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邓稼先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3 22:30:56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第一课时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是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华罗庚袁隆平钱学森杨振宁邓稼先正音识字
懈怠 癌症
署名 奠基
元勋 孕育
xi- d3i1i di3ny&nsh^x$n选聘 无垠
难堪 日曛
挚友 黯兮p#nx$ny!n3nzh#k`n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马革裹尸

q#xi2nl& ku# g9 cu#r% 词语记诵宰割:
筹划:
彷徨: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元勋:比喻侵害,压迫,剥削。想办法,定计划。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很少被人知道。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立了大功的人。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每家每户都懂得。妇女儿童都知道。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感悟内容:
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部分,四人一小组,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赞扬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从而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的精神。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深深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在荒凉无边的沙漠中,邓稼先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凭借他对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率领部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胜利地完成任务。“我不能走”这句话以及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成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第六部分:引述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也是全文的总结。探究讨论:
全文共六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作业:
1.认识“读读写写”中列出的字词。
2.朗读课文,收集有关杨振宁的资料。谢谢课件22张PPT。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第 二 课时邓稼先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甲午战争黄海大战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在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四部分并不是直接写邓稼先光辉事迹的,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第四部分重点说了中国原子弹工程完全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显得更有力度。 文章哪一部分具体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与第一部分相呼应,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上。
重点研读:
细读第五部分,画出环境恶劣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讨论:用“我不能走”做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体会歌词的壮美,概括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体验反思:
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大手笔的作品?你了解杨振宁吗?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1938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入校后改入物理系,1942年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毕业。同年考取留美公费生,1945年11月到达美国。
1948年毕业,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并因此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2004年起定居北京。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嫁先(左)。1986年摄于北京。 邓稼先与杨振宁在美国留学时邓稼先和杨振宁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邓稼先是他多年的好友,也是大科学家,因此文章充满深情,既写邓稼先,也写他自己。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看问题。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从而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读了本文,你有哪些启发和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邓稼先的故事?
作业:
整理你知道的邓稼先或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故事。写出你读了本文的启发和感受,字数不限。谢谢