逍遥。第四个层次则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呜呼待哉!故曰,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与列子的境界相
比又更高了一层。列子是乘风而游,但是到达第
四层次的人已经是融合于自然之中,摆脱了内外
的观念。到了这境界,可以与道化合,遨游于无
穷宇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要依靠什么呢
?已经达到无待的境界了。
从有功、有名、有己的「社会理想人格」,到
无功无名但仍有己的宋荣子,再道无功无名无己
但仍有待的列子,最后到超脱一切的「至人、神
人、圣人」境界。庄子提出这四种层层上比的境
界,让世人认识自己的定位,并作为超越自己的
标竿。10.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苏 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老 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忧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心颜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11.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导入
梳理脉络
挖掘内涵王羲之书法张 旭 草 书颜真卿 ------多宝塔埤毛泽东书法作品导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永和九年3月3日,王羲之与江南众名士兰亭聚会,流觞曲饮,赋文作诗,并结成《兰亭集》,王羲之乘醉挥毫,成就了此中国书法颠峰之作。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价值。书法是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特有……他们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主要是那种飘逸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李泽厚《美的历程》
王羲之
(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兰亭集序》查找资料
作者及其书法艺术梳理脉络 兰亭雅集之“乐”
“死生亦大”之“痛”
人生之“悲”
挖掘内涵 (1)作者为什么而“乐”?
(2)从哪几个方面写“乐”?
(3)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联系苏轼《赤壁赋》、王勃《藤王阁序》)
(4)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5)他又为何而“悲”?
(6)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7)王羲之的人生观对于现在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启发? 诵 读 法一、音读: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
二、自读:课文及背景、点拨解词
三、理读:梳理文章时间、空间脉络
四、美读:书法之美、自然之美、天
气之美、玄理之美、名士风流之美
书法之美: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自然之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天气之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风流之美: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真名士风流)
玄理之美:人生无常(深沉感叹中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理解文章
组织讨论
读写一体
仿写
扩写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读后感首先,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散发出思想华彩的句子,抓住文章中的基本观点,根据上下文弄懂基本意思。其次,围绕本专题的人文母题,通过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演绎自己的认识,与文本化为一体,在大师的思想沐浴下真正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比如,可以重点探讨下面几个问题:“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的是自古以来人们无数次追问过自己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追求? ??????罗素在文中以他那哲学家独特的眼光来思考人生、审视人生、剖析人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又强烈的感情”,这就是他的人生宣言,发人深省,让人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的崇高而博大的胸怀。 要抓住文本的核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习,整体把握文章意思;走出文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及人生的追求。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思路清晰,感情真挚,文意畅达,老师稍加点拨即可。 ??????点拨时可抓住文中充满理性力量又饱含人生激情的几个句子重点探讨,如,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
(2)? “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在文本探讨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对于自己人生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 谢谢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